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报告文学: 一位乡村小学校长的“苦酸辣甜”
胡劲松发表于 2016-12-30 17:43
一位乡村小学校长的“苦酸辣甜”
安徽桐城胡劲松

有人曾这样形容中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几匹瘦骨嶙峋的马拉着乡村教育的车子,吃力地行驶在曲曲折折的乡村小道上,尽管吃力,但车仍向前行驶;尽管瘦骨嶙峋,但马儿仍然倔强地撑起乡村教育这一方蓝天……
  今年40岁的李尧珠校长就是这样一匹出色的“领头马”,这位性情爽直,一言一行中都透露出刚毅的汉子,自1985年从安徽桐城师范毕业后,二十多年来,一心以教育为信仰,已经在乡村这块土地上默默构筑了一道又一道鲜亮的风景线。此刻,阳光灿烂的下午,在安徽省桐城市新渡镇茅栗小学简陋的办公室里,我们真切地感受着这位平凡的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与生活上的酸甜苦辣……

  苦:谁知盘中餐

  1992年秋,年轻的李尧珠校长一腔热血来到当时桐城市新渡镇最偏远、最艰苦的山区板桥小学主持全面工作。当时的板桥小学,仅有两栋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土砖杂木结构的瓦房校舍,校舍四壁泥沙脱落,采光极差,学校无操场,广播操无法开展。更甚者,由于校舍年久失修, 引起基脚变动,墙体开裂、倾斜,无奈用木头顶着墙,每遇狂风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就只好封校停课。此情此景令他唏嘘不已。苦孩子?还是苦自己?没有一刻的踌躇,李尧珠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他坚信: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闯不过的关!再难再累,也要重建校园,还孩子们一个幽雅舒适的“家”!
  说干就干。没有资金怎么办?他东奔西走,取得上级主管部门重视,有关领导支持及村委协作;他写倡仪书,呼吁发动在外工作的乡贤捐资,自己也率先垂范,义无反顾地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没有劳动力怎么办?他亲自带领师生从距校1公里的河沟里挑回沙石2吨;他和村民们一起义务在校后荒山上干了四天四夜,平整了一块长100米,宽40米的标准操场;为了换掉校门前快要腐烂的木头电线杆,他自己借了辆板车亲自将五、六百斤重的水泥电线杆从2公里外的姚塝街拉回来; 为了加快工期,他和工人们一道挑、抬、背、扛,常常累得腰酸背疼,顾不上吃饭、睡觉;为了购买材料、联系施工人员,他接连三个星期没有回家,风里来,雨里去,朝迎晨星,暮踏月色,他那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成为山沟里沉甸甸的却又最动听的一支乐曲!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3月,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一栋平房教室竣工使用。又经他奔与呼,1998年9月又一幢占地300多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竣工使用,完善了“四室一场”。再后,李校长又多方筹措资金,陆续改建了厕所、新修了围墙、垒砌了水井、铺浇了过道;校园里砌了标准升旗台、花池花坛;种上了花草树木;添置了一大批教育教学的设施设备;着力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一座整洁漂亮、花木常开、四季如春、教育教学成绩稳步上升的学校呈现在众人面前。“吃水不忘挖井人”,人们在啧啧赞叹的同时,谁又会忘记李校长在这片土地上吃过的苦,付出的累,洒下的汗呢?历史,也将铭刻下他的足迹。
  时间飞转到2003年,已履新到茅栗小学的李尧珠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一年,因教育改制需要,徐河学区要撤并三所小学,这就要求茅栗小学必须要在短短的一个暑假中将原798平方米的D级危房全部拆建改造,才能容纳下即将到来的学生。“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李尧珠再次展示了他无私奉献教育的一片丹心。炎炎酷暑中,别人都躲门不出,在家避暑,而他却天天融入烈阳高温中,跑镇政府、村两委请求领导支持;研究危改工作,设计危改方案;联系危改资金;寻找木工砖匠;四处购买建材;他担心工程延误,孩子们9日1日进不了教室,就自己每天上工地督促;当资金匮乏,眼看工程就要停工之际, 他不辞劳苦,四处奔波,想方设法借来了2万元资金,保证了施工正常进行;为了节约学校已经捉襟见肘的资金,他亲自到建材市场跟老板砍价……一个暑假下来,皮肤白皙的李校长变成了“黑脸包公”,体重也随之减少了四、五公斤,而500多个学生终于在开学之际坐进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4)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