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777阅读
  • 3回复

【原创】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胡继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1-09-01
【原创】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
江苏省泗阳县  胡继云


胡姓的起源,因为时间久远,源头众多,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四个源头,有的说是六个源头,还有的说是九个源头。笔者于2020年7月发表了《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原文附后)一文,其中笔者首次提出的,“有的胡姓来源于胡人”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和许多胡氏宗亲的赞同和支持。但是,也有个别的胡氏宗亲不认同胡姓的起源与胡人有关系,认为胡姓来源于胡人的观点有辱祖宗。现在,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胡氏宗亲组织,可能是为了与胡人相切割,都以“满公胡氏”冠名。胡公满几乎成为所有胡氏的唯一始祖,这与胡姓起源的多地性、多样性、多元性的历史很不相符。因此,笔者依据历史资料,对胡姓与胡人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进一步接近历史的真实、能够促进人们对胡姓起源有进一步的认识、能够对将来续修《胡氏宗谱》和《胡氏通谱》的编写有所帮助。

一、胡之得姓莫古於曹  胡人也是炎黄子孙


本文讲的是历史。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又是经过人为提炼、加工后的产物,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真实。《史记》的许多内容都是根据神话和传说编写的,当代人写回忆录也会根据需要掺杂一些水分。所以,要寻觅历史的真实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历史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只要认真寻觅,根据历史印记的蛛丝马迹,就会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

胡人,通常是指中国古代北方以及西域少数民族的人。胡人,据《汉书·匈奴传》——单于遣使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这表明,胡人原本是秦汉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的自称。匈奴人为什么自称为胡人?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入黄土高原后,沿着贺兰山向北流,由于阴山阻挡向东流,又因吕梁山阻挡转向南流,到秦岭脚下又向东流,形成了"几"字形的大弯曲。这一几字形的地区,史称为河套(见下图)。
黄河流域图


黄河几字形的河套内,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和安葬的地方,至今黄帝陵还屹立在这里;这里在周朝时期有一个林胡国,林胡国东面有一个东胡国;这里汉朝初期设置了一个安定郡,后来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说法;这里在三国时期出现一个独立于魏、蜀、吴之外的胡国;这里是汉人和胡人两千多年相互争夺、相互残杀、相互吞并和相互融合的地方。所以,本文借助中国历史地图,系统叙述这一地区的历史,进而表明胡姓的起源与胡人是有密切关系的。

许多史书都有记载:“胡之得姓,莫古于曹”。“世本有胡曹者,黄帝时人,黄帝治天下衣裳之制,曹始为之王”。这说明:胡曹是胡姓的始祖、是黄帝时期的人、是黄帝部下的一个王、是和黄帝生活在一个部落、是生活在黄河的河套内。河套内,周朝时的林胡国、汉朝的安定郡、三国时的胡国是在同一地区。后来,属于胡人政权的北魏、西夏都包含着这一地区。

由此可见,胡姓,周朝之前就有,胡曹才是胡姓最早的始祖。也就是说,安定地区的胡姓,比周朝的胡国、陈胡国的胡姓早1600多年。如果说公元前1046年周朝时的陈胡国是因为胡公满的谥号而得胡姓,那史书上记载的,同时期存在的胡子国、林胡国、东胡国一定是另有源头。这个源头,一定和黄帝时期的胡曹有关。从公元前2600年左右黄帝时期的胡曹,到公元前475年战国后期的胡人,经历了两千多年。林胡国和东胡国,是周朝时期最北方的两个诸侯国,而且林胡国就是黄帝时期胡曹生活的地方,林胡国和东胡国应该是胡曹所在部落的延续和发展而来的。匈奴历史上曾经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人自称为胡人,后来汉人把北方人和西域人都叫胡人。南匈奴之所以自称为胡人,一定是因为他们是林胡国和东胡国的人(见下图)。

周朝时期北方的林胡国和东胡国


以国名为姓,是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通例,林胡国、东胡国也不可能例外。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林胡国属于胡人地区,它建立在黄河的河套地区、阴山山脉、黄河两岸。它和中原的陈国、胡国同时存在(见下图)。


陈国、胡国与黄河河套地区的林胡并存


东胡国在林胡国的东方,这两个胡国都在中国的最北方,遥相呼应,东胡国可能是胡曹部落林胡国的分支。到公元前403年的“三国分晋”时期,中原的陈胡国、胡子国都已经被楚国吞并了,而林胡国和东胡国都以东周诸侯国的地位和较大的地盘雄踞在中国的北方(见下图)。

三家分晋时的林胡国、东胡国、陈国


西周和东周一共825祚年,林胡国和东胡国虽然一直存在,但其疆域却不断变化,并且有时候属于外族,有时候属于周朝的诸侯国。胡曹和林胡国、东胡国之所以在中国的正史中表述很少,是因为林胡国、东胡国的这一地区大部分时间不属于汉人政权管辖的范围。万里长城从西到东,基本上都是沿着林胡国和东胡国的境内外修筑的,显然是为了抵御林胡和东胡人的侵犯才产生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长城以北地区的人,都被统称为胡人。从春秋战国开始,胡、汉之间有两千多年的战争史,相互都有吞并与融合的过程(见下图)。

林胡国和东胡国在战国时期占据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史书都是汉人编写的,许多只写卫青、霍去病、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以及杨家将、岳家军等英雄的家族,而对于胡人的历史,一般都说不清楚其来龙去脉。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林胡国被统一了,东胡国还存在(见下图)。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林胡国没有了,东胡国在长城以外还存在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巩固政权,推行的焚书坑儒措施,把不属于秦国历史文化的竹简等文化古迹都烧了,把精通历史的儒生都埋了,林胡国和东胡国的历史肯定也遭到了致命的毁灭。黄帝时期的胡曹及其后裔的历史,大多数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20多个朝代,其中所有的胡人王朝也都奉黄帝为始祖。其中的北魏、后唐、后晋、后汉、西夏、元、清政权的建立者,虽然他们都是属于非汉族的北方胡人,但是,他们历朝历代的皇帝也都要率众维修和祭拜安定郡地区的黄帝陵,都认黄帝为始祖。例如:根据《魏书·序纪》记载,在安定郡地区建立的胡国,他们属于鲜卑族胡人拓跋氏,是黄帝少子昌意之后裔,在尧舜时代则有始均。其后发展成为北魏政权,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所以,北魏孝文帝以轩辕黄帝的后裔自居,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有不少鲜卑人改为胡姓。


这些史实足以证明,胡姓最早来源于胡曹,本文涉及的胡人,也是炎黄子孙。

二、天下胡氏出安定  安定地区属胡人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民族的征战与吞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光荣史和血泪史。中国疆域的版图,一直在不断变化之中。汉朝初期,在黄河的河套内设立的安定郡,与胡姓关系密切。安定郡大体上是在现在黄河的几字形河套内的部分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见下图)。

安定郡地图


安定郡,这里并不安定。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郡,治所在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县)。东汉移治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移治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初改为泾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安定郡,至德元年(756年)改为保定郡。

安定郡管辖的21个县的位置


汉朝时期,林胡国虽然不存在了,但是,长城内外原林胡国、东胡国的胡姓人还大量存在,所以长城以北的匈奴人才自称为胡人,和胡人相对应就是汉朝的汉人。西汉中期,黄河河套内的安定郡地区(原林胡国地区)也时常被胡人占领,所以,万里长城从黄河河套的中间穿过(见下图1、图2)。
西汉时期安定郡地区也是胡、汉争夺的地方1


长城从黄河的河套内穿过2


到了东汉后期的三国时期,在安定郡地区,也就是整个黄河的河套内,建立了一个独立于魏、蜀、吴之外的胡国(有的地图标注为羌胡)。这个胡国包括汉朝初期时安定郡、北地郡的所有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见下图)。

三国时期黄河河套内的胡国


秦朝以前的林胡国、东胡国,汉朝初期的安定郡,三国时期的胡国(见上图),应该是与胡曹、胡姓、胡人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虽然史书上没有这样记载,但是,可以想象,如果说这个胡国是西汉时期中原某个胡姓人来安定郡以后,其后裔创立了胡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西汉只有200多祚年,到东汉时就有了胡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个别人不可能繁衍成这么大面积、这么多胡姓人的胡国。只有在林胡国、东胡国的基础上,才能有成千上万,乃至百万的胡姓人,才能产生有能力独立于魏、蜀、吴之外的胡国(见下图)。

三国时期的胡国


西晋时期的胡国


这个胡国,据《北史》记载,它是鲜卑人纥(胡)骨氏建立的政权。他们之所以叫胡国,肯定是继承了林胡国的衣钵。因为历史上这里曾经属于匈奴,又独立于匈奴之外,属于和汉朝友好的南匈奴;这里曾经属于鲜卑人,又独立于鲜卑之外,建立胡国、北魏(纥(胡)骨氏)、西夏政权。只有是胡曹和林胡国、东胡国的后裔,在胡、汉之间来回变动,并且不断融合,才能这样与“胡”不离不弃。

因为胡国位于曹魏境内,所以《三国志》里表述的胡氏名人比较多。据南京胡成龙梳理:“《三国志》中提及的胡姓人物有:胡母班、胡母彪、胡薄、胡遵、胡卫、胡质、胡威、胡轸、胡邈miǎo、胡才、胡车儿、胡昭、胡业、胡康、胡奋、胡芳、胡烈、胡广、胡济、胡氏、胡潜、胡玉、胡冲、胡综、胡伉kàng。安定胡氏在后世名扬一时”。

西晋后期,由于"八王之乱",北方全部成为胡人的领地,各个少数民族在中原烧杀掠夺,各自成立了几十个政权,比较大势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在这场混战中,汉人差一点就被胡人杀光、吃光。胡人(包括胡姓人)也趁势大举南下,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五胡乱华”(见下图)。

五胡乱华时,胡人南下示意图


根据胡继武整理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资治通鉴》胡姓人物摘选”中表述:“胡刘云(河西一带胡氏很多),庚子,河西胡刘云等帅数万户降魏”。《资治通鉴》在这里告诉我们:公元415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黄河的河套地区,也就是原来的安定郡地区(河西)姓胡的人很多,胡刘云等人率领数万户投降魏国。《资治通鉴》也间接地告诉我们:投降魏国的数万户人,都是原来的胡国人。

《资治通鉴》中还表述,这一时期的胡姓人还有:胡俨,安皇帝壬义熙十二年(丙辰,公元四一六年),安定人胡俨等帅户五万据城降于夏;胡叟,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六年(庚辰,公元四三九年),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胡国珍,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四年(乙未,公元五一五年),太后聪悟,颇好读书属文,射能中针孔,政事皆手笔自决。加胡国珍侍中,封安定公。

由此可见,当时安定地区的胡氏人数众多、名人辈出是其它地区的胡氏所不及的。“天下胡氏出安定”,不仅其历史久远,也有许多历史史实支撑。但是,安定地区许多时间都属于胡人管辖。可以推断:“天下胡氏出安定”,是因为黄帝时期的胡曹生活在安定、是因为安定地区的林胡国和东胡国是胡曹的后裔所建、是因为安定地区的林胡国和东胡国比中原的胡子国、陈胡国建立的年代更早、存在时间更长、胡姓人更多,所以才能在公元415年河西胡刘云等率数万户降魏,公元416年安定人胡俨等率户五万据城降于夏。

五胡十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属于胡人的天下,也是胡姓人的兴旺时期。北魏政权的疆域跨越长城内外和整个黄河几字形的上、中、下游(见下图)。
存在194年的北魏


北魏实行门阀制度,所谓“门阀”,是指封建社会中通过门第看是否是显贵之家。《后汉书•宦者传论》:“声荣无晖于门阀”。《新唐书•郑仁表传》:“尝以门阀文章自高。”北魏特别重视门阀特权,为保证胡人世族特权,而实行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各州设大中正,大中正都由胡人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胡人操纵政权的工具。说白了,这时候的胡人是上品“高门”,汉人是下品“寒门”。北方胡姓人成为名门望族,同时也产生了胡国珍、胡太后”等权倾朝野的名人贵族。据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共有118姓,其中宗族10姓,胡姓为宗族10姓之一。安定胡氏从汉朝至北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安定胡氏,保持门阀族望长达八百多年之久。安定成为胡氏最普遍的郡望和堂号。天下胡氏出安定,安定胡氏源于曹,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到了隋唐时期,胡人的门阀制度被废除,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所取代。胡人和胡姓人的社会地位比南北朝时期一落千丈。特别是唐朝时期,其疆域是汉人和胡人地区的合并,到达1237万平方公里(现在是960万平方公里),是汉人政权疆域最大的王朝;其经济、政治、文化都是中国历朝历代最为鼎盛的时期。但是,在近400年的隋唐时期,胡姓名人却寥寥无几。这显然是受“胡人”,“五胡乱华”恶名的影响。与此同时,有不少北方胡姓人,为了逃避汉人的追杀和歧视,避免“满门抄斩”和“灭门九族”的悲剧,纷纷改姓和逃亡,以至于原来的安定地区也难找胡姓人。就像清朝灭亡时,满族人纷纷改为汉族、汉姓。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在生活、上学、计划生育等方面都给予优惠,不少人又改回了满族。因为朝代更迭和现实需要,民族和姓氏的变化是司空见惯的事。因为安定地区一直不安定,在所属关系上,一直在胡、汉之间来回摇摆,在所属姓氏上,也不断变化。所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安定地区的真实写照。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可以断定:中国北方的安定胡姓,大部分时间属于胡人,是独立于中原胡国、陈胡国之外的胡姓,而且是时间更古老、人数更众多的胡姓。只是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家谱》上的安定胡氏——胡曹的后裔难以寻觅。可以想象,以后那些找不到始祖的胡姓人,都可以认胡曹为始祖。

综上所述,今天的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等56个民族,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胡姓与胡人有无法割裂的渊源关系,胡姓之中有胡人,胡人之中有胡姓, 56个民族都是一家人!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个别图片有涂鸦画圈)


2021年8月

相关链接:
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2020年7月)



阅读原文
阅读 2687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1-09-01
胡曹作衣是柘城县的文化品牌
李树峰 中国城市品牌 2月2日


胡曹是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人,于5000年前出生于胡部落,是上古胡部落的杰出人物。据传他先是用胡麻织布,而后用胡麻制衣,后来又发明了帽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明制作衣服和帽子的人。同时又是最早的以胡为姓者,被中华胡姓尊为得姓始祖。
  
胡曹作衣的传说
  
据传在黄帝轩辕氏时代,他的正妃嫘祖是一位植桑养蚕的高手,被后人称为蚕姑。曾到各地传授植桑养蚕技术,其足迹踏遍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当然也来过“朱”地(今柘城),因此在柘城县陈青集镇梁湾村,至今依然保存着祭奠嫘祖的庙宇——蚕姑庙。据传嫘祖传授植桑养蚕技术时,在胡地(今胡襄镇)发现一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氏族,被称为胡部落。该部落以突鸟为图腾,这种鸟很像我们现在的白头翁鸟,胡曹便是该部落的杰出代表。他以当地盛产的胡麻织布,发明制作了我国最早的衣裳和帽子,使本部落较早地脱离赤身裸体时代,走向服饰文明。而嫘祖虽然掌握了植桑养蚕及缫丝技术,但还不会把丝绸加工成衣服,只是简单地的把绸缎披在身上,以示尊贵。她见胡曹能用胡麻布制作成衣服,非常高兴,便把胡曹带往都城新郑。胡曹先是为黄帝轩辕氏制作了礼服,而后又为朝内大臣设计了朝服,使黄帝、文武大臣面貌为之一变,黄帝大喜,封胡曹为制衣大臣。
  
胡曹画像(来自网络)

  
但世传也有胡曹是女性的说法,并传“裳”的发明者伯余是她的丈夫。古人认为,上衣为衣,下衣为裳。衣是胡曹发明,裳是伯余发明,夫妻二人都是发明衣服的专家。据传早在黄帝族兴之时,嫘祖尚未为帝后而为王妃之际,人们便掌握了以胡麻织布的技术。胡麻是胡部落的一种特产,可用于织布。随着人类的繁殖,当时人类以胡麻遮体已很普遍。胡麻是胡部落特产,胡曹发明的胡麻织布技术深受嫘祖赏识,命其为宫中编织麻布的首领,她见众女工围麻布做工很不方便,制麻时女工以麻布遮体,束缚手脚,很不利落。再者,女工们一手推机,一手投梭,常使围身麻布脱落,很不雅观。而布匹比兽皮轻些,易于剪裁,胡曹便动起心思来,按体制成衣服,穿在身上,既省布料,又很方便。嫘祖见之大喜,便命胡曹授技,教给巧女们学习裁布制衣,首用于女工,后推及王、妃及朝中大臣。后推而广之,全族百姓,皆能以“衣”护体,既方便,又美观。
  
原始社会末期服饰文明的出现与发展
  
据考古发现,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摆脱了赤身裸体的状态。进入新石器时代,骨针、骨锥大量使用,纺轮也已经流行,所以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原始织机的零件。当时人们的衣料基本上可以分为2大类:一种是植物类,包括草叶、树叶、树皮以及植物加工品;另一种是动物类,包括兽皮、毛、鸟羽等。衣服制作的式样也略有不同,简陋的一般是件完整的兽皮,复杂的是把兽皮中央穿一个洞,或者把兽皮一端切成一个凹口,称为头衣或斗篷。
  
据考证,衣服的制作与农业的发明属于同一时代。《商君书·画策》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吕氏春秋·爱类》说:“神农之教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这就是中国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起源。到了黄帝时代,开始有了麻布制作的衣服,《淮南子·汜论训》说:“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不少印有布纹的陶片或陶钵,经专家鉴定属于一种麻布,每厘米经纬10根左右,稀疏程度确如网罗。江苏省草鞋山遗址也有葛布出土。这些发现说明当时人类除了穿着兽皮以外,已经开始大量穿戴葛麻质料的服装,并有了冠冕。黄帝时代还出现了更高档次的丝织衣服。
  
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据说嫘祖始创养蚕。刘恕《通鉴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说明黄帝时代已经开始饲养家蚕,并缫丝织布制作衣服。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蚕茧和陶塑的家蚕蛹;在江南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的良渚文化中,也发现了丝带和丝织品的绢。这就使衣服与当时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成为当时华夏先民进入文明的标志。
  
《风俗通义·皇霸》云:黄帝“始垂衣裳”,使衣裳具备了文明标志的意义。黄帝时代在服饰上的重要贡献是发明了“衣” 和“裳”。《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下曰裳。”《易·系辞下》云:“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尚书大传·略说》曰:“黄帝始 ……垂衣裳。”直接说黄帝作衣裳。《世本》说:“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轩辕本纪》载:“黄帝时,有臣胡曹造衣,臣伯余造裳”。说明“衣”与“裳”是黄帝的大臣发明,且对作“衣”与“裳”发明制作人做出区分。孔颖达在疏《易·系辞下》对衣裳的款式有更加细致的描述:“黄帝制其初,尧舜成其末,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制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不管是黄帝还是他的大臣作衣裳,这说明黄帝时代已经有上衣和下裳之分的服装。上衣和下裳这种衣服制作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成为古代先民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礼记·王制》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这是先民以衣服的有无作为,区别夷夏处于野蛮与文明的重要标准,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黄帝时代的衣裳,不仅是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还有一定的社会等级观念。《白虎通义·衣裳》说:“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缔络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物原》称:“伏羲作裘,轩辕臣胡曹作衣,伯余为裳,因染彩以表贵贱,舜始制衮及黻深衣,禹作襦裤。”《路史·疏仡纪·黄帝》篇说:黄帝“法乾坤以正衣裳”。黄帝将衣服的发明和使用与天尊地卑的取向联系起来,改变了原有的服饰观念,使服饰服务于社会政治的需要。《尚书大传·略说》说:“黄帝始制冠冕。”《风俗通义·皇霸》说:“黄帝始制冠冕。”《世本》载:“黄帝作旃冕。”《世本·作篇》(清张澍稡集补注本)说:“黄帝作冕。垂旒,目不邪视也;充纩,耳不听谗言也。”可见,黄帝时期在用服饰区别人的尊卑时,不仅局限在衣服本身,还包括了冠冕以及其他装饰品。黄帝时期发明的服饰、冠冕还象征性地表达了其他的一些观念,从而成为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所谓别尊卑,表贵贱,就是从衣服的穿戴,标志不同人的社会地位。
  
我国胡姓起源与胡襄镇
  
在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生活着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后人称之为东夷。而在东夷族众多的鸟夷部落中,有一支以“突鸟”(或称胡鸟)为图腾,以“胡”作为名称的部落。《尔雅·释鸟》记载了一种突鸟:“似雉,青身白头”,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白头翁鸟。据学者的推断,胡即“突鸟”,是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部落,后用为国号,当系东夷族中鸟类的一支。后来,在弱肉强食的部落战争中被兼并,逐渐消亡,融合到其他部族中去了。《吕氏春秋·勿耕》所载的“胡曹作衣”的胡曹,被奉为最早的胡姓之得姓的祖先。清人陶澍在为益阳胡氏《吴支二修谱序》中云:“余惟胡之得姓,莫古于胡曹。《世本》载其人在五帝时。”胡曹是黄帝的臣子,可能擅长制衣,是衣服的发明者,所以说“胡曹作衣”。
  
在胡部落衰亡后,其子孙湮没无闻,但却没有灭绝,胡文化一直在胡地延续。虽然黄帝时期的胡曹之后无世系可考,但古代的谱牒学家大多主张胡姓源于以谥为氏和以国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到西周初期,舜帝三十三代孙妫满,是周武王姬发的乘龙快婿,初封于胡,建胡襄城,为早期陈国都城,后迁宛丘(今淮阳),称陈国,从而成为陈姓之始祖。妫满谥号“陈胡公”,则源于早期被封于胡。《左传·昭公八年》记载:“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周武王命他继承虞舜帝的正统,成为妫姓与姚姓的正宗。于是妫满又称陈满,在位60年,薨谥胡公。申公次子庚娶李氏生一子,名龙泉。龙泉以曾祖父谥号为氏,称胡氏,成为胡姓得姓的开山始祖。另据记载,在西周、春秋时代出现的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有确切记载的是西周、春秋的胡子国。胡子国有两个:一为归姓,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市,后被楚国所灭;一为姬姓,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是周王室之后。
  
此后,胡姓在春秋时期齐国有胡龁,战国时期卫国有胡衍,说明在先秦时期胡氏主要是在今山东、河南境内发展繁衍;两汉至三国时期,胡氏已播迁于今四川、山西、湖北、河北、广东、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并在今河南、安徽省境内继续发展。
  
在姓氏文化研究中,胡姓与陈姓有着不解之缘,胡姓称陈姓先祖胡公满为先祖,正所谓“胡陈一家”。以白头翁鸟为部落图腾的胡部落因为弱小,后来在氏族战争中被吞并了,但数千年来,“胡”地的胡文化依然延续,从未间断,至今依然称“胡襄”。
  
总之,胡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胡部落(今胡襄)的仁人、智者,是服装和帽子的发明人,是我国最早的以胡为姓者,胡襄是中华胡姓的发祥地。柘城县胡襄镇要以胡曹为胡姓始祖为契机,着力打造这一姓氏文化,以文化旅游推进当代经济发展。



本文由河南胡永正宗亲提供,特表谢意!


2021.09.01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1-09-01
读《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有感——胡誉柏



江苏省泗阳县胡继云宗亲于 2020 年 7 月发表了《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后,引起了不同争议。今年 8 月再次发表了《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其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很是花了一番功夫。胡继云宗亲本是一篇学术文章,持个人观点本也无可厚非。但本人拜读了多遍,文章虽好,但总感觉文章观点有问题,结论在宗亲中会造成不良影响,遗害无穷。所以还是有不吐不快,以还胡氏源流的真实面目。


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及其当代黄启昌的《胡姓史话》、《中华姓氏通史胡姓》等书籍及各地《胡氏族谱》已经把胡姓源流说得很清楚,一原始时代的胡部落发源而来,如黄帝时期的胡曹(胡曹可能是一个部落的称呼);二是以谥号“胡”为姓,是胡姓主要来源,也就是说是陈国公胡公满的后人;三是两个胡国的后人以国为姓,一为姬胡,二为归胡;四胡姓又一来源,姜姓齐国胡氏(《安徽省胡氏通志》语);五是源于官位姓胡,如胡簋史官位,胡骑校尉官位等官职的后人姓胡;六是源于他姓改胡姓,如由复姓“胡母”分化而来,由李改姓胡(特指“明经胡”),其他姓氏改姓胡,如孔姓改胡姓(孔胡堂胡)、蓝姓改胡姓(洪武朝大将蓝玉后人)等等;七少数民族胡氏,胡姓的又一来源,如鲜卑族汉化改姓为胡氏,契丹族汉化改姓为胡氏、苗族汉化改姓为胡氏、瑶族汉化改姓为胡氏、满族汉化改姓为胡氏、回族汉化改姓为胡氏等等。


胡继云宗亲在《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中提到的林胡国、东胡国只是西周至战国的非姬姓方国 387 个中的两个方国,它们与齐国、宋国、楚国、陈国等一样都是非姬姓方国,都要定期朝贡周天子,是周朝的属国,大概率是华夏族方国,可能与胡人(北方少数民族)父系血缘上没有半毛关系。如果是这样,胡继云宗亲何谈“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说?


如果正如胡继云宗亲在《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中提到的林胡国、东胡国是胡人方国,并在文中反反复复强调说“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也只是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胡氏一个方面,并没有特别之处。只能说明林胡、东胡两个胡国的后人可能有人汉化后改姓胡,在目前还没发现胡姓中有哪一支自称为林胡国与东胡国的后人。林胡国、东胡国第一个字是“林”与“东”,你就不认为他们的后人是姓林或姓东呢?如果不是,理由又是什么?


“秦朝以前的林胡国、东胡国,汉朝初期的安定郡,三国时期的胡国(见上图),应该是与胡曹、胡姓、胡人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虽然史书上没有这样记载,但是,可以想象,如果说这个胡国是西汉时期中原某个胡姓人来安定郡以后,其后裔创立了胡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西汉只有 200 多祚年,到东汉时就有了胡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个别人不可能繁衍成这么大面积、这么多胡姓人的胡国。只有在林胡国、东胡国的基础上,才能有成千上万,乃至百万的胡姓人,才能产生有能力独立于魏、蜀、吴之外的胡国(见下图)。”


这段观点明显然站住不脚,刘邦建立汉朝、朱元璋建立明朝,汉朝的人并不都是姓刘、更不是刘邦的后人;明朝也一样,明朝的人姓朱的只是极少一部分人,朱元璋的后人占比也很少。胡国人就都姓胡?硬要把三国时的胡国与先秦时期林胡国、东胡国扯上什么关系,确实无语。三国时这胡国存不存在本人到目前并没查到相关资料,如果正如胡继云宗亲所说:“存在”,林胡国与东胡国在灭国一千年后(推理最迟在春秋晚期灭国)再复三国时的“胡国”,并远离先秦时的林胡国、东胡国几百公里再建胡国(从《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提供的地图推理出),而且臣民都是原林胡国、东胡国的臣民后裔,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可以大胆说概率不会超过亿分之一。


“由此可见,当时安定地区的胡氏人数众多、名人辈出是其它地区的胡氏所不及的。“天下胡氏出安定”,不仅其历史久远,也有许多历史史实支撑。但是,安定地区许多时间都属于胡人管辖。可以推断:“天下胡氏出安定”,是因为黄帝时期的胡曹生活在安定、是因为安定地区的林胡国和东胡国是胡曹的后裔所建、是因为安定地区的林胡国和东胡国比中原的胡子国、陈胡国建立的年代更早、存在时间更长、胡姓人更多,所以才能在公元 415 年河西胡刘云等率数万户降魏,公元 416年安定人胡俨等率户五万据城降于夏。”


这段观点更是站不脚,黄帝时期的胡曹生活在安定?资料出自何处?建立的年代更早、存在时间更长、胡姓人更多?中国很多小姓都存在三千多年,如鸡姓、酱姓、姒姓等,发展了三千多年也不到千人。华林胡氏一世祖城公为唐末人,自认为城公后裔就近千万之多,胡姓中始祖为明初的人,其后裔几万的不在少数,如孝感的荣七公后裔,在孝感就有几万之众。比起中国的著姓司马姓全国人口也少不了几个人。存在时间长,人口不一定多,这是普通现象。如果人口任其自然发展,有可能几百年后小姓变成大姓,大姓也有可能变成小姓。大姓能成为大姓,不是必然结果,更多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胡氏能成为全国过千万人的前十五大姓,是与唐末华林胡氏一世祖胡城有关,他的子孙众多,他的子孙众多还与他的八世孙胡直孺有关,胡直孺公的子孙占华林胡氏很大一部分。还有陈氏为全国第五大姓,人口六千多万,与江州义门陈始祖陈旺(唐末人)有关,他的子孙占到全国陈氏人口一半以上,加上这三千多万,陈氏才能稳居全国第五大姓。各姓氏、各大支系也同样是这样的,如庐陵胡氏把九世祖忠简公胡铨的后裔单独列出来,庐陵胡氏在全国胡氏中只能算作为一个人口小的支系了。


“北魏实行门阀制度,所谓“门阀”,是指封建社会中通过门第看是否是显贵之家。《后汉书•宦者传论》:“声荣无晖于门阀”。《新唐书•郑仁表传》:“尝以门阀文章自高。”北魏特别重视门阀特权,为保证胡人世族特权,而实行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各州设大中正,大中正都由胡人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胡人操纵政权的工具。说白了,这时候的胡人是上品“高门”,汉人是下品“寒门”。北方胡姓人成为名门望族,同时也产生了胡国珍、胡太后”等权倾朝野的名人贵族。据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共有 118 姓,其中宗族 10 姓,胡姓为宗族 10 姓之一。安定胡氏从汉朝至北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安定胡氏,保持门阀族望长达八百多年之久。安定成为胡氏最普遍的郡望和堂号。天下胡氏出安定,安定胡氏源于曹,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这段观点更是荒唐,胡国珍生活的年代已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行鲜卑族汉化的时期,孝文帝及后面的皇帝重用汉人再正常不过,胡国珍贵为光禄大夫、安定郡公,是因为女儿灵太后贵为太后而受封。正如杨坚(隋文帝)的父亲杨忠因功勋卓著在北周(鲜卑族人宇文觉建立)位居柱国、大司空、随国公。杨坚年少时就因依靠父亲功勋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荣誉职衔,后因功升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大兴郡公,后因灭北齐进封柱国、后为上柱国、大司马、大前疑(相当于丞相)。杨忠、杨坚父子并不因为是汉人而遭胡人(鲜卑族人)猜忌与排挤,而杨坚最后在胡人堆中位及丞相高位,这说明了什么?


安定胡氏从汉朝至北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是事实,全国胡氏各大系(包括华林胡氏、老安定胡氏、龙川胡氏、清华胡氏、庐陵胡氏、大塘胡氏、白竹胡氏、新余西林胡氏、新喻湖田破港胡氏、玉壶派胡氏、浙江奉化胡氏、南丰官塘双井派胡氏、进贤健武胡氏、上饶大济胡氏等)都认为出自安定胡氏,可能占到全国胡氏人口 90%以上(另含明经胡,明经胡氏始祖昌翼公尊胡三公为义父,上接满公),各支系家谱都记载从满公而下,根本没有胡继云宗亲所说胡曹、林胡国、东胡国之说词,那怕有星点提及,这正常吗?如果是胡曹、林胡国、东胡国发源而,在家谱中或多或少会露出一点蛛丝马迹。正如经常参加胡氏宗亲活动热心人士秦佳科女士祖上(父系)在唐朝从波斯而来,现已过一千多年(有可能超一千三百多年),子孙还口口相传祖上(父系)来自古波斯。福建泉州一郭姓村庄同样相传在唐朝时是阿拉伯人(父系),一千多年保持不失传(文字、口头)。原江西省胡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胡宝建宗亲祖上清初从贝加尔湖湖畔迁北京延庆,而近几代迁江西景德镇市,已近四百年,子孙辗转多地还不忘祖上(父系)来自何地,这说明了什么?南昌市塘山镇长巷村胡金雪、胡二妹兄弟于 2019 年 7 月 8 日中午来《世界胡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寻根,胡金雪、胡二妹兄弟俩自述:“寻根已进行了二年多,其父幼小时随婆婆嫁继到长巷村胡家,只知婆婆 1910 年生,名为柒招先(南昌市昌北沙井人),解放前爷爷是个船老大,小名胡俄子,后半生在吉安渡过,爷爷哪里人不知道?”婆婆嫁继到长巷村胡家后还生了几个叔叔,虽然叔叔也姓胡,整个村庄都姓胡,兄弟俩人还是非常渴望找到自已的老家、自已的根,估计俩兄弟及后人要完融入到当地胡姓中是非常困难的。中国人有一句名言:“站不改名坐不改姓”,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这种骨气,何况安定胡氏在北魏时期如此显赫的望族,怎么可能胡乱攀附别人的祖宗?如果攀附能得到的实惠是什么?好处又在何处?胡国珍公(公元438-518 年)到今天也就一千五百左右,这么大的家族如果是胡人(父系),怎么可能在族谱上会抺的一点点痕迹都没有,连口口相传也没有,而反不如几个小家族记载与口口相传呢?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任何毫无根据的猜测与推理都是荒谬与苍白无力的。


“到了隋唐时期,胡人的门阀制度被废除,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所取代。胡人和胡姓人的社会地位比南北朝时期一落千丈。特别是唐朝时期,其疆域是汉人和胡人地区的合并,到达 1237 万平方公里(现在是 960 万平方公里),是汉人政权疆域最大的王朝;其经济、政治、文化都是中国历朝历代最为鼎盛的时期。但是,在近400 年的隋唐时期,胡姓名人却寥寥无几。这显然是受“胡人”,“五胡乱华”恶名的影响。与此同时,有不少北方胡姓人,为了逃避汉人的追杀和歧视,避免“满门抄斩”和“灭门九族”的悲剧,纷纷改姓和逃亡,以至于原来的安定地区也难找胡姓人。”


胡继云宗亲忘记了隋文帝杨坚前期唯一妻子独孤伽罗皇后是胡人(鲜卑人),隋炀帝杨广朝的重臣宇文化及也是胡人(鲜卑人),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也是胡人(鲜卑人),这时胡人(特指鲜卑人)已与汉人隔于一体。何来“为了逃避汉人的追杀和歧视,避免“满门抄斩”和“灭门九族”的悲剧,纷纷改姓和逃亡”之说。既然为了“避免‘满门抄斩’和‘灭门九族’的悲剧,纷纷改姓和逃亡”,安定胡氏为什么不改姓?胡姓又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寻找祖源不是和稀泥,什么“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都是炎黄子孙”?你说人家是炎黄子孙,人家同意吗?这是一厢意愿!硬要说“胡姓与胡人有无法割裂的渊源关系”,我个人认为只是一小部分胡氏,胡氏支脉与胡人有关。从目前看到的各地胡氏族源都是上接胡公满,至今还没发现与胡人有关的族源说明。


以上发表的观点也仅代表个人观点,我相信真理越辩越真,希望以上辩认能对胡继云宗亲的文章有帮助,下期发表的文章会更精彩,逻辑推理性更强,观点更站得稳。如有冒犯处,还望谅解。


注:红色部分是引用原文的部分段落


胡誉柏于南昌市新建
2021年 10月 4日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2-05-04
读《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有感——胡誉柏



江苏省泗阳县胡继云宗亲于2020年7月发表了《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后,引起了不同争议。今年8月再次发表了《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其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很是花了一番功夫。胡继云宗亲本是一篇学术文章,持个人观点本也无可厚非。但本人拜读了多遍,文章虽好,但总感觉文章观点有问题,结论在宗亲中会造成不良影响,遗害无穷。所以还是有不吐不快,以还胡氏源流的真实面目。


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及其当代黄启昌的《胡姓史话》、《中华姓氏通史胡姓》等书籍及各地《胡氏族谱》已经把胡姓源流说得很清楚,一原始时代的胡部落发源而来,如黄帝时期的胡曹(胡曹可能是一个部落的称呼);二是以谥号“胡”为姓,是胡姓主要来源,也就是说是陈国公胡公满的后人;三是两个胡国的后人以国为姓,一为姬胡,二为归胡;四胡姓又一来源,姜姓齐国胡氏(《安徽省胡氏通志》语);五是源于官位姓胡,如胡簋史官位,胡骑校尉官位等官职的后人姓胡;六是源于他姓改胡姓,如由复姓“胡母”分化而来,由李改姓胡(特指“明经胡”),其他姓氏改姓胡,如孔姓改胡姓(孔胡堂胡)、蓝姓改胡姓(洪武朝大将蓝玉后人)等等;七少数民族胡氏,胡姓的又一来源,如鲜卑族汉化改姓为胡氏,契丹族汉化改姓为胡氏、苗族汉化改姓为胡氏、瑶族汉化改姓为胡氏、满族汉化改姓为胡氏、回族汉化改姓为胡氏等等。
胡继云宗亲在《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中提到的林胡国、东胡国只是西周至战国的非姬姓方国387个中的两个方国,它们与齐国、宋国、楚国、陈国等一样都是非姬姓方国,都要定期朝贡周天子,是周朝的属国,大概率是华夏族方国,可能与胡人(北方少数民族)父系血缘上没有半毛关系。如果是这样,胡继云宗亲何谈“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说?


如果正如胡继云宗亲在《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中提到的林胡国、东胡国是胡人方国,并在文中反反复复强调说“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也只是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胡氏一个方面,并没有特别之处。只能说明林胡、东胡两个胡国的后人可能有人汉化后改姓胡,在目前还没发现胡姓中有哪一支自称为林胡国与东胡国的后人。


林胡国、东胡国第一个字是“林”与“东”,你就不认为他们的后人是姓林或姓东呢?如果不是,理由又是什么?


“秦朝以前的林胡国、东胡国,汉朝初期的安定郡,三国时期的胡国(见上图),应该是与胡曹、胡姓、胡人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虽然史书上没有这样记载,但是,可以想象,如果说这个胡国是西汉时期中原某个胡姓人来安定郡以后,其后裔创立了胡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西汉只有200多祚年,到东汉时就有了胡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个别人不可能繁衍成这么大面积、这么多胡姓人的胡国。只有在林胡国、东胡国的基础上,才能有成千上万,乃至百万的胡姓人,才能产生有能力独立于魏、蜀、吴之外的胡国(见下图)。”


这段观点明显然站住不脚,刘邦建立汉朝、朱元璋建立明朝,汉朝的人并不都是姓刘、更不是刘邦的后人;明朝也一样,明朝的人姓朱的只是极少一部分人,朱元璋的后人占比也很少。胡国人就都姓胡?硬要把三国时的胡国与先秦时期林胡国、东胡国扯上什么关系,确实无语。三国时这胡国存不存在本人到目前并没查到相关资料,如果正如胡继云宗亲所说:“存在”,林胡国与东胡国在灭国一千年后(推理最迟在春秋晚期灭国)再复三国时的“胡国”,并远离先秦时的林胡国、东胡国几百公里再建胡国(从《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一文提供的地图推理出),而且臣民都是原林胡国、东胡国的臣民后裔,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可以大胆说概率不会超过亿分之一。


“由此可见,当时安定地区的胡氏人数众多、名人辈出是其它地区的胡氏所不及的。“天下胡氏出安定”,不仅其历史久远,也有许多历史史实支撑。但是,安定地区许多时间都属于胡人管辖。可以推断:“天下胡氏出安定”,是因为黄帝时期的胡曹生活在安定、是因为安定地区的林胡国和东胡国是胡曹的后裔所建、是因为安定地区的林胡国和东胡国比中原的胡子国、陈胡国建立的年代更早、存在时间更长、胡姓人更多,所以才能在公元415年河西胡刘云等率数万户降魏,公元416年安定人胡俨等率户五万据城降于夏。”


这段观点更是站不脚,黄帝时期的胡曹生活在安定?资料出自何处?建立的年代更早、存在时间更长、胡姓人更多?中国很多小姓都存在三千多年,如鸡姓、酱姓、姒姓等,发展了三千多年也不到千人。华林胡氏一世祖城公为唐末人,自认为城公后裔就近千万之多,胡姓中始祖为明初的人,其后裔几万的不在少数,如孝感的荣七公后裔,在孝感就有几万之众。比起中国的著姓司马姓全国人口也少不了几个人。存在时间长,人口不一定多,这是普通现象。如果人口任其自然发展,有可能几百年后小姓变成大姓,大姓也有可能变成小姓。大姓能成为大姓,不是必然结果,更多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胡氏能成为全国过千万人的前十五大姓,是与唐末华林胡氏一世祖胡城有关,他的子孙众多,他的子孙众多还与他的八世孙胡直孺有关,胡直孺公的子孙占华林胡氏很大一部分。还有陈氏为全国第五大姓,人口六千多万,与江州义门陈始祖陈旺(唐末人)有关,他的子孙占到全国陈氏人口一半以上,加上这三千多万,陈氏才能稳居全国第五大姓。各姓氏、各大支系也同样是这样的,如庐陵胡氏把九世祖忠简公胡铨的后裔单独列出来,庐陵胡氏在全国胡氏中只能算作为一个人口小的支系了。


“北魏实行门阀制度,所谓“门阀”,是指封建社会中通过门第看是否是显贵之家。《后汉书•宦者传论》:“声荣无晖于门阀”。《新唐书•郑仁表传》:“尝以门阀文章自高。”北魏特别重视门阀特权,为保证胡人世族特权,而实行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各州设大中正,大中正都由胡人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胡人操纵政权的工具。说白了,这时候的胡人是上品“高门”,汉人是下品“寒门”。北方胡姓人成为名门望族,同时也产生了胡国珍、胡太后”等权倾朝野的名人贵族。据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共有118姓,其中宗族10姓,胡姓为宗族10姓之一。安定胡氏从汉朝至北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安定胡氏,保持门阀族望长达八百多年之久。安定成为胡氏最普遍的郡望和堂号。天下胡氏出安定,安定胡氏源于曹,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这段观点更是荒唐,胡国珍生活的年代已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行鲜卑族汉化的时期,孝文帝及后面的皇帝重用汉人再正常不过,胡国珍贵为光禄大夫、安定郡公,是因为女儿灵太后贵为太后而受封。正如杨坚(隋文帝)的父亲杨忠因功勋卓著在北周(鲜卑族人宇文觉建立)位居柱国、大司空、随国公。杨坚年少时就因依靠父亲功勋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荣誉职衔,后因功升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大兴郡公,后因灭北齐进封柱国、后为上柱国、大司马、大前疑(相当于丞相)。杨忠、杨坚父子并不因为是汉人而遭胡人(鲜卑族人)猜忌与排挤,而杨坚最后在胡人堆中位及丞相高位,这说明了什么?


安定胡氏从汉朝至北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是事实,全国胡氏各大系(包括华林胡氏、老安定胡氏、龙川胡氏、清华胡氏、庐陵胡氏、大塘胡氏、白竹胡氏、新余西林胡氏、新喻湖田破港胡氏、玉壶派胡氏、浙江奉化胡氏、南丰官塘双井派胡氏、进贤健武胡氏、上饶大济胡氏等)都认为出自安定胡氏,可能占到全国胡氏人口90%以上(另含明经胡,明经胡氏始祖昌翼公尊胡三公为义父,上接满公),各支系家谱都记载从满公而下,根本没有胡继云宗亲所说胡曹、林胡国、东胡国之说词,那怕有星点提及,这正常吗?如果是胡曹、林胡国、东胡国发源而,在家谱中或多或少会露出一点蛛丝马迹。正如经常参加胡氏宗亲活动热心人士秦佳科女士祖上(父系)在唐朝从波斯而来,现已过一千多年(有可能超一千三百多年),子孙还口口相传祖上(父系)来自古波斯。福建泉州一郭姓村庄同样相传在唐朝时是阿拉伯人(父系),一千多年保持不失传(文字、口头)。原江西省胡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胡宝建宗亲祖上清初从贝加尔湖湖畔迁北京延庆,而近几代迁江西景德镇市,已近四百年,子孙辗转多地还不忘祖上(父系)来自何地,这说明了什么?南昌市塘山镇长巷村胡金雪、胡二妹兄弟于2019年7月8日中午来《世界胡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寻根,胡金雪、胡二妹兄弟俩自述:“寻根已进行了二年多,其父幼小时随婆婆嫁继到长巷村胡家,只知婆婆1910年生,名为柒招先(南昌市昌北沙井人),解放前爷爷是个船老大,小名胡俄子,后半生在吉安渡过,爷爷哪里人不知道?”婆婆嫁继到长巷村胡家后还生了几个叔叔,虽然叔叔也姓胡,整个村庄都姓胡,兄弟俩人还是非常渴望找到自已的老家、自已的根,估计俩兄弟及后人要完融入到当地胡姓中是非常困难的。中国人有一句名言:“站不改名坐不改姓”,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这种骨气,何况安定胡氏在北魏时期如此显赫的望族,怎么可能胡乱攀附别人的祖宗?如果攀附能得到的实惠是什么?好处又在何处?胡国珍公(公元438-518年)到今天也就一千五百左右,这么大的家族如果是胡人(父系),怎么可能在族谱上会抺的一点点痕迹都没有,连口口相传也没有,而反不如几个小家族记载与口口相传呢?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任何毫无根据的猜测与推理都是荒谬与苍白无力的。


“到了隋唐时期,胡人的门阀制度被废除,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所取代。胡人和胡姓人的社会地位比南北朝时期一落千丈。特别是唐朝时期,其疆域是汉人和胡人地区的合并,到达1237万平方公里(现在是960万平方公里),是汉人政权疆域最大的王朝;其经济、政治、文化都是中国历朝历代最为鼎盛的时期。但是,在近400年的隋唐时期,胡姓名人却寥寥无几。这显然是受“胡人”,“五胡乱华”恶名的影响。与此同时,有不少北方胡姓人,为了逃避汉人的追杀和歧视,避免“满门抄斩”和“灭门九族”的悲剧,纷纷改姓和逃亡,以至于原来的安定地区也难找胡姓人。

胡继云宗亲忘记了隋文帝杨坚前期唯一妻子独孤伽罗皇后是胡人(鲜卑人),隋炀帝杨广朝的重臣宇文化及也是胡人(鲜卑人),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也是胡人(鲜卑人),这时胡人(特指鲜卑人)已与汉人隔于一体。何来“为了逃避汉人的追杀和歧视,避免“满门抄斩”和“灭门九族”的悲剧,纷纷改姓和逃亡”之说。既然为了“避免‘满门抄斩’和‘灭门九族’的悲剧,纷纷改姓和逃亡”,安定胡氏为什么不改姓?胡姓又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寻找祖源不是和稀泥,什么“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都是炎黄子孙”?你说人家是炎黄子孙,人家同意吗?这是一厢意愿!


硬要说“胡姓与胡人有无法割裂的渊源关系”,我个人认为只是一小部分胡氏,胡氏支脉与胡人有关。从目前看到的各地胡氏族源都是上接胡公满,至今还没发现与胡人有关的族源说明。


以上发表的观点也仅代表个人观点,我相信真理越辩越真,希望以上辩认能对胡继云宗亲的文章有帮助,下期发表的文章会更精彩,逻辑推理性更强,观点更站得稳。如有冒犯处,还望谅解。

注:红色部分是引用原文的部分段落



胡誉柏于南昌市新建
2021年10月4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