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四期名将胡琏去世37年 两岸后人在金门祭奠(图)
http://news.ifeng.com/a/20141110/42432711_0.shtml
原标题:回不去了,海葬大小金门间
胡琏之孙胡敏越。南都记者陈辉摄
胡琏家谱
黄埔四期名将胡琏去世37年后,两岸后人在他昔日驻地祭奠
24岁起,胡之驹就一直想去金门看看。
这个美丽的地名,当年曾经是他的噩梦。因为他的叔叔,防守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将领胡琏彼时在大陆被视为“金门残匪”,他不但被迫退学,还在历次运动中吃尽苦头。
82岁时,胡之驹受邀赴金门,与台湾的亲人一同祭奠叔叔。已经去世37年的胡琏,骨灰正是沉于这片海域,一如他生前所愿。
“战犯家属”
“叔叔胡琏去金门了。”1956年,兰州大学开展交心运动,胡之驹供出他叔叔是胡琏。他于三年前考上兰大历史系。
学校保安处的人找到他。
“你怎能知道胡琏跑到金门?”来人问。
“我在报纸上看的。”
“你是在污蔑报纸。”
胡之驹于是去甘肃省图书馆找到那张报纸。那是1950年3月的一张《群众日报》(中共西北局机关报),头版写着“胡琏逃往金门”。
1949年,国民党军队将领胡琏率十二兵团防守金门。当年10月24日,解放军登陆部队四个团攻击金门,遭胡琏的十二兵团、李良荣的二十二兵团反击。由于缺少后援,且遭遇国民党军队优势兵力和武器阻击,登陆部队近万人苦战三昼夜,全军覆没,无一人一船返回。
找到了报纸,学校仍将胡之驹定性为“反革命”,一年多的时间里斗争会不断。尽管他毕生没见过这位名将叔叔。
1957年1月,胡之驹被迫退学,回到故乡陕西华县赤水镇南会村,瞬间从大学生变成农民。他在村中再不敢提胡琏,“不说天都塌下来了,还敢说!”
“文革”中,执法单位再次找到他。
“有群众反映,胡琏在金门给你派了一个参谋长,叫你在这里组织反 共救国军。”执法单位的干部对他说。
“谁见了参谋长?男的女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胡之驹诘问。
“我们已经在三原县枪毙了。”来人吓唬他。
“口供拿来。”胡之驹说。
来人拿不出口供,但运动照旧。
村里开批斗会,胡之驹家被定性为“战犯家属”。父亲胡进禄被红卫兵揪斗,给戴上一人高的纸帽子游街。
家里上房被造反派砸出好几个洞。“此后,晚上有人敲门,父亲就心里紧张,睡不着。”胡之驹回忆。
“那时候起,我想争取无论如何去金门一趟,看我在那里有没有参谋长!”这成了胡之驹多年的愿望。
元配等他40年
从华县县城出发,行车约12公里,就来到胡琏的故乡赤水镇南会村。胡琏当年任营长时所建的房屋已不在。老宅原址上盖起一座砖混结构新房,胡之驹一家就住在这里。房屋的一角被高大的梧桐树荫庇着。
“出去做什么都好,就是不要当兵啊。”1925年,胡琏去投考黄埔军校,母亲王氏将他送到村口时哭了。
胡琏带了母亲做的几个窝窝头上路了。“我这辈子唯一做的亏心事,就是路上太饿,偷了两个鸡蛋。”他后来回忆。
1926年,胡琏从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此后历经北伐、抗战等役,成为名将。台湾“革命实践研究院”的文档中这样评价胡琏,“性情豪迈,意志坚强,作战机警,统驭有方,久经磨练,为国家难得之将才”。①
2014年10月的一天,在台北信义路的公司,胡琏的孙子胡峰銨向南都记者谈起爷爷。他的父亲胡之耀是胡琏的三子。
胡峰銨介绍,早年从军受伤后,胡琏回村养伤,他哥哥胡进禄生气地说,“你回来不种田,只吃闲饭!”两人关系一度不睦。
战中石牌战役的生死关头,胡琏曾致信哥哥,“弟守石牌要塞,此乃光荣之牺牲,兄不必悲!人生何处无黄土,然此惟望能代弟孝父也。”而胡进禄一直在村里务农,于1981年冬天去世。
成名后,胡琏无暇踏上故土。但抗战的生死关头,乡愁萦绕心头,“提起回家,我心里就有无限的欢喜,不但可以给我母亲烧纸,还可以看见许多的熟人。”胡琏给父亲胡景彦的信中写道,“但是一想起回去又要出来,我又未免有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