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95阅读
  • 24回复

[名人荟萃]中国的人间国宝——胡中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11-13

胡中泰刻砚、藏砚三十载

                                                                              
    (转自凤凰网--文化频道)


      
        在婺源县城一条依山傍水而建的文博路上,零星分布着几家古玩店,多半冷清有余而热闹不足如同这条道路本身。“营造古玩一条街的氛围是文博路命名之初的用意所在,实际上它并没有吸引过来旺盛的人流。”胡中泰说。胡中泰的居所便在这条道路上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不是标准的几进几落式建筑,但是有门楣,有天井,有厅堂。
  胡中泰素日深居简出,穿过大堂,左右相对的两个房厅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全部。左边厅中陈列着近百方砚台,有他耗半生精力雕刻而成的歙砚,有他多年来悉心收藏的古砚,从晋代的多足瓷砚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代表性古砚。一张2米见方的桌子,闲时在此处挥洒笔墨。右边厅偏小,除却书架便只容下一张工作台,案上尚有几方未完工的砚台和散落的雕刻工具。
  刚过花甲之年的胡中泰是江西龙尾砚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1979年进入砚台厂与砚初次接触,至今已过去30余年。从普通的砚厂职工,到砚台厂厂长,从1980年代末下海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到享誉一方的砚雕大师,最后偏居一隅专事砚文化研究,胡中泰经历了现代婺源歙砚从国有化工厂经营到私有化发展的全过程。


  “小时候学过画画,以2分之差与美院失之交臂。1979年到当地砚台厂工作,跟砚结下不解之缘。当时为了生存,觉得总比种田强,所以比一般工人干得都卖力。在龙尾砚厂待了10年,在大畈砚厂又待了3年, 到婺源县雕刻厂又当了7年厂长,等到要进行私有化改制的时候,我在的那个厂是最后一家倒台的。”
  “买砚、收砚、刻砚,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胡中泰说。相较他漫长的制砚、研砚的过程,古砚收藏只能算其工作过程中极其业余和偶然的举动,但是对于爱砚之人,他那50余方贯古通今的古砚已着实叫人眼馋。在胡中泰的所有藏品中,年代最远的应该算那方晋朝的多足瓷砚。这是他1990年代外出时,到南昌滕王阁古玩市场碰缘分碰上的。虽然材质远不及端砚、歙砚等四大名砚名贵,但是距今上千年的古砚早已经不多见,胡中泰一看便知道是土里出来的东西,受土质侵蚀很厉害,包浆也与地面上流传的东西不一样。他最喜欢的是一方宋代的操手龙尾砚,造型简洁古朴,突出的恰是砚台实用性的功能。操手砚是宋代典型的器形,胡中泰说,藏砚之人都希望能收到宋代的操手砚。胡中泰还藏有一方明代的琴砚,其上雕刻有“向解人弹”,以示知音难觅,明清时期的蝉砚,里边刻有蝉,外边包荷叶,造型简明、古朴。此外,他的藏品之中还有唐代簸形砚、宋代的澄泥八卦砚、明代哥窑的瓷砚等。


  除了古砚外,胡中泰还收藏有100余方新砚。虽说是收藏,但其中大部分是这30余年来胡中泰所精心雕刻的佳砚良品,如今也早已成为爱砚之人争相收藏的对象。胡中泰所雕的砚简洁、朴素,多文人气。他认为现在很多砚台过度繁复的雕饰实则是一种误区,古人制砚,首先注重其实用性,其次才是欣赏性。“雕刻的简繁等都得根据砚的整体形式来定,关键在于制砚者在制砚中,能否对砚材的巧妙利用,做到因材施艺,恰到好处的雕饰,有时甚至不雕更具艺术性。”
  胡中泰的陈列室宛若一个小型的砚艺博物馆,“汨罗江畔砚”无疑是胡中泰心中分量最重的作品之一。“汨罗江畔砚”的砚石产自龙尾山眉子坑,长达78厘米,最宽处约52厘米,属胡中泰所刻的最大一块砚石,单单就其这么大体量的石材,就非常珍贵。胡中泰买进这块石材之后,整整放了6年,因为不舍得对石材进行切割,所以一直思量着刻什么主题,以便恰如其分地利用好其自然形态。最后他以屈原和汨罗江为主题,利用眉纹的自然石品做水波,寥寥数刀,便神形兼具。


  “汨罗江畔砚”既是胡中泰的砚雕作品,又可算作他的藏品,别人出再高价,他也不愿出手。“30年前,我是为生存在刻砚;30年以后,我是因为感情在刻砚。现在刻,完全是因为乐在其中,所以现在就不会想卖,因为卖掉一块就少一块。”胡中泰说。
  收藏砚台,谈及选砚标准,胡中泰说,首先注重器形完整、品相的完好,只要有一点残破,哪怕该方砚台再难觅他也不会出手。其次,他注重藏品体系的建构,比如古砚,他倾向于收藏各个朝代的代表作品、典型器形;新砚则主要是歙砚,他注重歙砚的不同品类和石品的完整性。


  “从事这一行时间长了,看到砚石就感觉特别亲切。”他说,“我的收藏最初是出于一种资料性的占有,平时从事砚台研究,写作关于砚台的文章时,需要图文并茂,但是很难从博物馆等处获得图片资料。1990年代初,我看自己的经济稍微宽裕了些,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收藏一些砚台。此后再写文章,就觉得很顺手,也可以作为考证砚文化的一种佐证。
  胡中泰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般人少有的闲散、恬淡,仿佛所有气力在过去30年的刻砚过程中,早已使用殆尽,而今得以偏居一隅,已是极大的得偿所愿。出乎意料的是他祖上曾富甲一方,在上海有着自己的钱庄和茶庄(土改时被没收)。1954年出生的胡中泰,打从有记忆开始,就知道自家是落魄的四类分子,但他曾听人提及,爷爷在解放前去世时,光墓葬就花费了3年时间,当时整条街帮工的人天天到家里吃饭,出殡时那是骑马开道云云……“土改什么都没收掉了,所以留给后人可能什么都没有的。”胡中泰说。
  胡中泰最大的心愿是盖一个砚艺博物馆,把古砚和自己的代表作品都放进去,留在当地。“留给后人的话,我的孩子未必会喜欢,而且他也并不一定能够承载得了社会的变化。”说着这话,胡中泰仿佛又想象到自己祖上的光景。


胡中泰——刻砚、藏砚三十载_文化频道_凤凰网
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8/05/28269508_0.shtml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6-11-14
全才多面手
原拟字派:朝文金绍荣,安明永大兴;积仁长德有,时开显元通!胡氏贵族德满天下,棒字当之无愧!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6-11-14

编者按:

       蔡鸿茹老师为胡中泰大师写的“石交砚友”序言极为精彩;编者感慨,在如水的岁月中,一石一砚,不论如何之美,价随市变;而最后留下来的,是越醇越浓厚的砚友之情,唯此弥珍… …
    胡中泰大师十本著作,一书一历程;于砚里砚外,如一缕缕阳光,温暖砚友之心。

  
《歙砚—雕刻技艺与鉴赏收藏》序言
  蔡鸿茹


  二十多年前,我与胡中泰先生共同主编《中国名砚鉴赏》一书,有幸与胡先生相识,在编书过程中共同商讨,配合默契。杨伯达先生曾在该书序中说:“古砚鉴赏家与砚雕艺术家合作著书立说,诚属前所未闻而又行之有效的良方,值得提倡。是书使鉴赏与工艺溶于一体,美学与技法相结合,堪称砚艺术集锦,在书坛中独放异彩。”虽然该书尚有不足之处,杨先生的话亦多有鼓励之意,但该书确对砚文化的研究作出了微薄的贡献,而我与胡先生则成了石交砚友。
  胡中泰先生是位砚雕艺术家、鉴赏家,更是砚学与砚艺的研究者。他生长在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的婺源,婺源是书乡也是砚乡,家乡的山山水水哺育了他,家乡的文化浸润了他,使他与砚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又以丰厚的成果予以回报,为人谦和,治学严谨,不张扬,不浮躁,默默耕耘,潜心研究。他的砚雕作品具有浓浓的书画味、金石味和文化气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曾在海内外发表专业论文《歙砚源考》《用砚·赏砚·刻砚》等数十篇,编著《中国石砚概观》《龙尾砚》《砚里砚外》等多部专业书籍,在砚坛和书画界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


  今天,《歙砚》的出版,是他对歙砚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读来更是收益良多。《歙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歙砚的由来、歙砚的发展、歙砚的特性、歙砚的制作技艺和歙砚的鉴赏收藏等内容,令人注目,例如对明代龙尾石有无开采的深入研究论断;对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龙尾石有无庙前青、庙前红的具体产地,以实物的研究、实地的勘察而得以确定;还有歙砚的三要素、龙尾石的三大特征、砚的实用与欣赏、歙砚造型的分类、雕刻图案的分类、砚的雕刻手法和雕刻艺术的论述等等,无不令人信服和受益。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在砚雕艺术理论的研究方面,其独特的见解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歙砚的辨别方面,其客观而准确的叙述,正是人们在鉴别和收藏歙砚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是胡中泰先生三十多年来对歙砚的感悟,也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书中收录的200余方历代歙砚和胡中泰先生的部分精心之作,展示出了歙砚特有的材质美、纹理美和人工美,其中一些精品令人为之喝彩,其天然美妙的砚石纹理与人工巧妙的雕刻,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思想,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该书的出版,对歙砚这一传统文化的弘扬光大,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乃砚林之盛事。
  值此《歙砚》付梓之即,谨致祝贺!
  ---  ---蔡鸿茹
  (天津博物馆研究员、我国著名古砚研究、鉴赏家)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6-11-14
胡中泰大师的十本著作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6-11-14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6-11-14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6-11-14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6-11-14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6-11-14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6-11-14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