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88阅读
  • 0回复

劳动价值论之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与法学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0-13
劳动价值论之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与法学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向
(正文7643字)
提纲:
一、劳动价值论之哲学思考
二、劳动价值论之经济学思考
三、劳动价值论之政治学与法学思考


作    者:胡学颂
单    位:广西柳州市柳江县文化和体育局
通讯地址:广西柳州市柳江县拉堡镇东二街83号
邮政编码:545100
联系电话:0772-7218281  /  13878276366
电子信箱:  song720815@163.com


劳动价值论之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与法学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向
胡学颂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价值概念的重新分析论证,提出马克思关于价值概念的经济学定义的局限性及其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指出我们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概念去理解和创新理论,必须拓宽完善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经济学定义,创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思考,比较全面而简要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方向问题,同时对如何全方位系统科学地创建经济学理论大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全局战略问题提出了根本性的理论意见和政策建议。
主题词:价值    劳动价值论    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方向
“价值”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经济学、伦理学、美学、法学、认识论以及其它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领域的范畴,它在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从认识论上来说,价值是人的认识所应把握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同时也是指引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 “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通俗地说,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问题,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并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地的哲学家开始从方法论的角度,从更广泛和一般的哲学意义上来理解价值概念,探讨各种类型的价值、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价值的本质,以建立包含经济学、伦理学、美学、法学、认识论乃至神学等领域的价值在内的一般价值理论,这种理论就是价值哲学。价值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部分之一,尽管存在唯心主义的局限,它还是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对于我们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劳动价值论之哲学思考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他的价值概念与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毫不相干,其实,任何概念与相应哲学概念毫不相干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客观存在都可以从哲学概念中找到其内涵和外延,经济学上的价值概念也是如此,否则其正确性就值得怀疑。价值是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劳动的物化形式,或者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是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经济学定义,也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观。通常我们会认为劳动本身对于人的主观需要而言并没有什么价值意义,这只是人们对自身需要的主观意识不能真实反映自身的客观需要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被感性认识蒙蔽了!对于人类及人类社会这一主体的客观需要而言,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人类只有通过自身劳动才能满足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劳动才是使人类逐步到达自由王国理想境界的惟一的最可靠的保证。自然界的使用价值(即效用,下同)是无限的,但在现实世界,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又是极为有限的,劳动成为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必要前提,人类一旦脱离劳动(包括所有物化劳动),不用说一年,就连一个星期也难以生存下去。如果说无限自然属性的“价值”存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充分条件,既然人类脱离劳动连生存都继续不下去,那么对人类而言自然界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可见,自然界满足人类需要只有通过人类自身劳动创造社会属性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对于劳动的需要正如一个人要生存对衣食的需要一样必要不可或缺,两种需要性质也相类同于使用价值,只不过前者(劳动)的使用价值具有了社会属性,是异化了的使用价值,而后者(衣食)的使用价值纯粹是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在这里,劳动的价值意义可以从哲学高度上得到生动一致的阐释,人类劳动这一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的变化对于人类及人类社会这一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适合、接近或一致性是非常明显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说到目前为止在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史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无可比拟的科学性。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两方面,就人的需要而言价值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的主观需要通常总是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中才能得到直接满足,然而殊不知这种“自然”也是人类通过自身劳动造就的,甚至现实世界人类消费绝大多数物的使用价值也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形成相应的价值,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从哲学上来理解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需要即人类(社会)的本质力量的要求在人类劳动这一客体身上的体现。人类(社会)的本质力量是内在的,人类(社会)的需要随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价值只有通过人类的对象性活动及其成果才能得到表现和确证。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对象使物为人所用,不仅创造出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自身,通过价值关系从更高程度和质量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实现了人能动的本质,价值关系本质上终究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单纯研究人与自然的使用价值关系,经济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而研究经济学上的价值关系,意义不在于其物质性或自然性,而在于其社会性。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通过一定客体来反映和承担的,这种客体只能是人类劳动,而不是自然物。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除纯粹的自然界产物外,价值和使用价值始终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统一在人类劳动成果(包括有使用价值的无形的劳动产品)当中。如果劳动成果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人类劳动成果,就一定具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具有价值,这种东西就是纯粹的自然界产物,不包括有任何人类劳动。价值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但离不开主体(人类)的需要和客体(劳动)的特性,经济学上的价值可虚拟为一种实体,即创造一定量某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具有量的性质)。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完全割断了价值与劳动的关系,把价值这一客观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劳动交换关系范畴说成一种自然永恒的主观心理范畴(等同于效用),是根本错误的,商品的价值不可能由人的主观心理决定,恰恰相反,商品的价值决定了人的主观心理,人的主观心理只能对商品的价值具有反作用(影响商品价格波动)。边际效用价值论无视商品经济本质上都是劳动交换关系,脱离劳动交换关系去谈边际效用,把边际效用这一主观心理范畴只有在正常的劳动交换关系基础上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的规律说成是商品经济根本的价值规律,这种主观心理范畴在经济学上颠倒是非,对研究商品的价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它只不过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因素而已。只有劳动才能决定和维系商品价值关系的存续和发展,无须劳动而获的产品,只有在强权私有化条件下才能成为商品,它们的交换不是价值关系,而纯粹是一种世俗私有权利关系,恰恰是这种不平等的私有权利关系,从根本上妨碍和制约了商品经济的持续正常发展,最终表现为生产关系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便成为社会历史必然。现代西方经济学认定资本和土地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与劳动一样创造财富,从而认定资本和土地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分配中与劳动拥有同等的分配权,这是极端谬误的强盗逻辑。即便是土地的自然产物也与土地、空气一样为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不是社会意义上的财富,自然条件(财富)社会共有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权利,是自然赋予人类最基本的人权,这种人权显然应该是平等的,私有是非正义的。因而否认劳动创造价值,等于否认人类活动的全部现实意义;而否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因素的所有其它经济学价值理论,则都是为非正义不道德的不劳而获谋求某种程度上的伦理支持。马克思把资产阶级经济学称为庸俗经济学,正是出于对这种庸俗理论的藐视。
    总而言之,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于:第一,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价值论中主观同客观最相符合的价值论;第二,劳动价值论具有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三,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完全包含在哲学价值概念当中,同时劳动价值论所反映的价值关系即劳动交换关系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体性;第四,劳动价值论最符合人文主义科学的本质要求,其真理性力量必将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践的不断确证与尊崇。
二、劳动价值论之经济学思考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具有二重性,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劳动也具有二重性,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整的价值论还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它是劳动价值论的延伸。
    正如马克思重新定义经济学价值概念从而才能完成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变革并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创建《资本论》理论大厦一样,我们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概念去理解和创建新的理论。为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及于人类全部经济活动领域,全方位系统科学地创建经济学理论大厦,必须拓宽完善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经济学定义。交换不是价值存在的基础和条件,而是价值关系发生的结果,马克思出于研究目的或为便于研究,把价值概念的定义局限于商品经济范畴,在这一点上忽视了其对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影响,也给后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错误埋下了伏笔。因此拓宽完善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经济学定义并改革完善相应理论内容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是体现在人类劳动成果中的社会必要劳动,人类劳动成果包括有使用价值的无形的劳动产品如科学技术等智力成果。如此定义新的价值概念把这一范畴扩大到商品经济之外的领域,可以涵盖人类全部社会经济关系发展阶段和人类全部经济活动领域,对全面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全方位系统科学地创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厦,都是必要和可行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一元的劳动价值论,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的高度发展,非生产性劳动应该也可以纳入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范畴中来,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过程也可以延伸到流通环节中来(因为价值关系的最终实现以消费者的消费为终点,为消费者的消费提供前提条件的必要劳动显然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纯粹服务性劳动形式的无形商品同样具有社会必要劳动的价值属性,但那些把资本和土地等非劳动生产要素看着与劳动一样创造价值的任何所谓的劳动价值论,包括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的理论,都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关于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是成反比关系或成正比关系的规律,是由我们对价值进行衡量的参考系决定的,而且可以通过相应的参考系进行数值转换,这与“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一样的道理,正如理解运动和静止一样,任何劳动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本身就不断发展变化着,这种变化是绝对的,但为便于某种研究,我们需要其处于相对静止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不同前提条件下的不同论断,并不构成本质上的矛盾错误,而最便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和我们所最需要的。
    社会是人类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为本的社会,而一元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最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且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理性的、科学的经济学价值论。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使之能适应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并揭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辨证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学理论成果,建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进而建设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体系,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目前经济学界还是把《政治经济学》与《资本论》相提并论,把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同于《政治经济学》,表现在目前《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其实就是《资本论》的纲要和讲义,甚至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认为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及经济类其他学科的基础,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资本论》就是狭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经济学……,等等类似许多观点定论,它们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局限于经济学门下的隶属学科,从根本上都是错误的,这些观点定论表面上还承认政治经济学对其他经济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实质上扭曲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全部生命,其根源都在于对《资本论》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的错误理解和认识。马克思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一部政治经济学,要明确他留下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而不是一种批判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为我们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奠定了价值论基础和发展方向,《资本论》的出版并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把《资本论》当作政治经济学本身,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的论述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抛弃其基本原理另立以西方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经济学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必将丧送无产阶级政权或导致无产阶级政权变质,使社会主义历史回转倒退!
三、劳动价值论之政治学与法学思考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管理体制及经济运行机制问题,实践证明:没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相反会造成严重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大量社会腐败现象发生。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代表者之一萨缪尔森则强调:甚至在一个最完美的社会中,劳动价值论的最简单的形式会导致劳动与劳动资源的不正确的和缺乏效率的使用。劳动与劳动资源的不正确的和缺乏效率的使用问题的根源真的是来自劳动价值论本身吗?其实恰恰相反,劳动价值论最全面强调劳动与劳动资源的高效和正确使用,因为只有劳动价值论最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也只有劳动价值论通过价值关系才能更全面综观统筹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劳动与劳动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而能主动正确引导调节劳动与劳动资源的重新分配。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且在去除非劳动生产要素获取社会财富分配的前提下,完全市场经济机制自行调节社会分配大体能反映按劳分配的原则,然而取消非劳动生产要素获取社会财富分配资格所产生的社会再生产问题,却不是能简单依靠公有制就能解决的,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应该深入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社会生产剩余价值公有化是通过国家税收和公有非劳动生产要素获取社会财富分配等方式实现的,私有非劳动生产要素获取社会财富分配是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私有化的主要方式途径。社会主义经济从法律上允许私有非劳动生产要素获取社会财富分配,这理应是从有利于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角度出发考虑而作出的决策,并不等于承认私有非劳动生产要素获取社会财富分配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否认我国现行的社会分配制度当中存在着资本主义分配关系,但也并不能否认我国现行的社会分配制度与劳动价值论无关,毕竟我国现行的社会分配制度还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就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解决办法而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理论以按劳分配作为根本原则,也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目的在于使剩余价值公有化)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的经济思想理论取向。有人为回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矛盾”,提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不是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制定的,(见中央编译局李其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从某个侧面来说,这尚且可以成立,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存在着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必然会存在着资本主义分配关系。但认为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与劳动价值论无关,企图通过割裂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按劳分配制度和劳动价值论之间的紧密联系,则是大错特错了。正如价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根本上由价值决定一样,不能因为其他因素影响价格变动就否认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否定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的关系,那样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尽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回答如何分配的问题,然而这恰恰是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所在,离开这一目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的价值原则),劳动价值论便失去了意义。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主张同样根源于劳动价值论,并与剩余价值理论息息相关直接联系着,离开劳动价值论,就没有剩余价值理论,换句话说,如果同意西方经济学的主观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就完全失去了理论依据,这也是西方经济学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原因。
    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来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理论基础,其重要性地位和影响显而易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其经济基础服务,政治在社会上层建筑中居于统率地位,能给予经济发展以巨大影响。无产阶级政治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通过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全力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其中的无产者)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现阶段,劳动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国家从法律上规定人人享有劳动的权利就成为一种必要,在人人享有并实现劳动权利的基础上,根据劳动价值论原理并通过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前提条件和手段实行按劳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因为现实社会生产条件各不相同且相差悬殊,完全由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自行调节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本来,自然界自生的所有使用价值,理应为全社会所共有,为全社会服务,应按需分配或平等分配,人人有权利公平享用,不存在私有和交换的问题。从最高自然法理意义来说,只有对于个人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而言,私有才是正义的,除此之外,天下为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必须尊重劳动价值论原则,从根本上把劳动放在社会财富分配权利的首位,以在不断缩小地区、城乡、产业等之间社会生产条件差异性前提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为宗旨,同时保障全体人民劳动就业的权利,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充分发挥按劳分配原则的指导作用,在现实分配制度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生产剩余价值公有化并高效地管理运作和正确分配公有化的剩余价值,弥补现实分配制度和其他历史、现实不平等因素造成的社会不公正缺陷,使社会生产剩余价值为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如果我们不从政治的高度去理解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而创建科学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必将乘虚而入充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表面实用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这终将背离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我国经济学理论逐步为未来的少数资本家的根本利益服务。
    马克思主义更强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从根本上重视并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并全方位系统科学地创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厦,我们才能保证全面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科学更好地制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项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把科学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法学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为建立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 广西柳江县文化和体育局稽查队) 
胡学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