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从骑卒到将领的逆袭-胡福的传奇  (山西介休与湖南张家界不得不说的故事)
卓识发表于 2017-11-25 21:23
从骑卒到将领的逆袭-胡福的传奇
(山西介休与湖南张家界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生在山西介休,年少从军
胡福,介休东南坊人,洪武早年间(据推断,应在洪武14年至洪武22年之间,即公元1381年至年公元1389年),年少从军。现在,大家可能会说,介休就没听说过有这么个地,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脑补一下,源于大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在全国推行建立的里甲制度,在城里居住为坊,在城附近居住为厢,在乡都居住为里,具体情况见本人拙作《我从哪里来——介休里甲制度的沿革考证》,大家就明白了,哦,胡福原来人家是介休城里人是也。二、屯卫湘西澧州,初展才勇
军屯于湖南大庸卫,因表现优秀,累迁至永定卫副千户。
这事得从湘西澧州地区卫所(今张家界)说起
明朝的卫所制度:
所谓卫所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募兵制和征兵制的缺点而创设的,就是指国家按照军队特点和驻地,征调农民从军,此为世代为军的“军户”,军户吃住都在卫所驻地。这种自力更生开垦种植,寓兵于民,兵民合一的政策,既减缓了国家平民养兵的负担,又保证了军队具有职业性质,能够负担剧烈的对外作战。
每卫5600人,置卫指挥使统领;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有兵120人,指挥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辖二总旗,每总旗下又辖五小旗,一小旗有10名士兵。
卫所隶属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统于中央五军都督府。而平时军队的给养、训练、征调和装备则归兵部管辖。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一个有统兵权,一个有军令权,相互制衡,彼此制约。
平时卫所兵种地训练,遇到战事,集中使用,五军都督府委派主将,待战役结束,交回兵权,各卫所兵再回原地。如此一来,兵将之间无直接人身依附关系,而部队又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再加上明朝严密的特务制度,武将造反几乎不可能。也就是在“卫所制度”下,明朝军队百余年长盛不衰,抗击外敌,自力更生,且忠心耿耿。既做到了开疆拓土,保境安民,也防止了骄兵悍将造反谋逆,分疆裂土。
(我国解放后,实行的军区、军分区、建设兵团,实际就是借鉴明朝朱元璋的卫所制度而设立的。)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时任湖南慈利安抚使、湖广理问(法官)的土家族首领覃垕(qínhòu),联合桑植、永顺、鹤峰等"十八洞蛮"揭竿起义,明太祖朱元璋命湖南行省参政帅师讨之,在永顺县羊峰山山麓平旷之处,设排栅以自卫,编棚为城,简兵戍守,简沔阳,安陆、黄州、襄阳诸军充戍,曰羊山卫。设卫次年,即因“险远运粮不继,召指挥黄常至南郡议定,遂迁入大庸地,改名大庸卫。
万历《湖广总志》卷29兵防二载,“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春,千户夏得忠诱九溪蛮复叛,上命东川侯胡海讨平之,乃建九溪、永定二卫、以寨溪洞襟喉。”因为土司累反,大庸卫官兵们希望永远安定,上奏皇帝,请求更大庸卫之名为永定卫,明太祖准奏。永定卫城设在当时慈利县西南部的十二都,即今张家界市政府所在地,乃洪武辛亥常德卫指挥张胜始筑者。降大庸卫改为永定卫,降大庸卫为千户所,别建大庸所于卫城西桑汉关。
永定卫控制容美、桑植、永顺、保靖诸司领大庸及前后左右中所并黑松、后坪、金藏、龙虎、茅冈等关隘。隶属湖广都指挥使司。
明廷根据情况,不断调整,最终形成了以九溪、永定二卫为中心,以土汉各千户所、关隘百户所为依托的地方卫所防御力量。这一军事防御设施向西控制桑植、容美、保靖、永顺等势力强大的土司,向东保障澧州、常德、辰州等地区的行政设施之安全,最终形成了对土司地方的有效控制,清时曾评价为“历二百余年边隅从无反侧”,实现了永定,使民众免遭涂炭。三、从征安南,亲擒贼首,彪炳史册
安南,即今越南,古称交趾。明建文元年(1400年),陈朝外戚黎季嫠(li)篡夺了皇位,宣称自己是虞舜帝后裔胡公满的子孙,改名胡一元,改国号为大虞,其后自称太上皇,立其子黎苍(改名为胡汉苍)为帝。1403年,胡
下一页 (1/5)
回帖(1):
1楼:难得一见这样下功夫、有底蕴所好文章!

全部回帖(1)»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