南山:从胡氏大学生看胡氏族人的发展:
姓名 学 校 家 长 住 址
胡积亮 四川大学 胡积定兄 四川
胡积 ..
(2022-02-23 19:38) 
跨越滇赣的寻访
之 旅
务
基
胡
氏
寻
根
纪
实
务基胡氏始迁祖安郊公之九世孙 德发
二0二四年七月 谨记于永善县城
目 录
前 言 ……………………………………………2
寻根第一天:直达上堡诉宗情 ………………………4
机场相见的喜人场面 …………………………………5
马不停蹄地飞驰上堡 …………………………………5
两百年后的宗情倾诉 …………………………………6
寻根第二天:敬宗祭祖觅踪迹 ………………………6
清幽秀美的上堡村 ………………………………7
彩旗飘扬的祭祖活动 …………………………………8
上堡宗亲的根源传说 …………………………………9
代系误载的年月考证…………………………………10
古樟树下的祖脉情怀…………………………………11
别了上堡赴筠门岭镇…………………………………12
寻根第三天:会昌塘马山祭祖逆源 ………………13
纱布帐里的脐橙桔果…………………………………13
塘马山的赞公祠堂……………………………………14
湖塅背虎山祭标公……………………………………15
会昌存惑的分析推断…………………………………18
会昌族源的根在寻乌…………………………………22
寻乌县的基本情况……………………………………21
访根途中的红色之旅…………………………………23
客家餐桌上的血脉亲情………………………………27
寻乌东江的唯美夜景…………………………………28
寻根第四天:寻乌三标敬宗祭祖 …………………28
创造性解决纸张问题 ………………………………29
难忘温暖的宗亲情怀…………………………………29
吉安夜里的世系整理…………………………………32
寻根第五天:天梁山下祭铨公………………………33
庄严肃穆的铨公墓 …………………………………33
虔诚庄重的祭拜礼式 ………………………………34
缅怀铨公的感人事迹 ………………………………35
铨公墓前的致诚感言…………………………………38
石雕像下的时空对话…………………………………38
渼陂古村的铨公展馆…………………………………42
访根之旅的几点体会…………………………………42
附记:访根之余的井冈山之行 ……………………45
德雄先行考源流 族人再访证根源
---云南务基胡氏家族的寻根接力之旅
(据回忆撰于 永善县城 为笔者资材料保存)
前 言
每个家族都有其独特的脉络和深藏的故事,我务基胡氏家族也不例外。当族兄德雄率先踏上考求源流的征程时,便点燃了揭密路上的盏盏明灯。如今,族人紧跟其后再访根源,让我们一同见证,这场意义非凡的寻根接力之旅吧!
首先,来看看1998年编修的《务基胡氏家史家谱》记载:吾族云南务基胡氏安郊祖,公元1753年自江西省赣县四十七都长兴乡上堡,为谋生计至务基开基创业,世代繁衍生息,发展至今已十二代271年历史。该谱记载我族为南宋忠简公胡铨公之后裔。然谱之世系记载存在以下疑惑:
一是谱载铨公二世为矮先公,这与国史档案记载铨公二世为泳、澥、浃、洊、冲不符;二是金标公传绍廷公,其生殁日期发生逻辑矛盾。谱载金标公生于(公元1629年)明万历己巳年二月十三日申时,殁于(公元1663年)清康熙癸卯年十月初七日申时,葬会昌。记载金标公之子绍廷公生于(公元1666年)康熙丙午年三月十四日卯时,这明显存有疑问。三是家谱记载从铨公(公元1102年)到安郊公(公元1733年),传承十九世,按前后年代时间推算,平均每33.2年一代,这与经实践检验过的平均每25年左右传承一代的论断相博。以上充分说明,我谱从铨公到金标公,再到安郊公的世代传承存在漏、错记载等情况。
本次修谱如不把上述情况搞清楚,随着时间推移,再过二三十年,欲彻底弄清这些问题,恐怕会非常困难。2020年11月21日,家居上海的族兄德雄,怀着无私无畏和责任担当精神,乘飞至先祖铨公因《上高宗封事》乞斩秦桧、孙近、王伦声振朝野被贬之地-- 海南,了解铨公情况。同年12月,他从上海自驾车,先后到达江西吉安、赣州会昌、上堡、寻乌、遂川等地寻根问祖,历时二十余天,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收集许多族谱信息和碑文照片,为本次修谱提供了重要资料。他撰写的《赣乡飞舞》寻根记,厘清了世系传承,为解决修谱中遇到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3年5月20日家谱编修委员会召开的宗亲大会上分享后,大家都很惊喜,为进一步正本清源、追宗怀远的热情得到激发。
经务基胡氏文化联宜会会长常川宗亲在2024年5月19日宗亲代表大会上提议:“将族谱更名为《世界胡氏通谱云南务基分谱》,并以自费自愿方式组织宗亲代表,在居上海的德雄兄协调引领下,到江西开展族源联访活动,实地见证祖墓碑文及关联谱载,为解决修谱中存在问题达成共识。”这一提议,经与会宗亲充分讨论,并一致表示赞同。
2024年6月19日上午7点30分,寻访成员出发前于永善县城合影
本次参访共9人:胡仁碧85岁,胡长银、胡常轩71岁,胡常寿69岁,胡平、胡常川60岁,胡常富、胡德雄、胡德发49岁;江西上堡参访宗亲胡仁萌81岁。
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对出访日程安排作出初步对接,制作“务基胡氏宗亲江西寻根问祖”横幅一条、“云南务基胡氏宗亲寻根问祖”彩旗20余面。择吉日从永善县城出发至成都天府机场飞赣州,与上海的德雄兄于赣州会合。
第一天:直达上堡诉宗情
2024年6月19日,微雨飘飞,气温稍凉。上午7点35分,我们一行乘车从永善县城出发。车行经四川马湖、乐山等地,下午2点30分到达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机场。飞机于傍晚7点15分起飞,经过两小时空中飞行,晚上9点10分抵达赣州黄金机场。此时,从上海到达赣州的德雄、上堡现居定南县城的盛明宗亲,早已准备了三辆小车在机场等候。
机场相见的喜人场面
机场夜色矇眬,行人匆匆。航站楼顶的“赣州”字模,如霓红起舞,整个机场仿佛因我们的相见而沸腾起来。来自江西上堡的盛明宗亲60出头,精神矍烁,留着寸发。他满面笑容,一见面就迈步向前,握着我们的手问这问那,是那么亲切自然,又是那么热情欣喜。大家都很高兴,索性拉上横幅机场合影留念,以见证这血脉相见的喜人场面。
2024年6月19日晚上9点30分,寻访团与上堡宗亲在机场合影
马不停蹄地飞驰上堡
我们随即乘车,直奔安郊公出生地的赣州市赣县吉埠镇上堡村。行经30余公里的高速路,于晚上11时许到达吉埠镇。此时吉埠镇街头,夜色已深,人稀影疏,几家夜宵店门前还亮着灯光。盛明宗安排我们在夜宵店,每人吃了一碗汤面后,随即乘车前往上堡。小车从吉埠镇西北方向行驶,很快就进入一片丘陵地带,道路很窄且蜿蜒起伏,一排排树木从窗前晃过,一座座山丘在夜暮中远去。就这样沿着山谷行驶了6.5公里,于晚上12点到达上堡村。
两百年后的宗情倾诉
我们被安排在盛明叔和仁萌爷爷家住宿。还没待进屋,但闻爆竹声声,响彻整个村庄,礼花阵阵,喷射而出,姹紫嫣红的烟花,把上堡村的夜空装点得如此美丽!
随后我们进入老祠堂敬祖合影毕,于仁萌爷爷家聚在一张圆桌旁,喝茶、品酒,畅所欲言,共诉宗情,直至凌晨一点。心里总想出去看看,总想目睹安郊公出生地的周围环境,到底怎么样?山水地貌如何?安郊公当年离开上堡在哪里砍树作盘缠的?此时夜已很深,一路奔波的我们,想着这些问题,带着绵绵的倦意进入了寻访之旅的第一个梦乡。
第二天:敬宗祭祖觅踪迹
清幽秀美的上堡村
2024年6月20日清晨,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天微亮,我便起床,随意洗漱就溜往屋外,急着去探寻这个童年时候,祖辈就常给我讲的出皇帝娘娘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
刚出门,迎面一片郁郁葱葱的水稻,微风轻拂,碧浪如海;左面,一棵历经两百多年沧桑的古樟树,浓荫蔽日,傲然挺立。一条水泥路如银灰色的丝带,从古樟树下向前穿过广袤的稻田,消失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之中;另一条水泥路在樟树旁分岔向右横过门前。门右侧紧挨着一个略显破旧,却依然透着古朴韵味的老宗祠,岁月的痕迹在它墙壁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宗祠右紧连着仁萌爷爷那充满温馨的房屋。再往右是许家宗祠和几户人家。据说这几户人家门前的横路旁,就是安郊公出生的地方。转身向后一瞧,这排房屋背面依偎着一座小山丘。环视整个上堡村庄,这里山峦环绕,宛如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这里良田广袤,如一幅绿色巨毯铺展到山边。除零星错落分布的农舍外,处处青翠欲滴,处处充满生机,好一幅清幽秀美的水墨画卷!
我们都不禁由衷感叹:“安郊公出生地,风水宝地也,我等这次真是不虚此行!”感叹之余,当时没忍住以《上堡吟》为题,吟七律一首,以表当时之心境:
晨曦破雾照昔乡,翠影禾苗舞碧裳。
古木参天迎晓日,宗祠立地诉沧桑。
左途蔬果缤纷秀,右畔山丘错落妆。
屋舍依峦含古韵,田园入画蕴诗章。
(注:古木,指村口那棵古樟树)
彩旗飘扬的祭祖活动
早餐后,在盛明叔等宗亲的带领下祭拜祖莹。务基谱和上堡谱均记载,上堡葬有安郊公的祖父绍廷公、祖母黄氏、真祖母许氏,真祖父金标公葬会昌。据盛明叔介绍,因文革时期,绍廷公坟墓被毁,目前只有世章公坟墓附近,还有几座老坟。我们略作准备,书了一副挽联,带上一些贡品和香蜡纸钱,乘车从宗祠门前的小道向右行驶大约5分钟,来到一个土山丘脚下。我们手执彩旗,头顶烈日,脚踏长满杂草的泥路,冒着酷暑,徒步自山丘脚向上行走。穿过一片树林,再越过一片桔果林,就来到了世章公坟前。庄重肃穆的祭拜仪式结束,六斤叔带我们去看附近几处老祖坟,见到安部公坟墓,谱载为安郊伯父荣胃公之子,碑文记载属世章公修坟立碑,我想,这充分见证了安郊公出生地就是这上堡村。
2024年6月20日上午,寻访团与上堡宗亲蔡拜世章公墓
上堡宗亲的根源传说
祭拜结束,回到村子已是中午11点过。我们坐在圆桌前,一边喝茶,一边听仁萌爷爷、盛明叔绍介情况:上堡这个地方,绍廷公传下来的后人在此居住的,还有14户47人,并都属世章公之后人。据其祖辈口传,世章公为安郊公之孙子,由云南务基返迁至上堡居住。当时因安郊公到云南务基开基创业,发家致富后,返回上堡把当地的肥田沃土几乎全部买下,交由安郇公经营管理,后因安郇公之后,人丁稀少,且经营不善,安郊公将一孙子世章公从云南迁上堡,负责经营掌管大片田产。据上堡族谱记载的世章公,字永昌,属名成公长子,为安郇公之长孙,由云南迁返上堡。而务基1998年编修谱,除记载有安郊公返回上堡购买了大量土地一事,未曾记载有安郊公孙子迁至上堡的情况。(经对比上堡谱和务基谱,以世章公出生日期与安郊公孙子辈生辰年月对照,见1998版谱书,世章公极有可能是名盛公之次子)
代系误载的年月考证
在上堡见证了德雄兄考过的重要问题:金标公与绍廷公生殁日期记载发生逻辑矛盾。务基谱载金标公生于万历己巳年(1629年),殂于康熙癸卯(1663年),而绍廷公又生于康熙丙午(1666年),父亲金标公去世3年后,儿子绍廷公才出生。哪有父亲去世3年后儿子才出生的?此载明显有误。经查证:上堡谱记载的金標公殂于康熙癸未年(1703年),由此可见,上堡记载符合时间逻辑。充分说明务基谱对金標公生殁年月记载确有错误。查阅上堡谱,我们一起见证了德雄兄于2020年12月于此考证结果是正确的。
古樟树下的祖脉情怀
中午,盛明叔杀鸡宰鹅盛情款待我们。饭毕已是午后1点。我们来到那棵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古樟树下。这古树屹立于村口,粗壮的树干,足够几人合围,繁茂的枝叶,如一把巨伞为我们遮挡了此时的炎炎烈日。微风轻佛,树叶儿砂砂作响,这仿佛在诉说着安郊公那远久岁月的故事。
左起:胡常轩 胡长银 胡六斤 胡仁萌 胡仁碧 胡德雄 胡盛明 胡常富 胡常川 胡常寿 胡平(右一)
据盛明叔言,此树已被国家视为文物保护,无人敢轻易坏其容颜。树龄与当年安郊公为谋生计去云南,砍伐做盘缠的樟树一样久远。遥想当年,安郊公以几棵樟树换取盘缠,一根扁担,些许皮蛋,逆长江而上,独自奔走云南。于务基开基创业何其辛艰!郊公为人性直心善,一生坚毅勤俭,开创家业致富,不忘力助父母兄弟把家还,往返上堡置田产,扩大经营福泽后世情绵绵。而此古樟终未被砍。我想,是巧合,还是安郊公有意留下作为子孙后代寻源的物念?或许,安郊公早有预见,它会成为我族过去和未来的牵连……
此时的上堡宗亲,正与我们在古樟下合影留念,笑容是那么温暖,亲情在流淌中感叹,血脉就这样交融无间。
别了上堡赴筠门岭镇
我们闲聊着,轮翻合影留念,不觉已到下午5点。按行程安排,正准备奔赴下一站,盛明叔更留我们在此吃晚餐。餐毕,我们拉着横幅,在宗祠前合影留念已是晚上6点。
我们匆匆上车,此时爆竹烟花,再次于上堡村的上空响成一片……再见了,上堡村!
上堡仁萌爷爷也加入寻访团,一行十人乘车前往金标公墓地----会昌县筠门岭镇塘马山。车行190余公里后,于晚上9点到达会昌县筠门岭镇。我们进住锦枫大洒店,做了些次日祭祖活动的准备后,进入了寻访之旅的第二个梦乡。
第三天:塘马山祭祖思源
2024年6月21日,阳光普照,气温逐渐升高。我们早早起床,备足香蜡纸钱、火炮烟花等祭祀用品。族兄德雄联系会昌县的寿华宗亲,领我们一同前去塘马山。寿华宗亲是副高职退休教师,精通族务,对当地情况也很熟悉。他开车过来带我们一同前往,有利于寻访活动顺利进行。
我们在锦枫大酒店处,一个标有“昌会”字牌的街道旁,拉开横幅合影留念。随后联系两辆出租车。三张车于上午9点从酒店出发,急驰于去塘马山的路上。
纱布帐里的脐橙桔果
塘马山位于会昌县筠门岭镇南部,距镇约13公里。乘车经过芙蓉寨,向左进入了丘陵与沟谷相间的地带。崎岖的山路,蜿蜒起伏,道路很窄,有的路段连会车都很困难。透过车窗望去,满是青翠的杂草与林木,没见着成片庄稼,小车继续向丘谷前行,偶尔能见到的沟谷稍缓之地,有一些零星的被沙帐罩笼的橙果树。雄兄道:“这就是我给你说的帐子橙果啦!此地蚊虫较多,果子在生长期需帐子罩着。”透窗而望,沙帐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是在为橙果树们遮挡着外界的侵扰。那些橙果在沙帐的庇护下,隐约透出青涩的色泽,宛如害羞少女,半遮半掩地藏于绿叶之间。
开窗近看,沙帐上蒙着一层薄薄的尘土,那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大自然留下的印记。橙果树的枝干虽不粗壮,却坚韧有力,向着天空伸展,似在诉说着对阳光和雨露的渴望。
在这片寂静的沟谷中,这些被沙帐罩笼的橙果树,成为路过的一道独特风景,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塘马山的赞公祠堂
024年6月21日会昌胡仁增(左二)胡寿华(左五) 等宗亲在赞公祠合影
车在山路上摇晃着,不觉已到湖塅村的塘马山。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赞公祠。赞公祠,坐落在塘马山一座山丘脚下。据寿华宗亲介绍:“赞公祠堂,是赞公后人前几年集资兴建的。金标公墓就位于赞公祠右1.5公里处的湖塅背虎坑,为赞公第七代孙,而赞公又是始迁会昌的广文公第五代孙。”在寿华等宗亲的指引下,按当地习俗燃蜡,焚香,化纸,敬祖毕,由我匆匆写了副挽联,带足香蜡纸钱,拿着横幅,扛着彩旗,准备去金标公墓开展祭拜活动。
赞公祠中间前排左为会昌宗亲寿华,右为务基宗亲常川
湖塅背虎山祭标公
带领我们前去的,是一位70岁出头的金标公之继子绍昌公的后人仁增宗亲,他精神饱满,看上去不过60来岁。
寿华宗亲介绍:仁增宗亲,是绍昌公后辈家族中的重要前辈,对人诚实正直,特别勤劳,特别能吃苦。
我们走出赞公祠,向右沿着来时路步行约十五分钟。此时的塘马山,烈日当空,热气升腾,还需向右穿过对面一段丛林,爬上胡段背虎坑山腰,才能到达金标公墓前。
2024年6月21日,访根团在祭拜金标公墓路途中舞动彩旗合影
此时气温很高,天气闷热难耐,八十多岁的仁碧、仁萌爷爷就在树下等候。其余扛着彩旗继续向前,穿过那片丛林,来到背虎坑山脚下。山上树藤杂草林木丛生,密密麻麻的,密不透风,难于向上攀行。幸好,仁增宗亲先见之明,身带一把柴刀,走在前头披荆斩刺,更是为我们避出了一条上山的路来。我们在丛林中攀爬、穿行,终于来到金标公墓前。
会昌谱赞曰:“得输有术,应试有为,朴创家业,扶救非轻”的金标公,去世后就安葬于此山腰。这里果真是块风水宝地!方圆近百平米左右,皆为平缓之地,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周围长满了苍松翠柏,郁郁苍苍,四季常青。透过树林,依稀可见左面的青龙山蜿蜒起伏,似欲腾飞;右面的白虎山威风凛凛,守护一方;前面的朱雀山秀丽多姿,连绵不断,展祥瑞之象;后面的玄武山沉稳厚重,如坚实的依靠。坟头、坟前长满了茂盛的青草。我们齐心协力,全员动手清理完杂草,用湿巾仔细地将墓碑泥迹擦拭干净,认真拍摄碑文图片。在此过程中,大家都汗湿衣衫,却没有一位呻唤埋怨。随着一柱柱香蜡被点燃,一叠叠纸钱就化作缕缕轻烟。我们掬躬叩首,感念标公祖上恩情,诉说着我们心里的牵念。
遂以《祭标公》为题,即兴七律一首,当场与大家分享,以抒心中对金标公祖上的敬仰与缅怀。
标公墓位立山腰,平缓方圆翠柏饶。
杂草除清碑拭净,衣衫汗湿意无凋。
香燃蜡柱思情绕,纸化青烟敬意飘。
叩首鞠躬怀祖德,祖贤恩泽永心昭。
祭拜金标公结束,据仁增宗亲介绍,金标公之父士继公、之祖父上宪公墓,皆位于赞公祠左面不远处的湖塅圆子坎。仁增宗亲带我们到坟前,我们亦拍碑文,亦行祭拜礼。
在仁增宗亲带领下,祭拜金标公之父士继公、之祖父上宪公墓
会昌存惑的分析推断
会昌寻访活动基本落下帷幕,然存在着以下疑惑:
其一,据金标公墓的碑文,记载为其继子绍昌公所立,碑文没有绍廷公的记载,会昌庄埠谱、芙蓉寨谱也未有记载。而务基、上堡的谱均记载:金标公娶黄氏生子绍廷公。这与会昌谱记载的金标公是否属同一人?若同属一人,那会昌庄埠谱、芙蓉寨谱及标公碑文为何未记有绍廷公?
在上堡,已考证金标公生殁时间,对绍廷公属金标公之子已无异议。且务基谱、上堡谱均记载“金标公葬会昌”。会昌的庄埠谱、芙蓉寨谱记载“金标公葬背虎坑虎形未山丑向,生殁失考,与妣朱氏合葬,扶庆杨次子财妹为嗣”,其葬地为会昌筠门岭镇的,邻近芙蓉寨的,湖塅村塘马山。金标公墓碑文记载为“继子财妹(绍昌)公安葬立碑”。据悉,会昌境内及各支系族谱,至今未发现有与金标公同名者,也未发现另一处有标公墓的情况。因此,金标公在会昌是唯一的,务基和上堡谱记载的金标公就是葬于塘马山的金标公。
以上已考,务基和上堡谱记载的金标公,与会昌庄埠谱、芙蓉寨谱记载的金标公同属一人。那庄埠和芙蓉寨谱,对金标公只有赞评,生殁失考,未记载有绍廷公,且标公墓碑文记其继子绍昌公立。这又是为何呢?或有以下可能:
修谱时,绍廷公年龄小或者还没有出生,而普通的团谱资料收集需要耗时数年,便是信息通讯交通发达的当今社会,团谱时间耗时至少也要1-2年,也就是绍廷公的出生年月未赶上资料汇编。绍廷公字生于1666年3月14日,再看寻乌湖塅第一次修谱时为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由此可见,绍廷公出生时间和付印时间间隔太短,没来得及上谱,后又因迁出异地的不再追溯,所以就出现芙蓉寨谱族谱上的“抚庆杨之子为嗣”,没有记载绍廷公的原因。迁出不追溯情况,这与遂川谱上万顷公迁出到安远就不再追溯雷同。
务基谱《有朋公行述》,开篇就讲到:“先君胡公讳安郊,字有朋。原籍江西省赣州府会昌县。自高祖金标公,始携曾祖绍廷公及先祖荣渊公,伯祖荣源荣谓公,迁赣县四十七都,长兴乡上堡居焉。”最起码说明:金标公原籍为会昌县这一存在事实;金标公携子去上堡前,其孙荣源、荣谓、荣渊已出生;据芙蓉寨谱金标公“抚庆杨之子为嗣”以及务基谱、上堡谱记载的绍廷公出生年月,由此推断,金标公于37岁前,迎取二夫人许氏生子绍廷,绍廷公取黄氏生子三。金标公为何携子绍廷公及三个孙子迁居上堡,亦或因地产资源有限,为求生存发展,携子及孙迁上堡安居后,回故土会昌不久去逝葬于会昌。而会昌县筠门岭镇塘马山与赣州县吉埠镇上保村200余公里,当时或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未及联系上绍廷公。金标公逝世后由其继子绍昌公安葬,并没有在金标公墓碑的孝名栏上记载有绍廷公。这种谁安葬谁立碑,碑文只记谁的名字,在当今社会也存在这种情况。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据芙蓉寨谱对金标公的赞评来看,金标公是一个能说会道、心怀宽厚、扶弱济困且不安于现状之人。他在家族或村里颇具名望,是个有能力的人。多年来,他走南闯北,来到堡这地方,并与当地许氏结缘成家,育有绍廷公。或许在其晚年,他选择回到会昌,逝世后葬于会昌,继子绍昌公安葬,这是追寻叶落归根的传统理念吧。但这一推测,有违务基谱有朋公行述的开篇记述。
其二,芙蓉寨谱、庄埠谱记载金标公之父、及其祖父分别为士继公、上宪公,可在墓前祭拜时,墓碑记载为士继公与上宪公合葬,碑文上宪公孝孙栏里,为何没有金标公?
上述问题,我们可据史料谱书记载,在中国古代,一个人通常有名、有称号,甚至还有斋名。各支系的谱,记载各不相同,有的用斋名,有的用号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抄写传承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完整的情况。比如,务基谱记载的矮先公,若不是见到江西遂川老谱,我们就不会知道矮先公就是友富公。再如,我族安郊公,字有朋,几百年后,也许有子孙后代只记载友朋公,或只记载安郊公。再看会昌民国时代庄埠谱、芙蓉寨谱记载的代系传承,与实地祖墓相对应。因此,金标公与士继公、上宪的代系传承是确凿的。
其三,民国时代庄埠谱、芙蓉寨谱记载的代系溯源,向上追溯:从金标公→士继公→上宪公,一直溯源到广文公十一代,务基谱记载的金标公向上溯源至铨公的每代记载,没有一代与会昌谱记载相同的,那谁的谱记载正确呢?
先看:会昌庄埠和芙蓉寨谱,从金标溯源至广文十一代为“金标→士继(字象贤,葬于筠门岭镇胡塅圆子坎,与士继公合葬)→上宪(号台万,葬于筠门岭镇胡塅圆子坎,与士继公合葬)→大晃公(号冠元)→元桂公(号继山)→清洪公(号子山,葬于会昌耀子岽)→赞公(迁至会昌湘乡,湘江源头在会昌筠门岭镇湖塅村塘马山,赞公祠在此处)→浪海公(葬于会昌富桥水口)→永厚(葬于长圳尾)→浩洪(葬于坪冈嵊)→广文公(竹园、长岭、会昌芙蓉寨)”。
再看:务基谱,从金标公溯源到铨公共十六代为“金标→见吾→仰北→坎→时泰→本浃→宗贤→明通→子清→顺壹→崇壹→守元→永敬→矮先→铨公”。
务基1998谱,从铨公(公元1102年)到安郊公(公元1733年),传承十九世,按前后时间推算,平均33.2年一代,这与经实践检验过的平均每25年左右传承一代的论断相博。以上这充分说明,我谱从铨公到金标公,再到安郊公的世代传承存在漏、错记载等情况。且每代记载只有名字和个别生殁年月记载,多数记载不够详实,缺少依据支持,但也不能凭空否认全为错误,这或许是手抄传承,抄写时,亦或为口传记载时的斋名、别名、或小名?再据会昌的庄埠和芙蓉寨谱的记载,每代均有相应对的实地祖墓。两相对比分析,会昌谱的记载,明显更为确凿一些。
通过考证,会昌寻访情况:金标→士继→上宪→大晃→元桂→清洪→赞公→浪海→永厚→浩洪→广文。
会昌的根在寻乌
我们在会昌,通过实考祖墓碑刻,下了很大功夫,从金标公溯源至广文公。广文公又从哪儿迁到会昌的呢?
据德雄兄介绍,2020年12月的族源流考时,已将广文公追溯到了寻乌县。我们从赞公祠乘车返回筠门岭镇已是下午2点过。午饭毕,我们联系两张小车,从筠门岭镇出发,车行约为56公里,于下午3点20达寻乌县城。
江西寻乌县城全景
寻乌县的基本情况
寻乌县位于江西东南部,居赣、闽、粤三省交界处,东邻福建省武平县、广东省平远县,南接广东省兴宁市、龙川县,西毗安远县、定南县,北连会昌县;全县辖15个乡(镇),173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截至2023年末,住人口为28.05万人。寻乌是客家聚居地、是客家的摇篮,居住着胡氏族人2000(男丁)多人。这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篇章。
访根途中的红色之旅
我们一行住在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不远处的君豪大酒店。还未到酒店,寻乌的贵成、兴才、志强、春树等宗亲早已到酒店等候。待我们洗漱完毕,贵成宗亲带我们一行来到他家拉家常,诉宗情。随后带我们去参观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此时纪念馆大院里的门已关闭,用身份证刷后能进到院内。直径往里走,在一道关闭的大门两侧,鲜红的大字“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格外引人注目。
贵成宗亲,属当地广电局退休职工,对人诚恳热情,做事认真仔细,文笔功夫了得,而且对人文历史也非常熟悉。早在2023年3月21日,贵成宗亲就曾将毛主席的《寻乌调查》发给我学习,我还曾仔细的品读过两次呢。
真没想到,今天能有机会到寻乌调查纪念馆看看。据了解,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寻乌县城并停留了1个月,期间分散到寻乌及附近各县发动群众。为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制定政策,毛泽东利用这段时间详细调查了寻乌的商业状况、人口结构、土地关系、交通运输等问题。调查中,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他找农民、商人、秀才等各阶层代表进行访谈并详细记录,为更多地接触群众,还多次来到田间地头,一边帮忙一边调查。毛泽东同行各业人交流,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大到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小到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乃至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及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他都弄得一清二楚。
毛泽东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强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经过寻乌调查,毛泽东进一步认清了农村的土地分配制度对促进土地革命的作用,制定了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和正确对待城市商人的政策。参观过程中,我认真领会《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的内涵意义,深切感受到毛泽东同志深入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态度。
参观过程中,我们一行,分别与寻乌宗亲在馆内毛主席旧居门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次特殊意义的参观之旅。
院内参观后,随着贵成宗亲走过大街,通过一个大牌枋,进入古式建筑的街道。我们沿着街道漫步,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商铺,这些商铺仿佛让大家穿越了时空,回到那个充满激情的红色岁月。商铺的名称全部取自《寻乌调查》里记载的寻乌城当年的老字号,业态丰富多样,包含特产、小吃、文创、剧本游等几大类。其中,有一家“顺昌兴记”的商铺引起了我的注意,当年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对豆腐生意作了非常详尽的了解,那时的豆腐因价廉、方便,成为寻乌百姓备受欢迎的主食。只可惜快至傍晚时分,要不我还真想详细了解和感受石磨豆腐等豆制品的加工流程呢!还有一家茶馆,据《寻乌调查》记载,茶是寻乌第二大类出口货,每年可向广东输出生茶叶上万斤,寻乌茶非常受茶友的喜爱。
在街道的中心位置是南广场,这里是当年毛主席作寻乌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的地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此镇仿古新建,虽感人流不多。据悉,街区还将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在广场推出一系列文艺节目表演和民俗展示,让游客体验民俗风情,感悟寻乌调查的红色魅力。
我们跟随贵成宗亲,边走边看,边了解情况,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不经意间就完成一场访根之余的红色之旅。
客家餐桌上的血脉亲情
晚饭时分,寻邬的贵成宗亲、志强宗亲、春树宗亲等,在寻乌县城的一大酒楼,以正宗客家菜盛情款待我们。
大圆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其中至少有6道菜是我从未品尝过的。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愉快地交谈着我祖霸公、忠简公等先祖的感人事迹。
在谈论到先祖铨公事迹时,大家无不充满敬仰之情。铨公的忠诚和正直,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也激励着我们不断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此时,桌上的菜肴香气四溢,有鲜美的盐焗鸡,皮脆肉嫩;独具风味的酿豆腐,口感滑嫩;还有梅菜扣肉,肥而不腻,味道醇厚……每一道菜都体现了客家菜的独特魅力,大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宗亲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家族的凝聚力。我想,这就是血浓于水的宗族亲情吧!
寻乌东江的唯美夜景
晚饭后,贵成宗亲带领我们漫步在东江支流-寻乌县马蹄河边。寻乌县城的马蹄河夜景,美不胜收,让人陶醉其中。
马蹄河穿过寻乌县城,宛如一位神秘的佳人,月光如水,洒在她的身上,仿佛为其铺上了一层银纱。微风拂过,这层银纱便轻轻摇曳,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如梦如幻。岸边的灯火是夜的眼睛,璀璨夺目。那一排排的路灯,如同金色的长龙,蜿蜒伸展;而建筑上的霓虹灯,如五彩的宝石,争奇斗艳。灯光倒映在江水中,仿佛一幅绚丽的水彩画在缓缓流动。岸边的树也被灯光装点得格外的美,翠绿的叶子在灯光的映照下,绿得更加鲜艳。远处的桥横跨江面,宛如一道彩虹连接着两岸。桥身上的灯光,不断变换着色彩,红的、绿的、蓝的……交相辉映,哇噻!这真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
站在马蹄河边,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这唯美的夜景,如诗如画,让人心醉神迷,让人流连忘返……
寻根第四天:寻乌三标敬宗祭祖
2024 年6月22日上午,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土地上,气温节节攀升,暑气愈发逼人。贵成宗亲热情地带领我们去品尝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早餐,丰富多样的美食让我们大饱口福。随后,我们驱车朝着景宏公祠堂进发,开启了今天这庄重的祭祖之旅。
创造性解决纸张问题
抵达三标镇后,我们稍作休息,为接下来的祭祖活动做更充分准备。此次祭祖,万事俱备,却唯独缺了一副挽联。寻乌的贵成宗亲,帮我们问遍了胡屋村多家店铺,未能买到白纸。又到三标乡胡屋村委办公室去,也没找着能写对联的白纸,可贵成宗亲,没有丝豪为难表情,总是热情地尽量满足我们,最后找来一淡黄色纸,其规格4开纸,不能写对联。问题怎么解决呢?关键时刻,德雄兄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用A4纸书写。于是,我们将一张张A4纸用胶水仔细地粘接起来,由我书写了一副饱含敬重的挽联。
难忘而温暖的宗亲情怀
当我们抵达景宏公祠堂时,庄重肃穆的氛围瞬间扑面而来。步入祠堂,我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各项祭祖礼,用最诚挚的方式表达着对先祖的深深敬意和无尽的缅怀之情。令人感动的是,寻乌宗亲还精心制作了一幅写有“热烈欢迎云南务基宗亲回家!”的横幅,大家纷纷在宏公祠前合影留念,用照片留下了这难忘而温暖的瞬间。
接着,我们马不停蹄地先后前往宏公墓和潮清公墓进行祭拜。在墓前,我们怀着崇敬之情献上贡品、点燃了袅袅香烛,恭敬地鞠躬叩首行礼。那一刻,我们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追思着宏公等先辈们的赫赫功绩和浓浓恩情。之后,来到潮清公祠堂,亦举行了庄重而神圣的祭祀活动。
完成这一系列祭拜活动,时针已悄然指向中午。贵成、志强、树昆、洪林等宗亲,他们再次展现出了极大的热忱,以丰盛的佳肴盛情款待我们。餐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菜肴,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食物,一边愉快地交流着家族的过往故事,畅谈着那份深厚的情谊,美好而温馨的氛围弥漫在整个空间。
午饭过后,我们即将踏上访根下一站——吉安的铨公墓、铨公祠堂。寻乌的贵成、志强宗亲专程派车送我们前往赣州西站。幸运的是,到站刚好买到即将前往吉安的高铁票,随着高铁的疾驰,心情越发激动,依依惜别之际,非常感激寻乌贵成、志强等宗亲的热情款待与周到安排。可以说,这次寻乌之行,就是一次祖脉在我们之间的流淌与交融之旅。
江西寻乌县三标营的景宏公墓
江西寻乌县三标营的潮清公墓
吉安夜里的世系整理
下午7点,高铁准时抵达吉安车站。我们叫了3辆出租车,直奔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大前村。到达村子时,胡义鑫宗亲早已在此等候。一番寒暄之后,我们一起享用了晚餐,随后,为接下来开展的祭祖活动养精蓄锐。
晚上,结合上堡、会昌、寻乌收集到的谱及碑文照片,整理了一下溯源访根情况:在上堡已将安郊公溯源到金标公;在会昌已将金标公溯源到广文公。这次根据庄埠老谱、寻乌谱、遂川景贤公谱系,特别是收集到的寻乌谱(电子版),从满公以来的吊线图,脉络清晰,记载较完整。
通过比对,整理出来的世系传承记载,与德雄2020年12月独自一人,历经千辛万苦,作出源流考相一致:
铨公(已到墓祭拜)→浃→栯→子惠→汝兰→友富(矮先公)→万顷→道评→崇海→伯祥→文广→景弘(已到墓祭拜)→潮清(已到墓祭拜)→广文→浩洪→永厚→浪海→赞公→清洪→元桂→大晃→上宪(已到墓祭拜)→士继(已到墓祭拜)→金标(已到墓祭拜)→绍廷→荣渊→安郊
寻根第五天:天梁山下祭铨公
2024年6月23日,晨曦微露,我们早早起床,一切准备就绪,族兄德雄还请了一位专业摄影师一同前往。我们在值夏镇仁汉宗亲等的带领下很快就到达了铨公墓。
庄严肃穆的铨公墓
铨公墓庄严地矗立在天梁山下。天梁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拥有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说,这里曾是古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和传说。我们拿着彩旗,列队前行,走近铨公墓,墓身略显沧桑,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墓碑前面两侧,各有三只石兽威严地伫立着,仿佛忠诚的卫士。石兽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右边的辟邪兽,体型健壮而雄浑。辟邪兽的头顶有两只角,两角微微向后弯曲,犹如两把锐利的弯刀,展现出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它的面部神情庄重而肃穆,双眼炯炯有神,透露出坚定与果敢。辟邪兽的四肢粗壮有力,肌肉线条流畅自然,彰显出强大的力量感。紧挨墓前左右两侧的石兽前,两名卫士威然挺立,与这些神兽共同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庄严的场景,凸显出坟前的肃穆与庄重。
江西吉安青原区值夏镇庄严肃穆的铨公墓
墓旁青草丛生,高高低低的野草肆意生长,有的甚至快要掩盖住了墓基的部分。那些杂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一些落叶散落在墓前,随着微风轻轻翻动,仿佛是逝去的先人在向我们低语。
虔诚庄重的祭拜礼式
值夏宗亲,和我们一道,亲自动手,拿起柴刀,清理杂树杂草,以捆合的树枝为扫帚,扫净枯枝落叶。每个人都用心用力,认真仔细地把墓前拜台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随后,我们郑重地将香蜡摆放整齐,点燃香火,蜡烛的火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纸钱化作缕缕青烟飘向天空。
庄重的祭拜仪式开始。访根团一行整齐地排列在铨公墓前,虔诚地鞠躬行礼,默默祈祷,心中满是对先祖的敬仰与感怀。虔诚地缅怀铨公那能与日月争辉的感人事迹:
缅怀铨公的感人事迹
先祖铨公,为南宋名臣、文学家,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是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他自幼聪慧好学,强于记览,跟随萧楚习读《春秋》,得其精髓,这为他为学从政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基。
建炎二年(1128 年),年方 24 岁的胡铨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参加应试。宋高宗在淮海策问进士,胡铨对御题问“治道本天,天道本民”,回答说:“汤、武顺从民众而兴起,桀、纣顺应天道而灭亡。现在陛下起于干戈锋镝之间,外乱内讧,而策问臣下数十条,都质问于天道,而不倾听民众呼声。”又说:“现在的宰相不比过去的晏殊,枢密、参政又不是过去的韩琦、杜衍、范仲淹。”答问长达一万多字,高宗看到而惊异,打算把他列为第一名,有人忌恨他的耿直,移为第五名。登第之后,铨公被授为抚州(今江西抚州)军事判官,未上任,恰逢隆佑太后(孟皇后)为避金兵逃到赣州,金兵随后追击,铨公以漕司檄文统摄本州幕僚,召募乡丁辅佐官军抵御。因功受赏,转官承直郎(文职散官,相当于正六品)。后为父服丧,并随乡人萧楚学习《春秋》。
绍兴五年(1135 年),时年33岁,张浚设都督府,力举铨公任湖北仓属,胡铨没有赴任。有诏令到都堂审察,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推荐他,任枢密院编修。
绍兴八年(1138 年),时年36岁,金国派遣张通古、萧哲二人作为“江南诏谕使”,携带国书,在王伦的陪同下,来到南宋都城临安进行和谈。金使态度极其傲慢,目中无人,对南宋当局百般侮辱。但高宗和秦桧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与金使议和。此举激起了朝中大多数大臣与全国军民的义愤,纷纷起来反对。胡铨反对议和最为激烈,他上书高宗,对金国议和的阴谋进行揭露,而且要求高宗斩下秦桧、王伦、孙近的首级。他还表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宁愿投东海而死,也决不在小朝廷里求活。胡铨这篇奏疏一经传出,立即产生强烈反响。宜兴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付印散发,吏民争相传诵。金人听说此事后,急忙用千金求购此书,读后,君臣大惊失色,连称“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
奏疏上报之后,秦桧认为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令除名,贬送昭州(今广西平乐)管制,并降诏传告朝廷内外。给事中勾龙如渊、谏议大夫李谊、户部尚书李弥逊、侍御史郑刚中等人纷纷想方设法出面营救,秦桧迫于公论,只得改派铨公去广州监管盐仓。
绍兴九年(1039 年)时年37岁,改为签书威武军判官。绍兴十二年(1142 年)时年40岁,谏官罗汝楫弹劾胡铨饰非横议,诏令除名,贬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管制。绍兴十八年(1148 年)46岁,新州守臣张棣攻讦铨公与宾客唱酬对答,诽谤怨恨朝廷,再被贬至吉阳军(今海南崖县崖城)。
铨公在贬谪之地,依然心系国家。他克服重重困难,到海南著书立说,执经授徒,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贬谪新州(今广东新兴)期间,创作了学术著作《易传拾遗》,这是儒家理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绍兴二十六年(1156 年)54岁,秦桧死,铨公移至衡州。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59岁,胡铨获准随意居住。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60岁,宋孝宗赵昚即位,铨公复职奉议郎、知饶州。孝宗召他入对,铨公上奏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四事。孝宗说:“朕很早就听说你耿直诚实。”任命他为吏部郎官。隆兴元年(1163 年)61岁,迁任秘书少监、擢任起居郎。针对自隆兴北伐失败后朝中的议和之风,铨公多次上表予以反对。
淳熙七年(1180 年)78岁,铨公去世,追赠通议大夫,谥号“忠简”。他的一生,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为了保全国家的完整,人民生活的安宁,不辞辛苦,上下奔波。他的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在广大人民心中永不磨灭,他的事迹和精神当与岳飞、文天祥一样,永垂青史。
铨公墓前的致诚感言
我们深刻感受着先祖铨公感人事迹,祭拜完毕,每人都对着摄像机,在铨公墓前发表感言。有的成员感慨铨公的高风亮节和铮铮铁骨,为家族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有几位长辈表示要传承先祖的精神,在今后的生活中秉持正义、坚守信念;还有的表示决心将家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为家族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德雄兄感言,自他2020年12月先行考源流祭拜铨公后,生意做到了欧洲。我就在想,这次我们是代表务基整个大家族而来的,代表大家烧香祭拜先祖铨公,铨公在天有灵,也一定能指引我们的后世子孙,更好地学习传承好爱国爱民忠勇正直的高尚品质,一定能佑护迁居于务基的子孙后代,世代繁荣昌盛!在这庄重而温馨的氛围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的责任。
石雕像下的时空对话
祭拜完毕,我们怀着肃穆而又感慨的心情来到墓侧后的胡铨公石刻雕像广场。踏入广场,一座高大雄伟的铨公石刻雕像赫然映入眼帘。雕像栩栩如生,仿佛将铨公当年的英姿重现于世。铨公目光坚定而深邃,遥望着远方,那眼神中透露出的忧国忧民和坚毅不屈,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阳光洒在雕像上,光影交错间,更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氛围。我们围绕着雕像缓缓前行,仔细端详着每一处细节,用心感受着铨公的伟大精神。德雄兄,还轻轻抚摸着雕像的基座,及详细专栏内容,给我们讲解铨公一些重要事迹,仿佛在带着领大家一道,与铨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都静静地凝视着听着想着,思绪就这样穿越古今。
尔后,我们在雕像前合影留念。快门之下的那一刻,我们脸上满是崇敬与自豪。这不仅记录下了我们与先祖铨公雕像的同框瞬间,更将我们对先祖铨公的敬仰与传承家族精神的决心永远定格。合影结束后,我们仍久久地沉浸在先祖铨公的浩然正气之中,心中涌起了一种责任,要将铨公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为家族、为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
上午祭拜铨公结束。午饭后,德雄急于赶回上海。他眉头微蹙,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急切,匆匆与大家告别,身影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2024.24晚上凌晨3点回到上海)。
渼陂古村的铨公展馆
下午,还有点时间,值夏镇大前村胡义鑫宗亲说,机会难得,建议我们再到附近的渼陂古村去看看。
据了解,渼陂古村,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富水河畔,距吉安市中心28公里。渼陂古村东至栋头贞节坊,南至青东公路,西至地藏阁(养源书院),北至梁仕阶墓,面积约1平方千米。渼陂古村是一座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有书院、义仓、牌坊、革命旧居旧址等古建筑367栋。渼陂古村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
值夏镇大胡鑫义宗亲派车送我们来到吉安渼陂古村,这里山环水绕,风景如画。踏入古村,果然如穿越回了明清时代一般,一幢幢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
我们冒着烈日,沿着地热升腾的青石板和鹅卵石路,穿过八卦巷道,首先参观了标志性建筑:将军屋、翰林第、永慕堂等。接着,便来到了胡铨公展馆。
铨公展馆内庄重而肃穆,展示了铨公的生平事迹、思想贡献以及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馆内的陈列丰富多样,有他的著作、相关文物和历史资料等。通过参观,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先祖铨公的为人和他的政治担当。铨公是一位刚正不阿、直言进谏的贤臣,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不惜冒险犯难。看着那些古老的文物和资料,我不断拍照,生怕漏掉哪个环节,同时也仿佛感受到铨公所处那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他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展馆中的图文介绍、实物展示等,生动地再现了先祖铨公的一生。
参观过程中,大爸、幺爸我们不时交流感受,对铨公的敬佩之情也愈发加深厚。特别感叹他的忠诚和勇气,也思考着他的思想对我们于生活、工作中的启示。
渼陂古村还有如“二七”会议会址、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朱德旧居等,这些都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此外,古街、书院、祠堂等也各具特色,展示了渼陂古村深厚的庐陵文化底蕴。匆匆环游,时间并不充裕,但我们在这古村里漫步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古朴。
访根之旅的几点体会
一是精神力量支撑。在整个寻访行程中,气温居高不下,酷热难耐,可仁碧、仁萌爷爷已是85岁、81岁高龄,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精神状态。无论在上堡,还是在会昌、寻乌等地的祭祖中,哪怕是穿越山林、攀爬山头,他们总是走在前头,毫无畏惧,丝毫不惧吃苦。即便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身处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定前行,毫无怨言。在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下,我们勇往直前,克服了一个个困难。这次访根之旅,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寻访的目的,达到了追寻家族根源、传承家族文化的良好效果。
二是行程接洽较好。在整个访根之旅中,乘车、住宿的安排,以及祭祖活动的准备和推进,德雄兄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付出了诸多努力。他事无巨细,精心策划每一个环节,提前与到访地宗亲沟通协调,确保了行程的顺利进行。比如,在预订交通工具时,他反复比较价格和舒适度,为大家选择了最合适的出行方式;在安排住宿时,他充分考虑大家的需求和预算,力求让每个人都能住得舒心。有时为了赶行程,晚上12点过,还和我们一道在车乘上奔波;有时因为行程紧张,中午2点过还没吃上午饭,但大家都毫无怨言。
一路走来,再读雄兄撰的《赣乡飞舞》,很受感动,深刻感受到他一个人到江西,在如茫茫大海之中走过的那一道道寻根之路,经受了多少的困难与艰辛!可以说,没有德雄兄2020年12月的如大海捞针,历尽千万辛苦,一路查档案,阅族谱,寻地点,找线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江西源流考,这次访根活动,就不可能那么紧凑顺利;没有德雄兄的联系接洽,寻访活动也不会取得如此圆满结果。
三是态度严谨认真。访根过程中,多方查阅资料,对墓碑石刻进行拍照,仔细清理墓碑泥迹,认真辨认碑刻内容,在这方面常川幺爸,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不但为大家出谋划策,想方设法推进行程,合理协调分配寻访成员承担相应任务。每到一处,他不怕吃苦,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根源考证极其认真。无论是面对模糊不清的碑文,还是复杂的谱系脉络,他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访根返回昆明后,还不停的联系江西各地族谱,力求寻找依据,还原历史的真相。
四是团队精神较强。在这次寻访历程中,我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使得整个寻访活动按照计划有序有效开展。如,常富幺爸负责行程的资金管理,访根路上,他还得想办法,抓住时间空隙,不辞辛劳地采购祭祖、敬祖所需的物品。哪怕天气再怎么炎热,尽管汗水浸透了衣衫,他也始终背着一个大包,那可是背着我们寻访行程的干粮,也背着我们一族人访根敬祖的信念和美好期待,那包因此也从未离身。还有胡平大爸、常银大爸,常寿大爸、常轩大爸主要协助我们做好寻访行程中的具体事务,并高度负责行程中的安全以及两位高龄成员的安全。正因为有了这种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次访根活动,才能平安顺利,如期返回永善。
五是各地热情周到。本次江西之行,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宗亲们总是早早地等候在那里,脸上总是洋溢着亲切而温暖的笑容。比如,在上堡村,宗亲们不仅安排我们住在他们家里,这是有如回家一样的舒适住宿,更是忙前忙后,为我们的祭拜活动准备各种物品,事无巨细,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寻乌,宗亲们精心准备了丰盛的特色菜肴,摆满了整整一桌,每一道菜都饱含着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当我们在寻访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他们总是全力提供帮助。各地宗亲的这种热情和周到安排,在这次访根之旅中,处处能都能感受到回家的温暖,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浓浓的宗亲情谊。
这次江西之行,收获无比巨大,达到了正本清源,了解族源传承情况的目的。寻访途中,我们不仅更加深入了解到家族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还在相互支持与紧密合作中,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难忘的回忆。
稿毕于2024年7月6日 永善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