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673阅读
  • 12回复

众姓祖源有虞氏讨论专帖----尚海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9-07
     倡议: 姚、妫、虞,陈、胡、田、袁氏联合起来!共同研考有虞氏及虞舜至妫满世系!力争形成共识!

即倡议,今先抛一砖,望多引些玉来!

众姓祖源有虞氏之一 

一、关于有虞氏 

       (一)、虞

        说文解字曰:“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毛传》说:“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 


       (二)、有虞氏起源及融合

    有虞氏部落初起于燕山一带(今北京市延庆县境内),以后逐渐南迁,到达山东、河南一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虞氏都生活和活动在这一带。在远古时期,这一带属于东夷范围,有虞氏属于东夷部族是理所当然。然而事物总是在变化的,到舜帝青年时期有虞氏部分族人跟随虞舜向国中山西南发展。逐渐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淘唐氏地域永济巿东南方中条山山北一,并在此定居筑寨名曰虞乡,尧帝赐舜虞乡侯并妻之二女于妫汭就在这里。后来,舜帝年五十代摄天子事时,尧帝加强对虞舜的控制,准重建有虞氏国,赐号虞国,封地在今山西平陆县张店古城附近建都。六十一岁的虞舜登帝位后,无意屈居陶唐要另立国号,虞舜放弃平阳,选择了曾是神农之后烈山氏柱都城,又是尧的旧都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建都,改国号为虞。
    有虞氏部落与有熊氏部落起源地不一,但起源时间相近。直到黄帝在涿鹿(今属河北)与蚩尤展开决战并战胜蚩尤后,有虞氏部落才有机会加入黄帝所领导的华氏族部落集团。在东夷以蚩尤氏部落力量最大,处东夷范围领头地位。黄帝战蚩尤时,有虞氏部落邦蚩尤的可能性大。蚩尤战败国灭,东夷地区大多数氏族部落投向黄帝族,融为华氏族部落集团是顺理成章的。
 
    (三)有虞氏图腾之变迁

    1有虞氏初以虎为图腾
    有虞氏原是一个以狩猎为生的部落,古狩猎为生的氏族总有谈虎色变的感觉。有虞氏怕虎又崇拜虎,为壮氏族之威,便以“虎”为图腾。因虎易伤人,有虞氏族人便以“虞”为图腾,借虞似虎非虎之虎威,取仁不杀生来教育族人,向外展示,或假想有这样即勇猛又仁善的动物。
 
    2有虞氏传到虞幕时已由仁兽虞变以鸟为图腾。
    《国语·郑语》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即虞幕能分辨音乐指挥乐队,能辨听、协调鸟图腾部落发出的各种信号,虞幕己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领。
 
    3有虞氏传到句望时己由鸟变以鸟龙为图腾。
    《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东方句芒(即句望),鸟面人身,乘两龙。”到句望时,有虞氏部落已经从燕山一带迁至今山东、河南一带,所以称为东方句芒。蚩尤战败国灭后,有虞氏部落己融入黄帝族,受到了来自龙图腾部落的影响,将龙纳入自己图腾之中。
    4有虞氏传到虞舜时己由鸟龙变为凤龙,以凤凰为图腾。
    《洛书·灵准听》曰:“舜受终,凤凰仪,黄龙感。” 《宋书·符瑞态》曰:“舜即帝位,英生于阶,凤凰巢于庭。”《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曰:“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补已,言鸡为子孙,视之,凤凰。《黄帝梦书》曰:“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占犹也。”
    东汉许慎《说文》曰:“凤之象也,鸿前麟后,鹳颡鸳思,龙文而龟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即凤的前部象鸿雁,后部象麒麟,额头象鹳,腮部象鸳鸯,身上的花纹象龙,背部的样子象龟,下巴象燕子,啄部象鸡,而且颜色种类颇多。
    世界上本无龙,也没有真正的凤凰。龙图腾的演变是远古时期中原各氏族部落不断融合的结果,凤凰图腾也是远古时期东夷氏族部落不断融合的标记。时至夏朝中华民族才以“龙”为全民族的象征!
 
    (四)、有虞氏,是在舜帝之前就有的部落国

   1、不少书籍都说有虞氏自虞舜始,这是大错特错的!童书业在《“帝尧陶唐氏” 名号溯源》中曾指出:“有虞大约本是个时代很长的国家(《韩非子》说:‘虞夏二千余岁’,可证古来的传说虞夏历年是很长的),它的初起当与夏并时。”
 
    2、《上海博物館藏战国楚竹書·子羔》中叙述子羔问孔子舜的出身时,“孔子曰:‘有虞氏之乐正瞽瞍之子也。’”,在《子羔》所代表的楚地古史传说系统中,舜的父亲是有虞氏的乐正,这说明至少在舜的父亲的时代,有虞氏这个部族早已存在。

    3《左传·昭公八年》曰:“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
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帝舜。”

    4
、《国语·鲁语上》曰:“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

    幕即虞幕,幕是颛顼时代中后期人,很受到颛顼重用。说明有虞氏至少在颛顼时代即存在,说有虞氏自舜才有是错误的。 

    (五)、舜帝的先祖

    1史记·五帝本记》曰:“虞舜者,名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2
、虞幕, 《左传·昭公八年》曰:“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

    《国语·郑语》记载史伯答郑桓公问时,叙述虞、夏、商、周四代的祖先为:“虞幕”、“夏禹”、“商契”、“周弃”。可见“虞幕”作为有虞氏先祖是一种普遍的传说。虞幕与喾应视为同时代人,应理解为穷蝉的父辈。


    3
、“有虞迵”是有虞氏国前期国王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楚国的竹书,是1994年上博从香港文物市场高价购得这批竹简,共1200多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博士对这批竹简进行了研读。郭永秉说:“司马迁的五帝说法所依据的史料,不会早于战国晚期。而战国中期的不少文献资料,汉代已失传了。由于上博楚简写
于战国中期偏晚,因此,它记述的上古帝王世系要比‘五帝’系统更可靠。”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font=ˎ̥]
二》中《容成氏》共53支简,其中在5、6号简里,则叙述了一位帝王的事迹,简文说:“禽兽朝,鱼鳖献,又吴迵,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 郭永秉博士推断说,“‘又吴迵’应为名词,否则‘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 这句话就缺少了主语。‘又吴迵’应读作‘有虞氏’,才符合音韵学规律和楚人用字的习惯。”

    从《容成氏》有关舜以前的古史传说看,尧之前掌政的部族是有虞氏,尧经过公推的方式上台后,又最终传位给同属于有虞部族的舜。其帝系应当归结为“古帝王-有虞迵-尧-舜”, 有虞迵当与
颛顼同时代人。

    (六)、虞舜不是颛顼之后 

    1《国语·楚语下》在观射父对楚昭王之问时云:“颛顼继东方鸟夷族少皞氏之后主政,”可见他是东方的某一部落的首领。所居之地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县东南),号高阳氏。
属华夏集团,起源于昆仑丘。

    2、舜号有虞氏,属东夷集团,起源于燕山。《孟子·离娄下》曰:“舜帝生于诸冯(今山东菏泽县南五十里),卒于鸣条。”而《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等书皆云“舜卒苍梧之野”(在今湖南宁远县九疑山
)。

    3
、罗泌在《路史·后纪十一》中说舜“五帝之中,独不出于黄帝,自敬康而下,其祖也。”;崔述在《唐虞考信录》曰:“舜出于黄帝是错误的”;汉代经学家郑康成亦认为舜不是高阳氏颛顼之后裔。

    4、《吕梁碑》载: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按汉代刘耽
《吕梁碑》说,穷蝉父是幕,不是颛顼。幕即是虞幕,为有虞氏之始祖。

    5
、《国语·鲁语上》曰:“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以此说幕是颛顼时代中后期人,因为虞幕受到颛顼重用,有虞氏为报恩,将颛顼亦尊为其祖。
   
   黄帝属华夏集团,起源于昆仑丘,号有熊氏,颛顼、帝喾、帝尧以至于禹,都是黄帝后裔,颛顼的图腾先是魚后变为龙。

    舜帝
属东夷集团,起源于燕山,逐渐南迁山东等地,号有虞氏,虞幕的图腾是鸟,到舜时图腾变为凤凰。

    6
、虞舜不是颛顼后裔,而是虞幕的后裔是显见的。

    正如《国语·鲁语》在古代制祀原则条中曰:因“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故“有虞褅黄帝而袓颛顼,郊尧而宗舜。”
 
   
    (七)、虞舜之上溯世系


    综合以上多处述说,考得舜帝上溯世系如下:


黄帝(一世)-昌意-韩流-虞迵-虞幕-穷蝉-敬康-句望一桥牛-瞽叟-舜(十一世)。
    这个世系与理论上的十一世一致。它是以《史记》为主传统的舜帝世系叧说!同时尊黄帝为始祖。由于上博楚简资料早于司马迁写《史记》所依据的史料,因此有关舜帝上溯世系,此说更接近史实,更可信。
 
二、疑有虞氏源于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吴氏

    《山海经,大荒西经》曰:“大荒中,有人反臂,名曰天虞。”《山海经,海外东经》又曰:“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上两引可解为天虞即天吴,虞与吴古时常通用,故此天吴氏又称天虞氏。朝阳之谷就是今山东聊城市的朝城和阳谷的合称,当时的天吴氏族就居住在这里,他们的大首领叫水伯。
据传说,蚩尤三苗九黎族众被轩辕黄帝族追杀,逃亡至鲁西的东平、台前、黑虎庙等地居住下来,称邹氏。邹氏与东夷屠比氏联姻,他们的后代称邹屠氏。邹屠氏又与天吴氏联姻,后代称驺虞氏。
驺虞氏的图腾为虞。说文解字曰:“虞,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
   
有虞氏的图腾由虎变为虞。按照这种说法,有虞氏起源于东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吴氏。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9-14 04:4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9-08
引用第1楼尚海海于2009-09-08 10:50发表的 : 
综合以上多处述说,考得舜帝上溯世系如下:

黄帝(一世)-昌意-韩流-虞迵-虞幕-穷蝉-敬康-句望一桥牛-瞽叟-舜(十一世)。【专柜正品】CROCS /UGG雪地靴 /安踏 /李宁/ 耐克/ 阿迪达斯



综合主题多处述说,应该是考得舜帝为东夷部族,与黄帝不是同一部族。舜部族与黄帝部族之间没有血亲关系。也就是说帝舜不是黄帝的后裔。


帝舜为东夷部落,这是史学问题。我们同为炎黄子孙,这是人文问题。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9-09
二楼说的好,“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我们同为炎黄子孙,是因炎黄是人文始袓,尊他们为始祖。中国人全都是炎、黄两人所传后裔?这不是史实。

    大多姓氏都在修家谱,修谱讲的就是溯源!讲溯源与我们同为炎黄子孙是一致的。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9-14
建议
为保持原帖连贯性,方便阅读收藏,特将此帖移动至此。请作者重发一次(便于自己修改),以后相关话题,请在此专帖讨论。南山 2009.09.14

南山 2009-09-13 10:29

为什么不提倡新开相同主帖?这是因为虽然你都发在“世系研讨”栏目里,但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帖与帖之间的分割,不便读者连贯阅读和收藏。如果你跟在主贴后发续帖,就不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如果您希望读者能关注该贴,还可以经常增加此帖内容、评论,使这一话题保持常新,我也可以视读者关注程度,将此帖设为“专帖”,由您来主持维护。

以上建议不知宗亲能否接受。另外,请注明本帖是否为本人原创或编辑,或注明原帖出处和网址。

南山 2009.09.13


胡同 2009-09-13 11:16
倡议: 姚、妫、虞,陈、胡、田、袁氏联合起来!共同研考有虞氏及虞舜至妫满世系!力争形成共识!

楼主的这一倡议很好,我拥护。从虞舜至妫满的世系及其描述应该取得共识。读了这篇文章,受益匪浅。


尚海海 2009-09-13 17:35
总版主你好

    谢谢南山对此贴的关注,请开个小栏让大家共同讨论好吗?有个固定点相同主帖也方便发呀。有虞氏及虞舜至妫满世系是多姓氏共同关注的问题,不是一姓能决定的。

    不必删除,转到一个理想的位置即可。你可是大权在手啊,切记手下留情。

    我发贴均属本人原创,转贴时我会注明。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9-14 08:3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9-14
众姓祖源有虞氏之二

     倡议: 姚、妫、虞,陈、胡、田、袁氏联合起来!共同研考有虞氏及虞舜至妫满世系!力争形成共识!

即倡议,今先抛一砖,望多引些玉来!



三、众氏远袓舜帝

      (一)、虞舜 

       舜,瞽叟、握登之子。有三个特点:其一,重瞳。其二,口比较大。其三,肤色比较黑。

       《史记•五帝本记》曰:“虞舜者,名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曰:“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春秋演孔图》曰:“舜,重瞳子,是谓重明,上应摄提,以象三光。”《孝经•援神契》载:“舜,龙颜,重瞳大口,手握褒。”

       《说文》曰:“舜,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象形,小篆字形。从舛,舛亦声。也象蔓连向背之形,一种蔓草。” 

       (二)、舜帝诞生年及享寿 

       关于虞舜享寿,至少有四种说法:有说虞舜享寿120年;有说虞舜享寿100年;有说虞舜享寿89年;有说虞舜享寿80年。本文取中以《史记》一百年说为适。 
       《史记•五帝本记》曰:“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代帝位三十九年,南廵狩,崩于苍悟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舜帝约100岁崩,三年后,公元前2070年大禹夏朝立,舜帝约诞生于2070+103=公元前2173年。 

       (三)、舜帝卒年及葬地 

       舜帝约100岁崩,三年后,公元前2070年大禹夏朝立,舜帝约公元前2070+3=公元前2073年崩。 
       关于舜帝的葬地说法较多,我们以史册对舜帝葬地的记录;史册中先皇大禹、秦始皇、汉武帝对舜帝的 “望祀”;和考古实物资料为依据。认定舜帝南巡(有意避开禹禅让大典)到湘地而崩,葬零陵郡九嶷山。 
       《礼记•檀弓上》曰:“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 
       《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苍悟之丘,苍悟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大清一统志》曰:“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 《史记•秦始皇本纪》曰:“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帝于九疑山。”《汉书•武帝纪》曰:“(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帝于九疑。” 
       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两幅地图特别引人注意。一幅为地形图,一幅为驻军图。两幅地图所绘主区域就是现在湖南永州市南部六县的范围。在这两幅帛书地图上的九疑山南部,清楚地画着九条柱状物,柱后有建筑物,旁注“帝舜”二字。这两幅帛书地图是于公元前168年随墓主人埋入地下的,是我们至今见到的最早的能确证舜帝葬九疑山的实物资料。 

        (四)、舜帝的出生地 

       《孟子•离娄下》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这是关于舜帝生地的最早典籍记录,近四百年以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冀州之人也。” 
       因这看起来不一的两说,引起全国舜帝出生地多地的争议。目前知有山西垣曲说、山西永济说、山东诸城说、山东荷泽说、河南濮阳说。简说即山西、山东、河南之争。其实孟子说的“诸冯”是个小地名,全国叫“诸冯”地名的不下20个。孟子说舜是东夷人,却是史实,司马迁说舜是冀州人也是史实。只要弄清当时东夷、冀州所指范囲就容易了。 
       何为东夷? 
       上古时代以山西南部一带为中心点的,古有都城方圆五百里以外皆称夷。活动于东方的氏族部落称之为东夷,活动于南方的氏族部落称之为苗蛮或南蛮,活动于西部的氏族部落称之为西戎,活动于北方的氏族部落称之为北狄,活动于东南沿海地带的氏族部落称之为百越,活动于西南地区的氏族部落称之为百濮。以此说,舜帝出生地在山西垣曲说和山西永济说均可排除,此两地地处国中。
舜帝出生在尧帝时代,尧帝时代是以古唐地、平阳为中心区域,舜帝出生地在山西垣曲说和山西永济说均可排除。山西是中或南,非是东夷。 
       东夷,孟子是战国时人,以他所处时代地辖论,东夷是指今山东、河北、河南及安徽、江苏北部一带。山东荷泽、河南濮阳一带括在其中。 
       冀州,司马迁是西汉人,以他所处时代地辖论,汉武帝设十三刺史部,冀州为其中之一部。辖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今山东荷泽、河南濮阳一带都在冀州范围之内。 
       在上古山东荷泽与河南濮阳属濮州堿。统说舜帝出生地为古代濮州一带是可行的。 
       至于山东诸城说是因孟子说“舜生于诸冯”,山东“诸城” 即“诸冯”。若此说成立,本在山东黄海之滨“诸城”的有虞氏部落不向海边发展,为何反向距三、四千里以外的晋南发展?由此,山东诸城说不可取。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诸冯,山东荷泽县南50里,相传即舜生处,即今诸城县。又山西垣曲县东北50里有诸冯山。”山西垣曲县东北50里虽有诸冯山,但它不属“东夷”范畴,不采用。山东荷泽县南50里的“诸冯”, 即今诸城县,即舜出生地。 

        (五)、登位前的虞舜 

       1、不幸的童年 
       俗语说人生三大苦:“早年丧父母;中年丧妻夫;晩年丧儿女。”虞舜就占其一。《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 
       舜父瞽叟是有虞氏的乐正,虽不是大官也非一般平民能比,娶妻握登。舜母握登是有虞氏部落中一位普通女子,心地善良,吃苦耐劳。她与瞽叟结婚后,居住在姚墟,第二年便生长子舜。有子后瞽叟和妻握登都非常高兴,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舜还处童年时母握登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2、继母之害 
       舜母握登因病过世后不几年,舜父瞽叟与邻近部落的壬女结婚,壬女虽脾气很暴躁,起初对舜还算可以。时日不长,继母便生下一子曰象,又生一女曰婐女。壬女生子象后,对象非常宠爱,对待舜却是无端歧视,百般刁难,最后就变成了虐待。象从小就奢侈傲慢,邦助母亲处处与舜为难。 
       关于继母害舜《史记•五帝本纪》有多处记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是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欲杀,不可得;欲求,尝在侧。” 
       舜父瞽叟双目健全时对舜多少有些照护,到舜父瞽叟双目失明成瞎子后,瞽叟的一切完全靠壬女打理。舜父瞽叟没办法只好违心的顺着壬女,这时壬女无所顾及,虐待舜更加凶残,达非至死地而后快地步。 
      “舜年二十以孝闻”与瞽叟、壬女与象陷害谋杀舜,传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故事: 舜象种豆;代父请荆;壬女自伤;纵火焚廪;使舜凿井;醉酒杀舜等等。 
       好在舜帝有一个叫婐女的妹妹与舜的关系比较亲密,经常暗中帮助舜帝,使舜逃过瞽叟与壬女的迫害。传说,舜帝南巡,崩葬于九疑山后,婐女也飞升而去了。 

       3、出门自立 
       继母壬女见害不死舜就将舜赶出家门,十五、六岁的舜起初只在有虞氏辖地内依靠自己的双手到历山开荒种地,收获的粮食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而且还可以支持父母,帮助其他生活困难的人;他学会制陶器,打过鱼,搞过贩运等。正是在各种生产活动中,舜靠着一个仁慈爱人之心,发挥天负于的胆识谋略,利用自己的技术、勤劳、诚信,赢得了有虞氏部落以及周边部落的信任与好评。族人们由起初的同情,变为信任,变为依赖,变为跟随拥戴。 
       舜得到族人信任、依赖,在《韩非子•难一》中有载曰:“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在历山开荒种粮的人为争土地发生纠纷,舜前去调解,纠纷立即得到解决;在雷泽打渔的人争夺渔场,舜就到雷泽去处理,打渔的秩序得到恢复;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的人,所烧陶器质量不高,舜就前去指导,陶器的质量迅速得到提高。从上说可以看出:舜得到族人信任、依赖外,这时舜己从族人心目中的领袖变成握有实权的有虞氏分支首领。 
       舜得到族内外人跟随拥戴,在《管子•治国》中有载曰:“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善为民除害兴利,而天下之民归之。”《史记•五帝本纪》曰:“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从《管子•治国》和《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这些话,可知:舜帝每新迁到一个地方,就有很多人携家跟随,当年即可形成一个大村镇。第二年就有外氏族人加入,形成一个拥有较大范围土地的新的有虞氏氏族。第三年随着势力越来越大,就可立都成国。这里用“三年”来形容舜帝由只身一人发展到可立国的速度。从中可以看到,舜所到之处周围许多小氏族部落逐渐归顺于舜。舜氏族部落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大,是要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在扩大势力范围问题上,舜帝不愿与己有的有虞氏部落首领多争,他将目光放在囯中向晋南陶唐氏部落范围发展。 
       舜善交,《鲁连子》曰,“舜耕历山而友益,陶于河滨而友禹。”《尸子》说:“舜事亲养兄,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这些人,都是各氏族部落的首领或贤达,其中雒陶是雒氏部落首领,方回是方人部落首领,还有灵琢,是令人部落首领。他们对舜十分敬佩,都愿与有虞氏部落联合起来。一个以舜为首的新兴氏族部落联盟就这样形成了。 
       随着舜的个人声望不断地提高,舜的势力范围也在迅速地扩大。舜快到了三十岁时,陶唐氏国己出现“尧德衰”状况,尧帝也感力不从心。舜乘机向晋南地域蚕食,舜的势力范围己深入到永济市东南方中条山山北一带,并在此定居筑寨名曰虞乡。给尧帝族带来巨大威胁! 

       4、尧予大任 
       尧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上古帝王。在尧帝一生中,可圈可点者甚多。但是,到了尧帝古稀之年,尧帝对唐的统治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尧典》曰:“畴咨,若时登庸” 尧帝年己七十,深感力不从心,才发出:“有谁啊!能够顺应天时,拯救民命,代我行政为民。”的感叹。 
       这只是书中文章,彰显尧帝贤明的一面。其实尧帝早就发现并在观察虞舜,当时“尧德衰”现象己存在,尧部落的势力也因此有所削弱。尧帝周边一些部落的势力正在逐步强大起来,特别是有虞氏舜族新部落发展极速,在各部落中的影响与日俱增。有虞氏舜从只身一人,到族可立国;从不满足东夷旧地向国中发展,到深入晋南陶唐氏辖域;有虞氏舜族新部落极速发展不是靠武力攻占,而是靠虞舜贤仁德政吸纳众小氏族部落自愿依顺。己有不少陶唐氏族人自愿加入到有虞氏舜族新部落。如果让有虞氏舜族继续发展下去,势必威胁到尧的位置,现己对陶唐氏辖域造成威胁。尧帝心中了然,儿子丹朱,平庸之辈,驾驭天下难。虞舜靠德政嬴得民心,若以武力解决反将失去民心,于是决定将传位于舜。尧帝不愧为圣君明主,采取公举(实内定)接班人;政治联烟;封土立国等三项措施,消化了威胁,增强了联盟,巩固了*权。 

        1〉、内定接班人 
       尧帝自定舜为接班人,却又公开寻找接班人,以服众也。询于四岳,欲求贤以代自。《尧典》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并标榜“明明扬侧陋”,举荐人才不限于某一方;显达明哲之士可以推举,微贱隐逸者亦可举荐。经四岳举因此而得舜。尧发现并起用舜,是尧帝一生中最重大的政治抉择之一。 
       2〉、政治联烟 
       舜部落极速发展和在各部落中与日俱增的影响,虞舜靠德政嬴得民心,不能以武力解决。尧帝想到联姻,《史记•五帝本记》曰:“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代帝位三十九年,南廵狩,崩于苍悟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从引文可知:虞舜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这之间有二十年的稳定是尧舜联合结果,单靠尧族是不容易实现的。 
       尧帝通过联姻,使得唐尧部落与虞舜部落紧密地在一起,首先稳定了有虞氏舜族新部落。来自夏后氏等部落的威胁也就消失了,实现了尧帝重新振兴尧部落的愿望与目的。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给舜做妻子,是尧帝一生中又一最重大的政治抉择。 
        3〉、封土立国 
      《管子•治国》曰:“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善为民除害兴利,而天下之民归之。”在公元前2143年左右,由于永济市东南方中条山山北一带的部分陶唐氏族人加入虞舜的新部落,虞舜就势在永济市区东南18公里处扎寨定居,取名曰虞乡。在这种大势下,尧帝做了个顺水人情,承认虞舜占地虞乡,并封虞舜为虞乡侯。 
       《史记•五帝本记》曰:“舜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 尧帝对虞舜进行长达二年的培养、锻炼、考察。于公元前2103年前后,才让年五十岁的虞舜摄政代行天子事,尧帝亲自主持虞舜登上摄政代行天子事之位的仪式。为加强对虞舜的控制,准重建有虞氏国,赐号虞国,封地在今山西平陆县张店古城附近建都。春秋时期公元前655年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献公亲率大军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而当晋军灭虢班师凯旋时顺路也将虞国给消灭了,为后世留下了“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 此贴被尚海海在2009-09-14 08:2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9-14
    按尚海海先生提供资料——“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代帝位三十九年”而崩,应该算99岁(虚岁)。“崩后三年,公元前2070年大禹夏朝立,舜帝约公元前2070+3=公元前2073年崩”,应该以公元前2070+2=公元前2072年崩。若以公元前2070年大禹夏朝立为准进行推算,舜应该卒于公元前2072年 ,寿99岁(虚岁),生于公元前2170年为正确。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9-15
       “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而崩。是史册中说。我理解为实数,你可以理解成虚岁。因史册中没注明。

    崩后守孝三年。是虚年计呢?还是足年计呢?请作些研究。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9-16
说虚岁
引用第6楼尚海海于2009-09-15 19:55发表的  :
       “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而崩。是史册中说。我理解为实数,你可以理解成虚岁。因史册中没注明。
    崩后守孝三年。是虚年计呢?还是足年计呢?请作些研究。


我国传统所说的岁都是指虚岁。

虚岁表示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它表示的是正在生活的年份。如小孩子满一周岁,就是二岁,表示他正生活的人生的第二个年头里。不管是一岁零一个月还是一岁零十个月,都是二岁的范畴。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表示已过二十世纪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并不是指已满二十一世纪。

守孝三年,是指要守满三年。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9-17
喜全宗亲分析的好!

古人守孝三年,是指要守满三年!不象现代有些人革新,守三个年头。

公元前2070年大禹夏朝立,禹守孝三年,舜帝约公元前2070+3=公元前2073年崩是对的!

“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崩。”即是古人讲虚岁,说舜崩时100岁是对的!舜帝出生接近年为2070+3+100=2173年是对的,人生下来即为一岁。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9-17
(六)、简述虞舜的一生 

       虞舜一生大致线路图如是:虞舜于公元前2173年诞生在古濮州,山东荷泽县南50里,今诸城县之姚墟。童年丧母,少年受尽后母及弟的迫害险些至死。十五六岁时被后母赶出家门,从此迈出个奋斗之旅程。二十岁前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一带有虞氏赞辖境内的历山种田,雷泽里打魚。并将剩余的粮食、魚虾孝敬父母及有困难之人家,以尽孝道。公元前2153年以后十年,视野开阔,胸怀壮志,起先择河滨制陶、寿丘作什器,低价出售换取民心,顶盛时期在负夏。通过制陶、作什器低价出售活动集得不少资金,又得氏族内外民众之心。此时己初步形成一个由虞舜为中心的新部落,虞舜看到了希望,决心离开东夷向国中发展,在制陶、作什器的窑址选择上逐步偏向晋南,要与制陶、作什器的名族陶唐氏一争高低。随着舜的个人声望不断地提高、远播,相信跟随拥戴虞舜的人和氏族越来越多,舜的势力范围也在迅速地扩大。正如《管子•治国》中曰:“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善为民除害兴利,而天下之民归之。”在公元前2143年左右,由于永济巿东南方中条山山北一带的部分陶唐氏族人加入虞舜的新部落,虞舜就势在永济市区东南18公里处扎寨定居,取名曰虞乡。

 
       尧帝氏族德己衰,虞舜占据虞乡是以德而取,为免不再失德于民不用武力解决。尧帝己知虞舜之贤德,便采用举虞舜为接班人,嫁二女于虞舜为妻的政治联烟,顺势将虞舜己占据的虞乡封给虞舜族等三项措施。通过联盟消化了来自虞舜新兴部落的威胁,抗衡了其他强势部落,找到了一位可使唐复兴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巩固了尧帝氏族政权。

 
       尧帝封虞舜为虞乡侯,将娥皇、女英二女嫁虞侯居于虞乡妫汭处。虞舜与娥皇、女英二女婚后六、七年无子。在征得尧帝、娥皇、女英同意或尧帝的建议,虞舜又娶登北氏女后盲为三妃。《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曰:“三十年,葬后育(《汉志注》作“后盲”,郦道元“渭水注”亦作后盲)于渭。”《礼记•檀弓》记载:“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按上述,舜帝应当有三个妃子。时过不久,正妃娥皇生一女曰玉女;二妃女英生一子曰义均(啇均);三妃登北氏后盲生二女曰宵明、烛光,生七子名不详。
       对虞舜进行长达二十年的培养、锻炼、考察。尧帝在公元前2103年前后,才让年五十岁的虞舜摄政代行天子事,尧帝亲自主持虞舜登上摄政代行天子事之位的仪式。为加强对虞舜的控制,准重建有虞氏国,赐号虞国,封地在今山西平陆县张店古城附近建都。
       舜帝不满代唐尧现状,利用在朝中做司徒的机会,广交大臣,积极培植自己的党羽。《史记》说他“遍入百官,百官时序” ,为登位作准备,最后竟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面,司马贞在《史记正义》中,引用《竹书纪年》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舜自己做了事实上的天子。这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夺位,儒家称“禅让”与史实差了十万八千里。虞舜年五十八尧崩,虞舜为尧帝守孝三载。

 
       尧子丹朱动用自己的势力要和舜来争位,占据了黄河之北一带。舜帝为证明徳,试探诸候主动让避到了黄河南面,丹朱留在平阳为王。
       天下的诸候朝见天子时,不去尧子丹朱那里,却去朝见虞舜。在各诸侯国支持拥戴下,公元前2112年,六十一岁的虞舜践帝位。登帝位后,虞舜没有回到平阳,为避免与丹朱发生战争冲突,虞舜选择了曾是神农之后烈山氏柱都城,又是尧的旧都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建都,改国号为虞。

 
       在虞舜行政期间,大禹治水以改其父鯀的障水法,采用疏通河道治水法。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终使当时水流顺畅。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禹向舜帝建议,重新将天下規划為九个州,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舜帝以大禹为贤德之才,准备将大位传与他。大禹本与舜帝有杀父之仇,他通过治水成功获得的崇高威望,取得了多数氏族部落首领和朝中大臣的支持,想以政变方式逼迫舜帝交出权力。在舜帝十四年(公元前2098年)时就有过一次明显的暴露。

  
       有关这次暴露在《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中有这样一段记录:“舜在位十有四年(公元前2098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天大靁雨,疾风登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拥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未见于钟石笙筦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于时,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和而歌《卿云》。帝乃介之曰:‘卿云爛兮,礼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鼓下有长)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以竭,褰裳去之。’于是八循通,庆云丛聚,蟠龙奋迅于其葳,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

 
       这段描述表面上看似舜与大臣共乐,庆云出现,瑞祥之至。实际上,这完全是大禹发动的一次谋行天子事的政变。在一次突如其来的灾害性天气中,大禹及其支持者向舜帝起哄发难。舜帝无奈之下,表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自己愿意让出部分权力。这场风波平息后,以龙、蛟、龟、鳖等为图腾的部落首领,纷纷离开舜帝,站到了大禹一边。舜帝依照尧帝的办法,在河边设坛,举行让权仪式。在仪式上,以龙为图腾的部落首领,还打出了写有“当禅禹”,的条幅。导至后来大禹在太庙举行“摄行天子之事”的仪式,舜帝也没有参加。这是一埸看似舜与大臣共乐,实为大禹发动的一次谋行天子事的政变。 


       摄行天子事的政变成功过七、八年后,大禹为了更顺利得天子位,求请入舜帝嗣得准。《史记•夏本记》曰:“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 舜帝大部分权力己交,遇重大问题时才参与。大禹嫌舜帝碍事,便劝舜帝休养四处走走,巡视全国。百岁高龄的舜帝终在最后一次南廵时崩于湘地苍梧之野。《史记•五帝本记》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代帝位三十九年,南廵狩,崩于苍悟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舜帝到南方的三苗之地巡狩,有两面性,一是因三苗人敬舜安全,为了避开大禹,不再干预大禹执政,顺路看一看封于有庳的弟弟象(有庳位于离九疑山仅百余里)。二是与其说是南巡,还不如说到南方避难,或者说被大禹流放到距离当时的都城蒲坂遥远的三苗之地。 
       舜帝崩的消息传到京都蒲坂后,皇后娥皇、妃女英悲痛之余,千里条条奔丧于九疑山,回归途中觉得无生还的意义便双双投进湘水,追随舜帝而去。对此刘向在《列女传》中说:“舜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帝涉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朱子集注》曰:“君谓湘君,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者也。帝子谓湘夫人,尧之次女女英,舜次妃也。”《礼记•檀弓》记载:“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这是因三妃后盲在八、九年前已故,娥皇,女英没随舜帝南巡,舜帝崩葬时,三妃没在身边。 

       舜帝与女英生长子曰义均。义均无大才也没有什么功劳,舜帝才没有将帝位传给商均。舜帝29年封啇地予义均,《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有载曰:“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啇”。 义均受封啇地后人们便称其为商均。商均在啇地择一地筑城,名曰虞城(今河南啇丘市虞城县)。《正义》载:“虞城县在宋州北五十里虞国,商均所封。”《大明一统志》载:“虞城县在归德府城东北六十里,当时并商丘皆在国内,故曰商也。”秦始皇置虞县,隋改虞城县,位于今河南省东部,邻接山东、安徽两省,包括今之河南商丘一带。 

       《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十七年崩。” 《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之东,在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这一记载说明,商均跟随舜帝南巡一同到了南方。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商均在九疑山为舜帝守孝,没有回虞城去,最后在九疑山去世,并安葬于九疑山。
 
       现河南啇丘市虞城县利民镇西南商均墓村有商均墓,此商均墓可能是衣冢墓或商均后某人之墓。商均在九疑山为舜帝守孝时己是年近古稀之人,在极度悲痛中去世是可能的。商均亡后运回几千里之外的虞城可能性不大,关键商均父墓在九疑山,商均亡后葬在父舜帝墓旁继续为父守护是顺理成章的事。商均在九疑山亡后,由子女或下人将部分衣物带回虞城安葬成衣冢墓也是成礼应该的,也是可能的。
 
       虞城商均,墓位于今虞城县城北12.5公里的利民乡杨庄村西南,墓冢残高3.8米,面积960平方米,是历代的虞城风景名胜之一。古代有“祠宇一所,望若峻岭”,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又建社稷商均坛,每年春秋举行祭典活动。刘咸云的“商均封国古虞城,尘迹荒凉草树平”,范良彦:“商均遗址枕城荒,封邑千秋事渺茫”,马聪:“帝子升仙永不归,空照片碣照斜晕”,张嵩诗“世传城北商均墓,岁月萋然野草青,天位不升遗骨在,地人瞻望忙虞廷”,这些记载说明了在虞城有商均墓的史实。


[ 此贴被尚海海在2009-09-17 08:55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