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左二)上海胡在篪(音池)宗亲(祖籍福建长汀)参加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获"百个家族家庭故事"称号,获奖证书见文中。
端午节又到了。捧览先祖的诗文、家书和族谱,重温传赞,缅怀先贤。每一次赏诗阅谱,如同进入了华夏文化殿堂,提升了对传统文化再学习、再思考的思想觉悟;每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触摸,经历了“勿忘祖德,敬守遗规”的精神洗礼。尤其对长汀朱紫胡氏世代相传的“以忠事君,以孝思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十六字家训,更须铭刻在心。望着书房墙上悬挂的祖训条幅,曾经发生在祖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情景重现,仿佛就在昨天。
这对"寿山石"之印,是吴昌硕为我曾祖父胡钦(德斋)所篆刻。遗憾的是在网上看见,谁送拍的呢?!会否失联的伯父胡观洛的后代?!胡观洛清末民初曾在江西安远任知事以及行政署任职,后经商去新加坡,香港;其长子胡赓渔,其女儿嫁与赣州稽家。
父亲遗存的曾祖父的人头印章
以忠事君 报效国家
清道光年间,太祖胡赞元(子皋) “纵观群书,尤精医理”。官任两广盐运司批验所大使。因“盘查过严,西商造为蜚语”而公不畏中伤,不徇私情,严格执法,严守国门,各同官皆以公为楷模。庚寅仲夏(1830年),公劳卒终以任,英年早逝,遗命子孙“以孝悌忠信为本”。
同治癸西(1873年),曾祖胡钦(德斋)二十八岁中甲科进士。官任贵谿 、鄱阳、都昌知县,科内兼掌卷官等职。公在江西掌辜较久,每日自辰至午,薄书填委,剖决如流,睱则匡坐啸咏。至语及“民生之困、国计之艰,世道人心之日降,辄为愤概”。因“当官有执,为忌者蜚语中伤”而被罢官。后幸上官“微闻其枉且多,其吏干兼人而廉谨”,乃为其昭雪、奏请复官。
從家藏的手稿中找到了德斋上呈圣鉴的奏章(底稿)十余篇。涵盖了内政外交,国防军事诸多方面。如:“行实政、固民心、严保甲、办团练”四项安内之策;“利于民者兴之,病于民者革之”的整饬吏治,勤恤民隐策;提出应利用各国之间矛盾,以达到息海患、保领土、通商局的“以不攘为攘”的外交对策。再如:针对“虚糜不戒,操演不勤,更调不频,赏罚不明”的弊病,强调“百炼之兵,尤以练心为要”的练兵策及“维中国自强之策,宜以大者、远者为先。整顿海军端自统帅之得人始”的海防条陈。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败,帝国列强阴谋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刚复官的德斋疾首挥毫写下了“报国危曾捋虎须”的铿锵诗句,并在句下自註:此志始不渝也。三年后,公作《戊戌政变》诗一首,表达了与翁同龢同情,支持变法图强的善良愿望相同;与“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为肖子难为孝子,做良臣不做忠臣”的文化心理相通(刘光弟回长汀祭祖时写下此联)。此后十余年间,新政挽救不了清王朝灭亡的命运。将富国强民作为一生抱负的德斋,虽“殚精竭虑,狂深不倦”,却最终倒在了访察途中,没能见到辛亥革命的曙光。
此画是吴昌硕为曾祖父胡钦六十二生日所作,只可惜百多年来,经历国内战乱,抗日战争,父亲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曾祖父生前与赵之謙,王梦湘,吴昌硕,李相,张謇等交往很深。
以孝思親 德业遗世
祖上孝于父母,友于兄弟,信于朋友的故事,举不胜举。有“纯孝至诚”,服侍祖母,不离左右;有父母病卧,“衣不解带,药必亲尝,忧劳得行不能正履”;有双親过世,哀毁一如,庐墓三年,须臾不离;有千金资助兄长解难归家;有年已七旬,诸兄髦年过疾昼夜在侧照料….其中:
最传奇的—先祖肯堂公賦性仁厚,勤俭持躬,乐善好施,豁达大度。年轻时父親去世,朝夕陪伴母親。母親去世,“尽哀尽礼,孺慕之思,终生不辍”。公家业殷富,汀人称之“胡百万”。乾隆五十年,遭遇大旱,民无收获,令欲开征,人心惶恐。公“垫解半季奏销”以解全城之困。城皇庙倾圯,天后宫被烧,各捐千金。其他如赡亲族、赈贫穷、修桥开路,’凡所乐输费逾矩万”。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传《浮生六记》载:坎坷落泊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