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氏族谱居然是李白写的序言?
藁城胡中华发表于 2013-09-22 21:20
。白鹇白如雪,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闲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璧山。胡君能辄赠,笼寄野人还。
  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既表达了和“胡公”的亲密友情,又盛赞了黄山名禽白鹇的不同凡常之美,这诗就是在谭家
桥的碧山写的。
  却说碧山在唐时就是胡姓聚族而居的大村落。早在隋炀帝时,炀帝听说黄山产有白茶,醇香奇异,饮之可治百病,长饮可以长生不老
,认为工部尚书胡裕办事老实认真,便派了他来到黄山督办白茶事,命令白茶需年年进贡。所谓“进贡”,就是免费送给皇帝老儿。岂知胡裕
是个菩萨心肠的人,来到黄山北麓一带察看情况后,只有轩辕峰东北一带有白茶,茶农以此维持一年生计,要他们进贡了,茶农们岂不都
要喝西北风?他十分同情茶农疾苦,倒反帮茶农们出主意,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农们关系十分融洽。忽一日,茶农们忽然不见了胡裕,在他
住处发现他随身带的官印、官帽、官服折放得好好的,说明他弃官而逃了。其实这是他的一计,是让老百姓不明原因,好纷纷传扬他逃走
的消息,估计隋炀帝听到传言后,他又回到了碧山一带茶农中间。这时因隋炀帝荒淫无道,全国各地六十四路烟尘大起,他的自身已无法
保障,也就顾不了胡裕了。
  胡裕名叫胡禄,裕为字,隋末天下大乱时,全家都迁来黄山,以后他住的地方就叫尚书里。胡裕的哥哥胡福为躲避隋末战乱,也听了
弟弟的话,全家也搬来黄山,住在歙县皇墩,他的后代后来有的迁到婺源,有的迁到泾县。胡裕自己有两个重孙,大重孙胡邦后来成为黟
县胡姓始祖,小重孙就是胡晖,住在碧山。胡晖其实名“珲”,“晖”是讹传。
  胡珲十分饱学。唐玄宗登基后,为广泛征集文字侍从官员,创设了翰林院,胡珲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即进了翰林院。天宝元年(742),李
白因道士兼诗人的吴筠推荐往长安去见大诗人贺知章,贺知章见了李白又读了他的诗,叹道:“你真是仙人下凡啊”,于是引见给唐玄宗,,
受到玄宗征召,和胡珲同列,很是相投。但天宝三年(744),李白就因醉写蛮书的事,玄宗许他“遇店喝酒,遇库支钱”而“赐金还山”,云游
天下而离开了长安,再也没回过长安,而胡珲不久也退休归隐碧山了。
  李白离开长安后遍游各地,经历了安史之乱,又误投了玄宗次子永王李璘,李璘与皇太子哥哥李亨争帝位被打败,李白也因此获罪流
放,遇赦后,在唐肃宗李亨当皇帝的乾元二年(759)夏末,59岁时来游黄山,访胡珲。
  从唐以来,直到1934年,从东至县大渡口到歙县岩寺的大岩公路开通前,从太平上黄山,除了焦村、辅村外,就是从仙源出发,经迄
溪桥到罗村,再经感梓里过谭家桥取道苦竹溪。
  却说李白过了迄溪桥向罗村一路行来,但见青山拱秀,碧水笙歌,轻岚乍起,薄雾轻飏,心中不由暗想:胡学士居住在这般洞天福地
,真是非仙亦仙矣。行至龙溪、凤溪交汇处,只是前面峰下,烟笼黛罩,鳞次栉比,好一片紧凑人家,但不知是否就是胡学士胡珲的住处
。近前一座古朴石拱桥,桥边一牧童正侧骑在水牛背上,轻吹短笛,任水牛自己吃着路边青草,衬上峻峰、村舍,李白不禁又失声惊叹:“
好一处世外人家!”便高声问道:“那小哥,胡珲胡学士住这里吗?”牧童回头一看,见一身穿鱼白色长衣,佩着长剑,牵一匹白马的灰白胡须
老者,便说:“你等着”,跳下牛背,往村里飞奔而去。
  不一会,只见村里走出一个田舍翁打扮的人来,但见须眉多白,头挽发髻,身穿褐衣,腰系布带。天宝三年分别,如今乾元二年了,
悠悠已经头尾十六年了,欣喜都还健在,然都垂垂老矣。李白几乎认不出来了,只笑吟吟等着。
  胡珲见来者五绺灰须飘胸,白脸青巾、丝袍丝绦,气宇仍不平凡,眯眼望了许久,便抱拳高声道:“来者莫非太白先生否?”李白朗笑答
道:“胡公别来无恙乎?”二人急趋,相见作揖罢,便携手往村里去。
  李白
下一页上一页  (2/4)
回帖(1):
1楼:族谱从宋才有,唐人作序,可想而之!

全部回帖(1)»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