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92阅读
  • 0回复

胡渭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0-07
— 本帖被 南山 从 寻根旅游 移动到本区(2010-12-04) —
胡渭,字胐明,号东樵,德清县城关镇人,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据《中国学术家列传》记载:他“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曾祖友信,明隆庆进士,与归有光齐名,有著述留世。祖父子益,为诸生。父公角,天启举人,清介自治,致力于史汉百家言,振笔得祖风,事亲孝,友爱诸弟,著有《漱六轩稿》。”其父于1644年去世,胡渭时年12岁。这时正值明清交替之际,社会混乱,他由母沈氏携之避乱山谷间,教以书。此处便是今之德清城关镇大友村经南圩。胡渭在这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乡情中,心旷神怡,常在月光皎洁之良宵,漫步于“金钩钓月”这诗情画意的美景之中,清澈的龙溪支流从文明塔北蜿蜒曲折向西,进入经南圩至赤港,微微转南弯去,形似鱼钩。在月光下,清风徐徐,水波粼粼,一轮银月倒映在钩形的水变之中,就在这奇妙的境地上,留下了胡渭童年的足迹。
    由于家庭的熏陶,胡谓好学不辍,15岁为县学生,然屡考不举,一生白衣处士,可是学术成就卓越,立言不朽,成一代儒宗。在清初与大学者顾炎武、黄宗羲、黄宗炎、毛奇龄、万斯大、万斯同、阎若璩齐名。梁启超高度评价胡渭的学术人文思想,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把顾炎武、万斯同、胡渭、阎若璩列为“清初经学家之代表人物”,又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述:“他(胡渭)的学风不尚泛博,开后人法门不少……给思想界很大影响。”对其开创考据、训诂、朴学之风及对后世的影响大加褒赏,雀为乾嘉学派及王念孙、王引之、孙贻让、俞樾等经学大师之先辈。梁启超盛赞胡渭所著的《易图明辨》,考定宁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揭示了《易经》图象的真正来源。他指出:“胡渭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易图明辨》这部书。‘河图’、‘洛书’、太极、无极是组成宋学的基本核心,宋儒所谓的理的、气、数、命、心、性,都出自这里,而胡氏此书,打破了周敦颐所谓‘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的说法。自此学者乃知宋学自宋学,孔学自孔学,两者不可混同;而且揭示出我国人好以阴阳五行说经,并不是从宋才开始,原来汉代以来就已出现。胡氏此书,乃将此异说之来历和盘托出,使其不复能依附经以自重,实思想一大革命。可与达尔文的《种源论》媲美。”他的《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凡20卷,附地图47幅。书中对历代方志舆图搜采殆尽,并详细考证了九洲分域、山水脉络的古今异同。特别是《导河》一章中,“备考历史决溢改流之足迹,论近日黄、淮之势,考论尤详”。他试图为治理黄、淮提供历史依据。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其著述的评价是:“精赅典赡,此为冠点!”、“其留心经济,异于迂儒不通时务者远矣。”《清史·毛奇龄传》云:“奇龄淹贯群书,所自负者在经学,……所作《经问》,指名攻驳者惟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人。以三人博学重望足以攻击,而余子以下不足齿录,其傲如此。……”但也不得不服胡渭等到人。乾隆时的学者注中把顾炎武、胡渭、梅文鼎、阎若璩、惠栋、戴震称为“国朝六儒”。在其所撰《六儒颂》中云:“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河洛矫诬至胡氏而绌;中西推步至梅氏而精;力攻古文书者阎氏也;专言汉儒《易》者惠氏也;凡此皆千余年不传之绝学,及戴氏出而集其成焉。……然于思想影响之巨,则吾于顾、戴外,独推阎、胡。”足以说明胡渭在清代学术思想上的地位与作用。
    杨荫深编的《中国学术家列传》(上海光明书局1939年10月初版,台湾德志出版社1968年重版)选录了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直至康有为、章炳麟、梁启超等共459人,其中有德清人沈约、胡渭、俞樾3人。此书声称胡渭“有一代儒宗之称,乃乾嘉考据学派的先驱。”
    美国学者、著名东方学家恒慕义(A·W ·Hummel又译海默尔)博士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英文原版于1943-1944年间在美国出版)在国外颇享盛名。它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通过能清代800余名人物活动情况的详尽介绍,把明末到清亡300年间的历史概貌展现出来,勾画了整个清代历兄的基础轮廓。其中就有胡渭和俞樾。该书引《四库全书》总裁纪昀的话,说《禹贡锥指》“是地理这门学科中最可信的内容。”又说《易图明辨》“由于提示了图像的真正来源与《易经》本文毫不相干,胡渭乃给宋代理学的宇宙论以严重的打击,从而使《易经》的研究置于牢国的历史基础之上。”
    新近出版的《胡姓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胡渭亦以“耆年笃学”的大学者,列入了从古到今的25名胡氏名人之列。
    富阳人夏定域教授主编的《德清胡明先生年谱》(载《文渊学报》1936年期,同年浙江省立图书馆发行单行本)全面评介了胡渭的生平和著作。其中引著名诗人、海宁查慎行“寄祝胡东樵先生八十寿”诗云:
        吴羌山色郁然青,中有元家野史亭。
        人指所居为福地,天留此老应文星。
        河汾业盛传三世,夹漈功高在六经。
        千尺乔松多美荫,重看兰玉绕阶庭。
高度赞扬了胡渭的贡献。“兰玉绕阶庭”,就是孙彦升、彦颖、从侄会恩等人。
    胡渭不公一生好学不辍,且老而弥坚。他的第一部书《禹贡锥指》是65岁时才完成的。当时侍讲学士查升把它推荐给康熙皇帝。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南巡到苏州,召见了年已73岁的胡渭,宣赐御书“耆年笃学”4个大字。在此前后,胡渭又不顾年老,陆续完成《易图明辨》、《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几部力作。
    胡渭亦工诗。在京时与学者毛奇龄、阎若璩,大学士冯溥、徐乾学,诗人朱竹垞(彝尊)、查升等,时有诗酒酬唱。在太湖编》《大清一统志》时,更与很多学者切磋唱和。他的诗结集于《东樵遗诗》,还著有《庾开府诗注》、《唐诗玉渊》、《唐诗丽则》、《唐诗表微》,故列名于《国朝诗人征略》。《碧溪诗话》云:“先生研经积学,为后学津梁,诗亦尝鼎之一脔也。”
    现录他在乡颂沈麟士,赵孟頫和管夫人的2首诗:

                            贻陈留尹陈明府
                    昔日吾乡沈麟士,闭门教授见齐史。
                    日诵诗书手织帘,故乡羌吴山下是。
                    今我不学惭昔贤,到处搞颜论经旨。
                    声希太古琴无弦,忽遇知音论宫徵。
                    先生自是谪仙人,素衣不染京洛尘。
                    簿书倥偬作诗赋,去年识面今逾亲。
                    谈辨如云挥玉尘,怪尔文章早入尘。
                    陈留风俗尚如古,使君努力为良循。
                    相去吴淞咫尺水,他年抱楫问渔津。

                              子昂别业
                    王孙归去意如何?傍水依山自结庐。
                    好似浣花兼吏隐,真成西塞狎樵渔。
                    孺人雅淡能工画,稚子聪明解读书。
                    回首玉堂春梦杳,东阁日暮赋闲居。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正月初九,胡渭以82岁高龄病逝于德清城内清芬堂,先安葬于大友村经南圩。42年后,由其嫡孙彦颖迁葬于大友村竹叶蓬旁的坞丘圩,距“金钩钓月”的经南圩约2里许,这里是部分胡氏后裔定居之处。久经沧桑,胡渭墓已堙没无踪,墓碑、墓志早已散失。近几年,经胡氏族人共同努力,奔波寻觅,根据知情者提供的线索,终于在大友村竹叶蓬胡氏本家,访查到由诗人、学者杭世骏撰写、书法家梁诗正书丹的“东樵胡先生墓志铭”及墓碑。为昭先人之潜德,发乡贤之幽光,1999年由胡氏族人与大友村人共同在距原墓赴——坞丘圩不到1里的山田畈,重建胡渭墓,重树原碑、铭。墓内,立有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撰刻的“重建德清胡渭墓题记”,概述了德清胡氏的起家、发展和胡渭的业绩。山田畈是一处依山傍水的山丘田园,墓在小丘的阳坡,面临龙溪转水湾,东依芦苇丛生的小湖荡,西靠方山,城(关)洛(舍)公路穿村而过,真是青山、绿水、人家,环境十分和谐,交通也甚方便,处处散发着自然安祥的气息。
    2000年早春二月,在一个雨雪靡靡之日,江鸿和胡渭的十二世孙胡汇名前来祭拜。一代经学大师终于安息在此,即景赋得:
                    寒雨早春非踏青,野草乔松为拜君。
                    千古文章遗碑在,东樵功绩在人心。
    东樵先生之墓,第三次重建于清旷脱俗的小山阳坡松林间,与元代书画大师赵孟頫墓约距三、四里,同在方山之麓,可供后人瞻仰,令人欣慰。


          皇赠文林郎国子监生东樵胡先生墓志铭
    经筵讲官、太子少师、协办大学士事、吏部尚书、在制、起署兵部尚书,后学钱塘梁诗正撰并蒙盖书丹。
    乾隆二十有二年,清溪胡翰林彦颖将于十有二月癸丑葬其王父东樵先生于经南圩之阡,至是距先生之没盖四十有二年矣。有唐杜甫旅卒岳阳,子崇武病不克葬,而以属其子嗣业,历四十余年而乃克竟先人之志,迁葬偃师。彦颖焦劳日夜,过时而卒先生于幽,故有合乎元氏之所吧于嗣业者,亮其遇而不责以慢,君子有恕辞焉。
    按状,先生名渭,初名渭生,字胐明,东樵其晚年自号也。胡氏籍录余姚,先世讳子中者始迁德清,曾祖友信,隆庆戊辰进士,广东顺德令,有名于时,事载明史。祖子益,诸生,考公角,天启甲子举人。先生生十二年而孤,母沈孺人挈先生避寇山谷间,归则牖户漂摇,草窃犹充斥;有田数十顷在远乡,租船至中途,辄被劫掠,乃鬻负郭之田以完赋,家遂赤贫。年十五游于痒,试高等为增广生。高文远俗,连不得志于有司,乃入太学,馆益都相国所。圣祖侧席,方闻有道之士,复唐宋博学鸿词之科。相国欲以先生应诏,坚辞不肯就,群公避嫌,以相国子师,莫敢先发,及见荐牍无先生名,则又大惊。先生自是绝意科举之学,专穷经义。
    昆山徐大司寇乾学总裁一统志,假归,许以书局自随。礼延太原净若璩、无锡顾祖禹、常熟黄仪、洎先生与修。开馆莫厘峰下,因得纵观天下郡国之书,凡与禹贡山川疆域相涉者随手抄袭与经文比次,以郦元水经注疏其下,郦注所缺,凡古今载籍之言,苟有当于禹贡,必备录之,依经立解,章别句从,历三年而后成,名曰锥指。其于导河一章,辨析尤至。谓后世河日促而南,则兖之西北界不可得详;河南之济亡,则兖之东南界亦苦难辨,华阳专主商洛,则梁之西北界茫无畔岸;黑水与雍通波,则梁之西南界何所之极。研精覃思,博稽图籍,手摹图四十七篇,凡九州之疆域,山海川流之条理,原隰陂泽之形势及古今郡国地名之所在,八方相距之远近,大略粗具。海宁查学士升以先生书上进。法驾南巡,先生撰平成颂一篇并前书诣献行在。上深嘉叹,宣至南书房直庐,赐馔,赐御书诗扇,赐“耆年笃学”四大字。稽古之荣,近代儒者未或逮也。
    《锥指》既成。他经以次渐及。谓诗、书、礼、乐、春秋皆不可以无图,唯易则无所用图,六十四卦二体六爻之画,即其图矣;其卦之次序方位,则乾坤三索、出震齐巽二章尽之矣。图可也,安得有先天后天之别;河图之象,自古无传,从何拟义;洛书之文见于洪范;五行九宫,初不为易而设。作《易图明辨》。谓汉儒专主灾异,以瞽史矫诬之说,乱彝伦攸叙之经,害一。洛书之本文具在洪范,宋儒乃创为白黑之点,方圆之体,九十之位;且谓范之理可通于易,刘牧以九位为河图,十位为洛书,蔡元定两易其名,害二。洪范元无错简,宋儒任意改窜,移“庶徵王省惟岁”以下为五纪之传,移“皇极敛时五福”至“其作汝用,咎及三德,惟辟作福”以下并为五福六极之传,害三。辨误析疑,作《洪范正论》。《大学》一书,朱子作章句,后诸儒皆以补传传为疑。先生以经文“此谓知本”二句当在“止于信”之下,知本盖知止为:“格物至知”与“至善”释在邦畿章内,元无阙文,无待于补。作《大学翼真》。
    太岁在甲午正月九日,考终牖下,春秋八十有二。配黄氏,诸生幼良女。子四人,方腾出继大宗,山西大同令,赠先生如其官,调陵川;方质、方威、诸生;方铨。女二人,适游击沈运桂、诸生沈益新。孙十人:彦颖,翰林院编修;勋,山东临淄令;彦辅,贵州青平令;彦升,由额外主事改授山东定陶令;彦平、彦冲早卒;彦蔼、彦博、彦韬皆诸生。曾孙十余人,玄孙二人。
    铭曰:学犹殖也,经为之根,非别黑白,孰定一尊,苟学不醇,经义终晦,群言纷咙,不鄙则倍,清溪萦纡,四水交趋,织帘而后,笃生真儒,於惟尚书,有体有要,陈畴制贡,劂义也奥,竹素散逸,复传不传,爱析精微,能执圣权,决摘河洛,综贯大学,游情三古,觉彼后觉,耆年笃学,声彻九重,大章巍煌,被稽古荣。其人虽亡,其精则存。墓槚后雕,漆镫不昏,刻碑埋幽,以表经术。撰德考行,□□□□

附二

锥指经恩
胡会恩
    臣会恩先世恒为士,自高祖友信以明隆庆间进士起家为顺德令,政绩茂著,粤人至今尸祝,而文章为世所宗与归太仆有光齐名。嗣后科第蝉联。臣父前进士给事中麒生今诰赠兵部左侍郎者,其文章亦饶有家法。太学胡渭,臣父之再从弟而臣会恩同高祖之赞研,寒暑不辍,臣父夙器之,谓其技必售,命臣从讲肄受业焉。已而淹滞不偶,遂弃去帖括锐意经术,而尤精於尚书。就尚书中又以为周书较备,而夏商之书亡逸过半,其禹贡、洪范二篇乃大禹、箕子所作,文字最古,与尧典伯仲,真瑚琏之法物,东序之秘宝。因博采诸家,断以已意,为禹贡有成书锓以问世。上方表章六经,内迁燕闲,问当世有潜心经学著述可传者否。侍讲学士臣查升以禹贡锥指进。上览而嘉之,问年籍,对曰浙江人,六十余岁,礼部侍郎胡会恩之叔也。及法驾南巡,叔感九重特达之知,恭诣行宫献平成颂一篇。臣升取以奏御。上赏其文,许赐匾额,且命宣臣与叔同至行在南书房。臣跪奏,臣叔胡渭系臣受业之师,潜心经学二十年,所著有禹贡锥指一部已经奏御,蒙恩宣至,上悦。中使传旨云,渭所教出者人才如此,其学固可知也。有顷中使捧数扇以出皆宸翰,一赐臣,乃御制西湖诗一首,宣谕云此扇与赐徐倬者同,复举一授臣叔,曰皇上以此赐汝。恩出望外,惊喜交并,同叩头谢讫。日亭午,撤御馔一筵,宣赐大学士掌院学士臣升、臣会恩,而叔渭亦与赐焉。久之,内出“耆年笃学”四大字宣赐渭。天语亲褒奎章灿烂,禁直诸臣谓一时旷典,登之起居注簿。暮捧出道旁观者皆以为荣云。臣伏念臣叔一老书生自分屏迹於草野,孰意拜赐内廷,分甘玉食,稽古之力一至於此。而臣以庸驽叨承殊渥,致身卿贰,方忝窃是惧,乃荷推恩及於高祖,亲书“名文实政”四大字,俾额宗祠,以光闾里。今臣受业叔渭,又以进书献颂,蒙格外之优奖。抚躬愧悚,将何以报称万一。臣又侧闻圣谕云“腾优将此老书生正为天下士子读书者劝。”大哉王言,虽莆莪棫朴,乐育人材之意何以加兹,是又不独臣家之盛事。而人文化成济济多士,太平万世无疆之庆早于此卜矣。康熙四十四年闺四月十二日,礼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兼翰林院学士臣会恩恭纪。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