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历史封存档案】爷爷胡养初的记者证
hslxhns发表于 2016-06-25 16:07
爷爷胡养初是曾祖父最小的儿子,排行老三,人称“三先生”。由于他是小儿子,受到曾祖父、母的特别宠爱,在家里办的私塾就读后,继续到芜湖民国公学续读直至毕业。一方面由于曾祖父的溺爱,另一方面接受了新思想,他对家里的事倒没有兴趣,家里也不安排他做什么事。祖父胆小怕事,有时得到朋友帮助在外面找些事,但都干不多久。尽管分家时,分得150亩田,但习惯养尊处优的他不善敛财,从不管事。入不敷出,坐吃山空,后来就靠卖田过日子。解放时剩下不到10亩田了。所以,我对“富不过三代”深有体会。
听父亲说爷爷胡养初曾在芜湖、南京等地给朋友办的报纸当过编辑。特别感谢泾县的朋友余建峰,竟然发现了爷爷在苏州“苏报”的职员证,现在来说就是“记者证”了。
封面 爷爷的记者证是藏在老家泾县溪头都“兰馥堂”老屋的木梁缝隙的,而婶婶将老屋卖出时却全然不知。被后屋主人打扫后发现,交由吴善平保管。近期,吴善平先生无偿的将老祖宗的珍贵文物交还给我,十分感激。
内页 证件上祖父的名字叫“胡养雏”,这点我也诧异,询问了父亲他也不知道还有这个名字。猜想他的是笔名吧?大姑妈保存一张照片是蓄胡子的,据父亲说,旧时男人满50岁就要蓄胡子。证件的照片猜想按照要求,而剃去了胡须.
祖母去世后,家庭经济每况日下,祖父胡养初曾在常熟大姑妈胡庆云处生活一段时期,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驻常通讯员”猜想指的就是这段时期。1948年爷爷57岁,算起来爷爷应该是1891年生人了。
爷爷胡养初常熟居住记载 查阅了一下,资料显示:“1937年12月,苏州的秩序基本恢复正常,战争初起,疏散在附近乡镇的报人们,陆续回到了沦陷中的苏州,其中汪铸新、汪剑秋和宫晴初邀集了一批失业的报人,向大民会申请,呈准出版《苏报》。  苏报社设在早报馆的旧址,编辑人员都是以前《吴县日报》和《苏州明报》的旧人物,使用早报社留下的机器印刷。《苏报》每天出版四开一大张,由于通讯阻隔,因此,《苏报》以本埠新闻为主,大幅度的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反映了沦陷初期苏州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苏报》开始有半版广告,后随着人口的流入和返回,商业得到一定的恢复,广告逐渐增多,扩充为一大张,还创办了一个文艺副刊《香雪海》,由以前的《苏州明报》副刊编辑陶寒翠编辑。
  《苏报》出版有半年之久,即奉梁鸿志维新政府宣传局的命令,改组出版《苏州新报》。社长顾天锡,昆山人,著名收藏家,他原是《南京朝报》的编辑,他带了闵绥之、卫东晨走马上任,让关负责编辑事务,卫东晨后来还一度代理过总编辑。《苏州新报》不久还进行了扩张,1938年10月出版过《苏州夜报》,但因为没有销路,发行不到三个月就于1939年1月停刊了。”
通讯员须知 但1948年间的苏州《苏报》恢复的背景查阅《苏州解放档案解密》显示:
“《苏报》当时的报址在西中市。临近解放,时局动乱,报社社长陈桂清、副社长王柏年、经营经理张达泉等人早就各自寻找安身之地,躲避战火去了。报社里大部分记者、编辑也离开了,只留下了思想进步的少数记者、编辑和几个印刷部排字房的工人,加起来不过十来个人。 ”张季良说,苏州解放前,《苏报》记者、民盟的地下盟友郑巴奋就在《苏报》秘密支持民盟的活动。解放前夜,郑巴奋和大家一起,准备了红、黄两种颜色的纸张,激情澎湃地印制了“共产党万岁! ”、“解放军万岁! ”等宣传传单和《一夜之间,两个世界》等进步文章。那一夜,窗外是解放军攻城的隆隆炮声,屋内是期盼解放的人们脚踩印刷机发出的阵阵机器声,黎明就快到来了。
解放后,军管会从10兵团政治部敌工部派了沈复耀等2名干事和政治部印刷厂的2名同志去接管《苏报》。报社楼上是记者、编辑的办公室,楼下就是印刷间。国民党仓皇逃窜,没来得及把印刷设备带走。于是,沈复耀等人决定把报社中当时比较稀缺的铸字房和制版房的设备接收到解放军部队的印刷厂去,报社人员则由苏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接管安排。 5月1日,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