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21岁焦裕禄逃难到宿迁,曾在胡姓人家帮工
南山发表于 2012-10-28 07:35
得到了二三十亩地。
“家里没有男丁,农活都是找人干,之前的长工李景志随家人去了南京,刚好老焦来了,就得了这个工作。”胡程远说。
在胡老的记忆中,因为与四爷家一墙之隔,他和居住在四爷院子里一间“靠路口草屋”内的“老焦”打过几次照面,“没说过话,但人看得清楚,四方脸高高的个子,很精干的模样,或许是生得显老,所以大伙都喊他‘老焦’。”
小小的村庄里,“老焦”这样的外地人自然被当做谈资,胡老不止一次听人说起他来时的情景。“说是从山东临沂推着独轮车,卖一些酒壶、黄盆等,一路逃难过来,经人介绍,在四爷家落脚。”
在地主家,老焦添了个女儿
距离胡程远老人家不远,住着74岁的张学美一家。她是胡泰荣继子胡俊波的妻子,丈夫已去世10多年,现与女儿女婿相依为命。
“老焦”来时,张学美还没过门,相关事情多是听胡俊波说起。“我公公生了3个女儿,我老伴那时小,家里二三十亩地忙不过来会找几个帮工。于是老焦夫妇就在我家落脚,农忙时帮助干活,农闲时做些小生意,卖些他从老家带来的土瓶土罐,或者是泥响吧(一种用泥做的玩具,吹起会发出响声)。公公怎么给他算工钱不知道,但管吃、管住在那个年代已经不容易了。”
根据张的讲述,跟“老焦”夫妇一起来的还有他的丈母娘,但这已经是他们在胡家生下一个女儿之后的事情。“女儿出生后,老焦丈母娘也就过来了,在家里边带孩子边纺线卖,帮衬家用。”
家乡解放,老焦一家离开宿迁
厚道、勤快是胡家人对长工“老焦”的评价,话不多的他也很快融入了小乡村的生活。偶有交流,老焦会说“之所以流落至此,是因为老家打仗不太平,老乡都跑光了。”
突然而至的老焦,走得也毫无征兆。“突然有一天,应该是日本鬼子投降那年,他们一家4口就说要走了。”胡程远回忆说,到后来才知道是他老家解放,流散在外的人相约一起回家了。
“老焦走时,我公公还变卖一头白色毛驴换了19块洋钱给他做盘缠。”张学美告诉记者。
20多年后,宿迁人才知道老焦即焦裕禄
老焦走了,从此再无音信。在那些兵荒马乱之后又百废待兴的年代里,胡家人和园上村民们也渐渐忘记了这个过客,继续着各自柴米油盐或悲或喜的生活。
直到20多年后的一天,胡程远从老村长的口中再度听到了那个业已陌生的名字。“老焦原来叫焦裕禄啊?”
老村长如何得知这一点,胡程远已不大记得,“可能是看到报纸上的照片吧。”
事实也许确是如此。根据记载,焦裕禄1964年5月在兰考病逝后,当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宣扬其事迹。两年后,长篇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在全国掀起宣传焦裕禄的高潮。
不管怎样,那个当年匆匆来又匆匆去的长工“老焦”,又一次成为园上村的谈资。不同的是,笑侃变作了对英雄楷模的仰视。
这种仰视,无疑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采访后记
用探究历史的方式
缅怀和纪念楷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学美的女儿、40多岁的胡森经常使用“自豪”这个词。她说焦裕禄和自己家庭与家乡的这种联系,让他们这些做晚辈的会不自觉地更加关注其人其事,“可以说是听着这个名字长大,深受熏陶和影响。”
在记者眼里,这个“影响”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如果没有焦裕禄离开这里后那些堪称伟大的事迹,一个夹杂在动荡年代逃荒大军中的过客,又怎会在这个家庭和这块土地上留下丝毫痕迹?
当“老焦”成了名人焦裕禄,当那些尘封数年的浅淡记忆被唤醒,当那些故事被更多人怀揣各种理由挖掘和重提,“长工”、“地主”、“牛棚”这些在那个年代司空见惯的名词,变得显目和敏感。
不止一次,张学美、胡森们对记者强调胡家对焦裕禄真的不错,同时屡屡提起的还有那个毛驴换盘缠的细节。“我看到网上有人说,焦裕禄当年在宿迁‘身陷狼窝’,受尽地主欺凌。这些,您能不能帮我们
下一页上一页  (2/3)
回帖(1):
1楼:在胡氏宗亲网上查得以下资料:
江苏宿迁胡氏,祖上原 安徽 安庆 明末迁宿迁
字派:龙元 ..

全部回帖(1)»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