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迁徙.追梦(原创)
机械高工发表于 2016-11-22 09:27
文化。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还有,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偷渡到南洋谋生。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主动迁徙者,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被动迁徙者。同样的,下南洋也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但是下南洋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中华文化根植海外的先行者、主力军。如今,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及全世界。而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地位已经是不可动摇。
如此看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主要是为了生存的被迫迁徙。其实在中国的现代史上还有着更多的主动迁徙者,20世纪初,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寻找中国的出路,实现强国的梦想,一大批仁人志土为国家的命运迁徙国外,到法国、渡日本、赴苏联,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特别是到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和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数以千计的爱国青年怀抱着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真诚愿望,以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含辛茹苦地前往海外进行勤工俭学。其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有卓著成就的科学家和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和骨干,特别是有许多人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如侯德榜、茅以升、梁思成、周培源、李四光、许德珩、徐悲鸿、严济慈、李大钊、郭沫若、郁达夫、彭湃、蔡和森、向警予、赵世炎、周恩来、朱德、王若飞、陈毅、李富春、蔡畅、邓小平、聂荣臻、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何叔衡、叶剑英、叶挺、刘伯承、王稼祥、张闻天、王明、博古、杨尚昆。
上述事例可以看出:从微观意义上来说,迁徙是人生发展的需要。俗话说的好“树挪死、人挪活”,虽然是背井离乡,一时不舍和无奈,但是舍得是一种需要参悟的哲学,有舍才有得,舍得贯穿于人生,随着迁徙的累积,舍得的智慧也不断增加,舍得的哲学就在心中成形,为个人人生观、世界观指点方向。从宏观意义上来说,迁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迁徙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促进地区之间科技交流和文化交流,提高人口素质,推动文明进步等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移民迁徙也是不可避免的,有资料表明:自1949年至1999年,全国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利工程86000多座,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含竣工蓄水前自然增长人口)总计约1750万人,是当今世界上水库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移民虽然是背井离乡,但绝大多数都是自觉响应党的号召,乐乐呵呵自愿迁徙。特别是跨越两世纪、持续18年的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曾经是横亘在中国政府和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世界级难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这一世界级难题迎刃而解,回首迁徙之路,下有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为三峡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行为;上有国家不断修正、完善安置政策,努力维护移民群众利益的举动,最终促成了这一百万移民顺利搬迁的壮举。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是一次艰辛而动人的命运大迁徙;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家园大重建;更是一部凤凰涅槃的创业改造史。
我不懂移民政策,对移民也知之甚少,直到2011年我调到衡山县移民开发局工作,才开始了解党的移民政策,也才开始有意识接触移民这一可爱可敬的群体。
原来我小时的玩伴蒋巧珍,也就是我的邻居一家就是移民,他们就是我父亲死亡的那个新桥水库的移民,我小学的同学许球佗、水伢仉、华猛子他们也都是新桥水库移民的子女。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家的生活远比我家好,根本看不出是需要补助扶持的移民。
我只能羡慕他们!同时也由衷地感到党的政策旨在人民安居乐业,由衷地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偶与邻居闲聊,他也有由衷的感叹:“现在的政策真的好得没得说的了,想都没想到事隔这么
下一页上一页  (2/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