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元煐生平   作者刘奕
胡喜全发表于 2021-04-04 22:27
我在校注胡元煐《重修辋川志》之时,欲将作者生平作以较详的介绍,这也是研究这部文献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经过多次查阅,无所获得。作者简介,仅以《蓝田县志》有关记载作了介绍。所幸胡元煐的七世孙胡位福,多年来重视搜集先祖事迹,追寻先祖宦游故地,今春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从网络与我们取得联系,并提供了许多有关胡元煐的资料,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恰值龙抬头。灵物胜事,久埋必醒。干将莫邪重合,有龙光射斗牛之兆。否则豫章与滋水,天各一方,先贤著作校注,难以完善。我不胜感激与欣喜,整理如次。以备此书再次付印时修改。

(一)
胡元煐乾隆五十五年(1791)农历五月十七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仪凤乡四十二都三图鸦洲村(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字小(筿)碧,号崑来,早孤,父丧时年仅七八岁。由母亲抚养成人,期间受到他的堂兄胡秀万①力助。胡元煐幼年聪敏好学,嘉庆戊寅二十三年(1818)二十七岁,以第六名中恩科举人。道光四年(1819)候选知县之前,曾任爱新觉罗皇族教官。(见同治《新建县志·旧序》)

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胡元煐因出身宦门世家,自幼口濡目染,深谙为官一任惠民一方之道。每到一县,以惠民为本,劝农耕桑,兴修水利,重教办学,注重干实事。先后主持鄠县、郃阳县,代理周至知县。胡元煐非常重视辖区文化教育,道光十二三年(1832—1833)任永寿知县时,迁翠屏书院于县治内吕公泉南(今永平小学)。征地四百余亩,建校舍数十间。

道光十四年(1834)补授蓝田县令,道光十九年(1839)离任,四年时间,“刻无暇晷”。到任时,恰逢秋闱(乡试),抽调他去省里阅卷。次年修青泥渠、维修文昌庙、南北街道。七月二日暴雨大作,山洪暴发,冲没七盘坡等处十八个村庄,淹死男女四百五十口,房屋牲口无数,胡元煐县令捐薪,给村民作修复田地工本钱,并请示上级免去屯耕粮,亲自勘清地亩,日日奔走于田间地头。因这年歉收,导致道光十六年(1836)春大饥荒,斗米值二千二百文,乡民多数刮榆树皮充饥。他为救饥民,筹集捐银一万五千金,亲自去四百八十七个村庄,散发给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八户人家。秋季,邻县商州发生蝗灾,胡元煐恐其蔓延到蓝田,在四十五日亲自到县境各乡查看,幸无飞蝗入境。

因城墙倾圮,亟需修补,倡捐一千二百金,修北门城楼与砖墙一百七十丈,因捐银不足,胡元煐复劝捐,自己先捐银二千金,带动了商号与富户,共捐银一万八千余金,补修城墙六百五十八丈六尺,马道坡四道,城楼六座,卡房四座,于道光十六年(1836)竣工。(见胡元煐《重修蓝田县城碑记》)修建蓝田通商州道路烟洞沟段,经常往来于县城至蓝桥的崎岖山路上,置身“寒山影内,流水之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胡元煐传承了胡氏家族重教兴学的家风,并在蓝田推而广之,他发现教育经费紧缺,就劝谕渭南绅士李继广捐地二十八亩,训导孙耀祖捐地四十亩,弥补书院费用不足。又于书院西侧,添建报功祠,内祀阮曙、周崧晓、马学赐、庄达吉、邵琨五位前任在蓝田政绩卓著、于教育惠泽的县令,以示崇敬先贤,倡导重教风气。道光十六年(1836),在前《书院规条》的基础上,增订了《书院肄业生童章程》。道光十八年(1838)又令孙继祖重修北门内义学。在他家乡至今仍流传着胡元煐教育子弟的名言:“读书不留田半亩,到老自有二十顷。”“读书不留田半亩,诗书一架是良田。”

胡元煐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到辋川游,发现王右丞祠倾祀,祠内明代所刻《辋川图》湮埋于荒草之中,将28方石刻,遂移入县城新建的报功祠内。后又捐俸重修了王右丞祠。发现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县令沈国华所刻《辋川图》因长期捶拓,漫漶不清,恰值画家乡友熊墨樵来访,请其临摹了郭世元所临《辋川图》竖横各一方。值此之际,正编修《陕西通志》,为通志提供资料后,编簒了道光《蓝田县志》,收集大量有关辋川的资料料,编辑了《重修辋川志》,系统的记述了王维辋川山水人文历史,为蓝田留下一
下一页 (1/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