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四川郫邑胡氏尋根長汀----胡先遠
南山发表于 2013-10-16 20:07
四川郫邑胡氏尋根長汀
胡先遠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812
我是福建長汀(汀西)朱紫胡氏之二十四世孫,遷四川郫邑第八代孫。小時候聽祖母說過,我們是客家人,祖先是從福建遷過來的,一代代傳下來對祖母稱呼“家家”,與其他人都不同。十幾年前光永三叔讓我帶一本由祖父參與主撰的《西蜀胡氏族譜》回上海,我才對家族的歷史略有瞭解,但仍未探究。近一兩年,成都三叔三嬸以七十高齡個人之力,奔走于川西平原,調查福建長汀朱紫胡氏在郫三房後裔情況,著手開始組織續修家譜工作,其殷殷之情使我深深感動。出於對長汀朱紫胡氏家族歷史的好奇,和續譜後人執著精神的崇敬,我開始關注四川家鄉親人續修家譜之事,並自我期許有所貢獻。
明末清初,四川境內戰火遍地。闖王李自成、張獻忠大軍多次入川,甚至建立政權,隨後即被清軍剿滅。三藩之亂,四川亦為戰場,社會經濟層面再次慘遭破壞,境內人口銳減。遲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川在籍人口仍僅九萬餘人。清朝為恢復四川經濟,乃鼓勵人口較多的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民眾入川開墾,即所謂的「湖廣填四川」。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下令:「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准其入籍。」所墾田畝永為己業,授田標準為「去夫婦為一戶,給水田三十畝或旱田五十畝,有成者再另撥四畝。每戶還給銀十二兩,充安居後的生活生產資金。官員能招三百人入川者升官」。同時還規定:「凡他省人民在川墾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試。」於是,富於開拓創新精神的閩西、粵東客家人,在優惠政策激勵下,跟上「湖廣填四川」的潮流,離鄉背井遷徙四川。
從《蜀譜》上瞭解到,西蜀胡氏支系原居閩長汀城西朱紫坊,乾隆六年,十七世祖志深、志淵、志澐三兄弟由福建長汀入蜀,至成都府屬郫縣,繁衍至今已達第二十六世。除了入川三兄弟外,當年還有兩兄弟(第三房和第五房)留在長汀,不過自乾隆四十年後兩地骨肉少有聯繫,至今已經整整二百六十年了。長汀尋根的目的便是找到這兩兄弟的後人,他們是與我們血緣最為親近的宗親,我們同為十六世祖士鐏公的直系後代。
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郫邑胡氏二十一世祖昭文公(我的曾祖父)協同三房代表增訂《西蜀胡氏族譜》並擬定了後代子孫派名:光先承世澤,佑啟有貽謀(此前派名為:志家文德昭昌)。
透過網路收集有關長汀的歷史人文資料,查找地圖。在一個以長汀人為主的QQ群上,長汀尋根的故事深深打動了這些年輕人。有人覺得尋根故事好似電影電視影集,有的則介紹古城的朋友和姓胡的朋友。藉助長汀網友,我核實了許多事。比如長汀話奶奶亦有稱“家家”的,稱爺爺為“公達”(我們稱達達)。又如長汀城西朱紫坊,一位在廈門讀書的年輕人說,原長汀一中的一位教師曾對他們學生說過,的確是有個城西朱紫坊,現已不用此名。另外還知道長汀(包括古城)胡氏應是個大姓,除了古城鎮外,還有個童坊也是個胡姓居民聚集的鄉鎮。
《蜀譜》經過再三研讀,從福建世祖墳塋地點分析推測,從七世祖樛庵公到九世祖木齋公居住地變遷到長汀古城,以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古城。十六世祖士鐏公和他兒子的時代(清康熙乾隆年間),他們可能居住在古城叫嚴坑、大羅坑的地方。
在《長汀縣誌》裡的一冊《長汀縣革命烈士英名錄》烈士名單上,根據犧牲者姓氏佔該村烈士比例,許多村子都是以胡姓為主,甚至還有一個村有“昌”字輩的派名!這些鄉村極可能是胡氏宗族主要聚居地,於是我給四個可能性較大的村莊村委會,發出了一封同樣內容的尋根信。四月中旬一天下午,長汀縣四都鄉上湖村的黨支部書記胡享雄打來電話,他簡要且明確的說,所要找尋的宗親在長汀古城一帶是肯定的,等他和古城方面具體清楚這件事的人聯繫上再告訴我。想到即將要和分離了二百多年的親人通電話,等待的那幾天我都是在激動和亢奮中度過的!隨後胡享雄給了我最為關鍵的電話號碼。
2005年4月16日(星期日)是個難忘的日子!接電話的是一個普通話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