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54阅读
  • 16回复

华林胡氏源流----胡迎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1-06-05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5-30) —
华林胡氏源流
胡迎建

目录

一、南朝华林始祖胡藩
二、胡藩后裔至唐代世系
三、胡城至北宋初华林胡姓
四、北宋华林书院的兴办
五、胡直孺及其后裔
六、宋代华林科举仕宦及著述
七、元代华林山周边胡姓概况
八、明代华林山周边胡姓概况
九、华林胡雪二农民起义
十、清代华林山周边胡姓概况
十一、民国时期的华林山麓
十二、华林祖居地的现状


胡迎建,1953年生,祖籍江西都昌,出生于星子(今庐山市)。江西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原赣鄱文化研究所所长,享受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获得“江西省优秀社科普及专家”称号。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江西诗词》巜江西文史》主编。著有《近代江西诗话》《陈三立与同光体诗派研究》《民国旧体诗史稿》《朱熹诗词研究》《昭琴馆诗文集笺注》等。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1-06-05
华林胡氏

华林胡姓以华林山为堂号,是胡姓人数较多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江西境内以赣西、赣北、赣中特别是在南昌、鄱阳湖周边地区的胡姓居多。


在赣西北奉新、高安、宜丰三县之间有华林山,属赣西北九岭山系支余脉。此山又名浮云山,山西北为奉新县(赤岸、会埠、罗市、上富),山东南为高安县(伍桥、华林垦殖场),山西为宜丰县(花桥),“山峰耸拔,高险奇秀”。奉新古称新吴县,素有“仙源灵境之地,文物昌盛之邦”之美誉,高安、宜丰二县古代向属筠州(一名瑞州)。


华林山自然景观优美、人文底蕴厚重。因有道教传说中的人物踪迹,使得华林山成为一座道教名山。同治版《奉新县志》载:“华林山在县治西南五十里,高八十丈,周回五十里,半属高安。三峰秀拔,土人常伺云气卷舒,以验晴雨。《寰宇记》曰:‘昔浮邱公隐居之所,今南峰号为浮邱岭,吴猛于此立坛,基址犹存。”浮邱公,姓李,名不详,传说周灵王时偕王子晋上嵩山得道,后南来于此。是道教传说中的人物。吴猛,字世云,河南濮阳县人。东晋时道士,性至孝,曾为西安大洞君,四十岁时,得至人丁义所授神方,再师从南海太守。后来许逊从他为师。


山中土地平旷,群峦环抱,祥云飘浮,别有一派洞天,浮云山因此而得名。《古今图书集成》“华林山”条载:“其山山腰李八百石室上,每有紫云如盖,一名浮云山,南有浮云宫及吴仙坛。”李八百也是传说中的仙人,据图牒,他曾到过这里。葛洪《神仙传·李八百传》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早期道教派别有李家道,流行于魏晋,尊李八百为祖师。唐代赐号紫阳真人。胜迹有晋代崇元观、唐代浮云观、超果寺、李八百洞天、浮丘石室等。在华林山之东南,有元秀峰,“奇秀耸立,相传王母第九子元秀真人筑坛于此,以祭灵仙。稍下一阜为仙姑坛”(乾隆版《南昌府志》)。故徐铉所撰《华林书院记》中赞此地云:“按图经,李八百、陶安公皆修真此山,足知人境不忘,灵光自待。天之所开,良不偶尔”。陶安公即传说中的修道升仙者。


华林胡氏即发祥此山。据《奉新县志》记载,在华林胡氏祖居地之西约十华里处的山脊上,有一块高达20多米的巨石,鬼斧神工,像被利剑劈开一分为二,侧面平滑,推之则动,人称丫口石。它是一座回眸远古的窗口,是地壳运动的忠实记载和见证。它似百余块巨石,瞬间从天飞降,垒砌挤压而成。巨石间间隙石缝众多,宽者尺余,侧身可人,山风吹来发出不同响声,忽如山尖鼓角之鸣。《华林胡氏族谱》中载有《丫口石》诗云:


旧石名传不计年,嵯峨高踞碧山巅。
苔痕翠滴松筠接,瘢迹光涵星斗连。
远见山(山一作三)尖分绝顶,近闻峭壁泻寒泉。
曾为罗武修真处,胜概千寻锁暮烟。


这一块巨石是华林胡氏的标志,见证人间沧桑。第七句中的罗武,是传说中的南朝梁代罗姓与武姓仙人。同治版《奉新县志》还载有浮云宫道士夏之信以掌心雷治石精的故事:“浮云之东有巨石,一分三尖,相传梁武帝时有罗、武二仙修炼于此,此石修成镇宅之物,后幻化成精,为害人间。夏之信以掌心雷劈开,妖祟遂止。”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1-06-05
一、南朝华林始祖胡藩

华林始祖为东晋、南朝之际的胡藩。其时东晋王朝式微,疆臣多趁机割据,或起而窥测帝位,纷乱无已。中原一带同样争战不休。最后,刘裕在胡藩等人辅佐下,夺得了天下,国号宋,史称刘宋,从此进入南朝时期。


《甘竹胡氏十修族谱》记载:“(胡)藩字道序,号永维,事南朝宋三世。高祖时参相国军事,平乱有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锡土豫章之西,爱新吴华林山水之美,遂就地居家。胡氏名华林世家,盖由于此。文帝元嘉四年,迁建武将军,后转太子左卫将军,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壮侯,有子六十人。”明代胡濙在《华林胡氏宗谱序》中写道:“尝观谱系,由鼻祖藩世居邳州之宿迁,仕南朝刘宋,元嘉中为太子左卫将军,封土于豫章之新吴,卜筑于华林山麓,卒谥壮侯。”据此可知,胡藩先祖在江苏宿迁县,然又认为胡藩在封为阳山县男时卜居华林山,但阳山县并非在江西境内,而在广东省境内。既封在阳山县,又为何“锡土豫章之西”,豫章之西与阳山县并不相关。考诸史籍,胡藩曾两次受封,一次在中年平卢循之乱时,分封吴平县五等子,一次在晚年时。究竟应在哪一次,胡藩是否封阳山县之后来到华林而居此终世的呢?颇有考索的必要。


据《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胡藩》、《南史·第十七卷·列传第七·胡藩》传并参照《南史》中的其他记载,胡藩生平及当时国中情况大致如下: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祖父胡随,任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胡藩自少失去父母,居丧时因哀毁过度而被人称赞。太守韩伯见到他的叔叔、尚书胡少广说:“卿的侄子将来必以义烈成名。”但直到他的两弟完婚后,才出去作了征虏将军郄恢的参军。当时胡藩外兄罗企在荆州刺史殷仲堪为参军。胡藩请假回家时经过江陵,看望罗企生、殷仲堪时说:“桓玄对他降职怏怏不快,你现在接纳他,将来恐怕要出问题。”又私下对罗企生说:“对倒戈过来的桓玄加以重用,必招致祸害。你若不离此,后悔不及。”后来胡藩又被任为桓玄后军军事。隆安三年(399年),时为江州刺史的桓玄从夏口袭击并打败了殷仲堪。罗企生果以附殷而招祸,桓玄拥有长江中上游一带地域,朝廷不得已乃任他为都督荆、雍等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元兴元年(402年),权臣司马元显决定铲除桓玄,命令手握晋军精锐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出兵讨伐桓玄,刘牢之却企图借桓玄兵力除掉当政者,反而不战而向桓玄投降。桓玄顺利东下,进入建康,杀司马元显,解除刘牢之兵权,权倾一时,矫诏为太尉、大将军,并奏胡藩为他幕下的太尉大将军相国参军事。进而加授相国,封楚王。不久篡位,改国号为楚。然不治国事,人心思变。


桓楚永始二年(404年)二月,以北府旧将刘裕为首的数名将领,高举平乱旗帜,打败桓玄。桓玄将逃,胡藩抓住其马辔说:“现在羽林射手还有八百人,都因义气而随从你。你现在逃走,西部过来跟从你的人一旦失散,想再来这里是不可能的。”桓玄无奈,以马鞭指天而已,于是部下四散,惟胡藩奔至芜湖追上桓玄。湖口桑落洲一战,胡藩战舰被烧毁,他穿着全付铠甲潜入水中行走三十多步登岸逃回家。刘裕在用人之际,早闻胡藩在殷仲堪那里敢于直言无忌,并能为失败的桓玄尽其节义,便召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参镇军军事。


胡藩随从刘裕,征伐鲜卑族所建立的南燕国慕容超。敌将重兵屯聚临朐,胡藩对刘裕说:“敌人屯军在城外,留守城内的兵力必定不多,现在去取其城,拔其旗帜,正是用的韩信克赵之计。”刘裕派檀昭与胡藩率兵攻下其城。敌人见城池陷落,纷纷撤退,固守广固城。包围数月,攻城前夕一夜,佐吏在一起商议,忽见有一大如鹅状的苍黑鸟,飞入刘裕帐里,众人惊恐以为不祥,但胡藩庆贺说:“苍黑色是胡虏所服之色,现在归我,是大吉之祥也。”次日攻城果然成功。不久灭南燕。


义熙六年(410),胡藩从刘裕讨伐卢循,先后在大雷(安徽望江)、左里(今彭蠡湖都昌老爷庙附近)频繁作战。


不久,荆州都督刘毅要求兼督交广,刘裕以皇帝名义下诏宣布刘毅“谋为不轨”,兴兵讨伐。当初,刘毅从荆州回建邺扫墓,却不入朝廷谒见。刘裕在倪塘与刘毅相见。胡藩劝说刘裕趁机杀他,他委婉讽谕说:“你认为刘卫军在你之下吗?论豁达大度,功高天下,连百万之众,允天人之望,刘毅敬服你;至于涉猎文史纪传,一咏一谈,自许雄豪,好在缙绅白面之士面前炫耀,士人纷纷归心于他,刘毅岂肯居你之下。”刘裕说:“我与刘毅都有克复之功,其过失不明显,我不可图谋。”终不肯加害。如今颇有悔意,对胡藩说:“当初如听从你的计谋,就不必此日举兵。”义熙八年(412),胡藩随从刘裕赴江陵攻刘毅,刘毅兵败自杀。


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攻打图谋割据的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胡藩任参军加建武将军,率部在江津。起初派徐逵之攻打司马,全军覆没。司马休之临岸设兵布阵,峭壁数丈,无路可上,刘裕命令胡藩强攻。乃以刀头凿壁上攀,随从者渐多,登岸拚死作战,敌纷纷后撤,司马休之逃奔后秦。此战后,东晋朝廷加封刘裕为中外大都督,领司、豫二州刺史,又封为宋公,加九锡。


义熙十二年(416),刘裕率大军北征魏国。胡藩代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统率一军至河东时,忽暴风大作,重舰漂移至北岸,敌虏获舰,取其器物,胡藩大怒,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直往河北,登岸后奋力射击敌人,敌应弦而倒十多人,余者纷纷奔逃,失物收回。刘裕又派他与朱超石等追击魏军至平城,被数重敌骑包围。胡藩率临时调配的不满五千人的新军,奋勇力战,大破敌军。又与朱超石在蒲坂攻击姚业,朱因失利而撤退,胡藩收容朱超石所弃军资粮食,徐徐而退,姚不敢追。刘裕退回彭城,他被任为参相国军事。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为宋武帝。朝廷论平定司马休之与广固之战功,胡藩封为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


少帝景平元年(423年),胡藩因守卫东府擅开掖门而免官,不久复原职。元嘉四年迁建武将军,江夏内史。七年,征为游击将军,到彦之北伐时,南衮州刺史、长沙王刘义欣进据彭城,藩出戍广陵,行府州事,转太子左卫率。元嘉十年(433年)去世,享年62岁,谥曰壮侯。


从《宋书》与《南史》的记载来看,胡藩籍贯南昌,出身官宦家庭。早年失父,但他有责任感,直到弟弟婚事完毕才出来做官。他有识人之略,明兵法之要;英勇善战,既曾破釜沉舟,决一死战,又能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初在桓玄幕府。桓玄败后,始得随从刘裕,助刘裕得天下。先后在湖北江陵、江西彭蠡湖周围一带讨平叛乱,两次随从刘裕北上,出生入死。晚年在京城去世,其墓地据宋初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洪州”部分载:“胡藩,宋太守,冢在州南十九里”。按《宋书》《南史》,未有胡藩回归华林故里的记载。他被尊为华林胡姓始祖,究竟因在何时与华林有了因缘呢?


考《宋书·刘裕本纪》,刘裕于义熙五年(409年)攻南燕慕容超。义熙六年。盘踞在岭南的起义军卢循、徐道覆趁刘裕北上、后方空虚之机兴兵北上。在豫章大败官兵,杀江州刺史何无忌。五月,在桑落洲(今九江东北长江中)大败晋大将刘毅,直逼建康。刘裕星夜赶回,集中兵力,周密部署。急派沈田子等航海袭用广州,亲率大军自建邺西上,在安徽望江大雷湖大胜卢循,卢循逃至左里湖,又大败。卢循惨败,南败番禺,未久被杀。


胡藩此次跟从刘裕屡立战功,封为吴平县五等子,除正员郎,后转为宁远将军、鄱阳太守。封地在吴平县,查臧励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370页:“吴平县,后汉时置汉平县,三国吴改为吴平县。隋废,入宜春。《清江县志》有‘吴城在县西三十里。’《清一统志》谓即吴平。又今清江县西南五十五里有吴平墟,或亦古吴平县治也。”而吴平县与新吴县相近,即今奉新处。故笔者认为,胡藩应在此次受封时选择华林山作为其卜居之处的。古吴平县在今樟树市西南,距华林山不远。至于封阳山县男,乃是在晚年论征司马休之之功与广固之战功时所封的,阳山县不在江西。族谱中所谓“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锡土豫章之西,爱新吴华林山水之美,遂就地居家”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封在阳山,怎么会锡土于豫章之西。与华林山有缘,应是在东晋末年的义熙六年(410年)。胡藩受封豫章之西,开基新吴华林,尽管他本人在此未有很多活动,但造福子孙,其意义甚大,影响甚远,荫庇甚宏,使华林胡氏千秋不断在此兴家创业,发祥发展。


至于胡藩祖居地究竟在高安还是奉新县什么地方,史书未载,而族谱所载均无确凿根据。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1-06-05
二、胡藩后裔至唐代的世系

胡藩子孙辈情况,据《宋书·胡藩传》记载大致如下:子隆世,嗣官至西阳太守;隆世卒,子乾秀嗣。藩庶子六十子,多不遵法度。第十四子遵世,为臧质宁远参军,去职还家,与孔熙先一同逆谋,高祖因胡藩为功臣,不希望暴露其事,派他到江州,以另一事为借口逮捕了他并加以杀害。二十四年,藩第十六子诞世、第十七子茂世率二百多人攻破郡县,杀太守桓隆之、县令诸葛和之,欲奉庶人义康为首。其时交州刺史檀和之至豫章,讨平了他。胡诞世之兄、车骑参军、新兴太守景世、景世弟宝世到廷尉处自首,一道被流放到边远的州府,乾秀夺国,被取消封地。直至世祖初,流徙者才得以回到原地。


按正史记载,胡藩有子六十人,似不可能,即便皇帝多姬后,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疑为十六人之讹,还有一种可能是其中有义子。胡藩有一些后代在江西,但也有不少迁往外地。


据华林族谱载,胡藩长子名镇,字定伯(一说伯定),号隆世,可知正史所载隆世乃其号。嗣官至西阳太守,后迁员外郎。与正史所载胡隆世生平基本相同。正史所载为胡镇之子乾秀继承其封地。族谱中所载,以谐之为嫡嗣,则有可能谐之号乾秀。以下世系均依《胡氏族谱》所载:


胡谐之,胡镇之子,仕南齐,历官郡守、司马、将军、尚书等职,爵关内侯等官。识趣明达,人多称服。卒年五十一,谥曰肃,《南齐书》有传。
胡时显,谐之子,字远达,仕南齐,官京兆尹。
胡真,时显子,字守正。仕梁,官宁远节度使,迁容州刺史。
胡顺,真之子,字信受。仕梁,官州判官。
胡颖,顺之子,字能悟。仕陈,历官太守、都督、刺史等职。
胡湛,颖之子,字一清。仕陈,官永宁主簿。
胡兴,湛之子,字钦仁。仕隋,为竟陵尹。
胡宣,兴之子,字德。仕隋,任闽左佥都尉。
胡秉,宣之子,字能执。唐太宗贞观(627—649年)中,为弘文馆校书。与李孝恭、高士廉合修天下谱系,胡氏乃得为一百八姓。
胡机,秉次子,字正发。唐高宗永徽元年(650—655年),登进士第。累官至太子少保。
胡晟,机长子,字光永。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任延平尹。
胡元,晟之子,字应魁。武则天帝圣历年间(698—700年),官至楚江黄道御史,封东郡男。
胡曦:元之子,字晓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累官至鸿胪寺卿。
胡杰:曦长子,字多能。唐肃宗上元(公元760—762)时,累官至秘书郎。
胡珣:杰之子,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登进士第,累官至少府监,多政绩。
胡钲儒,珣之子,字国英。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9年)拜振武节度使。
胡钊,钲儒长子,字利用。官道州刺史。
胡克礼,钊之子,宇志颜。累官至吏部郎中。
胡明德,克礼子,字维新。累官至散骑常侍。
胡应民:明德次子,字仁化。唐宣宗时累官至广陵尉。廉谨有威,百姓歌颂。
舜臣:应民子,字宗向。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为太子中允。
胡清献:舜臣子,字足征。生于唐宣宗时期,懿宗时为饶州判官。“闻望昭隆,基址克拓。显诗书之门户,振仕宦之宗风。积庆有自,贤哲挺生”(南宋淳祐六年胡逸驾《祭华始祖侍御史城公祖妣耿氏夫人二墓文》)。娶李氏,生子七:
魁、鬼+勺,鬼+灌,鬼+行,鬼+毕,鬼+甫,鬼+票。七字均北斗七星之名,取用为七子之小名。
胡魁,仕唐为江陵令,官南直太守,封金陵侯。有五子:胡瑄、胡玘、胡琳、胡瑞、胡琇。三世孙有胡远,字千里,徙平江,始为虹桥大平始祖。
胡鬼+勺,字汤老,即胡城,见下所叙述。
胡鬼+灌,有五子,瑶、环、璜、珩、璁。胡瑶有四子;胡英、胡雄、胡豪、胡杰。
胡鬼+行,字秉永,仕唐为宁州(今修水)教授,迁赣州。生四子:松、柏、桂、柳。
胡鬼+毕,字荆方,仕唐为陕西洛县令,遂落户于此。有三子:炽、炎、焕。
胡鬼+甫,字陵初,唐天祐年间进士,居浙江。生四子:坤、溶、北,
胡鬼+票,字豹大,仕唐为交趾刺史,徙居成都。生二子:琛、琏。


从以上所列世次来看,胡藩之后代有七代生活在南朝时期,二代在隋朝,十四代在唐朝。他们仕宦、散居在四方,并未在华林山生活过。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1-06-05
三、胡城至宋初的华林胡姓

唐末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后来镇南节度使钟传在江西割据一方。其后南唐立国,占有今江苏南部、安徽、江西一带,保境安民,重文兴学,在庐山建国学,恢复科举制度,一大批乡镇升格为县,吸纳众多士人入仕。

胡清献的次子、胡藩二十四世孙胡城(《华林胡姓族谱》均将“城”写作左边“高”下有“早”字,右与“成”字组合。),字汤老,小字鬼+勺,家居南昌,生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二月,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中进士,授国子监博士,迁侍御史。因唐亡以后天下大乱,挂冠归隐始祖胡藩赐封地华林山。在那里定居繁衍,瓜瓞绵绵,胡城遂成为后世尊奉的华林胡氏一世祖。

《华林胡氏宗谱序》中云:“至唐末及五季,有字城者,研穷六经,登天祐第,擢国子博士,转侍御史。”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胡栝修胡氏宗谱时,确定尊城公为华林一世祖。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华林始祖胡藩的封地在吴平县,卜居华林山,但他后来离开此地,去世之地与葬地也不在此,胡藩子孙数代未到华林山居住。而胡城定居在华林山,其后裔在此繁衍,世次清楚无误。

胡城娶耿氏,生有五子:珰、瑜、琼、王+告、球。人称五骏。耿氏夫人(874—952)温柔贤淑,教子有方,赠封徐国夫人。胡城退隐后,欲治国平天下而无能为力,士子用则行,舍则藏。唯以修身研学为务。他重视教育,创建家塾,在其夫妇督课下,“皆文学,登科第,荣被簪笏。”五子以学而出仕,蔚为华林胡氏五宗。大致情况如下:

长子胡珰,字可宗,号竹坡,生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据《华林胡氏族谱》载,胡珰中进士后,于后唐庄宗同光年间(923至926年)官至膳部员外郎。五子中惟因他为京官,归华林后,以承先祀。娶周氏、韩氏,同赠南昌县太君。生有长子胡令严,次子令赟。二子详情待后再叙。南宋时人胡逸驾在《祭华始祖侍御史城公祖妣耿氏夫人二墓文》中说:“唯长子珰,独居华林,家风孝友,为大宗家。元秀峰下,建立书院,筑室百区,广纳英豪,藏书万卷,俾咀其葩,出其门者,为卿为相;闻其风者,载褒载嘉。”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胡伯沂《祭二世祖珰公墓文》中又说:“我祖独留华林,嗣祖创业,筑室山峰;家传孝义,累世簪缨;建学招徒,玉树森森;四斋肄业,讽诵讴吟;名闻海宇,声蕃古今”(见《甘竹胡氏十修族谱》)。

按:此处有二处需加辩证:其一、关于胡珰为京官一事不可靠,后唐庄宗同光年间,时在杨吴国顺义三至五年,北方大乱,江西处于镇南节度使钟传割据一方时期。何来任后唐朝廷的京官。

其二、南宋胡逸驾文中所谓“建立书院”,在胡珰当时还仅是建了“书堂”“元秀居”,类似塾学。同治版《奉新县志》中所说:“珰居华林,以书堂闻天下。”当是沿袭族谱之误,其时更未建书院,从一些文献中可知。张柬诗云:“华林兼是读书堂”(见《甘竹胡氏十修族谱·诗类》)。可见当时家宅与书堂合而为一,而作为独立为名的华林书院还未形成。

胡城的次子胡瑜,官邓城郎,开封府尹,陈留令,后迁居福建崇安,成为崇安陈留之始祖。生有三子,令仪、令浚、令熊。令仪生绍,绍生美弼,弼生罕浚,浚生以仪,以仪有子休徵,徵生良弼,任工部尚书。有子光岳,岳生世用,用生二子:建国、安国。胡安国精于《春秋》、《左传》。登绍圣年间进士,擢太学博士兼侍读。上时政二十二篇,加黄门给事,卒谥文定。长子胡寅,字明仲,号致堂,本为其侄,以为己子,官左奉议郎,礼部侍郎,迁祠部郎中。次子胡宏,字仁仲,号五峰先生,出生于崇安,补承务郎。究心经史,朝夕不辍,朱熹亦师从过他。后因授学迁居广丰乡胡坊,避地湖南,殁葬潭州湘潭龙穴山。父子兄弟渊源理学。幼子胡宪,号藉溪先生,绍兴年间官太常寺丞,作《正字》《正蒙》等书,父子配享孔庙,名光史册。令熊生宗谅、宗文。宗谅徙居丰城厚墩,宗文徙居丰城旗塘,有子宇明、宇初、宇仁。宇仁居荆州,传三世。仁楚居汜坊,四世宗武,居麻城。宗礼居黄埂,梦新居茶湖渡。

胡城的三子胡琼,字可尚,为常州刺史,遂迁其家在常州武进县安上乡胡桥,是晋陵胡氏始祖。有子胡持,持生修、微、徽、从、循。从徙宗城。徽生有五子:宏、宝、宁、(宀林)、密。(宀林)生有五子:禀、宿、餙、实、宾。胡宿生宗尧、宗路、宗质、宗炎、宗厚。宗尧生八子,后裔居南昌大垅、福建等人。这一支至明代出现一位名人胡濙,字源洁,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进士。历事六朝,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师。年八十九岁去世,赠太保,谥忠安。他热心弘扬华林胡姓,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他与奉新胡应麟合修宗谱。

胡城四子胡王+告,南唐时官散骑常侍,迁江州节度使,遂居九江。生有四子:长子胡性,迁靖安南溪,子宾甫,甫生中立,立生长子亮;次子胡则,任工部侍郎,仍居九江。有子六丛,迁分宁。其后有一支迁江苏高邮,有一支迁海州,一支迁新建赵家围。三子胡彭,迁浙江之永康。其孙胡承师,任工部侍郎、学士。幼子胡彬,任江州刺史,迁居杭州,子人爵,爵生瑗,号安定先生。范仲淹向朝廷推荐他,以布衣身份授苏、湖二州教授,嘉祐年间升侍讲,太子中允,配享圣庙。其子昱迁居南昌巷下;子衡,衡生至实,实生民,民生从照,从照生敬珣,敬珣生用成。成生六子:长兴祖,生三子:时中、梦龙、梦白。梦龙迁熊日中团。有三子:谊、咏、诲。诲生珂,珂生希宿、希圣、希贤。贤生惟性、惟和、惟忠。忠生伋,徙居上洛,成为上洛始祖。梦白公徙居土城,成为土城始祖。有二子:纯诗、纯生。其后裔有一支徙居嘉山,成为嘉山始祖。今永康、汤溪、绍兴、余姚等地的胡氏,很多是胡王+告的后裔。

胡城五子胡球,字可奇,南唐时官武宁佐吏,后迁家于武宁住田。生子令端,端生聪、聘。胡端的长子胡聪生迪、遘。迪生廉、雅、珪、瑄。胡廉居住田厚坊,有子舜良,生安常,其后裔有一支迁黄陂,有一支迁桥岭,再迁茅田,分迁高陂、苔溪、杨垅石坳小塘下黄洞,仲明为黄洞大坪垅口及塘里之祖。遘长子咨,生舜英、大受。大受迁菖蒲坑英。次子说,生舜宾,其后裔迁安吉上宅、中宅。

胡端的次子胡聘迁婺山燕窝内宅、外宅,并与为青林坑南领大山之祖。后裔分居分宁陂山、分宁角头山口、高坪、义浦等地。

胡城逝世后葬在七都大安山。一世祖胡城夫人耿氏殁后,有诗赞云:

夫人耿氏,淑善称贤。相夫名存,勤俭仍前。
训子有方,科第蝉联。徽音传播,亿万斯年。

耿氏墓今仍在奉新县西南十里赤岸九皋山上。据说司马头陀当时选此地风水宝地,以为此地纳修水、靖安、安义三县之水,并在钳记碑中说:“南枥山旁一穴地,山明水秀浑不畏。子孙后代多仁义,久年方信读书贵。”其墓前原有拜堂、石兽与系马桩,四周有罗围,明末被损,文革中全被毁。

华林胡姓祖居地究竟在哪里?华林山脉属赣西北九岭山系之余脉,由东到西有大获岭、玄秀峰、华林寨三座主峰。胡城始居地似在奉新境内玄秀峰东侧下浮云山麓,有一块四面由九座小山围绕的百亩平旷之地,被称为“九龙聚会”之地,也称为“冲霄凤形”之地。据清代乾隆六年(1741)胡盛泰所撰《华林祖居图记》的文字说明:

其龙来自黄山,西起数峰,伏而又起二峰,而后为华林,像若凤形。上有罗、武二仙古庙,坛石现存。稍下数十武,其山之中落者,俨若凤体;其山之夹护者,恍如双翼,俗云冲霄凤形也。按毗陵胡氏族谱所载,二世祖字可宗公,葬于凤脑之下,前则正为祖居正堂,尚有义门遗迹,至左右龙脉之曲抱者皆为基地,东西异向,相对夹居,抑且环居皆山,无不峻秀,水则东出西转,方里五六而后下注案山之外,谓非洪之奇观乎?

按《华林祖居基址图》,祖居正堂坐北朝南,以正堂为中心,北面山上是罗、武二仙庙,稍下有胡珰墓茔(后迁奉新县城南津桥南),其东有丫口石,南面依次有中亭、槽门,共有井九处,散处祖居基地上。饶有意味的是,惟标出胡珰墓地,似乎象征着胡珰定居在此,无可争议。

2006年,胡耀邦故里、浏阳人胡德谦曾来踏访祖居地,撰有《华林胡氏故居记》,叙述颇详,其中说:

华林胡氏祖居之一——浮云山 华林胡氏发源地,今行政区划为奉新县赤岸镇上港村(宗谱为尚讲村,即尚书讲话的地方)。我们一行十多人从奉新县城乘车途经赤岸中学,拜祭了华林耿氏夫人墓。后来到了上港村之国庆水库约20公里的旅途,幸好水库干涸,我们沿水田埂小道步行至库区尾约4华里,再沿溪涧小道进入浮云山,昔日华林古道石级、石梁、石桥历历再现,约一里许。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浮云山脚,昔日从坳头岭进入浮云山的古道遗址隐若可见,昔日义门坊、迎恩坊、迎恩阁究竟建于何处,鉴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认真查找。我们抄近路、跨溪涧,沿羊肠小道攀登高山约200多米来到岸山处,再步行200步左右到达祖居地浮云山,步行前后历时一个半小时左右。这里豁然中开、土地平旷、占地百亩、群山环抱、青葱拥翠、绿树吐岚、祥云飘浮、别有一派洞天,浮云山因此而得名。

据《华林胡氏大成宗谱·祖居志》载:浮云宫即华林书院,浮云山中有玄女秀峰、明香仙坛、浮云丹井、丹台、会仙桥、夜合山、李八百洞、投龙石洞、云鹤松、江南杉王、丫口石刻、九龙剑池等,已多景赋诗,并载《奉新县志》。华材胡氏祖居地标志是上有丫口石、中有八百洞、下有九龙池,九龙池又名墨池。祖居地周围山脚有九个小山包,似九龙昂首,亦称“九龙聚会”。这里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夜合山白天张开,晚上自动合拢,后来仲尧公在这里修了一座石桥,名为会仙桥,夜合山再也合不拢了;现桥已不存在了,但深沟中仍残留有桥的石梁。九龙聚会,龙需要水,以后在祖居基地上挖了九口井供龙吸水。现在祖居遗址正堂两侧仍留存着二口方井,井台条石完好无损;我们用指南针实测的结果与谱载《华林祖居图》标有九口方井的方位完全相符。

又据宗谱《华林祖居图记》载:“华林祖居像若凤形,后山有罗武二仙古庙,坛石现存,稍下数十武,其山之中落者,俨若凤体。其山之夹护者,恍如双翼,俗云冲霄凤形也。清献公墓葬于罗、武二仙庙后,珰公墓葬在风脑之下,前则为祖居正堂,尚有义门遗址,至左右龙脉之曲抱者皆为基地。”按《华林祖居基址图》标记:前有槽门,一进三栋;正堂在其后,左右两侧各建有房屋三栋。由于山高林密,我们没有到罗、武二仙庙实地察看。沿正堂座向左侧小道到李八百洞途中有一平旷基地,即用之公创办的浮丘大学遗址,后变为道人习武场;浮丘大学的后山,即古迹——浮丘石室。

李八百洞座向右侧30米处有仲尧公墓。谱载此地名雷家山,墓地严重毁损,现存墓碑为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华林胡氏奉新塘溪、后港、坳上、店上支、新建楼下支及小城、绕湖支裔孙清明重立,尚存楷书“毓秀天然”石刻碑一块横卧墓后。清乾隆版《奉新县志》记载:宋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墓在李百洞之右雷家山,临川晏殊志铭。”新华社1986年5月6日电:以“奉新县在雷家山上发现宋代教育家胡仲尧墓”为题对仲尧公及华林书院作了全面、详实的报道。这是对仲尧公一生广育人才、执政为民、乐于奉献,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最高评价。仲尧公长眠在这一片静谧幽境之山林之中,看守着他亲手开拓的这片故园。

通过我们实地察看祖居基址,谓“九龙聚会”恰如其分。按形象而言,坳头岭即来龙过峡处,又起二峰。后峰为玄女秀峰,高达644米,前峰为浮云山;即祖居地后龙山,内青龙山即升仙岭,内白虎山从山高处分出一支案山环绕祖居地的前面,若平台、办公桌摆放在祖居前面,案山前沿有一个小山包,似帅印、似皇印摆放在办公桌上,遥望前方一片浩瀚,白虎山伸延到沧国庆水库。外青龙山,即华林山的主干脉,蜿延而下,后耸阙一座562米的高峰名:“大获岭”,《华林墓址公图》称之为主岭,一直延伸到会埠镇车坪附近……

在华林山南麓,高安市华林镇周岭,也被当地认定为华林胡氏祖居地。据说,此地原名浮丘岭。其地有“朝仙桥”等石刻,有感恩寺遗址,有宋代造纸作坊遗址……。

胡珰下一代,生活在五代时期。迨至南唐,占有江南大部,在中原混乱之际,保境安民,重文兴学,在庐山建国学,恢复科举制度,一大批乡镇升格为县,吸纳众多士人入仕,故虽为江南偏安小国,尚能传承文明礼义,为尔后北宋文化的高涨作一铺垫。

胡珰长子名肃,字令严,以字行。生于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丁卯。恭俭纯懿,行仁义,树敦谊,与宗人关系和谐。五代南唐时期,避地不仕。以孙克顺贵,赠虞部员外郎。守华林故土。娶李氏、林氏,生子元凤、元麟。元麟字天机,娶余氏,生子名仲达,居稻田。

胡珰次子令赟,字武伯,行千六,后周世宗显德年间任潭州都督。致仕归华林,路经西山,见白鹿伏野,爱山水之胜,遂驻马而居此,建重楼峻阁,旁列讲舍数百间,以招延四方来学之士,好读书,贮书万卷,与华林书院相媲美。此地被乡人称为“楼下”。

关于胡令赟,朱熹在绍兴年间所撰的《西川都统宰仲胡公传》中回忆他在潭州时感知到胡令赟政绩遗风百余年:“余知潭州事,州父老颂歌令赟公政教,朝夕盈耳。余骇而异之,赟之先后夫岂无人?何独至今百十年来颂歌无二也。及览所著《军政要略》暨条则,用兵总以仁爱为先,其所顾恤,有父母所未及;其所教训,有师保所未详,不必异彼颂歌百年也。遂忆宰仲公叙谈间,曾云赟属其曾祖,并当年提督潭州等事,则恒言盛德之后多名贤,信不诬矣。”

令赟娶朱氏,生四子:崇、志、证、训。代有科名。长子胡崇,幼名元谊,字正,曾出任嘉湖县丞,大得民心,黄童白叟,口碑巷歌,洋洋盈耳。有五子:一、二、解、邦、五。长子一,仍居楼下。生安罕;次子二,生四子。其三子胡宠,徙南昌库前王坊,有三子:继祖、显祖、荣祖。宋真宗景德年间,其后裔有的徙居进贤县南台及竹源健武。这一支后裔有胡定礼,绍熙间中进士。其子元吉,嘉定九年(1219)中进士。还有一些后裔居都昌塘家坑、进贤南山。南宋乾道年间有一支迁龙泉县溪南岸。有一支迁福建千羊街。胡二的四子胡廉,徙居武宁、靖安脑上。

胡崇的三子胡解,幼名三,字两参,易名解,字皆甲,改名之义在散逸自适。避轩独处,取名居易轩。曾对人说:“学不为己,苟庸心于爵秩。”生有长子宙,生信,信生仕奇,迁居建昌钓台城山鹊巢;次子寀,生耸,迁库下。三子胡宠(1103—1180),生而颖异,举止不常。绍兴二年(1132)中进士,任西川都统制,与宣抚使吴玠经略要地。吴玠死,他致仕归,居南昌县库前。曾往华林祭扫先茔,访故伯祖支裔,游览至库前。朱熹曾撰文记述他:“然公虽离仕,英灵在蜀永赫。凡一兵之起,一敌之迎,无不趋祠叩胡爷爷以护之……公在里,闻予《资治通鉴纲目》成,不艰跋涉,造予取览,公之好学,至老不倦也。晤聚旬日,正色庄言,刚大为心”(《西川都统宰仲胡公传》,见乾隆六年《西江胡氏大成谱》)。其后代分居南昌龙山、武阳中洲、靖安脑上。这一支有胡则荣,任河南郡丞,奉议大夫。玄孙胡俊,任铅山县丞。四世有胡景彰,宝祐间进士,录事参军。五世孙胡霆可,开庆间进士。常可,辟举芦溪县丞。以道中咸淳间进士。

胡崇的四子胡邦,曾任嘉兴县尹,随其祖父胡令赟致仕归华林,路循西山之水岸,见其山麓地势雄峻蜿蜒,山河带砺,于是卜筑于此,与祖父一道修建书院。

胡邦的长子捷,生有七子,后裔分居吴城丁家山、楼下栖霞观、南昌东湖、东岸塘北。后裔有一支迁凤岐比垅磨盘山,皇岐南垅罗坊一带。

杨万里在《楼下三世祖邦公传》中说这一支“科甲蝉联,簪缨奕叶,难以悉数。孰非邦公构创书堂之遗泽欤?赟祖武功显,缵壮侯之武烈;邦公以文教兴,大显侍御之文谟。邦与华林仲尧居虽异地,谊属同堂之弟兄,气合志同,书院彼此结构,翰墨互相辉映,科名各发,其祥丕显,宦族猗欤盛哉!世人因其楼曰‘书楼’,名其里曰‘楼下’。至今犹啧啧人品,实由邦公之创始”(载乾隆六年《西江胡氏大成谱》)。

令严长子胡元凤,字天瑞,生于后唐天成元年(926)。少有旷达气度,丰仪伟姿,英气照人。以孝著名,母林夫人多病,他侍药饵备极劳苦,虽洗涤烦琐小事,一切亲身而作,寒暑不轰。以子克顺贵,获赠朝散大夫、职方员外郎。元凤先后娶刘氏、涂氏、官氏、牛氏,生子八:仲尧、仲宣、仲华、仲容、仲雅、仲甫、仲先、克顺。八子除长子胡仲尧待下一节介绍外,其余情况如下:

次子胡仲宣徙居高安。生五子:长子用讷,后裔居新昌、湖广新化、宝庆、宜章、宜表、常德、邵阳、奉新、丰城、武宁、上高、苏州等地。次子用记,徙浙江绍兴。三子用讲,迁上高楼江铺。四子用诸,居上高上塘。五子用读,徙苏州。

三子胡仲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进士,知宁远县事,迁大理寺卿。娶龚氏,封徐国夫人,生子一,用时。胡用时生五子,渐,汴,涛,溱,沿。渐居新建县茅冈,复居华门。汴生玘珍,后裔分居东湖、沙埠塘、南昌县北梅。

四子仲容,先后官秘书省校书郎、光禄寺丞,娶陈氏,封宜丰县君,生二子:长子用礼,生深、海、湘。后裔分居南昌东湖、成都、袁州、萍乡、桐江、赣县、新昌、靖安等地。次子用晦,生三子:滉、沔、洵。第16世孙胡仁朝于明洪武二年(1369)任武陵总兵,与耿夫人所生九子,皆因仕宦而迁徙湘西、鄂西、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

五子仲雅,仲容之五弟,任国子监主簿,后知吉水县,徙居庐陵燕山。生二子,长子用先,知岳州巴陵县,升福建邵武同知。其子胡汪载柩归,道经江西乐安浯塘,厝枫山寺,结庐墓左守孝,后定居于此,为浯塘开基始祖。浯塘胡氏有乐安巨族、宦族之美称。子孙繁衍、名臣仕宦、代不乏人。如儒林郎大理事评事胡致中、御史胡镐、刑部主事胡士彦、明代刑部主事胡宗澄以及胡应麟、胡应瑞等先辈,《乐安县志》均有记载。用先传23世胡允钦、字建十,于明朝万历年间徙居湖南浏阳中和西岭,为西岭胡氏始祖。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是华林城公39世孙、浯塘用先公34世孙、西岭允钦公12世孙。

仲雅次子用方,官将仕郎,后授洪州助教。生有胡渭、胡淙、胡澄、胡泾四子。胡渭有子胡公寀,任新义军节度判官,遂落户于此地;胡淙有子胡公明,徙雄溪。胡澄生公旦、公行、公佐。胡泾生公师。

六子仲甫,有二子:长子用涉,迁华山之南。次子用砺,生四子:渑、涤、济、澭。澭生惠,惠生倬,倬生有四子,长子嗣立,迁建头湖皇恩塘。

七子仲先,有二子:长子用文,迁义宁州带溪,次子用廉,居义宁州三峰水口。

八子克顺,字孝若,后官朝散大夫,都官员外郎,上护军,知宜州。生有三子:长子湛,次子澈,三子清。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1-06-05
四、北宋华林书院的兴办

胡珰的第四代仲字辈大多生活在北宋初期。其时全国与江西的文化状况如何呢?天水赵氏一统天下,偃武修文,士子归心,始能文质彬彬,光被华夏。由于五代时北方长期战乱,造成江南文化领先于北方之局面,北宋朝廷势必倚重江南士人,如徐延休、徐铉、徐锴父子,扬州广陵人,一家三人曾隐居南昌西山。徐铉(917—992),字鼎臣,性简淡质直,无矫饰,十岁能作文。初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为中书舍人,吏部尚书,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宋灭南唐后,徐铉北上,继续受到重用,官至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为朝廷之文治不遗馀力,著有《骑省集》。其弟徐锴,字楚金,精研小学,作《说文解字系传》。宜黄人乐史,南唐时秘书郎,入宋后,历官著作佐郎、著作郎、直史馆、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所撰《太平寰宇记》,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南城人陈彭年,官至参知政事,编有《大宋增修广韵》,是文字音韵学的重要工具书。临川人晏殊,字同叔,以“神童”得志,历任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平章事。为朝中大手笔,也是大词人,与欧阳修开西江词派。


胡藩二十八世孙、胡珰第四代孙、胡元凤长子胡仲尧(946—1007),字光辅,奉新人。《华林胡氏族谱》中说他出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年,按,此处当以南唐纪年,即李璟保大四年),在南唐后主李煜时曾作过寺丞。与其弟仲容兄弟义居一处,聚族八百余口。和睦相处,并成为一方教化之榜样。正如徐铉在《华林书院记》中所说:“孝友姻睦之行,周旋揖逊之仪。内修于闺阃,外达于里闾,贤士大夫向其风,哲人君子论其世”。《宋史·列传·孝义》卷215载:


胡仲尧,洪州奉新人。累世聚居,至数百口。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南唐李煜时尝授寺丞。雍熙二年,诏旌其门闾。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淳化中,州境旱歉,仲尧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太宗嘉之,除本州助教,许每岁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五年,遣弟仲容来贺寿宁节。召见仲容,特授试校书郎,赐袍笏犀带,又以御书赐之。公卿多赋诗称美。仲尧稍迁国子监主簿,致仕,卒。
综括此段文字,其功业有四:一是大力兴学办书院,而且是免费供应游学之士的食宿费用,因而得到皇上嘉奖,众多公卿大夫官员的赞美;二是胡仲尧对朝廷忠心耿耿,每年以香稻时果进贡于内东门,寿宁节时又主动派其弟胡仲容赴京城朝贡当地土产。皇上召见时,先后赐以白金器、袍笏犀带、御书墨迹;三是爱惜人民,赈济饥民,或低价卖出,以平抑粮价;四是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以个人物力、财力建造县城附近横跨冯水的南津桥。因而胡仲尧也受到进行多种嘉奖与待遇,正如胡栝在《华林胡氏族谱序》中所记载:“仲尧以三世义居、孝弟著闻,太宗朝,诏有司旌表门闾,俾本郡给复徭役,特授本州助教,后迁国子监簿。”


胡仲尧在浮云宫旧址创办华林书院。据《续文献通考·学校考·书院》中云:“华林书院在奉新县华林山,宋雍熙中光禄寺丞胡仲尧建。四方游学者常数百人。”从此文所述数百学生即可略知办学的规模。《奉新县志》载:“华林书院在华林山。《宋史》‘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即其地也”;“华林书院在华林山,宋雍熙中邑人胡仲尧家塾。”在《尧公支下清浮云租产记》中说:“浮云宫即华林书院。余祖城公五世孙仲尧兄弟八人,聚族招贤读书讲学处也”(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谈到华林书院时,均言及胡仲尧。从史实上看,华林书院创立之功在于胡仲尧,其播名于世之功亦首推胡仲尧。


《华林胡氏族谱》中有《华林书院图》一诗,对华林书院周围优美的环境有所描绘:“仰望浮云山,山腰绕白云。樵哥笑指引,深处是华林。”徐铉《华林书院记》中也曾写到:“青山拥翠,绿树浮青。飞瀑散读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浮云宫旧址周边有九座小山,恰似九龙昂首,亦称“九龙聚会”。下面为一水池,相传为神仙道士磨剑、淬剑之所。康熙版《奉新县志》载:“剑池在浮云宫之前,一名九龙池。宋胡仲尧创华林书院于旁,从学者尝洗砚于此,又名墨池。”其地至今犹存“华林书院”青石牌匾。


华林书院具体创办的时间,在《四部备要·徐文公集》中收有徐铉《洪州华林胡氏书堂记》,在《全宋文》中也收有此文,题目为《洪州华山胡氏书堂记》,“华”字后疑脱“林”字。二件落款均无时间。在《甘竹胡氏十修族谱》中收有徐铉《华林书院记》,落款处作“太平兴国元年,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上柱国徐铉记”。太平兴国元年(976)距雍熙元年(984)相差8年。可能正是在此时期内书堂改名书院。王禹偁所作《寄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一诗与《诸朝贤寄题洪州义门胡氏华林书斋序》一文,见于《小畜集》中,据徐规考证,诗与文同作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由此可见,或称书院,或称书斋,其名在宋初处于演变之中,人们往往混称其名。


华林书院是一所由家族兴办的学府,但自从华林书堂改为书院之后,所招收的学生,不限于胡姓,故四方来学者纷至沓来。其办学经费主要由胡氏本族分担。其次,接受一些亲友的投资与捐赠。华林胡氏在华林山周围一带应也有较广的田庄,如族谱中所载的“稻田”“招宾”一带。据《甘竹胡氏族谱》卷三“祖山禁约”载:“奉新华林胡氏祖山七座,即九皋山、大安山、华林山、冲霄山、凤形山、南垣山、郁竹山等。据《族谱·地产志》记载共六处,即昭德观、半庄、学圣庙、惠安寺、百丈寺、大仪寺。这也是办学的有力支撑。


华林书院管理严密,据《华林胡氏大成宗谱》“世系录胡直孺条”中载:“浮云祖居地分东男膳堂、西女膳堂,一日三膳,苍头击鼓、膳者咸集、莫敢混乱。正堂前有茶厅、茶厅前有小厅,小厅前有书院,书院前有凉亭、水阁。凉亭水阁前有客厅,客厅前有内竖门,内竖门前有鼓门。鼓门前有三重之玄门,玄门前有石梁。石梁门前有勾曲门,勾曲门前有槽门。每宾客至,以鼓为报,内堂方出迎宾。”由此可见,昔日祖居地华林书院建筑之宏伟,管理之有序。
其弟胡仲容,少从徐延休学《春秋》,得其传授而精通。他也是对华林书院与当地教育有极大贡献的人物。《宋史·列传·孝义》卷215载:“仲容字咸和,咸平三年,复至阙贡土物,改大理评事,屡被赐赍。仲容建本县孔子庙,颇为宏敞。后迁光禄丞致仕,天禧中,特赐绯鱼。卒年七十九。以弟之子用讷为后,试校书郎。仲容弟克顺,端拱二年进士,至都官员外郎、三司户部判官。仲容子用之洎从子用庄、用舟,并进士及第。”


对此,一些史料对《宋史》有关胡仲容的记述也有所补充:


胡仲容捐资创建的儒学孔圣殿,位于奉新县城西,又称“大成殿”、“文庙”,颇为宏敞。据《宋光禄寺丞仲容公传》载:“宋初制,州以下满二百人乃得立学。奉新学自杨、吴时已失故址。咸平中,邑令徐用和谋迁于冯川南,未逮也。宋景德四年(1007),(仲容)公始拓建孔子庙暨诸门人祠三十间、绘像七十一座,旁设诸生讲舍一百余号,笾豆、钟盘、管弦,罔不备矣。又置鲁《论语》、《尚书》、《周易》、《春秋》、《仪记》、《礼记》诸书,自为臆说,其言大要主明经而悉轨于孔氏。新吴文物之盛、风化之美,自公始。”胡旦为其作《儒学记》,其中说:“宗人光禄寺丞胡公仲容,奉新人也。南昌望族,德业灵昌。皇帝雍熙,敕旌孝义。若弟若子,文章策名;亡长亡幼,礼让祟训。乡县渍于皇泽,家门蔼于素风。近古以来,所未有也。惟公身表人伦,志在礼乐,乃捐资若干金、粟若干石,访求孔庙遗迹,鼎建更新,创祠三十间,塑像自宣尼十哲以下七十余座,又建生徒讲舍一百余号,堂寝膳具,豆笾簋簠,鲜不备举……于是新吴之墟,人文为盛,谈经肄业,敦儒信道,彬彬然矣。”从此书院教育与县学教育相为呼应,造成士风彬彬、人文鼎盛的局面。以至《宋光禄寺丞仲容公传》中说:“新吴文物之盛,风化之美自公始”(载清乾隆版《西江胡氏大成谱》)


其二,咸平三年(1000),胡仲容奉兄命赴阙贡土物以贺寿宁节,改大理评事,屡被赐赍。皇上“给御书百轴,以光私第”(胡栝《华林胡氏族谱序》)。天禧间,迁光禄寺丞,赐御书一百卷、御札行书二卷、白金祭器二百。


其三,胡仲容改大理评事时,“抗疏献规,天子所藉”(徐铉《华林书院记》)。可见他对当时朝廷的治国纲要时常提出建议,成为皇上所倚重的人物。“
徐铉与华林书院情谊深厚,两次为华林撰记,赞扬“华林世家,山水特秀,英灵所锺”;“文学蝉联,簪缨累叶”。又说:“惟君兄弟,忝在同盟”(均见《华林书院记》)。胡仲容早年师从徐铉。按《宋史》所载:徐铉身后萧条,无后代,由他的门人郑文宝护其丧至汴。其实还有一段史实《宋史》未载,胡仲容与幼弟克顺一道将遗柩运回,葬于南昌西山鸾冈(在今陆军步校附近),这里既是徐铉与其父徐延休、其弟徐锴早年隐居之处,也是其父与弟葬地。周必大《西山录》游记中载:“又五里而远至鸾冈,三徐盖葬其旁。三徐者,卫尉卿延休,骑省铉、内史锴也”。胡仲容终其身祭祀徐铉。逝世前,还遗嘱将他葬于其师墓旁。其幼弟胡克顺将徐铉遗著编辑完毕后呈献朝廷。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集部三别集类:“《骑省集》三十卷  宋徐铉撰。……天禧元年胡克顺编刊表进。”又据《香祖笔记》记载,“《徐公文集》三十卷,南唐徐铉鼎臣著,宋都官员外郎胡克顺所撰。”可见仲尧三兄弟与徐铉感情之深笃非同一般。


华林胡姓族贤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数代经营,“宾礼师儒,以训子弟”。既为教化一方,也积极为朝廷输送人才。徐铉在《洪州华林胡氏书堂记》说:“筑室百区,聚书五千卷,子弟及远方之士,肄业者常数十人,岁时讨论,讲席无绝。又以为学者当存神闲旷之地,游目清虚之境,然后粹和内充,道德来应。于是列植松竹,间以花华。涌泉清池,环流于其间,虚亭茵阁,鼎峙于其上。处者无斁,游者忘归,兰亭、石室不能加也。”而在《华林胡氏书院记》中写到:“乃即华林之阳,开元秀之墅。祖孙一德,洙泗同风。传经者已数代,肄业者常千人。神存昭旷之源,目寓清虚之境。”从二记中可见其环境之优美,读书之愉快,气氛之融洽。也可见从书堂时“肄业者常数十人”发展到书院时的“肄业者常千人”。学生增加之迅速,可见一斑。


正如秘书丞高绅所吟诗句:“元秀峰前累世居,圣朝旌表振门闾。”华林是胡氏累世聚居之地,他们在此绳其祖武,济美兴邦,并在华林仙源灵境之地创造出享誉千秋的书院文化和义门风范,取得了多方面的辉煌成就,成为朝廷树立重义兴学之典型(其时宋太宗两次下诏旌表其家族之举)。而且,仲尧、仲容兄弟俩不仅为华林书院的教育呕心沥血,也为洪州州学与奉新县学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由于以胡仲尧为首的胡氏家族的大力兴学,加上当时朝廷的大力扶植,华林书院将书堂扩建为书院后,很快达到鼎盛状态,北宋一朝出现“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宋湜诗句)的繁荣景象。


康熙版《奉新县志》卷三“建置”中说:“书院在浮云山之东,筑室百区,藏书万卷,四方来学者数十百人,去而仕者多通显,临江冀公王钦若其徒也。王冀公既由科第秉国钧,而胡氏之季克顺亦以科第起,书院之名由是大著”。王钦若(962—1025年),临江军新渝(今新余)人,少年就读于此,后来官至参知政事,赐冀公。徐铉说他“尝发迹其地(华林),不十年遂参大政”(《华林书院记》)。他在《宋史》中被归为“佞臣”,但他编撰的《册府元龟》却是一部大型政书,是宋代的重要文化工程。他曾有诗回忆当年云:


文明尊北极,孝友播南昌。礼法儿孙睦,雍和道路扬。
地灵浮喜气,山近接岚光。投辖添宾榻,鸣鼙启食堂。
纸窗刍酒响,竹径焙茶香。克己甘藜藿,矜贫济稻粱。
时平安九族,家裕庆千箱。每听游僧说,神清鬓未霜。


华林书院既赢得朝野之佳誉,也因而有众多名人乐与华林族贤交往。一时各地至华林书院游历讲学的文人名士不可胜数,如杨亿、王禹偁、李虚已、晏殊、苏轼、黄庭坚等纷纷咏赞,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据胡栝所撰《华林胡氏族谱序》记载,因胡仲尧以三世义居、孝弟著闻,太宗诏有司旌表;胡仲容在寿宁节进贡时,皇上“给御书百轴,以光私第。公卿多赋诗称美之,故有《华林书堂诗集》。”康熙版《奉新县志》卷三“建置”中说:“李文正公昉洎当时名士杨亿等,赋诗以美之者七十二人。”七十二人中,当时赋诗赞美者37首,以后邮寄者35首。淳化五年十月十五日,王禹偁撰写了《华林书院序》,后来收入《奉新县志》与《华林胡氏族谱》。


北宋初期的名臣杨亿(974—1020年),字大年,建州蒲城人。因父曾任玉山县令,他出生在玉山,幼年时在玉山读书。《宋史》有传云:“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阁。献《二京赋》,命试翰林,赐进士第,迁光禄寺丞……明年三月……即以亿直集贤院。”系西昆派首领。当时在浔阳还有一家著名的东佳书院,杨亿曾评说这二大书院:“力敌以势均,复争驰而并骛”(《华林书院记》)。他还有诗赞华林书院:


闻说华林院,名将阙里偕。生徒似东鲁,书籍胜西斋。
俎豆儒风盛,埙篪乐韵谐。门闾双桂茂,编帙九流排。
讲学搴纱幔,题诗挂粉牌。荀陈传旧族,游夏结同侪。
红实洲生橘,清阴世种槐。夜蟾穿户牖,睛瀑泻岩崖。
远客来千里,新恩出两阶。横径定何日?凭此寄幽怀。


北宋初,名臣晏殊(991—1055年)所作一首七言排律是这样描写华林书院的:


  西斋辉赫亘山隅,嘉致清风世莫如。乡党名流依绛帐,烟萝幽境似仙居。
  趋庭子弟皆攀桂,弹铗宾朋总食鱼。汗简传经亚邹鲁,粉牌留咏尽严徐。  杯盘互进先生馔,门巷应多长者车。坟籍岂惟精四部,弦歌常见习三余。    玳瑁朱履延豪士,缥帙牙签列赐书。碧沼暮凉浮菡萏,纱窗秋静漏蟾蜍。    闲庭潇洒移泉石,华表峥嵘冠里闾。我恨羁游在芸阁,不陪诸彦曳长裾。


诗中也用了“西斋”这一地名,这是宋代文臣常常聚会之所。诗中写到乡党名流在此讲学,在此读书的子弟多能折桂考取功名,四方宾朋在此受到礼遇。由此可见书院的盛况。他恨自己在朝为官,不得与华林诸彦在一起交往。


又如秘书丞、翰林学士钱若水有诗赞云:
    居近华林对白云,义风深可羡人伦。儿孙尽得诗书力,门闾偏多车马尘。
    楼上落霞沾笔砚,池边怪石间松筠。乡闾岂独民迁善,阶砌无关鸟亦驯。
    朱实垂庭红桔熟,清香袭坐药畦春。他年好卜为邻住,悔茸吾庐洛水滨。
诗中点明华林山高在白云间,赞扬其义风与读书之风,能移风易俗。悔居自己居洛水之滨不如居此。


吏部侍郎李至曾师事徐铉,他曾到过华林山,有诗云:
    墙头翠色云分岭,林底泉声瀑落崖。讲席日闻谈俎豆,书厨时见整签牌。
  野猿有果频窥槛,山鸟无人忽下阶。好是鲁儒争就学,不辞千里过江淮。


翰林学士宋白有诗云:
    君家仙馆带林塘,气象清鲜雅趣长。千里客来如海纳,一楼书静透山光。
  门闾旌表芝泥贵,科第联翩桂籍香。帝里词人多景慕,漫题诗句满修篁。


元丰七年(1084年),大诗人苏轼前往高安探望其弟苏辙,路过奉新,应胡氏之邀,“曾过华林书院来”,受到书院主人热情接待。讲学之余,他看到书院诸生纷纷到九龙剑池去洗涤笔砚,竟然将池水也染黑了,于是赋诗云:
曾过华林书院来,芙蓉洞口荔枝阶。藏书阁俯潆纡水,洗砚池连滑澾苔。
凭翠楼中朝对奕,挹清馆内夜衔杯。八方亭外五株桂,岁岁秋风一度开。


总括名人诸诗,可见此地名师广徒,朝廷旌表,科第蝉联,环境优美,士风彬彬,藏书丰富,俨然邹鲁礼义之邦。


华林书院之盛,是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官学荒废,胡城归隐,聚族兴学,此为华林塾学之始。宋太祖以武功平天下后,重视文治,其时国家甫离战乱,百废待兴,官学无力一蹴而就,于是私学更进一步发展起来。正如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窃尝闻之诸公长者,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宋太宗继位后,大兴教育,但由于学校荒废已久,人才供不应求,因此朝廷也深感必须扶植私学以应所急。在这种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取代了官学的地位,得到较大的发展,其书院制度也逐渐完备。据马端临说,宋兴之初,“未有州县之学,先有乡党之学。……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规后随,皆务兴起。后来所至,书院尤多,而其田土之锡,教养之规,往往过于州县学”(《文献通考》卷47)。同时,自唐末以来,等级授田制度受到破坏,社会上出现了不是以门阀品第为进阶高低的庶族士人缙绅,为了参与政权而兴学。此时,华林书堂在历数十年发展后,至胡仲尧扩建为书院,苦心经营,终于名满天下。华林书院的发展,恰如徐铉所说:“岂直豫章之气概,以占皇宋之文运矣”(《华林胡氏书院记》)。认为华林书院不仅表现出江西文教的气象,也可从中看出大宋文运蒸蒸日上。以此作为宋朝提倡文治、教化大行的缩影,评价何其高也。


关于胡仲尧其人,当地还遗留他的一些传说。在浮云宫端,两山对峙而立,犹如两扇大门,相距约20余米,称为夜合山。相传以前每到半夜子时,两山自然合拢,故名。后来胡仲尧在此修一石桥,桥长约3.5米,由两块长方形花岗石合成。两山被石桥撑住,再也不能合拢,故石桥名会仙桥。又传说会仙桥原为两棵楮树生长攀接而成,一棵由南往北平行伸出,一棵自北往南平行过来,两树合拢成为天然木桥。夜半常有仙人在此桥上对弈,故称会仙桥。为防止夜合山夜间合拢后谷中涨水,胡仲尧便派人把两树锯断,改成石桥,夜合山也就不能合拢。石桥今已不存,但沟壑中仍留有石桥梁。


还有胡仲尧手植的两株千年杉树,号称江南杉王。两树相距4米,树高49、45米,树干苍劲挺拔,枝叶繁茂翠绿,如两巨人屹立在华林书院之右。其中一棵在1989年4月雷电烧毁,现存一棵常年碧绿,树身无毁坏之迹,为重点保护树木。


胡仲尧田庄在奉新县稻田一带。自华林古驿道途经浮云、高岭、下岭至稻田有十五华里。交通便利,古代奉新南大道从东至西穿林而过,是奉新县城去高安、上高等地的南大门。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华林胡氏在宋代“贡米”’的原产地及“粮仓”。据《宋史·列传·孝义·胡仲尧》传中载:淳化年间,宋太宗“许(胡仲尧兄弟)每岁以香稻、时果贡入内东门。”按当时宫廷礼仪,从东门入贡内廷,乃特殊恩遇。内廷用过华林优质大米,稻田村因此而声名远播。王禹偁赞华林书院诗云:“力田岁取千箱稻,好事家藏万卷书。”宰相李昉诗云:“岁收千箱稻,家贮一楼书。”镇南军节度使彭城郡王诗云:“家备自收千顷稻,堂高唯架百家书。”’可见耕读即种稻与藏书是华林胡氏的两大产业。据《稻田基址图》载,稻田祖居地房屋建筑群较多,有鼓门、勾曲门、槽门、正堂、内厅、小亭、茶亭、凉亭、书堂、水阁、月山别墅、月山乔木等。传说学者纷纷来此,在稻田洗笔,致有黑稻之祥。


在奉新县新兴乡,今会埠镇西庄村其地,是古代奉新通往宜丰的水陆交通要道,滨临河宽水深的南潦河,河中古时往来船只不断。华林胡氏在此设馆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公巨卿和游学之士,故地名“招宾”。


胡仲尧还为当地其他事业作过贡献。除前述景德四年(1007)建南津桥之处,还将奉新乡十六都半庄捐施给昭德观,以供香花之费。当时计民粮48石、荫注陂1所。昭德观在奉新县西城,即刘仙福地。虽后来有增修,然遗迹皆胡氏所留,碑文砧记犹存。乾隆版《南昌府志·卷二十四·寺观》云:“昭德观,在县治西文明坊,旧名闿业观,刘道成故宅也。梁大同中始建,唐末毁于兵,道士徐守正兴复,南唐时胡仲尧重修,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今额,明洪武、成化间相继修建。”


胡仲尧娶江氏,生子三:用之、顺之、用庄。卒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葬在今奉新县浮云山李八百洞之右30米。《华林胡氏族谱》载:“仲尧公卒,即葬于八百洞右,盖生既吟咏憩息于其间,死亦思羽化藏玉于其所。”晏殊为之作墓志铭,墓碑颜曰:“宋国子监主簿胡公仲尧之墓”。墓碑系胡氏裔孙于清嘉庆六年(1801)清明重立,墓上方镶嵌青石板,镌刻“毓秀天然”四字。墓旁有大槠树,浓阴遮天,宛若绿色大华盖。此墓在八十年代被发现。新华社1986年5月6日电以“奉新县在雷家山上发现宋代教育家胡仲尧墓”为题对仲尧公及华林书院作了全面、详实的报道。


胡仲尧长子胡用之,讳喜,字希颜。宋端拱二年,与叔克顺同登进士第。累官武胜节度推官。勋业不甚著,谱称其孝友慈惠,有祖父门风。他为方便华林胡氏族人祭祖,在奉新县城内创建胡氏大宗祠,位置在原惠安寺内。大安寺、昭德观皆其所施。娶马氏、夏氏、张氏,封卫国夫人,生有三子:凝、冫同、况。胡凝官至郎中令。有子一,名良孺,字少吉,康熙版《奉新县志》载他“以汉州录事参军应诏论瑶华宫事,有‘绿衣上僭’之语。”累官至河北西路提举。崇宁初年,入党籍,五年后,朝廷仍计划起用他,而此时已去世,葬在大获林。胡良孺有子胡椿,字茂才,宣和间知新昌县,因宦而后卜居于当地,石溪胡氏为其后裔。


冫同无后。


胡况是胡用之第三子,字孟棋,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都水监、朝散大夫,赠少保、光禄大夫。娶龚氏,赠徐国夫人。生有二子。


长子胡僧孺,字唐臣,在元祐、绍圣年间声望甚隆,直孺所作十首诗中,有“阿兄惊世才”之句。陆游也曾说过:“胡唐臣、少汲兄弟,俱为江西名士。”其朋友亦皆知名,不愧金昆玉友。生有三子,长子胡榆,次子胡南,幼子胡杰。胡榆中进士,生有三子,长子胡绍先,名功,徙南昌横冈之东,后迁敖登县瀛坊,至念九公,又迁泗溪。次子胡炜,生世兴,兴生二子,胡浚、胡沦。沦生楹权,权生士秀,秀生一龙,由横冈迁居灌城四都胡家坊。柏幼子胡叔荣迁雄田。僧孺次子南薰,生子绍祖,绍祖生纯清、纯瑜,纯清徙居丰城小华山胡家岭下。僧孺幼子胡杰,杰生绍福、绍庭,一道徙往江苏宿迁。
胡况的次子直孺,至胡直孺,华林胡姓又再一次彰显名声。留待下述。


胡仲尧的次子胡顺之,景德年间进士,任著作郎,徙居安义县磨下后岸。


三子胡用庄,进士及第,其后裔分迁武宁县、瑞昌县。


胡仲容的弟弟克顺以及仲容之子的情况,据《宋史·列传·孝义·胡仲尧》传后附载:“仲容弟克顺,端拱二年进士,至都官员外郎、三司户部判官。仲容子用之洎从子用庄、用舟,并进士及第。”兹据《都官郎中克顺公传》补充:胡克顺,字孝若,端拱二年(989)与侄用之同登陈尧叟榜进士第,拜宋州虞城主簿,迁知许州长社县,有循吏政声。后迁大理寺丞,历益州郸县、宁远、江宁、惠安诸县。人安其政,升秘书丞,知行在三司粮科院,权监二年,增课三十万缗,补闰州知州,徙眉州,入为三司户部判官,求补外任,知宣州任上卒。他重义疏财,交友以信。徐铉殁,他与兄仲容北上,将其遗体归葬西山鸾冈,终其身祭祀徐铉。他去世后,也葬在鸾冈,杨亿为之作墓志铭。奉新人立祠祭祀他,在学宫西庑其像。有二子:长子用舟,徙高安斜溪;次子用锡,知高安县,遂安家于此,生有三子:长子湛,次子澈,三子清。后裔分居建昌新塘、枧溪、湖北蕲州、星子象湖嘴、安义磨下、湖口柘矶、建昌县水坑、河垅、建昌滩头、灌江、雅溪、高坪、湖北洪湖乌林镇。现在仅在乌林镇就有上万人。


此时期繁衍情况大抵如此。据清乾隆年间胡豪所撰《江省大宗祠修辑大成谱牒引》中说:“宋徽宗勤公编修大宗图,唐老作大宗谱。”可见北宋晚期曾编过华林胡姓《大宗图》,唐老即胡唐臣,直孺之兄,很可能是两兄弟一同编大宗谱,惜图与谱均未见流传,但有关资料在后世族谱中大致记载下来。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1-06-05
五、两宋之际的胡直孺及其后裔

胡直孺,其生平据《八世祖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直孺公传》载:


公讳直孺,字少伋,别号西山老人。初父况易箦,公犹未生;嘱其母龚夫人曰:‘生男,以致仕官姻之;女亦必配良家子。’已而公生,龚夫人与其兄僧孺欲以恩官之;公方幼,坚辞之,自力为学,长工于诗,语出惊人。黄鲁直一见,击节叹赏,表其嘉者,刻石记之。好读书,于书无所不窥;善为文辞,悲壮沉雄,有扛鼎之力,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绍圣四年丁丑,擢进士第。初为洛州户曹;有大盗,夜杀人下眢井。缉盗不得,归狱于邻之疑似者,公白其冤。顷为《九城志》编修。议官者以元祐党人责轻,将重贬,公力为营救。迁御史,帅漕江西,移两浙发运使,入为户部侍郎。虏犯中原,奏用种师道,献策议合,迁工部尚书。复以龙图阁学士知婺州。改知南京,兼西路总管。虏再至,直孺率民兵入援,战于雍丘,兵溃见执,久之归国,著《生还录》以明志。钦宗抚慰曰:“孤城围闭,天下兵至者,独卿与张叔夜耳。”张邦昌僭号,公叹日:“吾岂事伪主耶!”


高宗即位,赴行在,除知东平府。改洪州,奏虔、吉戌兵,削平巨寇。入为刑部尚书,兼经筵,侍讲禁中,论奏十事,推原道德之旨,喻古人成败之迹,陈当时世务之要,条划卓然,合当上意,以御用白团扇,书“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十字赐之。赠端明殿大学士,改兵部尚书,兼权吏部;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加封开国公,食邑九百户,赐白米田租八百石以养。公卒,敕葬绍兴府云门乡白水塘;招魂冢于稻田。著有《西山老人集》二十四卷。                   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


胡直孺在《宋史》中未立专传,但多处提及。兹以此传与《宋史》中的零星资料,简括胡直孺生平: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先后任洛州户曹、编修、监察御史、江西漕运使、两浙发运使、户部侍郎、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知婺州、知应天府、兼西路总管(《宋史》为东道都总管,当以《宋史》为是)。入南宋后,知东平府、知洪州,权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经筵侍讲、端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权吏部,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加封开国公。仕途中,先后在工部、礼部、刑部、兵部任尚书,可谓卓立功勋。但《宋史》由元人脱脱所编,居然未有胡直孺专传,人以为二十四史中最差一部,观此可知。


胡直孺处事明察秋毫,有谋略。最为人称道之处有二:


一是诗品、人品俱佳。工诗文,语出惊人,“善为文辞,悲壮沉雄,有扛鼎之力。”黄庭坚有《跋胡少汲与刘邦直诗》一文中说:“少汲,后生中豪士也,读书作文殊不尘埃,使之不倦,虽竞爽者,未易追也。”又元代方回《桐江诗话》中说:“少汲宣和间在河朔作漕日,同官陈亨伯辈唱和山字韵诗。少汲最后成,人皆叹服。”孙觌在《西山老人文集序》中对直孺著述评价说:“少工于诗,出语惊人。鲁直一见,击节叹赏,指示佳处述数十语,表而出之,今刻石在焉。然公之学不专于诗,他文皆称是,笔力雄赡,操纸立就。所为赋颂表启记序铭赞之属盖数万言,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不见刀尺。”


特别是他的人品峻洁,为人称道。当时元祐党人遭打击,苏轼、黄庭坚均罹其祸,他冒风险奔走呼号,营救元祐党人。黄庭坚有诗颂友情并赞其才华:

梦通南北昧平生,邂逅相逢意已倾。楚国山川千叠远,隋堤烟雨一帆轻。我无健笔翻三峡,君有长才笑五兵。同是行人更分首,不堪枫树作离声。


二是在军事上勇赴危难。靖康元年,金人入侵,直孺率部会战雍丘(今河南杞县),斩敌千余。宋钦宗赞扬他在城被围时,他挺身而起,勇敢地率领民兵(非正式军队)与张叔夜前来解围,解救帝驾之难。虽然他因兵败被抓获,然不屈不挠。逃脱后又奔赴高宗赵构所在处。


三是论奏多为皇上采纳,金兵南犯中原时,他“奏用种师道,献策议合”;在洪州时,“奏虔、吉戌兵,削平巨寇。”侍讲禁中时,宋高宗极为赞赏他的论奏十事,在己用的白团扇上书杜甫诗句“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孺”赠给他。杨龟山因而撰有扇铭以颂之:


堂堂胡公,一世之杰。词润金石,忠贯日月。
抗节不回,光辅三叶。粹玉无瑕,至刚不折。
赫赫圣君,使臣以礼。前席亲贤,虚怀下士。
谠论屡建,嘉献日启。志合道泰,若石授水。
宝扇宸翰,颁自尚方。跄然凤舞,宛若龙翔。
帝宠既渥,臣躬有光。爰袭爰箧,子孙之藏。
伊昔太宗,师古崇儒。野老咏歌,质而不谀。
一时之盛,万代之模,君臣相得,异世同符。


胡直孺有四首诗见于胡氏族谱中,可见其才华。其中一首七律云:
              章句飘飘续小山,古风萧瑟笔追还。
              海鹏共击三千里,铁马同归十二闲。
              功业会看钟鼎上,声华已在缙绅间。
              他年记忆怜衰老,为报西川引一班。


这是赞扬友人的才华,互相慰勉。又有二首即兴绝句写景:
              风云吹絮柳飞花,睡起钩帘日半斜。
              四海随人双燕子,相逢处处作生涯。

              冷酸梅子渐生仁,莺老花飞迹已陈。
              一夜南风摇斗柄,明朝烟雨不关春。


前一首写他以四海为家,以燕子为譬;后一首以梅子酸比譬人生的酸苦。


胡直孺后封开国公,“食邑文安县三千六百户,宝扇御翰之颁,租田银器之赐,家业益丰,赀财充盈,租税二十余万,聚爨八百余口,第宅阀阅,迢遥半市”。退仕后,居浮云书院,在奉新县法城乡建感慈院,在罗坊乡建石梁桥。娶吕氏,即中书令吕居仁之女,封和国夫人,生有七子。聚族五百余口。他对家庭教育训示谆谆,如绍兴七年十月他所撰《传家录》中说:“诗书文章,仕宦忠义,此自传家,不当懈且怠也。其余兄弟雁行而立者,当自勉力资助,不可以市井存心,坐视弗顾,如秦人之视越人之肥,则非所望。”


胡直孺逝世后奉旨葬绍兴府云门外白水塘这也是宋朝制度所规定的二品官去世后所葬之处须在京城方圆三百里内。招魂冢即衣冠冢葬在奉新稻田乡间。据《华林胡氏大成宗谱》载:“稻田村在奉新县法城乡二十八都,因尚书少汲公招魂葬稻田永丰万石庄,长子杞随墓守服,遂为家焉。其先居者仲达公(元麟之子)也,后居者宣教郎也。”


其七子情况如下:


长子胡杞,字茂标,绍兴年间进士,初任修职郎,官至淮东总管,为政清廉,郡境安宁,民多称颂。后归隐奉新稻田永(一作“允”字)丰里万石庄。生有五子。


据《杞公传》载:“杞公生五子:长曰彦辅,次曰彦德,三曰彦昭,四曰彦佐,五曰彦弼。子孙散居本邑者匪一,今店上、楼下、洞上、绕湖等诸支皆其后,远而迁徙他郡者尤不胜数。”

据《稻田基址图》载:稻田祖居地房屋建筑群有鼓门、勾曲门、槽门、正常、内厅、小亭、茶亭、凉亭、书堂、水阁、月山别墅、月山乔木等,占地面积较广。又据湖南《武陵胡氏族谱》载: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年)壬辰兵灾,华林胡氏、浯塘胡氏、武陵胡氏均惨遭屠族之灾。在这次兵灾中,稻田祖居地被夷为平地,现墙基、石臼、石墩等遗物尚存。
胡杞的长子彦辅,生有五子:孟金、孟珍、孟璧、孟绍、孟鉴。


长子孟金生五子,子荣、子华、子俊、子材、子成。


长子胡子荣生三子:德耀、德辉、德明。长子德耀生从龙,迁湖广。从龙生子猛,其后裔胡潮,徙安庄卫。次子德辉生二子,长子从虎,次子从豹。从豹生二子:臣尧、师尧。其后裔或徙天宝堆上,或徙黄沙堆,或徙黄沙毛洞。


从虎生五子,长子仪中,有子七人,长子启泰迁同安乡尚港桥;次子启洪,后十九世孙清宗,迁奉新上富,清月徙体棱上坊;启明徙严州府寿昌县;启连迁港畔,其子贤四居土陂。启清徙洛城;启生子文贞,居宣政乡段里,二十世正梧、正桐一同迁往白湖;启祖徙高安县进龙池上;正德、正雅迁四十二都益埇。


从虎的次子仪汉,仪汉生六子:启良、启能、启敌、启元、启敬、元青。启良生玉贵,玉贵生九青、九丹兄弟,一同迁居建康赤砂路,成为赤砂路支之始祖。启能徙西山;启敌徙镇远府;启元徙新兴乡上三门丰垅屳上小城洪塘;启敬徙龙高。


从虎的次子三子仪瑞,生俊卿、龙卿,迁蒋家园;仪记迁通城;仪讲有三子,以清居蕲水,以湖迁鸭儿塘,以明居比坪。


德明的儿子从彪,生二子。长子戴春,生有四子,启准迁衣袋坊,再兴、再盛同居尚港店上,再龙迁瓦溪。次子戴胜有二子,启净迁麻城,启道迁迁湖广换稻桥。有子胡华,他的三子胡宇、胡宥、胡容同迁山东,胡宜迁后坪。后裔情况待到元代部分再叙。


孟金的第三子胡子俊,生有四子:达翁迁阴村湖头,达志居稻田湖下。允安徙靖安杞林巷,允柏迁竹垣。


孟金的第四子胡子材有五个儿子:胡本昌迁黄沙荷本;胡荣迁高安竹垣;显秀迁乾州石子冈,又迁夏皮大源;显华徙靖安富仁都,有三子:五一迁同安乡澡口官源楼下,十七迁田东坳上,后裔由坳上徙湖塘。


彦辅的第四个儿子孟绍生有四子:子富外出经商,至直隶(河北)英山县柳树荷坪;子林迁甘坊坪;子枢迁居至高安讨下,后又迁至新建县候溪,成为候溪一支始祖。有子(山夔)居吉安泰和县前村。


彦辅的幼子孟鉴,生有三子:子开、子辟同居高安蔡溪;子际生宗夔,夔生燝,燝生南远,远生三子:朝俊、朝宗、朝礼。传八世,楚迁枣阳;簪居南皮;诚琳居岳州天平。
胡杞的次子彦德,生有四子,长子宏叔,迁直隶(河北)光山县。二子成叔居后港。三子升叔,有五子,胡勤、胡宜、胡绍、胡荣、胡节。胡节生五子,迁南乡前坊。幼子达叔,各有所居。其中次子成叔,旷览山川之秀,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卜居奉新后港之基,以彦德为后港开山之基祖。


胡杞的三子彦昭,生有五子:长子元章,迁建昌敕仓;次子茂叔,三子元礼,四子安国,幼子汝霖。汝霖迁居迁居奉新县新兴乡24都,今会埠镇西庄村招宾自然村。生有从道、贵全、济川、希远。从道生克勤、克明、克忠。克忠生贵明,贵明生南秀,南秀生文炳、文昌、文尉、文定。文定迁斛埇,二十世石峰迁居新昌县花桥。济川子允诚,迁南京新市街米巷口。其子大椿,复归南昌,徙塘口。有子二,长子应麒,次子应麟。


应麒生元恺、元恢、元性。元恺生希会,会迁樟树下;元恢生希圣、希名、希文、希孟、希周。希文生良辅,迁居巷西;希孟生良雄,迁居枫树下。元性生希俊、希闵、希吕、希恭。希吕生良成,赘迁省城西大街帅家巷。


次子应麟生元恂,恂生维贤,维贤长子良材,居中南房,次子良继居上南房。良材生克宪,居花门楼。


胡杞的四子彦佐,生胡桌,迁大洲。


胡杞的幼子彦弼,生公亮,公亮生胡钦、胡鉴、胡(金冬)。胡钦生仲质,仲质生商卿、献卿、常卿。常卿生晋伯、申伯、禹伯。禹伯生应凤,应凤生淳四、淳生。华叔生成翁、成翁生胡仁,迁进城乡石下。至存节,迁菱湖洞上亮。幼子胡(金冬)生胡椿,胡椿生滢、溥,胡溥迁城塘,生敬齐、伏齐,伏齐生朝俸。朝俸有二子,季远居瓦桥,季演居桐江。胡滢生煊,迁青山梓塘。


胡直孺次子胡相,字茂棋,官至西京总管,徙居南昌白石湖。有三个儿子。


长子彦明,改名绍闻,徙江西省椽桥,复居洪城大石门。子文庆,名璧,迁南昌车塘。胡璧生仲安,仲安之子德辉、德明。德辉有四子:宗贤、宗显、宗远、宗允。允子以岳,以岳有子思材、思齐。思材之子景德,景德之子志和,因赘徙南昌北梅。


次子彦煇,改名明道。明道有五子:璠、璵、琬、琚、琠。琠生守仁,徙白湖,复迁丰城龙雾洲。守仁有二子:权、炳。胡炳迁河塘。权有二子:东异、东阳。东异生百川、百行。百川生凌云、凌霄。凌云生春甫,春甫生朝用、朝后。朝用子庭芳,庭芳生叔瑗,叔瑗生德华,德华生经淮,淮生嵘冈,嵘冈生远堂,  由龙雾洲徙南昌漳湖渡。朝俊子廷琛、廷珲。珲子叔珩,珩生从儒,迁大阳树。珲生叔珊,珊子春儒,儒生孔亨,亨子南雄,雄子肃振,振子惟荣,惟荣有子鸥,鸥生桂,桂生道传,道传迁邬坊渡。柄生章豹,章豹生君佐、君佑,佑居临江(今樟树市)。君佐生玉玺,玺有子德元。德元生仁卿,仁卿子元亨,亨生孔庸,庸生日叙,叙子傅良,良子俊彦,迁洋泮洲。朝宗迁刘家隔,复迁荆州草萍。


三子彦耀,名绍本,本生日新,徙南昌廿七都六图塘头。


胡直孺三子胡栝,字贡仲,后为避讳改名胡泳,字伯量。继承父志修谱。胡直孺因“惧族人散处,欣戚庆慰之礼,或不相及,恐久而至于路人,乃重修《胡氏谱图》,将以统其疏而合其离也”(《安定胡氏家乘序》)。胡栝继承其业,据此谱图撰修《华林胡氏大成谱》,尊城公为华林一世祖,还约请朱熹作《华林宗谱序》,论谱系之意义。胡泳从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因爱庐山山水之秀,将全家迁居庐山五老峰南麓之长岭、白鹿洞书院附近。朱熹去世后,他与同门友率其学生在书院每季一集,读朱熹书,往复问难,相乐以善,有过则规劝之。嘉定十一年(1218),任白鹿洞书院堂长,鹿洞摩崖石刻至今仍保存有知军陈宓与胡泳、李燔等人会讲文字。后从祀白鹿洞祠。其后裔多居星子、都昌一带。
胡栝(泳)起初娶修江杨氏,生有三子:长子纯泰,任国子司业。纯泰生有二子:长子仕谦,迁南昌水南湾溪,为前族之祖。次子仕让,让生篈,篈生均绍,均绍生延寿、延仲。延寿居店头,延仲徙湾溪,后族之祖。


胡泳与杨氏所生次子纯礼,生有长子璩,居建昌小蟹,生有八子:涌、湍、泓、洸、澄、淮、汶、渊。渊生有六子:鼎如、申如、穆如、翼如、肃如。翼如迁南昌,为车塘之祖。有子洪镇、洪伯。伯子克恭、克敬。克敬徙居浣溪。肃如之子元甫,徙居进贤安泰。纯仁,任曲江主簿。纯礼的次子琇,生諟,諟生守祖。守祖生天民,天民生溋,溋生戴显,戴显生重芳、重庸。重芳生有四子,真一、真二、真四、真七,迁都昌土目,重庸生有子五,真三、真五、真六、真九。真九自土目迁康济桥。  

胡泳与杨氏所生第三子纯仁,生有五子,璲、琠、琎、琦。琠迁南昌先贤里,有子安炳,炳生万金、显宗。显宗生诚仁、诚信。诚仁生启凤、启鹏。诚信生启龙。
胡泳继娶闵氏,生有三子:彦棻、彦棨、彦蕖。因爱匡山蠡水之秀,将全家迁居南康军(军治星子)小蟹,后又迁长岭。“先后相望,衣冠济美。”卒葬云岭山,祀于南康郡学乡贤祠,从祀朱熹白鹿洞祠,神主牌存于春风堂。


    四子胡楫,字茂樾,号清川,自幼孝友,性情简澹。宋高宗绍兴二年(1164),与兄杞同登进士,授宣教郎佥书,知峡州军事,虞州通判,治行称善,人皆折服,赐绯鱼袋致仕。曾读其父御扇铭“忠贯日月”语而铭刻在心,不忘旦夕,并将其父遗稿编为《西山老人集》。后也归居稻田万石庄。生子仲益,任刑部员外郎,进吏部侍郎。为政清廉,处事明决,人皆信服。生子季明,为谏议大夫,生子南贵,任湖南安县丞。其后裔分迁义宁州带溪、阴村楼前、阴村墩上、塘边、南昌刘城等地。


五子胡枞,字茂炳,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登进士科,知铜陵县,卒于官,因而其家在当地落户。但《华林胡氏世系表》中载他回到了家乡,说法不一:“任铜陵,调丹阳。绍兴初返华林,居甘竹。”胡枞来游祖居华林,途经甘竹,见其“青山环抱,茂竹奇秀”,且与华林祖居互为表里,遂卜居为家。其地属奉新县同安乡,位于县城西南赤岸镇境内。东临赤岸沿里村,南界高安伍桥镇,西北毗连会埠稻田村,北靠赤岸丁家村,距县城13公里。胡枞有三子:长子彦读,居安徽望江宿松,次子彦讷、三子正文同居安徽池州铜陵县。


南宋初,稻田村胡氏后裔胡孟鉴(胡藩35世孙、胡城第11世孙)率两子即子开、子辟由奉新稻田迁往高安伍桥蔡溪,后渐繁衍为蔡溪胡村。胡孟鉴是为蔡溪胡氏始迁祖,但他因思恋故土死后葬回稻田;现该村有胡姓人口 200多人。


六子胡根,字茂栋,任湘阴县丞。迁双峰,有三子:彦记、彦讲、彦诸。彦记生博,博生启良、启泰、启洪。启良生中顺、中馨、中详。中详徙湖广大治县。中顺生庆,庆生光伏,徙进贤白沙。光武、光宸一同徙湖广蕲水县。启泰迁浙江严州寿昌县。启洪有子中显,徙九江湖口矶。彦讲居高坪。彦诸迁新昌(宜丰)梅湾。


七子胡朴,字茂抟,任桃源主簿,后知崇安县事,卒于官。有四子:长子叔罕,居高安龙口。生有五子,后裔分别居新昌县、高安县、新淦县、庐陵高观、华阳、宝庆等。次子叔易,居高安麂日,三子叔布,居淦口象老,其后裔有一支迁常州府政城乡。四子叔希,其后裔居南岭、象湖、瑶溪等地。


华林书院从胡仲尧兄弟创建到胡直孺为止百余年间,即在北宋一朝为鼎盛时期,以后逐渐衰落。至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即胡直孺之后约五十年,原书院所在地愈加残破不堪,地产为人侵占。“(仲尧)公已没二百年,其地莽为空烟惨淡之墟……余窥故壤,往往为兼并家所冒占”(汤淳汉《重修华林书院记》)。幸好在绍熙年间,华林书院得到修复,乃是因秘阁史公远向胡直孺六世孙胡斧了解到华林书院的破败,华林书院地产被人侵夺,因移文奉新县,务必将侵占地归还。龙兴府主簿任礼臣得知后,也致函奉新县尉汤淳汉,动员一道捐俸修复。据汤淳汉《重修华林书院记》记载任礼臣提倡修复的过程:


令君任公礼臣,诗人也,时多感慨,叹古人之不复见,志之三年矣,而未有以发。会今太师秘阁史公远问胡公六世孙斧,恻然兴念,移文该县,乃欲尽括侵地以归胡氏,谓淳曰:‘此文教将兴之日,吾当捐俸共议建复,以成世美。’淳因得纪其岁月,以见令公之好德也如此。


在此记中,汤淳汉还详细描绘了华林遗址的地形地貌:“由浮云山麓蜿蜒而下,结为华林,是为胡公仲尧旌表门闾之旧地,南垣(在今会埠乡)磊落而上,背黄(公)山、面凤凰石,俯临墨池(九龙池),平眺砚峰,则书堂之遗址存焉。”汤淳汉,宋绍熙年间任奉新县尉。任礼臣,宋绍熙年间知龙兴府主簿,赐绯鱼袋。还有族人胡炳彝,为了将被侵占之地归还华林书院,尽心尽力。此期间,奉新知县李兼绩,将赞咏华林书院的北宋七十二位名人诗作记刻于县署,取名《华林书堂诗集》。


至宋末,华林山上的胡氏祖居地连同书院均毁。


华林书院因文治之科举教育而兴,而后来居然衰落可惜。推测其原因:一是未能有名师到此讲学,风气不振;二是未得到统治者的有力扶持;三是华林胡氏人才不断外流。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1-06-05
六、两宋时期华林胡氏科举、仕宦及著述之盛

英彦辈出的华林胡氏,有宋一代,先后有55位进士。宋真宗曾有诗赞曰:


黄河曾见几番清,罕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
文星昨夜朝金阙,瑞日今朝拥朕庭。最喜状元并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


据道光版《奉新县志·人物·进士》卷七以及《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一中的《豫章世系详类》以及卷三《世宦表》记载,从太宗端拱二年(989)至孝宗乾道二年(1166)177年中,华林胡氏家族中的进士计有39名。


太宗端拱二年(989)乙丑陈尧叟榜二名:胡克顺(胡仲尧弟)、胡用之(胡仲尧长子)、太宗端拱六年一名:胡仲华(胡仲尧弟、胡仲容兄)  按:宋端拱年仅两年,疑系淳化五年(994)之误。据道光版《奉新县志·人物》卷七记载:“宋湜解试,淳化五年甲午,胡仲华,字子实,官大理寺丞,《府志》一作进士。”


宋端拱年间一名:胡则。


真宗咸平三年(1000)二名:胡用庄(胡仲尧幼子)、胡用时(胡仲华子)、胡用礼(胡仲容子) 按:《宋史·胡仲尧传》附《胡仲容传》云:“仲容之子用之洎从子用庄、用舟并进士及第。”乾隆版《南昌府志》“胡用庄”条言其“有夙慧,九岁能诗,咸平庚子(1000)廷试一甲第三人及第,除江州通判卒”。


据《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一“华林详类”记载:“用庄,仲尧幼子,讳轰,字敬夫。宋咸平三年,亲与弟用时、用礼同登进士,兄弟三人同榜,一时称极盛焉。殿试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及第。擢侍御史,通判江州。”又据道光版《奉新县志·人物》记载,胡用庄为咸平三年庚子陈尧咨(叟)榜进士,而胡用时和胡用礼系景德二年乙巳李迪榜进士。上述二说不一,录作存考。


真宗景德二年(1005)一名:胡顺之。按:据道光版《奉新县志》卷七“人物·进士”记载:“胡顺之,字孝先,同安乡人。知浮梁县。仁宗初,迁太常博士。再上宰相书,乞太后还政,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数论朝廷事,为范仲淹所知。然挟术尚权,喜纵横捭阖,以失明废祀乡贤。”光绪《江西通志·卷六十六·胡顺之传》:“知浮梁县,豪民臧氏素横负租,顺之率吏至其家掩捕,按致其罪,郡遣教练使诣县,入谒甚倨,乃数其罪,械而杖之,郡吏敛迹。历青州从事,大姓麻士瑶阴结贵侍,匿兵械,亲党仆从甚张陵,蔑州县,会杀兄子,事觉,众莫敢捕,顺之尽得其党,有诏鞠问士瑶论死。”


真宗天禧三年(1019)一名:胡用舟(胡克顺子)。
仁宗天圣三年(1025)一名:胡宿。
仁宗景祐元年(1034)甲戍张唐卿榜二名:胡圯(胡用时孙)、胡况(胡仲尧孙)。
按:据《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一《华林详类》记载,胡圯,“湜长子,榜名真卿。景祐甲戍登进士第。卒葬库前山。聚张氏,子一:演。”
仁宗庆历三年(1043)一名:胡宗尧(胡宿长子)
仁宗庆历六年(1046)一名:胡宗阳。
仁宗嘉祐二年(1057)一名:胡宗哲。
仁宗嘉祐四年(1059)一名:胡宗愈
仁宗嘉祐六年辛丑(1061)王俊民榜二名:胡宗师、胡泽(胡仲尧孙)


据《奉新县志》卷七“人物·进士”记载:“胡泽,字民望,用庄子,任南雄教授。”后裔徙居地不详。


  英宗治平四年(1067)三名:胡宗厚、胡宗回、胡宗愿。
  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一名:胡宗炎。
  神宗元丰二年(1079)二名:胡端修、胡经国。
  哲宗元祐六年辛未(1091)马涓榜二名:胡宗隆(胡用时孙) 胡文修。


据《奉新县志》卷七“人物·进士”记载:“胡晋侯,用时孙,官剑南节度推官。”


又据《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一《华林详类》记载:“宗隆,字淑子,讳梓,榜名晋侯。宋元祐六年登进士第。娶徐氏,子一:协。”


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何昌言榜一名:胡直孺(胡仲尧孙,按:应为重孙)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一名:胡交修。
徽宗崇宁五年(1106)二名:胡唐老、胡世将。胡世将,字承公。他父亲曾梦见金甲二神说:“吾唐世老将。”后生二子,便以此取名。世将中进士后,官至兵部侍郎,直学士院。绍兴八年(1138),四川急需军帅坐镇,刑部尚书胡交修推荐他,遂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父老欢忭说:“不图今日再见吾父。”不久,吴玠去世,金兵攻陷同州,他当时驻守河池,有参谋孙渥劝撤保第二线,他指着坐帐说:“吾誓死于此矣,毋多言。”分遗大将吴璘、田晟、郭浩、杨政出战,数路皆捷。朝廷命乘机出兵,军队入秦地,闻父亡,请求回家守制,然当时他自己也不幸去世。(《忠献公世将传》,见乾隆六年《西江胡氏大成谱》)


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一名:胡枞(胡直孺五子)
徽宗政和七年(1117)二名:胡公修、胡忱。
高宗绍兴三年(1133)二名:胡楫(胡直孺四子)。
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一名:胡观国。
高宗绍兴年间(1133—1162)一名:胡杞(胡直孺长子)胡彦益(胡直孺孙)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赵逵榜一名:胡嗣立。道光版《奉新县志》卷七“人物·进士”记载:“胡嗣立,授从政郎,任潭州浏阳令。”


孝宗乾道二年丙戍(1166)萧国梁榜一名:胡价(胡直孺孙)。胡价,字集益,号仲藩,胡枞幼子,知湘阴县,当地大姓以武断相高,吏不敢过问。他置之以法,诸豪强才开始服从。后调任湖北宪参,提举陈谦将前往执行平蛮戎务,他告以郡县兵力薄弱,请召旁路诸军遣将分讨,遂能擒获首乱者与拒捕者数十人,其余百人尽降。胡价之功居高。著有《尚书要义》、《当世急务》、《湖北利害》《汉唐治安龟鉴》、《集宋名臣奏议》等。
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一名:胡元辅。


在新建县,有胡令贇后裔胡逸驾,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中进士,“与元吉兄弟同朝,扶宋末运,世守西山。孙坑冈下等处,皆其支派”(杨万里《楼下三世祖邦公传》,载乾隆六年《西江胡氏大成谱》)。他曾为南昌东湖世兴公铭墓,祭扫华林祖墓。在靖安县,有胡球的后裔胡敦实,字观光,绍兴间进士,在汉阳幕府中任职,后知临贺军,奏减上供之半,再知全州。学问精粹,通《左传》《史记》《汉书》,其诗文简古,著有《玉涧集》。其弟胡敦诗,字可兴,绍兴八年(1138)进士,任清远县主簿。


从华林书院走出去的仕宦者遍布全国各地,据《甘竹胡氏十修族谱》“世宦表”记载,华林胡氏官员先后有180名,其中在朝廷的有138名,在地方为官者有42名。但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并非居奉新、高安的华林胡氏,如正一品职官担任尚书右丞二名:胡宿、胡宗愈。位列三公、三师共有九名,其中太师有胡益修、胡宗回、胡安修;太傅有胡宗炎;太保有胡慎修;太尉有胡饰;少师有胡宗质;少保有胡宗哲、胡况。这些人物并非在华林出生者。兹据《华林详类》记载,刺史(宋以后未设刺史,知州、知府相当于此一级,沿袭旧称)以上官员真正在华林出生的的主要有:


胡用礼(胡仲容子),字敬仲,以孝义著。知道州,为政识大体,不尚小苛,民知向风,有文翁治蜀之遗风。与本州司马两人相结甚欢,司马旧无厅事,他力劝父老竞荷负瓦木,不到十天便完工了。天禧年间,寇准罢相,他也被谪居。有子胡湘。


胡深(胡仲容孙),新义军节度使判官。
胡湘(胡仲容孙):字达淇,用礼子,发愤自强,卓有父风。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朝奉郎知新昌县,所有规划设施非一般官吏所能及。任满后,民众感其恩惠,攀辕乞留,于是卜居新昌东南石埠。后裔繁衍分为四支,分居治阳、棠浦、东港、梅湾。
胡直孺:刑、兵、吏三部尚书;
胡彦益,字集清,胡直孺孙,胡楫长子。少小聪颖,好读书,绍定年间中进士,擢刑部员外郎,进吏部侍郎,尚书。去世后葬稻田尖峰背。其子季明,任知制诰谏议大夫。孙南贵,任湖南公安县丞。
胡鉴(胡直孺第六代裔孙):兵部尚书按:道光版《奉新县志》作吏部尚书;
胡交修(胡直孺裔孙):刑部尚书;
胡宗师(胡直孺裔孙):吏部尚书。


另据《世宦表》记载,还有胡松年任过兵部尚书的,但生卒年不详。


宋代华林胡氏著述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其专著70部,单篇诗文56篇。正如《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三·儒林表》小序所说:“盖闻阐孔孟之道者,程朱者也。岂吾宗为学尽可底于圣贤之域乎?然自藩公以来,代有闻人,立说著书,昌明博大,洵有先哲遗风,用是表之,以见家学之有自。”


胡直孺一生著述颇富,但大多散佚。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十五《艺术·书目》记载有《生还录》1卷、《西山老人文集》24卷,然今失传。另有《安定胡氏家乘序》《直孺公传家录》《与刘邦直诗》《山字韵诗》《春日绝句》《送春》《参前堂诗》,收入《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山字韵诗》载方回《桐江诗话》,《春日绝句》见于张基邦《墨斋漫录》,《与刘邦直诗》与《参前堂诗》均见《黄庭坚文集》。按族谱中的《直孺公传》,他还编有《九城志》,惜久逸。


还有胡良孺,著有《论瑶华宫事》一文。胡勤修撰《胡氏大宗图序》,作于宋政和二年(1112)。作者曾任迪功郎。


胡价著有《尚书要义》《当时急务十策》《湖北利害十论》《汉唐治安龟鉴》三十篇、《名臣奏议》五十篇、《甘竹胡氏一修族谱》。 胡价,讳彦谦,字集益,号仲藩。胡直孺之孙。乾道年间(1166)进士,初授桃源簿,后调长沙教官,摄令辰溪,知湘阴县,以参赞平蛮之功,擢守太(泰)安。光绪版《江西通志》有其传云:“价之策居多,所著有《尚书要义》《当世急务》《湖北利害》《汉唐治安龟鉴》《集宋名臣奏议》。”康熙版《奉新县志》论其人:“价谋俱多,天资沉静,居乡循谨,而当官临敌乃如此。”


在南宋乾道年间,华林胡氏开始了编纂族谱之举,这是华林文化上的一件大事,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关于《甘竹胡氏一修族谱》的编纂者究竟为谁,《甘竹胡氏十修族谱》中有三种说法,各说不一,莫衷一是,今并录存考:


一说是胡栝创修。《十修族谱》中载有胡芳桂所说:“考我甘竹胡氏之谱,昉于宋乾道知峡州军事梧源公,称为创修。虽派衍支分,而溯厥渊,实出华林一大宗耳。”胡和瑞《甘竹胡氏五修族谱序》中说:“我祖和仲公徙居甘竹,其间瓜瓞绵延,散处郡邑者不下数十人。后梧源公虑族众之易淆也,爰修谱帙焉,盖宋乾道时也。”胡栝,字茂桂,一字贡仲,号梧源。后避讳改名胡咏。历任至知峡州军事。同治版《奉新县志》有传云:“胡栝,直孺子。仕至峡州守。博学知典,故士大夫有疑事问之,辄得其要领,为人所称。”所作《华林胡氏族谱序》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三。但一说他在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时前来听讲,因居星子长岭。他曾请朱熹为此族谱作序。《九世祖朝散郎栝公传》曰:“祖讳栝,字贡仲,后避讳改名泳,字伯量,因折梧桐遇白鹿而号桐源先生,尚书公第三子。生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尝从朱晦庵学于白鹿洞书院。登绍兴初年乡第,任峡州太守,复授朝散大夫,迁秘书丞。为人有宿学,通晓典故,士大夫有疑事问之,辄得其要领,人多称道。乾道丁亥,修著族谱,尊城公为华林一世祖。徙居南康小蟹,继迁长岭。卒葬云岭山;陪享南康府圣府,从祀朱夫子洞祠,神主牌存燕室,曰春风堂。娶修江杨氏,生子三:纯泰、纯礼、纯仁;继娶闵氏,生子三:彦棻、彦棨、彦蕖。子孙散处本邑者匪一,而迁徙他邑者尤不胜数”载《土目胡氏族谱》。


一说由胡栝与胡价合修。据《华林详类》记载:“直孺三子,栝,同侄价纂一修族谱,序载谱后。”


一说系胡价主修。《十修族谱》卷一《历次修谱首事名数》中开头标明:“第一修,价。”
又据《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三,有胡纺所撰《胡氏大宗碑》,作于宋绍兴九年己未(1139)四月。胡纺的生卒年不详,授右朝请大夫,历任直秘阁、淮南东路转运判官兼路提举、提刑兼领营田使。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21-06-05
七、元代华林山胡氏概况

元代五十年间,华林胡氏陆续外迁不少。如浏阳高坪胡氏族谱载,此地与江西上栗县等胡姓村落均是在元代自华林迁来。


胡直孺长子胡杞一支,四传至胡显华,博学鸿才,但未出仕。有子三人,其中有五一公,由稻田徙居浮云山麓,距华林书院甚近。自五一公传至云公,为筠阳教授。八传至神监,为皇厂执事。


幼子排行十七,自稻田徙靖安县富仁乡龟山为家。越二世,三九公又徙奉新县大分里。又越四世至胡保二,再徙田东。三传至胡伯遂、伯文,始居湖塘坳上,成为湖塘始祖。伯遂六世孙胡正业,又徙居新昌(宜丰)天德乡廖家洞。


胡直孺第四子胡楫,生子仲益,传至第四代为胡鼎,字仲珍,“湖南公安丞长子,幼循父命,勤于诗书,寒暑不少释卷,长成大儒,学富五车”(《十三世元都官郎中鼎公传》,载乾隆六年《西江胡氏大成谱》)。元代延祐年间中进士,任都官郎中,执政有道。曾编《华林书堂诗集》三卷,由奉新县尹谢恒山作序,梓行于世。又兴复义学故址。


胡鼎生文炳,能承父美,并助其父编《华林书堂诗集》。他有志于先人事业,废寝忘食以研文,长于文辞,有台阁气象。后来在至治年间中进士,授潮州文昌县尹,治行专尚孝友,宽赋除苛,折狱明决,“治行似少汲,识度似光辅。”民众莫不以为善而讴歌之。卒葬法城乡下城湖尾。“新吴胡氏文物之盛,科第之显,有历隋唐宋元弗替者”(《十三世元都官郎中鼎公传》)。文炳夫人刘氏、舒氏,生有四子:邦祥、邦贵、邦彦、邦实。次子邦贵,卜徙祖居地塘溪,配谌氏,生子四人。胡邦贵因而成为奉新塘溪村华林胡氏聚居地始祖。据《华林胡氏族谱》载:“塘溪在法城乡二十六都玄女峰之北,自侍御史城公时华林胡氏通往于此……至治三年(1343年),有文昌县令文炳公次子讳邦贵者,始为家焉。”即今会埠镇吟塘边。这里古时是奉新通往罗市、上富的南大道,也是华林古栈道的必经之地(华林古栈道经车坪、塘溪、吟村、稻田,沿大获岭山麓进入华林浮云山祖居地)。依据康熙版《奉新县志》地图对照,法城乡二十六都距今之会埠稻田村二里许,有水塘三十六口,祖居八景中有“云塘烟帆”一景,盖源于此。


胡邦贵的幼子友闻,越三世有胡祺,辑毗陵胡氏谱,九世有胡兴云、胡兴爵,力图清理浮云山之产业。


元代书院日渐官学化,政府利用并控制书院。华林书院却无以为继。至治二年(1322年),华林书院再度衰败,令华林后裔至此,瞻顾“华林山麓、浮云之宫,即千百年来,犹当耿耿于残山剩水之间也”(《华林书院后记》,收入《甘竹胡氏十修族谱》)。


至治元年(1321),承事郎、奉新县尹谢盘为光大华林文化,根据族裔胡鼎所藏资料,又一次将华林书院72首刻于县署,并撰有《华林书堂诗序》。第二年,江西等处儒学提举、翰林院官睢阳滕宾来此,又应邀为之作《华林书堂诗序》。


元代由于文治不盛,奉新华林胡氏人物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元初奉新县华林胡氏有直孺八世孙胡文昌,官至淮西提干。至治二年(1322),奉新县华林胡氏出了一名进士胡鉴。道光版《奉新县志·卷七·人物·进士》载:“胡鉴,字贵明,一字宗愈,新兴乡人。累官权吏部尚书。”


据清乾隆年间胡豪所撰《江省大宗祠修辑大成谱牒引》中说:元文宗时曾由胡天相重修世系,但未见存。元文宗至顺年间在公元1330至1332年。


至大年间,甘竹胡氏族谱第二次编纂,主纂者胡继泰,行明二。同时他还撰有《甘竹胡氏宗谱记》。他去世后葬于奉新上田南庙山青龙嘴田畔。《十修族谱序》(胡芳桂)曰:“元至大间(1308—1311)八世祖继泰公踵事增华而再修之。”《十修族谱·卷一·历次修谱首事名数》亦注明“第二修,继泰。”此时与修族谱有关的文献还有胡性初所作《族谱序》,作于元至大元年戊申(1208)仲春。胡性初,生平待考。


在星子的华林一支,即胡栝之后,传八世为重芳、重庸,皆能克绍先业。重芳生有四子:真一、真二、真四、真七。真四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受一,次子受二,是为十世。时在元代末年,天下大乱,因为避难,两兄弟一同迁往都昌白凤乡土目,其后子孙蕃昌,称为大族。受一一家后徙居沙墩白石山,后世不详。重庸生有真八、真九。真九这一支后来迁往星子县城,其后裔大多居星子城乡,但是有两个孙子胡志广、志道也迁到了都昌土目,爱苏山蠡水之胜而居,今仍有胡志广村。志道后来又迁往扬州,不久仍迁回都昌杜家嘴。


到了元代晚期,华林山成为了兵家相争之地。至正十四年(1354),红巾军李晋成、王普敬领兵坚守华林山,与元军对峙数年。至正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华林胡氏惨遭屠族兵灾,稻田村一带村落被夷为平地,现仅存墙基、石臼、石墩、南垣、车坪书院遗址及华林古栈道、古井等。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21-06-05
八、明代华林山周边地区胡姓概况

明初,江西人口不少迁往外省,其中即有华林胡姓珰公的一支迁往湖北麻城,尔后渐迁湖北、四川、云南等地。明英宗天顺年间,胡甘、胡济兄弟由奉新华林书屋迁至湖南湘阴县洞井源、学堂坡。还有的迁往南昌东湖等地。


当元代时,胡杞之孙胡华迁居山东,后来他的幼子即仲尧13世孙胡宜携其子竹野,由山东迁来尚讲店上,竹野生一贵,一贵生仕达、仕荣。胡仕达徙至靖安双溪,仕荣居店上,生钦,钦生澄、清、湍。胡澄登永乐二年(1404)进士,任行人司,升湖广道御史,贤声异绩,流传人口。娶刘夫人,生二子:源静,处静。处生礼仪,表仪。清生性静,性生舜仪,凤仪。湍生三子:克守、仁静、克典。克典于景泰四年(1453)选拔为贡生,登成化十三年(1477)举人,知柳州上林县。十六世胡再兴、再盛由稻田徙居店上。再盛生秀甫、秀实。秀实生景元、景元生志静。志静生七子。此为直孺长子胡杞一支后代的大致情况。


永乐十五年(1417),时任礼部尚书的胡濙(华林胡氏晋陵一支)因公来江西“巡行郡邑,特地来奉新华林山寻根问祖。“恭率长少,敬谐几毕之傍,南枥大安山祖龙设奠拜扫,嘉培冢土”(《华林胡氏宗谱序》)。还撰有《祭唐封徐国夫人胡母耿氏墓文》《祭侍御史城公徐国夫人耿氏墓文》,作于永乐十五年(1417)八月;所撰《华林胡氏宗谱序》作于正统四年(1439)九月二十二日,分别载《胡氏族谱》卷一、卷三。他在《华林胡氏宗谱序》中说到:“华林谱系,与毗陵所存之谱无毫爽……时奉谱来谒者,固欲求余识其册末,滨行之际,率尔书之,未尝存稿。正统三年戊午,华林族裔孙名棋者,不远数千里,录余昔日所书册末之语,来北京南宫拜谒,恳请重书,欲归绣梓,余惟愧不文,勉为书之,以纪岁月云耳。”文中提到的华林族裔孙名祺者即奉新塘边村胡祺,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比胡濙小十四岁。


胡濙(1375—1463),字源洁,号洁庵。华林后裔,徙居常州。建文帝时进士,援兵科给事中。成祖即位,迁户科都给事中。永乐二十一年(1423)转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祭酒。宣宗即位,迁礼部左侍郎。宣德元年(1426)进礼部尚书。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六年,又命兼领行在户部。景帝即位,进太子太傅,加兼太子太师。英宗复辟,称病辞职。卒谥忠安。著有《其轩集》。


明代奉新县的华林胡氏村落在情况大致如下:


招宾村,在明代成为华林胡氏又一重要聚居地。位于奉新县新兴乡,今会埠镇西庄村招宾自然村。古时这里是奉新通往宜丰、铜鼓的水陆交通要道,奉新陆路的北大道,通过“济美牌坊”而过,牌坊旁是河宽水深的南潦河,河中古时往来船只不断。华林胡氏在此设馆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名公巨卿和游学之士,故名“招宾”。招宾其地落户建村。最早由稻田徙居于此的是胡汝霖,他是胡杞之孙。胡汝霖再传五世孙胡应麟,家资颇富,曾向官府捐谷一千硕以赈济灾民。明正统六年(1441),明英宗诏旌其门。《甘竹胡氏十修族谱》中载有《应麟公传》云:“华林胡氏自咸淳(1266—1274)以来,浮云故居前剽于宋亡,后埇稻田,播迁于元至正之末,仅仅存者,唯招宾耳,不亦鲁殿之灵光乎!此又雍熙之后一观乎!”此后招宾成为华林胡氏又一个重要的祖居地。胡应麟曾于正统六年,输粟千石助赈,天子特敕奖屠苏与羊酒。他曾与礼部尚书胡濙将华林胡氏族谱与毗陵胡氏族谱合谱修撰之举,并撰有《重修华林毗陵胡氏合谱引》《祭二世祖珰公墓文》,分别作于正统元年(1436)春、正统十三年(1448)十月,载于《十修族谱》卷一。


还有稻田村,在华林故居北麓十五里的奉新法城乡二十八都,今会埠镇稻田村距县城15公里。明代华林后裔始迁此为村。据《华林胡氏大成谱·迁徙志》载,最先由华林故居迁居稻田的是华林胡氏第二十九世孙胡元麟之子胡仲达。因胡直孺“招魂冢”葬在稻田,其长子胡杞曾随墓守护,遂以此地为家。由于后来的华林农民起义,稻田村毁于战火,华林胡氏后裔故土难离,纷纷迁徙至华林浮云祖居附近的下坑、上港、狮石等村。


南宋时由胡用之捐建的惠安寺以及寺后胡氏大宗祠,在明初得到重建。乾隆版《南昌府志》卷二十四“寺观”云:“惠安寺,在县治西,宋祥符间(1008—1016年)建,洪武初(2388年)重建,嘉靖二年(1523年)废,移大佛罗汉像于延恩寺。”


正德五年至七年(1510—1512),华林书院“奉敕建为万年宫。”(《甘竹胡氏十修族谱·租产记》),并立有万年宫牌坊。书院名存实亡,遗址成为道观。但不久即由于华林农民起义的爆发,万年宫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其建筑所剩无几。至明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万年宫仅存东宅,“而书院仅为荒烟惨澹之墟矣”(胡之翰等撰《续兴华林书院记》,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


明代政治腐败,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和专制统治者对思想文化自由的恐惧,从嘉靖至天启不到百年时间内,全国各地的书院就四次遭到厄运。所幸明代华林胡氏修建在奉新陆续修建了一些书院,虽然规模有限,数量不多,但也可见华林书院之传统不坠、胡氏后裔承传之努力。如嘉靖年间,胡庆源在官源下创办了元秀居书院。胡庆源(1502—1557年)号一川,《甘竹十修族谱·卷一·水碓冈共官源详类》中记载他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岁在癸卯徙居官源。”可知书院创办于他徙居官源期间。


崇祯十一年(1638),胡介仲在南风嘴水碓创办文陶书院。胡介仲(1583—1654)行家七,号陶轩,谱名旌节,邑庠生。《水碓冈共官源详类》曰:“明崇祯戊寅年,手创南风嘴文陶书院一所。”


崇祯十一年(1638),胡一洪与胡胎云父子在竹下下手创建淡香斋书院。胡一洪(1575—1668)行周十,号华宇,乡饮大宾。《下坑叔昂公支详类》云:“崇祯辛未年(1631)同弟宏宇创竹下新屋居焉。戊寅年又创淡香斋书院一所。公生平乐善循理,载诸邑志。崇祯壬午年(1642)五修族谱监定。”《十修族谱》卷三《书院志》云:“一淡香斋,在竹下下手,胎云创建。”又《淡香斋、三立居二书院合记》曰:“华宇公富而好礼,善积庆余,曾于崇祯戊寅手创淡香斋,即命郎君胎云公暨诸孙肄业其间,朝夕键扉,寒暑勿辍。”


明崇祯十五年(1642),胡胎云、胡汝任创办续兴华林书院。胡胎云(1620—1664),行登九,榜名大成,进士及第,官都察院观政。据《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四·下坑振宗公支详类》云:“(1615—1674年)明崇祯壬午年汇辑五修族谱,本年同族侄世相续兴华林书院。”胡汝任,行翰三,谱名世相,邑增广生。《官源振声公支详类》云:“明崇祯壬午年汇辑五修族谱,本年同族叔大成首事续兴华林书院。”


明代中叶,在华林山麓兴建了一座华林胡姓纪念性的也是标志性建筑——济美牌坊。


济美牌坊位于会埠镇招宾村潦河北岸7米处,距县城28公里。是古奉新县北大道必经之地。据《华林胡氏大成族谱》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当地官宦为纪念和表彰明从仕郎布政使司理胡士琇及其祖先、宋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宋光禄寺丞胡仲容而建造,取义于仲尧、仲容兄弟相济而美,“世济其美,不陨其名”。牌坊高12,2米,宽4。15米,建筑结构为正方形,由4根方形石柱构成4门,每门宽4米,高4米,4根方形石柱每方宽0、4米,每面由门楼式牌坊组合而成,榫式联结,造型精美。每门在门首镶嵌青石板各一块,第一层题“从仕郎布政使司理问所理问胡士琇”;第二层题“济美”两斗体大字;第三层镌刻“圣旨”二字。牌坊四角作挑檐状,4柱上下刻满莲花瓣状图案,横梁及二、三层间柱内外均刻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以及人物、花卉、禽兽和几何形穿花图案,千姿百态。牌坊上各层青石板上记载着华林胡氏千古流传的佳话:


宋国子监主簿胡仲尧……淳化中捐粟赈饥,活民数万;景德四年创南津桥;建华林书院,捐稻租八百担,饥四方来学之士。先是,雍熙二年诏旌其门。宋光禄仕丞仲容,仲尧之弟,景德四年拓地建圣贤祠三十间,像七十座,讲舍百余间,置养士田,始复南唐以来涂、廖之迹。明应麟,胡城第17世孙,正统六年,输粟千石助赈,天子特敕奖屠苏以羊酒……


济美牌坊是江西省唯一的四方牌楼,极具文物价值。1984年,奉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奉新县的华林胡氏士人,继续南宋以来的修谱传统,并发扬光大。


成化十三年(1477),孙坑胡孟隽、孟孚二人与岗下胡允振、允廉合修谱系。万历十七年(1589),胡坊胡汝焕重修华林族谱。见于清乾隆年间胡豪所撰《江省大宗祠修辑大成谱牒引》中所说。


明正统年间胡孟谦,庠生,是三修《甘竹胡氏族谱》的纂修,并由他作序。后赴秋闱不第,最后因病逝葬于奉新县湖井。《十修甘竹胡氏族谱序》云:“明正统间(1436—1449)十三世祖孟谦公因华林与毗陵合谱,而三修之。”《历次修谱首事名数》载:“第三修,孟谦。”又经考证,《甘竹胡氏宗谱序》作于明正统四年(1439),载十修族谱。此年,奉新县招宾支胡应麟与毗陵支、时任礼部尚书的胡濙重修《华林毗陵胡氏合谱》。究竟此谱与华林胡氏的三修有何区别,尚不太清楚。


嘉靖年间,甘竹胡氏族谱第四次修纂。主纂者胡振祖(1462—1542)行仲一,号纳斋。享年八十,卒葬奉新县赤岸枫树坑。《十修族谱序》曰:“迨正德(1506—1521)遭兵燹之乱,我祖讷斋公虑其散佚,访求采辑,而四修之。”《甘竹胡氏五修族谱序》(胡和瑞)云:“迨嘉靖戊子(1528)祖讷斋公锐意兴厘,实为四修矣。又《历次修谱首事名数》载:”第四修,振祖。”


崇祯年间,甘竹胡氏族谱第五次修纂。主纂者胡和瑞,行室一,号养初,改名承我。《甘竹胡氏十修族谱》有传云:“冠带荣身。崇祯壬午年(1642)五修族谱鉴定。”《十修族谱序》“胡芳桂”亦云:“至五修,养初诸公文章著述尤极一时之美,虽然莫谓后此之无其人也。”序中诸公系指同时一道修撰者胡之龙、胡大成等人。据《甘竹胡氏五修族谱》(明崇祯壬午岁仲冬月胡来宗撰记载:“岁二月,云子、子展等历华夏,过鸣水,奔走采辑,锐意厘正。时得编录者若而人,参阅者若而人,证修、同修者又若而人。繇是举,数年莫毕之务,旬月而告成,请裁于族之长老。”云子即胡云子(1604—1654)行列四,字云子,派名之龙。业儒,庠生。明崇祯十五年(1642)五修族谱汇辑。十修族谱有传云:“且凡励志诗书之士,每不能旁及于余艺,云子则兼治之而靡不精工。其操弦,则司马徽也;其手谈,则王中郎也;其书法,则欧阳洵;其喷墨写意,则曹不与也。云子之足为人师资者,不特文章当法,其斧斤,即小技,亦当奉为宗匠也,可不谓之全才也耶?”又查族谱,新发现一篇佚文《甘竹胡氏五修族谱说》,载《十修族谱》卷三,作于崇祯十五年(1642)仲冬月。


与他一道编辑者胡世相(增生),作《甘竹胡氏五修族谱跋》。另外,他还编有《四书辑录》《四书大易语录》《甘竹胡氏历年冠婚举子报名小引》,撰有《胡君淑光行状》。胡世相(1616—1674)行翰三,字汝任。邑增广生。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5《艺文·书目》载:《四书辑录》,增生胡世相撰。《十修族谱》卷四《官源振声公支详类》说他在“明崇祯壬午年(1642)汇辑五修族谱,本年同族叔大成首事续兴华林书院,辑录《易经四书讲义》,功苦至老不倦。载邑乘。”《元秀居语录》序曰:“壬子(1672)春杪,特向汝任求其汇稿,乃随出夙昔所辑《四书大易语录》以示,予读之数月,顿觉向之有疑义者,尽涣然冰释。”


还有一位重要人物胡大成(1620—1666),行登九,派名之诚,榜名大成。字子展,号胎云。明崇祯甲戍年(1634)入泮,顺治庚寅年(1650)补廪,甲午科(1654)中式二十六名副榜,庚子科(1660)中式五十二名举人,辛丑科(1661)联捷五十一名进士,殿试三甲一百一十二名钦点都察院观政。同治版《奉新县志》与十修族谱均有传。族谱传云:“刻有《淡香斋制艺》行世。明崇祯壬午年(1642)汇辑五修族谱,本年同族侄世相续兴华林书院。”《元秀居语录序》:“族侄子展与重侄汝任,自幼好学,筑室于华林山之阳,互相磨劘,以底于有成。今子展捷隽南宫,已可谓不负所学;而汝任长困诸生,念古人穷愁著述,于是益自孜潜,积书于里右之元秀居,随其心之所得,笔之成帙,颜之曰《语录》,俾阅之者历历如数家珍,无不心豁而神怡。”后序及小引作于崇祯十五年(1642)冬月,载十修族谱卷三。胡大成著述二部、文二篇:《淡香斋制艺》《元秀居语录》。与胡汝任合纂《甘竹胡氏五修族谱后序》《续兴胡氏祠堂小引》。


五修族谱编录胡世宁(1621—1674)行翰八,字予定,号作舟,庠生。去世后葬奉新县赤岸居右店前虎形山。他还撰有《祖妣邓孺人行状》,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二。


五修族谱参阅胡之翰(1621—1696)行公四,字子干。业儒,郡庠生。崇祯壬午年(1642)五修族谱参阅。寿七十六。他还作有《续兴华林书院记》,作于修谱这一年九月,载十修族谱卷三。此文乃是他与胡一中、胡大成、胡世济、胡世美、胡之瓒等六人合撰。胡世美,行林四,字拙生。族谱编录,撰有《工费志》载谱后。胡之瓒字行登七,字三一,号存庵。业儒,庠生。五修族谱参阅。寿八十六,卒葬奉新县赤岸石垴陂。《甘竹胡氏十修族谱》还收有他的《甘竹胡公继桥行状》一文。


五修族谱汇辑者胡之琛,还作有《胡公绍桥哀辞》《甘竹胡氏五修族谱后序》。之琛(1608—1675)行本七,字献其。业儒。明崇祯十一年(1638)入泮,崇祯壬午年(1642)五修族谱汇辑。卒葬奉新县赤岸望石冈。所作哀辞及后序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二、卷三。
五修族谱参阅者胡来宗,还作有《甘竹胡氏五修族谱序》。胡来宗(1594—1668)行位八,字仲吉。卒葬奉新县赤岸对门松山。所作序文载十修族谱卷三。


另外,据翰林院编修周凤翱所撰《重修华林胡氏合谱序》,在万历年间,则司寇胡汝焕曾合修华林胡氏宗谱,至崇祯九年又有胡来亨等人修《华林胡氏宗谱》,但均未见于奉新县的甘竹胡氏宗谱,当是另一处所修。


与华林胡氏族谱有关的文献还有:胡仲谟所撰《华林稻田家乘序》,胡仲谟,进士及第,授承德郎,官云南按察司。生卒年不详,所撰序文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三。


朝散大夫胡镇文二篇:《祭兵部尚书开国公祖妣开国夫人墓文》《续谱序》:胡镇,生卒年不详。授朝散大夫,官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据《甘竹胡氏十修族谱》记载:所撰墓文作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载卷一;所撰序文作于嘉靖七年(1528)秋,载卷三。


明代在奉新的胡氏重要人物如:永乐二年甲申(1404)曾棨榜一名:胡澄。道光版《奉新县志》卷七“人物·进士”记载:“胡澄,字景渊,同安乡人。官行人司行人。”还有乡进士一名:胡榆。
    
景泰年间,华林胡氏名士胡叔蔓,号素庵。《甘竹胡氏十修族谱》有传云:“祖蔓公嗜学,喜交游,与窗友吴淡庵、余浪庵两先生,号为松、竹、柏三友。”“曾筑三庵轩于南岭北,自谓”三庵居士”。时人号曰‘南岭三友’。岁时(明景泰间)伏腊,相与琴酒,娱情诗歌,赠答而已。且著《戒杀论》劝众,敦义方以训子,忠于持己,恕以待人,里党中咸仰望焉。”


在高安的华林胡氏人物如:胡旌节(1583—1654),行家七,字介仲,号陶轩,居高安县。庠生,精医术,著有《医方》《青囊词曲》。得年72岁,逝世后葬高安三十二都鸣水蛇形山。《甘竹胡氏十修族谱》有传云:“明崇祯戊寅年(1638)一手创南凤嘴文陶书院一所,崇祯壬午(1642)五修族谱鉴定。”又据康熙五十一年(1712)桂月胡斯锡所撰《席之公行状》记载:“岁在癸丑(1673)侍先君读书于文陶院中,先君偶检笥中,得公手录《医方》及《青囊词曲》诸书,对之大泣,特语锡曰:”此尔大父(胡旌节)手泽也。


胡之骏(16O2—1670)行列三,字席之,号达斋。业儒行医而有著述。寿六十九,卒葬奉新赤岸居右店前。《甘竹十修族谱》有其行状曰:“居恒每出其所辑《青囊葬经》及《医方药性》诸书,以教余曰:‘此为人子所不可不知者。’以故乡有葬者,必相过卜吉;病者多给剂疗治。寿历七秩,总计五十余年中,盖无日不茶铛药炉之相随,管弦歌弄以自得也。”


明晚期,崇祯九年(1636),华林胡氏在科举上再次发出光亮。这一年江西乡试,中榜者102人,其中华林胡氏中的胡来亨为第三名、胡奇伟为第十三名,胡世邻为第三十五名,副榜中有胡衡。一时主考官、翰林院编修周凤翱大喜,将这四人召集在一起畅谈,“择日集四胡生快谈良久,知胡氏在西江实称鼎族,皆侍御公裔,益叹明德达人,非虚语也。”此次,他还应此四人之请,为之撰写了《重修华林胡氏合谱序》,此序中即记叙了得华林隽雅之士的快意,并感慨地说:“其世代森森,英彦鹊起,固不独一端敏已也。胡氏之族,不诚云鼎族乎?”


请点击左下角数字“2”翻页。。。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