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新“二十四孝”】你能“孝”仿几条?
栋城发表于 2012-09-13 08:31
“机器化”服务养老非常普遍。伴随我国智能养老、技术养老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养老方式会更加多样。
  “在中国,养老还需情感投入,孝必不可少。”《求是》杂志文化编辑部副编审李孝纯说,技术养老可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但满足不了老人情感上的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孝现象”与中国人亘古未变的“重孝情节”背道而驰。新“二十四孝”以一种更亲民的方式推崇着“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
  当下,子女因赡养费与父母对簿公堂、对父母缺乏关心体谅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母亲节让学生“洗脚示孝”、成人礼上让孩子“磕头言谢”等,这种“街头秀”式的行孝又大多流于形式。
  “新‘二十四孝’不仅可以增强年轻人孝的观念,还可以强化他们的行动。”李孝纯告诉笔者,要通过孝行规范的传递,唤回人们的孝道觉悟,在积极倡导中,让行孝内化为子女的责任践履和情感守候。
  “新‘二十四孝’能给我们一个提醒和警示的作用,它的出台非常及时。”顾建平说。
  C 行孝日益多元 指南也遇质疑
  “新‘二十四孝’标准的发布,是对老人人性化的关怀,行孝不仅是文化问题,也与养老制度安排相关。”孙晓飞认为,它不仅为新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尽孝的标准,也对国家养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期许。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除规定“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外,还新增了“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为了使新“二十四孝”发挥更大的作用,李孝纯建议,不仅要加大宣传力度,领导干部也要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年终述职、述廉之外还可以述孝。”
  对子女而言,新“二十四孝”的出台已然成为“行孝指南”。
  “当新‘二十四孝’的精神深入人心之后,它就能够时时处处指导人们的行为,使孝成为一种公民意识。”顾建平说,把孝敬父母变成一种普遍的价值观,把对老一辈的“孝”变成一种社会的公共道德,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真谛。
  “我们现在需要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孝’文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容,使之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孙晓飞认为“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建立‘关爱卡’”等,都是时尚元素的体现。
  “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与旧“二十四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
  在新“二十四孝”被广泛认可的同时,也不乏质疑之声。
  顾建平认为,新“二十四孝”仍然存在着“举类难尽”的不足,人们行孝方式远不止这24个,“孝”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和潜意识当中,“二十四孝”不足以把孝道都涵盖。
  此外,大部分网友感叹,不是自己不孝顺,而是受限于时间、金钱、距离等诸多因素。“我很想回家陪陪父母,但时间不允许。”“80后”云南女孩张意,现在在北京一家餐饮店做服务员。“我的工作一年四季无假期,只有过年有六七天的假,何谈常回家看看啊。”
  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表示,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新“二十四孝”。“这个标准的出台能唤醒大家对孝的重视,能提醒我们更好地关心父母,这才是对新‘二十四孝’最好的理解。”
上一页  (2/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