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67阅读
  • 0回复

胡瑗的教学生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4-03

 摘自如皋市安定小学专题网站           

        胡瑗小时候学习很刻苦,并且自负不凡,天资过人,  7岁时便能写一手好文章,  13岁时能通读五经。虽然家庭生活及学习条件差,但他求学之志不减寸分,常以圣人、贤人要求自己,成为乡里引人瞩目的才子。当时,就有人对他的父亲说:  “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  (意思是:这个孩子肯定能成大器,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啊!)

        青年时期的胡瑗,既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又有专一、踏实的学习态度,他曾说:  “孔子因学于人而后为孔子。”  (意思是:孔子因为善于向别人学习然后才成为孔子。)胡瑗恪守这一信条,勤学不懈。年轻时,胡瑗为避世事干扰,专心就学,便同他的好友孙明复、石守道一道隐居泰山,专心读书,经常废寝忘食,十年没有回家。每逢家书捎来,只要看到上面有“平安’’二字,连拆都不拆,便抛向山涧,唯恐家事干扰了他的学习。  (现在,泰山还留有此遗迹,名为“投书涧”。)就这样,胡瑗在泰山度过了十个春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上,对儒家经典及百家之言全部认真研读过,并且细心体会,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 

         胡缓自泰山下山后,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苏州地区开办私学,用儒家经典教授于苏州。由于学识渊博,教育有方,不几年便成为本地区远近闻名的学者,很得当时苏州知州范仲淹的垂爱和敬重。

        1035年,范仲淹设立了苏州郡学,聘请胡瑗为郡学教授,从此开始了官学教学的生涯。胡缓主持郡学,学规严密,许多学生不能完全遵守。为此,范仲淹就把自己的儿子送入郡学,带头奉行胡瑗所订的学规,使得没有完全遵守学规的学生也不敢犯规。苏州郡学也就这样成为各地郡学的榜样。

        1036年,胡瑗因为通晓古乐,长于音律,被范仲淹推荐到京城研究钟律,制作了钟磐等古代乐)器,得到朝廷的嘉奖。后来因为父亲病死,胡瑗辞官曰家,继续在苏州郡学任教,直到1039年。

        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谅设立湖州州学,胡  缓又以保宁节度推官的身份被聘为州学教授, “四方之士,云集受业’’  (各方的求学者全部集中到湖州听胡缓授课。)

        胡瑗在苏湖设教二十多年,他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创立了著名的“分斋教学”制度。

        1004年,范仲淹在京城创立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当时胡瑗正设教苏湖,由于他教绩显著,名声很大,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于是仁宗皇帝派人“下湖学取瑗之法以为太学法”  (到湖州去学习并吸取胡缓的教学方法作为大学的教学方法),并在大学中推行“分斋教学”制度。

        1052年,朝廷调胡瑗到京城主持太学。他讲学时音韵高朗,意思清晰明白,很得学生信服,全—日学者远道而来,人数多到太学容纳不下,附近的官署教被扩充为学舍。后来胡瑗升任太子中允,专门掌管太学。

        1059年,胡瑗因为生病不能掌管太学,以太学博士身份退休并回他的儿子胡志康处--杭州。离开京城时,学生夹道送行,百里不绝。同年6月病故于杭州。至此一代伟大的教育家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

        胡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诲人不倦,教学有方,深得广大求学者的信任和爱戴,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通今博古的有用人才。对此,王安石称赞他是“天下豪杰魁”。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