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947阅读
  • 1回复

以胡安国为代表的崇安胡氏(摘自《胡姓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9-06-09

以胡安国为代表的崇安胡氏(摘自《胡姓史话》)
崇安,地处武夷山区,宋代隶属建州,即今天的福建崇安县。五代南唐时,这里是一个商品交易十分繁盛的集镇,称为崇安场。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到宋初便由场升格为县。
南宋大儒胡安国的祖居地和出生地,就是在崇安县的籍溪里。在崇安胡氏这个大家族中,除胡安国外,胡寅、胡宏、胡宁、胡宪都是享誉南宋、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著名学者,在宋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据有关文献记载,崇安胡氏源于江西奉新华林胡氏,与宋代著族晋陵胡氏同出一源,其祖先都可追究溯到西周时的胡公满,南北朝时的胡藩,唐末的胡鬼勺。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华林胡氏族谱序》称:胡鬼勺次子胡瑜之后徙居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为宝文阁学士谥文定安国所出也。也就是说,胡瑜为崇安胡氏的宗祖。
至于胡氏如何迁来崇安,我们不妨先看看《江西通志稿》的说法:五代时,胡瑜的后商振转迁徙以避祸乱。当时,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知审兄弟在福建建立了闽政权,致力于发展农桑,保境息民,使福建在战乱中成为一块相对稳定、安静“乐土”,吸引了许多饱受战乱之苦的人,形成了一次移民潮,胡瑜的后商有位叫胡䕫的,也就是在这一移民潮中携家眷来到了崇安溪里,安居落户,是为崇安胡氏的始迁祖。胡安国时已是第7代。
胡䕫来到崇安后,像其他客民一样,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开始三四代中,胡氏无什么大的起色,只是过着一般百姓的生活。但到玄孙胡罕时,以负气节、重信诺而名于乡里,家境有了很大的改观,迈入了当地乡绅的行列。胡家资产富裕有不少余财,常常借贷给急需钱用的人家;社会地位也大有提高,乡邻间有什么纠葛,总是找胡罕出面调解,而胡罕也乐于此事,久而久之,胡罕在乡民中威望颇高,“听其一言,环左右数百家,终岁讼”。胡罕便是胡安国的祖父。
胡安国的父亲胡渊,字泽之,因生长于较优裕的家境中,故从小读书识文,拜本县吴仙洲老先生为师,学习六经。吴老先生很看重胡渊,把女儿嫁给他为妻,是为胡安国的母亲。胡渊20岁时,曾参加过乡试,但屡试不中,名落孙山。于是,他更加发奋学习,博闻强记,凡经史百家,至阴阳ト筮之书,无不精究。但到后来,由于父亲胡罕慷慨贷人以钱财,而贷出去的钱大都收不回,结果使家境衰落,乃至空匮贫困。
为维持家庭生计,赡养父母,胡渊被迫放弃了学业和科举,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往来于江准之间,以授徒为生。他是个孝子,每年过年过节,只要父母需要的东西,他都会尽其所能、倾其所有,想方设法去买来,以尽孝心。胡罕去世后,因母亲有病,胡渊便不再外出远游,安心在乡里教授生徒,以便早晚好照顾母亲。每有学生送来鲜美的时令食物,他总是拿回去让母亲先尝。晚年寓居江准间(今江西、湖北一带)。胡渊与吴氏生有5个儿子,其中2人早夭,其余3子为胡安国、胡安老、胡安止。另有2个女儿,长女嫁给宿州教授范舜举。
胡安国,字康侯,在兄弟3人中数他最有出息,而崇安胡氏也是从他开始光大起来的。安国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母亲吴氏是位知书达礼的贤淑女性,她从安国能说话开始就教他识字,读(童蒙的语)故胡安国7岁就能作诗,作出“自任以文章道德”之句。稍大后,吴氏又把儿子送到娘家,眼外祖父吴仙洲老先生学习经书,每年仅回家一次。早期的智力教育和开发,为胡安国日后的成才奠定了基础。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胡安国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中书舍人兼待讲、给事中等职。晚年寓居湖南衡山脚下,潜心治学,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写下了30卷的著作《春秋传》。此书为宋人研治《春秋》的经典之作,明朝时被定为士子必读的教科书。
胡安老,字康年,以兄恩荫补官,曾任宜春、罗江二县知县,官至袁州知州;胡安止,也以恩荫补官,累迁至朝奉郎、岳州通判,为政以安抚为先,百姓赖以安居乐业。
靖康之难,宋室南渡,胡安国在此前后携家眷来到了荆、湘之间。先是寓居在江西丰城,约半年时间,随后避乱荆门。此时程门高弟侯师圣自三山也来到荆门避乱,胡安国次子胡宏拜之为师,议论儒学,以《中庸》为至道。后来,长沙人黎明仰慕胡氏之学,专门在风景优美的衡山脚下买地结庐,前往荆门迎接心仪已久的胡安国到衡山寓居。这样,胡安国一家便在衡山之下安居下来,潜心问学,开堂讲学,开创湖湘学派。后来,胡宏在《文定书堂上梁文》中勾勒出胡氏自武夷山来到荆、湘的过程。他说,胡氏“武夷山传世,漳水成家”,因为金兵南侵东犯,宋室南渡,为避乱胡氏一家经历了10年奔波迁移,最后才定居在有荆、湘之胜,连汉、沔之雄的祝融峰下,即今湖南衡山。胡宏在文中也流露了胡氏一家强烈的怀乡之情,“回首十年之奔走,空怀千里之乡邦",就是真实的写照。
崇安胡氏一门多治儒业,胡安国为二程的私淑弟子,一本《春秋传)奠定了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他的儿子胡寅、胡宏、胡宁,侄儿胡宪、胡实,都是南宋有名的学者。号称“东南三贤“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吕祖謙、张栻都曾师从胡氏兄弟、朱、吕为胡宪的学生,张栻出于胡宏门下。清代黄宗羲在其学术史巨著著《宋(元学案)中,专门列出武夷学案》、《衡岳学案》、《五峰学案》、《刘胡诸儒学案》等四大学案,论述胡氏之学。由此可见胡氏在宋代乃至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故谢山《书宋史胡文定传后》称:胡寅、胡宪、胡宏、胡宁四先生均以大儒树节南宋之初,盖当时伊、洛世适,莫有过于文定一门者。
胡寅为胡安国长子,字明仲。本为安国弟之子,其生父母“以多男欲不举",将胡寅置水盆中,溺将死。胡安国母吴氏可怜孩子,把他救起,抱回去令胡安国夫妇抚养。胡寅登宣和三年及进士第,靖康初召为校书郎,从国子祭酒、理学名家杨时受学。绍兴中官至礼部待郎、直学士院。因力主抗金,反对和议,遭到奸臣秦桧的迫害,以讥讪朝政的罪名罢职,安置在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居住。有《论语详说》、《传史管见)、《斐然集》等著作传世,学者称他为致堂先生。胡寅固守伊川之学,其传不广,在其门生中,以刘荀最为有名。刘荀,字子卿,清江(今江西清江县)人。曾师从胡寅于新州,又从学张横浦于南安。孝宗淳熙年间,曾任余干知县、盱胎军知军等。
胡宏,字仁仲,安国次子。曾师从杨时、侯师圣,传承父学学者称五峰先生。他治学不囿守旧说,而有所发明,《宋元学案》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绍兴年间的儒士中,学术成就无人超出五峰先生之上他”卒开湖湘之学统”,成为湘学的创始人。所著《知言》《皇天大纪》等,言约义精,对后世尤其是湖湘学者的影响极其深远。
胡宁,字和仲,安国季子。以荫补官,历任馆职、敕令所删定官、祠部郎官、䕫州路安抚司参议官。学者称茅堂先生。他协助父亲撰写《春秋传),负责修纂检讨,出力甚多。又著《春秋通旨),总贯条例,辅传而行,起到了与《传》相互参考、互证的作第用。元初赵仁甫把胡氏《春秋》颁行学宫,至明初成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
在胡安国的侄子中,以胡宪、胡实最为有名。胡宪,字原仲祖父胡耸,与胡渊为兄弟。父亲胡淳。祖父、父亲都没当过什么官,他全靠堂叔胡安国扶持。先是跟从安国学习,绍兴中以乡贡入太学,师从谯元授、折彦质等。后返归故里崇安籍溪里,一心一意治学,教授生徒,从学者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南宋大儒朱熹、吕祖谦都曾在其门下学习。世称籍溪先生。
胡实,字广仲,以门荫补将土郎,因不喜仕途,便专门以讲明道学作为事业来追求。曾与朱熹、张栻等辩论学问,有自己的见解,从不荷言,为学人所称道。惜英年早逝,年仅38岁。
胡安国的孙子大原、大经、大常、大本、大北、大时等,虽然他们所处正值南宋末期,元兵南下,政局混乱,但他们仍能继承家学,称名于时。(宋元学案》称:胡寅、胡宪、胡宏、胡宁四先生去世后,“广仲(胡实)尚能禅其家学,而伯逢(大原)、季随(大时)兄弟游于朱、张之门,称高弟,可谓盛矣"。
胡大原,字伯逢,胡寅之子。受业于胡宏,因守师说,与朱熹、张栻皆有辩论,不以朱子《知言疑义》为然,对性说的辨析甚为详明,为湖湘学派主将之一。
胡大正,字伯诚,胡宁之子。以任子入官,累迁泉州签判。巡卒曾把四五十个荷斧的打柴人作为盗窃抓了起来,一些官员主张予以斩杀,但胡大正认为不可以,亲自对他们进行审讯,很快查明了他们的真实身份,使无辜的打柴人得免一死,
时人称之。
胡大壮,字季履;胡大本,字季立;胡大时,字季随,皆为胡宏之子。大壮潜心经术,不事科举,躬耕自给,学者称西园先生。当时帅臣交荐于朝,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延聘他为岳麓书院山长,皆力辞不就。大本曾与张栻共学于岳麓书院大时,号盘谷,受业于张栻,湖湘学者称他为第一。张栻去世后、大时师从永康事功学者陈傅良,学习事功之学。
崇安胡氏,自避地湖湘,三代奋起,人才辈出,成为南宋时期著名的学术世家。其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一是上承伊洛之学,下启南宋理学;二是开创湖湘学派,主敬求实、主张抗金,反对妥协求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励和影响了后世学子尤其是湖湘学者。“唯楚有材,于斯为盛”,也正是发端此。
在胡氏的门生弟子中,除朱熹、张栻、吕祖谦“东南三贤”外,还有一大批可圈可点的有志之士。胡安国的门人中,有江琦、曾几、范如圭、薛徽言、胡铨、胡襄、谭知礼、韩璜、李樁、方畴、刘芮、向沈、向浯、汪应辰、彪虎臣等著名人物。如胡铨,为南宋初年的著名政论家,力主抗金复仇,怒斥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官至资政殿学士,为一代名臣。他还是南宋大学者杨万里、周必大的老师。
胡宪的门人中,最杰出的要数朱熹,他是中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之一。胡宏的门生弟子,著名的有张栻、彪居正、吴翌、赵棠等,他们是湖湘学派的中坚力量。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四川广汉人。南宋宰相张浚之子。少时随父亲来到湖南,往来于永州、潭州之间。历任吏部侍郎兼侍讲、靖江知府、秘阁修撰、湖北路转运使、江陵知府等。传承胡宏之学,主敬立诚,是当时颇具影响的理学大家之一。在他的努力下,胡氏开创的湖湘学派得以发扬光大。彪居正,字德美,湘潭人。其父彪虎臣为胡安国的门人。他师从胡宏,成为仅位居张栻之下的岳麓巨子,有“彪夫子”之称。
宋代以后,崇安胡氏的后裔除了仍居住在祖居地籍溪里外,还分布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胡安国有曾孙叫胡黼,宋末徙居水州,遂为零陵人。胡黼字贵良,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历任崇庆州、池州知州,兴学简讼,以惠政著称,曾受到朝廷的旌表。
胡宏的后裔有居住在江西泰和蟠龙山的。据明人胡直《衡庐精含藏稿》记载,蟠龙山胡氏始迁祖叫胡成,因在江西做官,而把家安居在此,传几代至胡国宝,又徙居一个叫言溪的地方。胡国宝传13世至胡清,在当时很有影响。胡清传元讠衰,再胡尧。胡尧在明朝官至州按察使,人称仰斋先生。胡尧子胡舜举,字汝贤,号螺溪,晚年号东皋居士。他5岁时随父离开家乡到任所,直到20岁以后才返回家乡,补为邑庠生,因屡度科挙不第,于是弃而归家隐居。娶庐陵刘氏女,生5子:则禹、景禹、承禹、命禹、缵禹,孙子有于汤、有汤、翊汤等。
胡寅的后裔有居于今湖南湘潭县的。据《拗柴胡氏七修族谱》称,拗柴胡氏为胡安国长子胡寅的后裔,其居地在今湘潭县中路铺拗柴岭,始迁祖是明代的胡道权、胡道衡兄弟。该谱说,胡寅死后,其家仍在衡山,但有后代返回崇安居住。明初有胡寅的五世孙胡德祥,担任万户长,调守茶陵延和寨,于是全家又从崇安来到湖南茶陵。永乐年间,胡德祥的两个儿子胡道权、胡道衡又从茶陵迁居湘潭拗柴,以耕读传家。
此外,与崇安胡氏同出一源的胡瑜的后裔,自宋代至明代嘉靖中,一直居住在江西吉州(今江西吉水县)。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因遭灾歉收,有叫胡安宁的,携家眷来常德武陵(今常德县)花莲冲定居落业。胡安宁生有2子:长子胡廷禄,迁居汉寿;次子胡廷初仍居武陵。至今子孙繁衍,成为当地大族。据《创修族谱序》称,早在五代时,胡瑜就居住在湖广武陵,而后胡珰之孙胡仲淇也分居武陵,故楚地华林胡氏分布,星罗棋布,而详其本源,总属胡鬼勺及耿氏夫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6-12
胡氏宗亲网 每日新闻 (2019.06.12)
荣誉国际集团开门红竞得安徽天长城南新区综合地产项目188.8亩地块
四川公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在成都召开!
2019“华林杯”宜春市第二届龙舟赛活动举行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