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47阅读
  • 2回复

北宋抗金名相江苏赣榆人胡松年晚年任南宋苏州知府、宣州知州寻其后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5-10-11
        胡松年,字茂老,生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海州怀仁 (今江苏省赣榆区)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      

      幼孤贫,母粥机织,供他读书。松年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任潍州教授,八年,经徽宗面试,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十分高兴,说:“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松年迁中书舍人,不久,除给事中、兼侍讲。高宗年间,先后自左朝奉大夫拜吏部尚书,迁端明殿学士,除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副宰相)。又进礼部尚书、参知政事。胡松年积极抗金,并在军队建设、选用人才、对金斗争策略等重大问题上,都直言敢谏,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后来,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言村(今宜兴宜城东约4里处)。他筑堂以自娱,匾日“横山”,由孙觌题书“横山堂”。并题诗云:“波间指点见青红,雪脊山曾棱倚半空。幻出生绡三四幅,游人浑在画图中。苍云千里荫平宽,露叶风枝绕舍寒。莫遣先生赋归去,且令小吏报平安。”松年虽闲居乡间,但仍不忘朝廷之事,对“和耀科敛、防秋利害”屡有进言,帝皆嘉纳。
他忧刚国忧民,为官清正。在出任平江(今苏州)知府时,人还未到任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便闻风敛迹。他到任以后,在大街上张榜公布兴利除害等17件大事,让广大百姓献计献策,监督执行,深受人民拥护爱戴。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坚决抗金,大造战船,建立水军,加强长江防线,得到朝廷的赏识。朝廷要派人出使金国,不少人人感到疑虑和害怕,胡松年挺身而出,接受朝廷出使金国的任命。在金国朝廷上,不顾个人安危,不辱使命,出色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因主战有功,被提升为吏部尚书权参知政事。朝廷每次给予他的赏赐,都以“军兴费广”为由拒受。有人劝他积蓄点钱财,留给子孙,他都以“儿孙自有儿孙福”、“给子孙留财产,会助长子孙懒惰”的道理,婉言谢绝。他的高风亮节、优良品质,备受时人的尊敬和后代的赞誉。秦桧当政时.胡松年从不“曲意阿附”。宋绍兴五年,胡松年因遭攻讦而引疾辞职,改任宣州知州。绍兴十六年(1146年)胡松年病逝,享年60岁,墓葬宜城梅林,后迁葬故里。后人皆留南方未归。



译文: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生任官,担任潍州教授。政和八年,赐对便殿,徽宗因他像貌雄伟,改任他为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任殿试参详官,以沈晦为第一名,徽宗大喜说:“我很早就听说了沈晦的名字,今天才得到他。”升迁胡松年为中书舍人。

    当时正从事收复燕云地区,胡松年多次上奏说边恤一开,即有许多不能言说的事情发生,不符合当政者意思,被罢提举太平观。建炎年间,秘密上奏论述中原利害,召到朝廷,出知平江府。尚未入境,贪吏解下官印隐藏起来,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张榜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朝廷任命他为给事中。恰逢朝廷选拔将帅,胡松年上奏说:“富贵的人容易行善,贫贱的人难以成功,关键在于上面的人怎样认识提拔。希望陛下亲出慰问部队,就在军队中搜罗挑选,必然会有可以使用的人才。”又上奏:“恢复中原,必须从山东开始,山东归附,必须从登、莱、密州开始,不只是因为三郡民俗忠义,还因为有通、泰飞船往来的便利。”被任兼侍讲。

    王伦出使金朝回来,说金朝想再派重臣前来计议讲和事宜,以胡松年任工部尚书作为韩肖胄的副手,充任大金奉表通问使。当时使命久不通,人们都人心疑虑,胡松年毅然前往。到达汴京,刘豫命令他们以臣子之礼相见,韩肖胄没有回答,胡松年说:“圣主万寿无疆。”刘豫问:“圣主意图何在?”胡松年回答:“圣主的意图,必恢复故疆而后已。”出使回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不久因病提举洞霄宫,居住在阳羡,虽然居闲但不忘国事,多次上书论说和籴科敛、防秋利害,皇上都嘉奖采纳。绍兴十六年(1146),病重,招呼儿子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于是就枕,鼾声如雷,一会儿后去世,人们都说他没有死。时年六十岁。

    胡松年平生不喜欢积敛财产,每次任官按例要赐予金帛,胡松年因军事耗费巨大,一无所求,有人劝他告诉朝廷,他说:“不请则已,告诉朝廷就成了沽名钓誉。”喜欢宾客,俸禄不足以供费,有人请他为子孙着想节省用度。胡松年说:“贤能但多财,就会有损志节,况且俸禄,是皇上用来赡养老臣的。”
  
                                        
                                                                          胡松年传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生任官,担任淮州教授。政和八年,赐对便殿,徽宗因他像貌雄伟,改任他为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任殿试参详官,以沈晦为第一名,徽宗大喜说:“我很早就听说了沈晦的名字,今天才得到他。”升迁胡松年为中书舍人。

  当时正从事收复燕云地区,胡松年多次上奏说边恤一开,即有许多不能言说的事情发生,不符合当政者意思,被罢提举太平观。建炎年间,秘密上奏论述中原利害,召到朝廷,出知平江府。尚未入境,贪吏解下官印隐藏起来,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张榜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加徽猷阁待制。上奏论述防卫长江的利害:一是说立国没有藩篱之固,二是派遣将领不能首尾相援,三是说不能进攻敌人技能的短处。

  朝廷召胡松年为中书舍人。他论述武昌、九江、建昌、京口、吴江、钱塘、明、越等地应各屯驻水军士兵三千人以为防备。唐恪被朝廷追复为观文殿学士,胡松年上奏说“:靖康之祸,何..轻率少谋,应该成为罪魁祸首。去年秦桧返朝,极力称赞唐恪抗义守正,于是被褒扬追赠,已经引起公论不满。现在唐恪的儿子唐琢自己陈述其父亲因为迎请二帝的计谋没有得到实现,饮药而死。此事大义凛然,可以比美古人。应该诏令有关机构详细考查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不致虚假,以表示激劝。”

  朝廷任命他为给事中。恰逢朝廷选拔将帅,胡松年上奏说:“富贵的人容易行善,贫贱的人难以成功,关键在于上面的人怎样认识提拔。希望陛下亲出慰问部队,就在军队中搜罗挑选,必然会有可以使用的人才。”又上奏:“恢复中原,必须从山东开始,山东归附,必须从登、莱、密州开始,不只是因为三郡民俗忠义,还因为有通、泰飞船往来的便利。”被任兼侍讲。

  王伦出使金朝回来,说金朝想再派重臣前来计议讲和事宜,以胡松年任工部尚书作为韩肖胄的副手,充任大金奉表通问使。当时使命久不通,人们都人心疑虑,胡松年毅然前往。到达汴京,刘豫命令他们以臣子之礼相见,韩肖胄没有回答,胡松年说:“圣主万寿无疆。”刘豫问“:圣主意图何在?”胡松年回答“:圣主的意图,必恢复故疆而后已。”出使回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岳飞收复襄、汉,命令胡松年筹划守御事宜。胡松年上奏:“乞令岳飞班师,慢慢观察刘豫动向,如果刘豫置而不问,那么居心叵测,应当饬令将士谨严边疆守备。”又陈述战舰有四利:一是伸张朝廷深入的军势,二是巩固山东想要归顺的民心,三是震慑强敌,使其不敢窥视江、浙,四是牵制刘豫使其无暇经营襄、汉。

  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首先上奏八事:建立规模以奠定中兴基业,振作纲纪以遵从朝廷权势,驾驭将帅使他们有所畏惧,抚慰士卒使他们知道努力,收回予夺之权柄,明察毁誉的言论,不要因小遗弃人才,不要因虚文而废弃实效。又推荐张敌万“:以前在淮南诱敌深入,敌军步骑四集,全部陷于泥淖之中,无人得以逃脱,金军至今依然胆寒。请求任命他统率兵马,这样才能使朝外名将渐多,不至于仅仅依赖三四位将领。”

  间谍报告刘豫在登、莱、海、密州修造战船,在淮阳、顺昌屯积粮草,打算依恃金朝入侵边疆。议论者认为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各当一面,可保不发生意外。胡松年上奏“:三人名声地位不相统属,紧急时必然不能相互救援。况且海道阔远,苏、秀、明、越等州最是要冲之处,请求挑选精兵万人,命一大臣前驻建康,亲自督促韩世忠、刘光世守卫采石、马家渡,以伸张两军势力,并以兵五千人屯驻明州、平江,控制江海。如果无人可以派遣,我愿意急驰赶赴那里以应付紧急。”诏令派遣胡松年前往江上,同诸将会议进讨之策,并观察敌情。皇上决意亲征,于是到平江,任命胡松年权知参知政事,专门负责修治战舰,张浚专门负责修造兵器。胡松年说:“议论既定,力行才能收到实效,如果今天行,明天止,徒增纷扰而没有益处。”

  不久因病提举洞霄宫,居住在阳羡,虽然居闲但不忘国事,多次上书论说和籴科敛、防秋利害,皇上都嘉奖采纳。绍兴十六年(1146),病重,招呼儿子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于是就枕,鼾声如雷,一会儿后去世,人们都说他没有死。时年六十岁。

  胡松年平生不喜欢积敛财产,每次任官按例要赐予金帛,胡松年因军事耗费巨大,一无所求,有人劝他告诉朝廷,他说“:不请则已,告诉朝廷就成了沽名钓誉。”喜欢宾客,俸禄不足以供费,有人请他为子孙着想节省用度。胡松年说:“贤能但多财,就会有损志节,况且俸禄,是皇上用来赡养老臣的。”自任官后直到执政,所推荐代替自己的,都是当时的名人,所推荐的全部出于至公,即使是权贵也不能让他改变。

  当秦桧当权时,天下认识与不认识的,都以疑忌置于死地。因此士大夫无不曲意阿附以求得自保。胡松年独自鄙视他,到死时没有给秦桧写一封书信,世人以此赞扬他。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10-11
        胡灵宗亲关于宋朝时期胡松年的资料很好,我曾和一些宗亲探讨过有关赣榆胡松年的家族情况。江西华林胡氏早期族谱上记载胡松年是华林城公五子之一----王告公的后裔,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在“南山看谱   88  有关华林胡氏(陈留)瑜公世系的探讨”中有以下文字表述: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394&fpage=0&toread=&page=12

       可能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早期华林胡氏修谱的时候,把河南开封陈留的胡瑜家族错装进真正的华林五宗之一,江西德安瑜公支系里去了。江西德安胡瑜支为:瑜公--令絃--元仁--仲旦。。。 ,开封陈留的胡瑜家族为:瑜--绍--弼--令仪。。。,由于当时并没有严格考证陈留胡瑜家族的世系年代,导致没有发现胡令仪要比华林胡氏普遍的“令”字派晚两代。此错至今,无人纠正。

        关于“错装”,我还可以举出同样的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岁次丁亥 ,华林第九代后裔,朝散郎知峡州军事胡栝写过一篇序,全面阐述了华林胡氏五宗的详细分布。其中瑜公支是这样描述的:陈留支之祖瑜,生令仪,令仪生绍,绍生弼天圣中,授淮南转运使。安国、寅,宁、宏、宪皆其裔。首先,此记载与范仲淹写的《神道碑铭》严重不符;第二,瑜公娶吴氏、刘氏生六子,不可能只记载令仪一子;第三,“安国、寅,宁、宏、宪皆其裔”九个字,据我考证为后人加进去的(另文说明)。

        关于“王告”公支系的叙述:“江州支之祖王告,其后有侍郎名则者,其后裔居婺女。发运使名师文者,居高邮。枢密使松年者,居朐山。” 胡则,北宋永康人,兵部侍郎,宋史有载,范仲淹也为其写过墓志铭。其先祖为三国时胡综,属浙江永康胡氏彭公支系第四世,与江西华林胡氏毫不相干。后来有的华林谱为了“统一”字派,不仅把胡则记作了“令则”,还将其始祖胡彭公也被记作“令彭”并列为王告公子。殊不知,胡则生于963年与陈留的胡令仪同年代,即便算做“令”字派,同样比瑜公家族里的“令濬、令熊、令绵、令綖、令絃”整整低了两辈。这也意味着,王告公与珰公、瑜公不是兄弟关系,而是祖孙关系了。至于王告公的其他几个后裔松年、师文(我看到其他谱序中还有胡瑗)等,都无法得到史料的证实是属于江西华林胡氏。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华林胡氏早期谱序记载,存在明显的名人串接、混接现象,不仅仅在城公之前的八十八代世系里,同样存在从北宋开始的华林世系中,而前一点胡海先生早已指出。反映在开封陈留胡瑜公支的记载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南山 2015.10.11
[ 此贴被南山在2015-10-11 22:2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10-12
      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胡松年病逝异乡,享年六十岁。葬于宜兴梅林。临终时嘱其后人,要魂归故里,后迁葬于老家赣榆县赣马城内。赣马文化站原有石碑一块,上刻:“宋吏部尚书、权参知政事胡松年故居”十五个楷书大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忧国忧民、一生清廉,名垂前世的历史名人。
注:(1)已经查到胡松年写的李远墓志铭
(2)可惜吏部尚书、权参知政事胡松年故居碑刻,已经找不到了。
(3)有人说胡松年死在宜兴,埋在宜兴,赣榆的是衣冠冢,不知是不是。  
(4)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志,尤邃於《易》。政和二年,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这是宋史所记。



                                 以前所发文章有误,特此  更正!
[ 此贴被胡灵在2015-10-21 16:52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