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江苏沭阳胡氏源于浙江新昌梅溪胡氏
胡宸发表于 2015-10-09 17:05
       沭阳胡氏始迁祖良友公,字益三。据咸丰四年胡氏十五世仓农京凭氏撰谱序称: “元季鼎革,中原扰乱,海内英雄,飚发云起。而明祖起于濠亳,吾良友祖亦奋迹行伍,当是时,公职虽微,而膺心膂之任。后因库药失慎,一军皆逃,被获处斩,公亦与列焉。幸二世祖纲公(时方走省,立河上俟渡,闻之,即解衣泅水而往,),至诚感神,夜渡长江,以身代父。明祖怜其孝,尽赦全军,旋以事入沭,遂家焉。斯时也,僮阳初隸,户口未多,播越之余,生计草草,而又不遑于谱牒,所以后人难考也。”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长洲王步青拜赞曰:“烈烈我公,诚孝格天,渡江代父,致性肫然,连翩蔚起,子孝孙贤,大德昌后,遗泽绵绵。”良友公后以功诰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无锡秦金拜赞曰:“粤自胡公,相土于潼沭滨,卜宅马陵之东,山环溪抱,气势豪雄,再传而后,位望显通,子孙济美,庆衍斯螽,巍科三世,青史书功,身膺纶命,上寿考终。孙贤子孝,奕世无穷。”乾隆壬午间,从父衣庵,视学湖北,议访新安合夏邑,光山,淮阴、桃源(泗阳)共为一谱,然非有丰资厚力,精心刻意之人,不能考核详晰,传二十二世裔孙蕃衍为全县著姓之一。 宿迁关庙西胡与东胡两村,仍尊沭阳良友公为一世祖,两村仅存一部民国十五年参与沭阳三修族谱,从一世良友下传至关庙东西胡管谱人十九世,西胡东胡连村合计约二千人。 所找后裔分迁:明正德间,文璧,南津皆显达。南津迁淮安,文璧官夏邑,卒于任,三子清,四子溪寄籍夏邑。长子濯,次子洁回沭阳。简敬官少宰,于康熙二十八年迁汝宁,奋捷亦同时迁汝宁,简政迁固始,作宾之曾孙珍迁南阳。
     《明史》孝义列传载:“胡刚,浙江新昌人。洪武初,父谪役泗上,以逃亡当死,敕驸马都尉梅殷监刑。刚时方走省,立河上俟渡。闻之,即解衣泅水而往,哀号泣代。殷悯之,奏闻,诏宥其父,并宥同罪者八十二人。” 历史背景: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占领淮河两岸的大片地域。同年,置淮安府,领海、泗、安东三州,山阳、清河、沭阳、盐城、桃源、赣榆、天长、盱眙8县。旋又以泗州、盱眙、天长改隶凤阳府;并降安东州为县,仍隶淮安府,以邳州、睢宁、宿迁县改隶淮安府。时淮安府共辖二州九县。战乱使淮安及其周围地区人口逃毙殆尽,亟待移民充实。同时,江南地区的地主阶级人士有很多依附张士诚。故明朝初年,政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的移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迁苏、松、杭、嘉 、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民14万户于凤阳府。泗州、盱眙为交通要道,经明末大乱,人口锐减 ,时均属凤阳府,故迁移的14万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安置于泗州(胡刚,浙江新昌人。洪武初,父谪役泗上,)和盱眙。此后百余年中,又陆续将江南的人民迁徙到淮安府境。这就是淮安民间传说中的"红巾赶散",又称“红蝇赶散”、“洪武赶散”。
       嘉庆四年胡氏十四世咏风诵琴氏撰谱序称:“吾族相传系出新安,然不可考矣。”新安郡,即徽州与严州大部,古称新安,后成为徽州、严州地区的代称。本郡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所辖地域为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建德市(寿昌)、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新安郡范围包括安徽省部分地区和浙江省部分地区,新安应为沭阳胡氏十世简敬公、简文公于康熙乙丑年(公元1685年)初修《沭阳胡氏族谱》时推测而记,没有具体到哪个县,或者新安只是新昌的误传。根据《明史》孝义列传、浙江新昌《梅溪胡氏宗谱》及《沭阳胡氏族谱》中对孝子胡刚代父受刑相同事迹的记载进行综合分析,沭阳胡氏始迁祖良友公及二世刚公应是浙江新昌人,在洪武赶散的历史大背景下,胡刚的父亲从江南谪役泗上,逃亡当死,后因胡刚哀号泣代,才被赦免,父子二人以事来到今江苏沭阳县。根据《沭阳胡氏
下一页 (1/2)
回帖(58):
58楼:发表于: 06-23 , 来自:亚太地区 , 编辑
三、“满公并不姓陈,也不姓胡,而是姓妫,这是常识 ..
57楼:《史记·楚元王世家》: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 ..
56楼:洪迈《容斋随笔》: 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如唐贞观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诞妄最多。 ..

全部回帖(58)»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