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江苏赣榆、山东临沭两地胡姓探源
胡灵发表于 2022-08-29 04:57
带。山东临沭山里胡氏家谱记载,山里北始祖就是这个时期从东海黄泥岭迁来的(黄泥岭就是现在连云港市中云乡黄岭村)。
第二次大移民发生在清初顺治十八年(1662年),清廷发布《迁海令》,强迫云台山、高公岛、东西连岛等地的居民内迁,规定“片帆不许入海”。据连云港《花果山志》记载:顺治十八年八月十三日,朝廷下“迁界令”,尽迁云台山军民于內地,勒令设界防守,钉桩塞海,强制“片帆不许下海,粒米不许越疆”。
导致清廷“迁海”最根本的原因,是清廷对郑成功的畏惧。清军入关,长驱直入攻下了江南的许多重要城池。这时正统的明朝虽亡,但南明小朝廷却依然有一定的活力。唐王在福建即位,号隆武;鲁王到了台州,称监国;旧臣郑成功、张煌言等在东南沿海攻城复地,从未停息,多次占领了江浙的重要城池,得到沿海民众的纷纷响应,势不可挡,对清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以致一度时间清廷曾有退回辽东老家之想。于是,清廷此时果断地实施了大规模的迁海政策。
“ 迁海是“坚壁清野”,所有房舍一律拆除,所有住户一律搬迁,所有田产一律荒废,将迁海范围内变为无人区,以隔断郑成功与大陆之间的一切联系。迁海手段相当残酷野蛮,一声令下,晴天霹雳,居民马上就得卷铺盖滚蛋,能带多少带多少,带不了和无法携带的东西只好忍痛抛弃,好端端的家园一夜之间便化为乌有。”(资料来源网络文章《痛说迁海复海》)
据历史研究资料记载:”当时在云台山三百里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个村庄,大的村庄就有当路等十八个,民众逾万人。在官府督促之下,这些世世代代在云台山种田晒盐的民众只好离乡背井,拖家带口离开家乡,向海州以西迁移。顺治十八年迁出的云台山区的民众,主要落户在海州城及属县一带的白塔埠、石榴、博望、横沟、驼峰等城镇的农村,有的还迁到了赣榆县境内,如清末总兵王得胜的祖辈就是在顺治十八年迁到今东海县与山东临沭接壤的南辰乡东朱范村的,其后裔至今仍未迁回云台山。”(资料来源网络文章《裁复海与当路王氏迁徙》)
(1)赣榆胡姓祖源分析
据调查,江苏赣榆胡姓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一部分是清朝家谱中明确记载明朝时期从临沭山里迁来的胡姓,如海头乡胡村、城头乡大黄墩、金山乡西张夏等地,这些胡姓基本分布在县城青口镇以北地区,是目前赣榆胡姓中最大的族群。
一部分是清朝家谱记载明中期从山东日照安东卫迁到赣榆的胡姓,如柘汪镇小王坊、石桥一带胡姓,这些胡姓基本分布在离安东卫较近的赣榆东北沿海地区。
一部分是找不到祖源的胡姓,如墩尚镇大道口、胡桥,门河乡官庄。这些胡姓基本分布在青口以南地区。其中大道口胡姓虽然被多地胡氏家谱记载为其分支,但经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记载与大道口的实际情况都不吻合,因此大道口胡姓目前仍属于找不到祖源的胡姓。在这里我主要研究的就是这些找不到来源的胡姓。
墩尚大道口、胡桥、门河官庄这三支胡姓都经历了100多年的寻祖历程但都无确切结果,那么他们的始迁祖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多年查找根据已知证据可以断定,这三支胡姓往西与临沭胡姓靠不上,往北与龙河胡村和柘汪小王坊两地胡姓靠不上,东面是大海,所以只有南面连云港地区这一来源了。经研究发现这三支胡姓都已繁衍了15、16代,按照每25年一代人的全国通用算法计算,繁衍时间都有370年历史了。这说明这三个地方的胡姓都是370年前同时迁到该地居住的。那么370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件让他们同时都迁到赣榆南部一带居住呢?根据历史资料推算,这三支胡姓迁移时期恰恰是顺治十八年(1662)朝廷下达“迁界令”实行“海禁”的时间,从顺治十八年到现在刚好是375年。因此说赣榆墩尚大道口、胡桥、门河官庄三地胡姓极有可能是在顺治十八年花果山第二次“海禁”期间从花果山移民过来的。
(2)山东临沭胡姓祖源分析
据近代家谱记载,临沭胡姓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临沭山里北始祖胡姓;一部分是临沭南始祖胡姓。
据临沭山里北始祖胡姓清代家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上一页  (2/9)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