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年前的苏州——海州大移民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05 16:11:17
距今六七百年前,海州湾“C”型海岸线,大体蜗居在岚山头(山东)——荻水(山东)——高桥(今东海岗埠)——朐山(今海州)——新坝——南城——惠泽(今灌南张家店)一带。
那时的云台山还在海岸线之外的汪洋大海之中。海浪拍打着这片“地广人稀”的大地,明太祖朱元璋的铁蹄和皮鞭,驱赶着一批移民,从繁华的苏州迁徙到荒凉的海州,上演了闻名全国的“苏州阊门大移民”重大历史剧。这批移民便成了我市现今不少姓氏家族的始祖。
这是一个明清海州志不曾记载的真实故事。古老话题——祖籍苏州阊门
仰望夜空,数点星斗,背倚草垛,听父亲数典溯祖。孩提时就听讲过,祖籍是苏州阊门。现年87岁的本家长辈,还时常讲起这段古记。“元末明初,中原一带举兵杀挞子。苏州闹杀挞子,又闹“红蝇”之灾,像马蜂似的毒苍蝇,咬人叮人,受伤无医,老百姓为躲灾避难纷纷向外地迁移。祖上讲这叫红蝇赶散,我们傅家先祖就在那时迁到了下车……”家谱《傅氏宗族简序》也有这样的片言只语。然而,这毕竟是祖宗十八代的事,遥远而又古老,没怎样把它放在心上。
一次,在婚庆喜宴上,谈起了这个古老的话题。宾客四方,生面孔不免要互问“尊姓大名”、“何方人士?”相互答道:“免贵姓朱,小家新浦,籍贯东海,祖籍苏州。” “我姓吴,我的祖籍也是苏州阊门。”笔者听了感到新鲜,连忙搭讪,“我的祖籍也是苏州阊门。”有朋友闹趣,“巧酒,巧酒,老祖宗是同乡,干一杯!”
又一次,偶然遇一位朋友家新修定新印刷的《海州孙氏宗谱》,墨香中显出一段文字:“一世祖,万岭公字古峰,号双山,苏州阊门人……”蹊跷,又一个阊门老祖宗。还有一次,在图书馆翻阅资料,见台胞辛子方先生编著的《海州乡土文化研究》(第一集),“《耿氏族谱》记载:我始祖海公自馆陶,迁于沭,相传为红缨赶散而到此”。“红缨赶散”四个字令我诧异,这与家族长辈讲的“红蝇赶散”,仅一字之差,这里有什么暗合之处?
上述的“阊门老乡”,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当时搞什么“政治运动”,把这些家族从苏州“运动”到海州的?疑云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便留意在故纸堆里,在民间口语相传中寻找答案。历史背景——明代“八大移民点”
“杀挞子”、“红蝇赶散”像一把钥匙,启封史实大门。开门,便见刀光剑影,兵荒马乱。元朝末年(1351年),汉民族反抗元人(当时的蒙族人)凶残统治,河北刘福通、湖北徐寿辉、濠州郭子兴,分别领导白莲教、红巾军,将“八月十五杀挞子”的起义联络暗号,藏于圆饼之中(八月十五吃月饼自那时兴起),“上合天心下合民意”,揭竿而起推翻了元朝统治。
朱元璋早先在郭子兴的红巾军中摇旗呐喊。后来,举刀背叛农民军,先后灭了张士诚、方国珍等起义军势力,结束了元末群雄混战的局面。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永乐时,明成祖迁都北京)。
长达16年的战争,大地积骸成丘,残垣断璧,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如何巩固取得的政权,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成了当务之急。
洪武初年,时任郑州知府的苏琦给朱元璋奏言“时宜三事”。其一为屯田积粟,以示长久之规;其二选重臣驻边镇,统辖诸蕃;其三垦田以实中原。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实行屯田制,主要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移民政策。所谓移民,即下令人多地少的狭乡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去垦田。
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论坛”也介绍了明朝这段“历史大移民”公案。据明史专家考证,明朝大移民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自洪武元年(公元1368)至洪武三年(1370),后期自洪武十三年(1380)至洪武三十年(1397)。这是统治者有组织有计划的强制性行为,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全国著名的有“八大移民点”:山西洪洞大槐树、苏州阊门、江西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