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姓与周口
hawkins001发表于 2007-10-28 04:23
是遍布世界各地.几乎可以这样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姓胡之人。在国内,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最多的为四川、湖北、江西三省,约占胡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山东、湖南、贵州五省,约占胡姓总人口的23%。

周口地处中原腹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史上,地位重要而关键。尤其是周口所属的淮阳县,在中华姓氏文化发展史上,更是值得一书。
淮阳古称宛丘、陈邑、陈州、陈县、陈郡、淮阳、淮宁。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曾在此建都,并长眠于此。太昊伏羲在这里结网罟,教民渔猎,开启了中国畜牧业的大门;画八卦,分阴阳,启发了民智;造土埙,制琴瑟,使中国人有了音乐美感;正姓氏,定嫁娶,中华民族开始走向文明时代。总而言之,太昊伏羲,在这里创建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使中华民族走出了蒙昧、走出了混沌。
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炎帝神农氏也曾在这里定都,尝百草而识药,教民稼穑,奠定了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坚实基础,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
走在历史大道上的淮阳,又曾建立了周代十二诸侯国之一的陈国,孕育了陈姓、胡姓、田姓等以及其他妫姓系列相关姓氏近亿人口的生命之源。战国末,楚襄王迁都于此。其后,陈胜、吴广誓灭强秦,再造楚国于兹。三国时节,陈思王曹植又憾埋八斗之才于此。……
古陈大地,文物遗址,如繁星点点,璀璨生辉。仅淮阳县内,现存的就有保存完好的伏羲陵、孔子陈蔡绝粮的弦歌台、纪念伏羲的画卦台,以及先秦及后代名人墓葬等,不胜枚举,一如中华文明的发展缩影。

拥有如此丰富中华文明遗产的周口,近年来,开始将地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同经济的发展同时并重而并举,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举措。地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一方面,能够增加凝聚力、向心力,增进全体市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增进外界对自己的了解,进而增加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话语权。
面对着如此丰厚的中华文明遗产,应该如何开发、展示和传播。我们觉得,联合省内、外各界力量,在国家和省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举办中华姓氏文化节是一着妙招。为了搞好第一届中国姓氏文化节,进而形成一个一年一次的经常性、标志性的文化活动,我们认为,还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多加关注。
首先,调整观念与着眼点。举办中华姓氏文化节决不仅仅是与旅游和招商有关,而是与提高全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与城市的全面发展和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城市形象的整体提升,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示与传播密切相关。只有将观念与认识提高到如此程度,方能避免在举办过程中过分拘泥于就事论事,方能开拓眼界,办得大气,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其次,科学论证,全面开掘。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自有其自身规律,只有认清规律、掌握规律,方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规律的认识与掌握,需要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开掘,只有这样,才能展示有深度,宣传有高度,传播有力度。
第三,全面整合资源。资源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举办者的资源整合,举办中华姓氏文化节决不是个别部门的事,需要全员参加,整体动员,将所有人、财、物及信息等资源统一调配,协调使用。另一个是对象资源的整合,将各类需要展示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后世人文景观,将需要举办的各类活动,统一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方位地向海内外展示。并有意识地与国内其他类似活动,如黄帝陵、炎帝陵的各类大型祭祀活动相沟通、协调和互动,最终形成共赢局面。
第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传播效果。在当今注意力经济时代,加强宣传和主动传播是十分的要的。要做到此点,可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包括网络媒体,有目的、有层次、全方位地向海内外传播。有时还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主动传播。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与国内举办类似活动的
下一页上一页  (2/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