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696阅读
  • 0回复

筷子巷两湖移民后裔深情回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3-01-22
新闻来源:江西商报

文/首席记者熊爱国实习生涂文锋杨孝蓉图/商报记者黄昊霆



    几百米长、三五米宽,筷子巷是南昌城里再普通不过的一条小巷。然而对于无数散落湖南湖北的江西移民后裔来说,筷子巷却是个沉甸甸的名字。他们常常在缅怀先祖的梦里,深情回望这条小巷。



家谱习俗同指祖籍筷子巷



    “我现籍湖北黄陂,据老人说我们整个族人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南昌筷子巷搬过来的,我对这点深信不疑,因为不管是从族谱、明代先人的碑文,还是从方言、风俗上都可以得到印证。南昌现在还有筷子巷这个地方吗?谁能告诉我具体的位置?”



    这是记者近日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帖,类似的帖子还有很多。筷子巷是湖北江汉平原广泛流传的地名,在这一广阔的区域中,有许多人坚信南昌市的筷子巷是他们的祖居之地。



    据田氏族谱记载,明代崇祯十年即公元1637年,江西筷子巷(今南昌市内)的田氏三兄弟田万一、田秀一和田兴一商量决定,于当年春从江西迁徙至湖北。田兴一在滠水河旁的柳树店(今姚集镇李集村)落户,成为黄陂田姓的始祖。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田长霖就是黄陂田家18世孙。



    在鄂北的随州,鄂东北的大悟、红安,以及江汉平原的云梦、黄陂等地,从前每年祭祖,城乡居民富裕的用全猪,其次用猪头,再次用猪脖子肉,最穷的也要用一块豆腐,再在上面插一根筷子,头朝向东南方的江西,以寄托对祖籍地筷子巷的追溯。两湖人口十之六七是“江西后人”



    元朝末年,湖北和湖南合称湖广省,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厮杀拉踞的主要战场,这里的人口因此也随农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于洪武年间下令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这次由政府组织的移民运动,后来被称为“江西填湖广”。



    著名移民学研究专家葛剑雄等所著《中国移民史》根据历史资料分析:单是湖北一省,元末明初迁入的移民数就达180万人,其中约130万人是从江西迁入。今天湖北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洪武开坎”的传说,因为两湖的移民家族中,有50%是在洪武年间迁来的。



    据推算,两湖移民中,来自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90%。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也就是说,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所以直到现在,不少湖南、湖北的乡村百姓都声称自己是“江西后人”,并把江西人叫做“老表”。



“居楚之家,多豫章籍”



    “江西填湖广”的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赣北多于赣南。从流域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及环鄱阳湖地区迁出人口最多。



    湖南当地有“居楚之家,多豫章籍”的说法。我国移民学泰斗谭其骧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写《湖南人由来考》时开篇就称:移民至湖南的江西移民属南昌为多。然后提出:“且平江、湘阴而北之湖南人,以其为南昌人后裔之故,而有‘湖北味’。则自此直可以想见即湖北省之人,其大半当亦为南昌人之后裔也。”



    有学者根据湖北枝江市、仙桃市、洪湖县等地地方志及族谱资料记载,对其中52个姓氏共68族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其中江西籍移民占总数的78%,而江西移民中又有三分之二是迁自南昌,与谭其骧先生当年的估计基本一致。



南昌筷子巷是古代主要移民点



    两湖人口多源自江西南昌的确不假,可为什么出现在大量家谱和传说中的移民祖籍地只有筷子巷,却少见其他确切地名呢?



    现旅居广州的我省青年画家凌冲对江西历史上的移民情况颇有研究,他的分析是:在《中国移民史》这部权威的移民学专著中,南昌筷子巷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其依据是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能够成为主要移民点,那么一定是在移民数量或者规模上显得比较突出。这样的地点,自然更容易被记载和流传下来。



    凌冲还告诉记者,在江西,筷子巷这个地名不仅南昌有,丰城市、鄱阳县、分宜县、余干县、永修县也各有一条筷子巷。摊开江西地图,这些筷子巷都处于赣江中下游及环鄱阳湖地区,即江西填湖广迁出人口最多的地区。



“所以在无数移民心中,筷子巷其实是个典型符号,它代表和泛指的是以南昌为中心的赣江中下游及环鄱阳湖地区。因此,我们甚至还可以给这个区域一个另类的名称——泛筷子巷地区。”



■专家解读
 
  南昌筷子巷是客家先民南迁的驿站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缪俊杰出生于江西定南县,因为自己是客家人,所以对客家历史文化多有研究。他告诉记者:“我到过南昌很多次,也曾多次行走过筷子巷。但我们先前不知道它会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和那么深刻的文化内涵。直到研究了客家人南迁过程后,我才真正读懂了筷子巷。”
    缪俊杰解释说,从西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开始,中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为求生存,客家先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背井离乡,踏上充满艰辛与坎坷的南迁之旅。于是出现了“豪强战中土,士庶走南疆”的局面。当时一批中原士族(大多是知识分子和小官吏)举族、举家南迁。这一部分南下的“司豫流人”,从河南、河北及黄河流域沿岸出发,经汝水、汉水到达长江。又沿长江南下,分布于鄱阳湖区域,以南昌故郡一带为落脚点。
    “南昌的筷子巷,同福建的瓦子巷、广东的珠玑巷一样,是客家先民的驿站。”缪俊杰表示,筷子巷就是南迁客家先民在南昌的聚居地,他们在这里经过一段年月的休养生息,一部分人沿长江南下到达苏皖中部;一部分人则溯赣江而上,到达粤、闽、赣交界地。有的又想回到中原,于是溯长江到达洞庭湖。但回归无望,只好经湖南到达广西、四川。有的到达闽西后,又从那里出发渡海去了台湾。“所以,湖北那些地区的人虽然是明朝才进行的移民,但应该也是客家人的后裔。”
    客家人整个的迁徙大体上分为五次完成,其中和南昌有关的只可能是前两次。第一次是东晋初期,从中原迁至江淮、皖赣一带,并一直稳定了500年。第二次是在唐末因黄巢起义而起,来到皖南及赣东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地区,稳定了300年。接下来就是向广东甚至海外迁徙。按照这个迁徙进程可以推算:客家先民在南昌筷子巷的生活历史应有好几百年。

  ■巷名释义

  筷子巷得名缘于客家人寓意“快快生子”?
  筷子巷只有几百米长,三五米宽,两侧是旅社、幼儿园、快餐店、杂货店……与南昌其他街巷无异。也许是几经改建的缘故,筷子巷如今并不像筷子那么直。剩下的三两栋老屋在初冬阳光中显得很颓旧,并且已经被注明是“危房”。推开一扇似掩似开的木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残破的楼梯和几扇随意堆放的雕窗。也许曾经是客家先民思乡的地方,如今租住着来南昌谋生的农民工。
    新住户姓万,新建县人,在这儿已经生活了6年,从没听说过这里曾经聚居的是客家人。另一位在筷子巷住了32年之久的刘大爷,同样也不知道这条巷子原本是客家人的“地盘”。或许是年代太久远了,连筷子巷居委会也无法向我们说清楚筷子巷以前居民的状况。他们只知道筷子巷以前是两户大户人家的房子,后来他们出国了,就把房子留下来,成了国有。
    很多人都说,筷子巷得名是因为窄而长,笔直如一支筷子。缪俊杰告诉记者:这只是筷子巷得名说法的一种。“筷子巷”应该是客家先民叫出来的巷名,而且还有另一种含义的解释:客家先民有传宗接代的情结,在苦难中煎熬的客家先人,谁不期盼着早抱贵子贵孙,早日改变那奔波逃难的命运呢?所以每到一处落脚,都希望“早生贵子”,因而把自己的寄居地命名为“筷子”,寓意“快快生子”。
    可以印证后一种说法的是:筷子巷这个名字的确不断被重复沿用,有人查证,全国叫“筷子巷”的地方有十几处,在江西就有四处。除了南昌市区的筷子巷,丰城市、鄱阳县、分宜县也各有一条“筷子巷”。而其先人中有不少从江西筷子巷回迁至河南光山、固始一带,当地相当部分居民到现在祭祖时都要在供奉的三牲上插双筷子,以示不忘自己的祖先是从江西筷子巷迁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