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承谱(1732—1805),字韵仲,号元峰。元峰老人,是安徽泾县溪头都人。“龙坦胡氏”宗族在泾县是个姓氏藩衍、科举连绵的大族。胡承谱的家庭成员也都能文善诗。父胡恒龄,“以子承谱,赠修职郎庐江教谕“;弟胡承谆,字元音,乾隆戊申(1788)举人,有《卷石山房诗草》;弟胡承课,字书田,诸生,有《狃文诗集》;弟胡承*,庠生,“以侄先联,赠修职郎江苏睢宁县教谕”。胡承谱曾言其“省吾四弟”,则胡承揖可能字省吾。胡承谱有子八人,长子先声,字骏夫,乾隆癸卯(1783)举人,乾隆庚戌(1790)进士,天才超迈,善诗文,曾掌常熟熙湖书院,惜早卒。次子先联,字星五,乾隆丙午(1786)举人,曾任常熟教谕,亦在邯郸任过官职。 《泾县志•文苑》在胡承谱小传中云:“少颖悟,读书目数行下。弱冠举于乡,授庐江县训导”。任上治声颇佳。后因“婴偏废疾”,遂乞休归,以著书自娱。 据《泾县志选举》载,胡承谱为乾隆壬申(十七年,1752)恩科举人,其当生于雍正十年(1732)。又小传载其“年七十四卒”,则胡承谱卒年当在嘉庆十年(1805)。关于“授庐江训导一职”一事,《庐州府志》于庐江训导一职载:胡承谱,泾县举人,三十二年任;县志作承谱。”则其任庐江训导,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只麈谭》卷下第十五则云:“孙梦兰随寡母侨居庐江。余司训日,儿辈与缔交,尝资助之。” 《泾县志•文苑》胡承谱小传还凿凿地记录了他在庐江的慷慨奇行:时岁祲,奉大府檄,委冒剔—,经画有方。有乡官观察某,与*舍二生不协,因诣学所以—二生者,力拒之,曰:“二生无劣行。杀人媚人,吾不为也。”观察怒以他事中伤,罢官去。 胡承谱的这一段人生经历,与《只麈谈》中的多篇小说相映衬,容后详谈。此后,胡承谱还出任了上元县教谕,亦有政声。后由于委赈乡邑期间,勤于所事,“婴偏废疾”,遂乞休归,以著书自娱。小传谓其著《春秋五测》、《只麈谭》及《元峰诗钞》四卷行世。 然据《泾县志•艺文》所载:“《元峰诗钞》二卷(采访册),会稽周长发有序;《元峰诗钞》一卷(采访册大典),朱筠有序。”则《元峰诗钞》凡三卷,而非四卷。 《泾县志•艺文》辑录有其诗四首:《读泾川丛书三十四韵》、《桓公岭》、《香心庙》、《幕溪与赵宾而别》,诗风质朴简约。 至于《春秋五测》据《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载,为戴祖启撰。戴祖启,字敬咸,号未堂。《续只麈谭》卷上第11则《夏书斋戮》记曰:“予亡友戴敬咸博士。”则二者为友人,《春秋五测》为谁所撰,著录或有%误,待考。《只麈谭》为文言小说集,向未见著录,有乾隆戊申(1788)序本、《泾川丛书》本等。《泾川丛书》本《只麈谭》分正续两部分(乾隆本为正集)。续集约完成于嘉庆五年(1800)。 “只麈谭”即独自执麈尾清淡。宋辛弃疾《满江红•中秋》词:“更如今,不听麈淡清,愁如发”宋林景熙《访僧邻庵次韵》:“寂寥午夜松风响,疑是神仙接麈谈。”“麈谈”指的都是“闲居谈论”。胡承谱以“只麈谭”为其书命名,很能见他患偏瘫乞休后,虽不免孤独寂寥,但悠然自得、心境澄明的心态。 赵绍祖在《只麈谭》跋中曾提到:“胡元峰先生《只麈谭》四卷,病中之所著,本无意求工,古今杂出,细大不捐,盖深得段成式《酉阳杂俎》、沈存中《梦溪笔谈》、陶九成《辍耕录》之遗意。”肯定了胡承谱的创作心态,也对作品的内容特点及艺术成就作了较为切当的评价。 《只麈谭》即独自执麈尾而清谈,“塵谈”指的都是“闲居谈论”,胡氏以《只塵谈》为书名,很能见其患偏瘫乞休后,仍悠然自得、心境澄明的良好心态。 《只麈谭》卷上及《续只麈谭》卷上内容是证经考史与诗话文评之类,包括写人情、述物理、叙风土之类,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从中亦一窥作者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只麈谭》卷下及《续只麈谭》卷下共计小说42则,内容相对集中。或出于胡承谱自身性格特点及人生经历,他对忠臣、能臣、清官、廉吏十分欣赏,对刚烈不阿、有胆有识的奇士,颇有惺惺相惜之感。有用绝大部分篇目为这些人著书立传,成为小说写得出色的一大部类。由于他所写大部分为真人真事,其史料价值也是非常珍贵的,可以说,胡承谱是从一个特有的侧面,反映了明末至清中叶官僚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生活风貌。 由于胡承谱自身性格特点及人生经历,他对忠臣、能臣、清官、廉臣十分欣赏,对刚烈不阿、有胆有识之士,颇有惺惺相惜之感。他用很大的篇目为这些人著书立传,成为其小说写得最为出色的一大部类。文字质朴而感人至深,胡氏常在小说中发表议论,精辟论述与正文相辉映,给读者点拨和回味。其笔法纯为史传体。后人评其继承了司马迁“叙事以情”的特点。如:《宛平典史》、《书鲁亮侪逸事》两则,胡氏着力塑造了“为人有胆有识”、忠于职守、不畏权势、桀傲不训两个“奇士”、“奇男子”的形象,鲜活突出,富有生气。这在文言小说史上是不多见的。 清代文言小说中,纷繁众多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图解旧道德的工具。而胡氏在《婿卖妻母》中却着力描写了一个“有识有胆老妇人”的正面形象。这一“奇妪”形象的塑造,使其小说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意义,丰富了千百年来女性形象的画廊。 胡承谱出生于一个科举世家,他对科举制度的思想主流是认同的。但他又写出《魂赴乡试》这则小说。其间写出了对科举制度吃人的朦胧认识。其内容与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体裁、笔法较之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任何一章,毫不逊色。可见胡氏自已的创新,不仅在内容题材上有所拓展,在艺术上也大有可取之处。 胡承谱在其文言小说中,常把真人真事与幻化情节相结合,构思巧妙,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情态毕肖。有学者评其小说是“史才、诗笔、议论”的绝妙结合,是恰当的。如:胡氏的《衡水八命》,叙事详明完备,情节跌宕曲折。较之袁枚的《換尸雪冤》,似乎略胜一筹。 清嘉庆年间,县人赵绍祖在《只麈谭》跋中赞誉道:“胡元峰先生《只麈谭》四卷,病中之所著,本无意求工,而古今杂出,细大不捐,盖深得段成式《酉阳杂俎》、沈存中《梦溪笔谈》、陶九成《辍耕录》之遗意”。虽是誉美之辞,但对胡氏作品内容特点及艺术成就作出了切当的评价。胡承谱之《只麈谭》自有其闪光之处,其中文献史料价值是值得后人认真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