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电影皇后胡蝶
--------------------------------------------------------------------------------
http://e.jmnews.com.cn 2003-10-19 9:07:06 江门日报 评论
http://e.jmrb.com/m/2003/10/19/09/m_4646.shtml 陈一峰
胡蝶剧照
胡蝶,乳名胡宝娟,原籍是鹤山市古劳镇坡山人,1908年出生于上海。
胡蝶16岁时,我国第一间电影演员训练学校在上海招生。胡宝娟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报名参加考试。同期考生达二千多人,由陈寿荫和洪深(均是著名戏剧专家)担任主考。陈寿荫是大中华影片公司的导演,洪深曾留学美国,专攻戏剧,是资深的编剧家。两人均认为胡宝娟具有灵秀的外表和内在的演员气质。她幸运地被录取了,改艺名为“胡蝶”。
胡蝶在中华电影学校造诣半年,学习课程有影剧概论、电影行政、西洋近代戏剧史,以及导演、化装、舞蹈、歌唱等十多个门类,学员除了每星期观看两次外国电影作为“观摩”学习之外,胡蝶甚至连骑马、开汽车等技术,也精通纯熟。
1924年秋天,胡蝶在中华电影学校毕业,陈寿荫便推荐她参加故事片《战功》的摄制工作。此片由广东籍的女演员张织云主演,胡蝶初上银幕,只当配角。
第一次登上银幕的胡蝶,只是扮演一个游艺大会中卖糖果的女孩。虽然缺乏经验,但非常认真。为了化妆和演出的方便,她连心爱的发辫也剪去了。
大中华公司拍完了《战功》一片以后,因资金无法周转,与百合电影制片公司合并。胡蝶也转到明星电影公司,参加拍摄武打片《火烧红莲寺》。胡蝶在《火烧红莲寺》一剧中虽然不是主角,但她在银幕上已崭露头角,深得导演和老前辈的赞誉。不久,胡蝶便在《秋扇怨》一剧中担任主演,并且开始走红。
《秋扇怨》是一部时装悲剧片,剧本是陈铿然在吴江大学读书时创作的。在摄影棚内,胡蝶绝对服从导演的指挥,回到家里则熟读剧本,揣摩人物的性格,钻研人物的内心情感。由于她的刻苦用功,《秋扇怨》只用了几个月时间便拍摄完成并上映,颇得观众好评。
1926年,胡蝶从友联影片公司转到了天一影片公司。该公司是香港邵氏影片公司的前身。天一公司专门改编民间故事拍成电影,效益很好。胡蝶在天一公司拍摄了《梁祝痛史》、《孟姜女》、《白蛇传》、《铁扇公主》等15部影片,演技突飞猛进。
1928年,胡蝶离开了天一公司,转入明星彩片公司,这是胡蝶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该
公司开创了我国长篇故事片的先河。1930年,胡蝶主演了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
丹》,该片先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然后遍及全国以至南洋一带,连续放映几个月,引起海内外的轰动。接着,胡蝶又在我国第一部发音片《自由之花》中扮演小凤仙。她的演技,使影迷们如痴如醉。
《姐妹花》是胡蝶的成名之作,在影片中,她一人兼饰大宝、二宝两个角色。在剧中,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才,把演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姐妹花》拍成后,在上海新光大戏院连续上映两个月,场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1985年上海新光大戏院改名为“上海学术电影院”时,还专场重映了《姐妹花》。抗日战争开始,胡蝶在明星影片公司拍出了《狂流》、《脂粉市场》等几部颇有现实意义的影片。
1933年,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明星日报》举办中国“电影皇后”评选,胡蝶获选票最多,荣膺中国“电影皇后”的称号,并参加了非常隆重的“加冕”仪式。
自此以后,胡蝶的名字红遍全中国。她的形象和名字以及象征她艺名的小动物“胡蝶”,成了日用品、饰品和旅店、餐厅用以招徕顾客的标记,印有胡蝶相片的明信片雪花般飞出。但同时也有一些电影社、剧团嫉妒胡蝶的名气,不惜造谣中伤,却始终无损她的美誉。
1935年2月21日至3月2日,苏联为纪念其电影事业发展15周年,在莫斯科举行了国际电影展览会,邀请各国选派电影代表团参加。我国当时选了胡蝶等8人组成代表团,并精选了《姐妹花》、《渔光曲》等8部电影赴会,获得荣誉奖。苏联还特意安排《姐妹花》一片在列宁格勒的电影院公映。
胡蝶在拍《秋扇怨》时,与广东籍的男主角林雪怀相恋,并订了婚,但因双方性情不合,后来解除了婚约。1935年年底,胡蝶与上海实业家潘有声结婚。结婚后,她本想息影艺坛,但明星公司同仁一致挽留,她又与公司订了每年拍一戏的合约。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胡蝶逃难香港,原订一年一戏的合约也因之停止执行。1943年香港沦陷,胡蝶又转赴四川重庆,到了1945年才与丈夫返回香港定居。1946年,潘有声病逝,胡蝶悲痛不已,为了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便把身心重新投入电影事业。就在那一年,她为大中华公司拍摄了《某夫人》。1947年,与赵丹拍摄了《苦儿流浪记》。
1959年,胡蝶应香港邵氏公司的邀请担任《童街》一剧的主角。她与男主角贺宾在剧中饰演一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中年夫妇帮助孤儿重聚的故事,演得逼真动人,观众为之倾倒。接着她主演《两代女性》、《后门》等,都获得成功。尤其是《后门》一片,效果很好,获得亚洲第七届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禾奖,胡蝶也拿下了最佳主角奖的桂冠。胡蝶夺得金禾奖后,更得电影界的青睐。1966年,台湾名导演李翰祥邀她去台湾拍影片《明月几时圆》和《塔里的女人》。1967年,60岁的胡蝶在拍片中与台湾54岁的地产商宋坤芳认识。宋坤芳-向来就非常崇拜胡蝶,奉之为偶像,凡是胡蝶主演的影片,他都千方百计要看。此次二人相恋仅几个月,便在台湾结婚。几年以后,宋坤芳也去世了。1975年,胡蝶在儿媳的一再恳求下,到加拿大定居,安度她的晚年。
胡蝶在晚年曾写下了《回忆录》,长达10多万字,1986年写完,同年12月在台湾出版,1987年《南方日报》周末版选辑连载。1989年4月23日晚上7时(加拿大时间),胡蝶在温哥华寓所心脏病发,急送圣约瑟医院抢救无效而逝世,享年81岁。
胡蝶的一生,经历了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历史阶段,所拍的数百部影片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创立了根基。 (图片由鹤山市博物馆提供,李振江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