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清华胡氏歙县高山派
胡逢村发表于 2018-04-20 19:52
清华胡氏歙县高山派
歙县高山派胡氏是清华常侍胡氏延晞公(九公)分布在歙县南乡的一支(旧谱称古歙高山派),从元初年间迁入至今已有700余年,后迁徙四方。在歙县南乡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北岸镇、霞坑镇和深渡镇等。北岸镇有高山、上高山、槐棠、金川、佛川等自然村;霞坑镇有塘川、伏溪两自然村;深渡、武阳等乡镇分布有东川、横坑、石洞坑和章八亩等自然村,因年久失联又地处山区,寻找未果。其中北岸、霞坑两镇的七个自然村现在共计有常侍胡氏人口约2000余人。另外还有多支迁徙浙江遂邑东亭新堨畈、湖口后岭,淳邑仁寿乡云濛源、胡村畈、郎角塘等乡村,都已年久失联。
从《古歙高山派旧序》得知,高山派早在明嘉靖辛亥至癸丑年间就参加了清华常侍胡氏九公派宗谱会修,乾隆辛巳年间参与了文敏公宗谱会修,嘉庆辛酉年间又有部分支派参与了九公崇先祠宗谱续修。另外各支派在不同时期也多次续修了支谱,其中最近一次是民国二十一年。

一、基本情况
下高山村:原名高山村。清华常侍胡氏十二世竺公于元初迁入居住,建祠立业,后子孙迁徙四方,是清华常侍胡高山派的发源地。宗祠《笃伦堂》是高山派的总祠,从前每年清明节期间各分支都要派人前往祭祀,已于公元2000年后拆买用于修建通村公路。同村还有明经胡氏,由上高山村迁入。全村现有胡姓人口约400人,常侍胡、明经胡人口相当,各约200人。
高山坞口村:由学公十五世佛家奴公从下高山村迁入兴建。该村距离下高山村仅半华里,后来因两村扩建已连成为一个自然村,当年自建的祠堂在上世纪初倒塌后又复回到下高山村总祠。
上高山村:村里有两支胡氏,其中一支常侍胡氏由学公十五世佛祖公从下高山村迁入,另一支明经胡氏从绩溪迁入。全村人口约360人,其中常侍胡占三分之一,约120人;明经胡占三分之二,约240人。村中原有两座宗祠,其中一座是常侍胡氏的《九如堂》,已倒塌;另一座是明经胡氏的《余庆堂》,该宗祠保管良好,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
上、下高山两个自然村相距不足一公里,上高山村在山顶,下高山村在山腰。
槐棠村:原名李黄塘。由学公十五世未公从下高山村迁入,人口鼎盛时有600余人,现有常侍胡人口约300人。胡氏有一宗祠《敦 伦堂》已倒塌。该村学公十九世寿一公又分迁歙南东川,待再寻。
以上三个自然村今属北岸镇高槐行政村。
金川村:原名金竹岭。该村常侍胡分上门和中门支派,其中上门由学公十七世兴祖公从高山坞口村(现合为下高山村)迁入,中门由学公十八世文保公从下高山村迁入,全村目前在册人口约1000人。有两座胡氏宗祠,上门《叙伦堂》,中门《全德堂》,现在仍然完好。老村建在半山坡上,因交通和预防地质灾害等原因,从2014年前后在镇政府的规划下,全村迁至北岸镇旁边建立了一个新金川村,是北岸镇的一个行政村。该村是黄山贡菊的原产地,以盛产贡菊而闻名。
佛川村:原名佛岭脚,由学公十九世巳公、字东林从下高山村迁入。全村胡姓,现有人口约400人。有一座胡氏宗祠《本仁堂》,现仍然完好。该村今属北岸镇呈村降行政村。
塘川村:原名塘林广(an)。由学公十九世琛公讳长生于明正德元年期间从下高山村迁入,至今已有500多年了,全村一姓,人口约200人。原有一座胡氏宗祠《笃伦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拆攺成村茶叶加工厂。因为村建在深山里的山坡上,交通不便和为预防山体滑坡,在当地镇政府的规划下,于2014年间按自愿原则在就近各自然村安置。
伏溪村:原名逢川。由学公二十世积华公于公元1530年前后即明嘉靖九年间从塘川村迁入,至今已近500年了。多姓村,人口约320人,其中胡姓占一半约160人。胡姓原有两座三进两天井的宗祠,其中一座总祠名《叙伦堂》,大约建于公元1600年前后,因年久失修部分倒塌于公元1957年间拆改为古戏台,现今为村民逢年过节的娱乐场所;另一座支祠名《崇德堂》,约公元1870年间建,也因失修于公元1999年夏拆改为村小学。其中《崇德堂》大厅内两根大柱上原来有一副长联:“ 崇高
下一页 (1/5)
回帖(1):
1楼:章八亩村已找到:
章八亩村:今村名江八亩,隶属歙县武阳乡,村庄建在新安江旁的半山坡上, ..

全部回帖(1)»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