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迁徙.追梦(原创)
机械高工发表于 2016-11-22 09:27
迁徙.追梦(本文获得2015年湖南省移民系统征文二等奖)
小时候看到大雁翱翔在高空,用羽翼去迁徙,用迁徙实现梦想,不知你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是羡慕极了。总梦想我能有双翅膀,可以自由地飞翔。后来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由着父亲飞快地跑,我有了飞翔的感觉:又喜又怕。
可惜这感觉没有几次,父亲就去了,那年我才5岁多。父亲是正月十三日去的,清早他就去公社修新桥水库的附属灌溉工程,在七斗冲打隧道,下午收工时,因一眼炮一直没响,父亲进到隧道查看时炮响了,父亲炸死在隧道内。那天下着雪,大姐带着我们五个,沿着泥泞的田塍,来到出事地点,隧道口用扮禾桶挡着,旁边的水塘没有水,只有满塘杂乱的脚印,在隧道口上方有一棵松树,上面有乌鸦在呱呱地叫……
我儿时的记忆就是从这地方开始的,虽然时光流逝,但这一幕就如同在小树刻上的字,随着时间的推延愈加清晰,不再磨灭。原来人的记忆,不管是幸福的、痛苦的、恐惧的、刺激的,都会是铭心的。
父亲死后,家里没有了主梁柱,生活过的着实艰苦,不久妈妈就把小妹送给了别人家,至今没有联系。好在父亲是因公死亡,我全家便成了公社照顾的困难户,兄弟姐妹在公社读书不要钱,一直由公社负担学费,一到年关,还有棉被、衣服之类的慰问品,小学毕业后,我就离开了故土,进入县城读书,然后以高出重点本科10多分的成绩录取到城市读大学,从初中开始的学业都是靠勤工俭学完成的,也算是一路迁徙、一路艰辛。
慢慢地长大了,也懂了一些世事,对自己的祖先也有一种好奇,总想探个究竟。有一次听老人说,湖南人大多是从江西迁移过来的,俗称“江西填湖广”,因此湖南人称江西人为老表,我将信将疑。直到衡阳观底胡姓十修族谱,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福建崇安迁移过来的,迁湘一代祖叫胡安国,“绍圣四年(1097年)登进士第,廷试探花,靖康间对策万言,绍兴初献时政二十一篇,直言取忌,遂以徽猷阁学士致仕,与子致堂、茆堂、五峰,筑室碧泉,著书讲学。晚年奉旨传经于南岳,诏加宝文阁直学士。后致堂徙永州,茆堂徙宁乡,五峰优游衡湘。上承伊洛,下启南宋理学,颁胡氏春秋于学宫,至明成为科举取士教科书,开创湖湘学派,主敬求实。”这样说来我的祖先也是迁徙一族,我更为祖先开创了湖湘文化感到无比自豪。
其实不单是我的胡氏祖先是迁徙一族,翻开中华民族百家姓的族谱看看又何尝不都是这样一路迁徙走过来的呢?
不说远了,翻开中国近代史,“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徙。
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闯关东”实际上是中原文化的在东北的平面移植,他们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被迫迁徙。“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
同样在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山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奔赴口外谋生。俗称“走西口”。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山西移民将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
下一页 (1/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