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7637阅读
  • 299回复

苏鲁豫皖结合部胡氏专帖----古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08-05-07
据胡集宗亲讲,胡集《胡氏宗谱》为该村胡书云(已去逝多年)书写,但全谱见不到“胡书云”的名字,不知是有意遗漏,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还是有什么讲究。

近查有关资料获悉,胡书云,即忠庠。
[ 此贴被古戈在2009-09-02 18:21重新编辑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08-05-08
近读《洪洞大槐树迁民志》悉知:明洪武永乐年间,相继50年间,从洪洞迁民18次至各地,而娄子寺胡氏三房始祖又恰在明洪武年间,迁徙山西吕梁地区,其情况颇为特殊,又是待解之谜。
[ 此贴被古戈在2008-05-09 07:53重新编辑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08-05-15
《宿 山 漫 题》 赏 析
【原文】宿山漫题  [明]胡汝桂
石磴崚嶒半接天,巍巍庙拜碧霞仙。
白虹挂巘晴飞雨,紫气笼峰晓带烟。
杖拄昆仑日月下,槎临沧海斗牛边。
清霄绝顶闲来往,夜半鸿蒙象帝先。
(该文章转自[泰山传说])
这首气慨磅礴的七言律诗,为同族七世祖汝桂公所作。据《大清一统志》和《山东通志》记载:胡汝桂,山东金乡人(其先祖明洪武九年从娄子寺迁金乡县城东南草场坡),嘉靖丙辰(1556年)进士,好学沉潜,尊行阳明之学,先后任刑部主事、吏部文选郎中、吏部侍郎、太常少卿等职。他与同志者讲阳明之学,月旦为会,海内翕然称之。此诗未注作于何年,据推测,可能于赋闲之时而作,即“文选郎胡汝桂以忤尚书被倾,宜赐甄录。”(载《明史》)而赋闲。
此诗开篇两句,点出宿山之高,山路弯曲,在这巍巍高山之上修建有碧霞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人们为祈求圣母保佑而不畏山高,纷纷登临。据相关资料记载:宿山海拔481米,位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城北20公里处。一年四季游人不断,方圆数百里的百姓、达官、贵人到这里求子嗣、问福禄、想升官发财延年益寿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百求百灵验。
三四句,以写实之笔记述此时宿山之景象。汝桂公登临宿山之时,恰为春夏相交的一天早上,山野雾气弥漫,当旭日从东方渐高之时,晴朗的天气,忽然间下了阵雨,雨后雾气祥云蒸腾游弋,形成的彩虹,在刺眼阳光地照射下,顿成白虹,。此时整个宿山云蒸霞蔚,神秘莫测,景象万千。
五六句,以夸张地手法,再次描写宿山之高崇。汝桂公手拄拐杖,经过一番艰难攀登,终于到达宿山之顶点,此时,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在这里,汝桂公视宿山似昆仑,身处高山之巅,山岚环绕,如同泛舟天宫,进入圣境,北斗星辰近在咫尺。身临辽远高阔之境地,忘却诸多世间烦恼琐事,身心格外愉悦轻松。
七八两句,即“清霄绝顶闲来往,夜半鸿蒙象帝先”,汝桂公字面之意描写了夜宿宿山的感受,即:宿山之巅平阔清幽,空气清润,夜宿在此,朝阳未跃出地平线之前夕,其使夜色依然逞一片混沌景象,但毕竟曙光即将来临,身居此处格外惬意,犹如帝先,其他地方是无法与这里比拟的。而反复读来,这两句暗含胸臆,尤其“闲来往”、“象帝先”,既是所想所感,也是一种情绪的抒发。特别此句中的“闲”字,在整首诗中,我以为是“诗眼”,之所以“闲”,也才有“宿山漫题”之诗。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宿山的描写,汝桂公抒发了特殊境遇下的一种情感。据史料记载,汝桂公“被倾”时间不长,又官复原职,他“以忤尚书”之原因,正是他秉直刚强性格的体现,这种性格也正是娄子寺胡氏后人所共有的。  胡广武  2008、5、15。
[ 此贴被古戈在2008-05-21 10:56重新编辑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08-05-19
[明]胡汝桂诗四首

途中遇雪纪之
文章来源:TaishanTour.com
[明]胡汝桂
白雪来玄贶,灵恩不用猜。
知天分玉液,为我洗尘埃。
径滑瑶添砌,岳尊琼作台。
春雷忽变化,霁雨润苍苔。


石表哥
文章来源:TaishanTour.com
[明]胡汝桂
天门崔巍云缥缈,翠巘叠峰争玄巧。
千崖万壑骇人目,竟日看山山未了。
夜半举手磨星辰,高歌日观看日晓。
山巅独有一柱石,浑浑洁素插天表。
藏锋敛锷若太拙,震摧风雷不倾倒。
傍人妄说秦时碑,熟视空空益窅窅。
到此胸中一字无,翻见磨刻尽潦草。
至人从来貌若愚,安得繁藻一清扫。
今古登临多少人,信惟孔子天下小。
太乙留此泄玄机,拄杖乾坤永不老。



大夫松
文章来源:TaishanTour.com
[明]胡汝桂

悬崖绝顶见孤踪,
直干凌霄翠影重。
千古清风宗岱岳,
独怜一旦受秦封。
           
         



登山喜雨
文章来源:TaishanTour.com
[明]胡汝桂
灵山瑞雪郁盘旋,送我瑶池几洞天。
玉宇光涵紫雾合,琼楼色迥太清连。
空传阆苑十州界,不羡昆仑万里山。
虚白乾坤成造化,春融齐鲁庆丰年。


[ 此贴被古戈在2008-05-19 14:46
[ 此贴被古戈在2008-06-05 17:00重新编辑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08-05-20
[明]胡汝桂-----蔡晟修玉帝观(三首)
(一)
吾皇一念与天通,瑞雪翔鸾满太空。
灵贶分明昭帝德,小臣拜舞效华封。
(二)
函香捧玉自天来,百里宁辞一骑偕。
陟尽巅峰凝望处,五云旋绕是蓬莱。
(三)
轮奂翚飞翠霭笼,玉皇台殿倚层空。
登临亦有宣尼兴,俯仰乾坤一望中。
  (摘自《中国泰山信息网》)
[ 此贴被古戈在2008-05-21 11:11重新编辑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08-05-29
明朝迁民的原因

明朝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军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郭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太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八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衢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六月己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十二年六月,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连年饥馑,民不聊生。”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刘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葬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时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参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乃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真定“斩首三万余级”,白沟河一仗,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遗类,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役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灾害,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的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南一带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四百五十四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经过移民及其繁衍,到了弘治四年,河南省的人口就和山西一样了。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平阳一带人口稠密之县。洪洞地处交通要道,明时迁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人,但把洪洞作为迁民重点,就是很自然的了。为此明朝政府便在洪洞城北二里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广济寺前的汉植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开拔外迁的集中之地。                    (来自《洪洞大槐树迁民志》)2008、5、29。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08-05-30
河北省威县贺营乡胡庄村胡氏简况

据河北省威县贺营乡胡庄村胡氏第十八世胡子宏著文记载:曾有传说,我祖先明代由
山西洪洞迁至今邢台市威县元寺村,后又迁移,建村胡家庄。此说不妥。据《威县地名志》记载,元寺村在元朝时就住着胡、鹿两姓,村名叫胡家庄。村东有一寺庙,五角五棱,后称圆寺。后人为书写方便,改为元寺。今元寺村有胡家祖坟,胡氏后代常去祭奠。
    明正德年间,我祖先由元寺村迁移到今胡庄村,另立门户称胡家庄,现称胡庄。胡庄有土地伸一尊,系三世祖胡氓于明正德辛巳年(1521年)所修,上记载:祖胡英,子胡兴。
家谱载,胡氓生三子,长子长年,次子长春,三子长宁。后长年、长春迁出。胡庄现有胡氏家族,系胡氓三子长宁后人。数百年沧桑,胡庄胡氏家族已繁衍至22世,全村700余人。
家谱沧桑,几经磨难。胡氏后人常念及四世先祖长年、长春。民间流传曰,先祖长年、长春迁至南徐州。清朝中末期,其后人曾威县省亲,并记录家谱。此事已传约150余年矣。

河北省威县贺营乡胡庄村胡氏一至五世:始祖胡瑛――二世祖胡兴――三世祖胡氓――四世祖胡长年、胡长春、胡长宁――五世祖胡嬴(长宁子)――六世祖胡邦扶、胡邦化、胡帮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08-06-12
江苏沭阳胡氏有专门的族谱的。详细的记录了沭阳各地的胡姓宗亲,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迁往外地的宗亲,也有好多失考的。本支一世祖大约在明末由安徽迁到沭阳。其中有名的康熙朝翰林胡简敬公为三世。正确的辈分(家谱上叫吉字)好多,一直排到50世。现在沭阳胡氏大多集中在庆锡仰裕方,道义纯新广这10个辈分中。现在我家中存有一部家谱上下2本。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08-06-12
二房分布:山东省金乡县高河乡胡老庄为族居地.
七世祖汝桂公系在80年代中期大修过一次家谱.  上至娄子寺起. 金乡各地胡姓均有家此谱.
[ 此贴被胡鲁苏在2008-06-12 21:5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08-06-12
humeghan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119
威望: 117 点
金钱: 1160 RMB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7-08-03
最后登录:2008-05-21       
山东济宁金乡胡老家[明嘉靖至我辈]世系
树本从明肇,传修衔乃祥.嗣兴钦法令.永世爱繁昌.以树字命名馀可类推盖仿孔氏排字法拟定,开列如前/
Posted: 2007-08-15 23:15 | [楼 主] 

humeghan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119
威望: 117 点
金钱: 1160 RMB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7-08-03
最后登录:2008-05-21       
始祖----下分四系--[-仲刚---仲祥---仲友---仲良]..----[三世胡名祖-]----[四世铎祖]--[-五世文祖]----六世[胡沧.胡洞]祖------至七世分二十支------------------------------------------------------------------------------------------------------------至我辈--------------至树字-------二十七世..    有查看的宗亲来电[13792368991]送详系资料欢迎加入金乡天官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