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大瑯派族谱内容考析《宁都湖溪谱》《宁都山堂谱》《宁都旸霁谱》胡承均
第一节:谱序考析
一、《宁都湖溪谱》《宁都山堂谱》
1、谱载介绍:《宁都湖溪谱》是大瑯长子二郎支房谱,本谱中收录谱序(从初修至九修族谱新序)九篇【从至元十八年辛巳(公元1281 年)开始初修时首撰,至民国 37 年戊子(公元 1948 年)第九次修编新撰谱序】。世系从第 1 世大瑯起至 13 世十三郎止。 《宁都山堂谱》是大瑯次子三郎支房谱,本谱中收录谱序(从初修至十五修族谱新序)十三篇(缺第二篇)【从至元三年庚戌(公元1310 年)开始初修时首撰,至民国 35 年丙戍(公元 1946 年)第十四次修编新撰谱序】。 《宁都旸霁谱》谱序无收录。
2、内容辨析 1)《宁都湖溪谱》谱序重要信息整理 ①大元至元 18 年辛巳(公元 1281)年由 23 世孙玉潔首序阐明了公霸为始祖,唐时为吉州刺史,以善治民,封开国侯,以老休政徙汴,子四:勝、周、禹、满。惟满被□不仕,故揭家于豫章之吉州永陽,满之子杏一郎转迁虔州八角井,子桃一郎□居城市,逐迁于都鱼母石。并详细介绍了霸后裔传承情况,世系简介如下:始祖:公霸。 第一世:勝、周、禹、满。 第二世:满之子杏一郎,转迁虔州八角井。 第三世:杏一郎之子桃一郎,先居虔州城,后逐徙居于都鱼母石。 第四世:桃一郎之子德中,庠贡,授漳州漳浦县主簿。侄子宝郎复回庐陵。 第五世:德中之子吴一郎,徙居永丰籐田陈坊,育子后复徙虔化怀德乡邓村王家巷瓦子堆居住。第六世:吴一郎之子陈郎。 第七世:陈郎之子富郎。 第八世:富郎长子一郎,居湖塘陂头。富郎次子二郎,居雁坑。富郎三子小三郎,居大田。第九世:一郎长子大瑜,迁居洪洲之酉隅。一郎次子大瑯,仍居湖塘陂头。一郎三子大璋,徙撫州蓝田。第十世:大瑯长子二郎家为湖溪肇基始祖。大瑯次子三郎徙向傳,今之山堂是也。②明嘉靖四年(公元 1525 年)由曾元兴撰写的二修序阐明的主要信息:宋元之际因战争造成 80-90%的族谱遗失。③清雍正六年戊申(公元 1728 年)由金有福撰写的三修序阐明胡氏源流:宁之湖溪白门前赤坳,南溪胡氏则异是;按谱,胡氏唐时金陵公霸刺史吉州,以治行进,封开国侯,生子四,伯仲季子不具论。叔曰满,徙永陽。满之子杏一郎徙虔州八角井,十数传而至大瑯府君,始迁宁都怀德乡,是为胡氏始祖也。大瑯之子芸芸四散;而湖溪白门前南溪上淮之专祖者,则二郎云且夫。胡之受姓远矣,胡之为族众矣,其间人文代出未易更僕数;即二郎一族如狱州,其人者刚风英气凛凛逼人,□诸忠简、刚简,诸先正宁多让耶,况夫隐山林而重名节,识礼仪而敦诗书,又代不乏犯焉。盛矣哉,胡之族也。④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 1779 年)由士文撰写的四修序阐明了源流:湖溪之胡氏族兴,吾傅溪暘谷皆分支于吉之霸公,至大瑯一府君始迁兹土,其家支二郎即湖溪始祖;次子三郎晰居傅溪,传九世而分暘谷。自二郎公居湖溪十二世而生少一、少二、少三。少一居湖溪白门前;少二徙麻源墩下复迁瑞金;少三迁南溪上淮传后数十,本次修谱该支房参与。⑤清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 1816 年)由伯英撰写的五修序首次定性了霸公仕南唐这一信息;新增满之子猷公曾任临川教谕的信息;新增陈郎为避免参军迁居虔化的信息;新增大瑯由怀德钦义里复迁仁寿里的信息;新增次子三郎三世孙棨;兴为韶州刺史;樂为潭州刺史;山堂、旸霁、竹溪同出于棨公;兴国白石出于樂公。新增长子二郎湖溪肇基传四世而生威的信息。⑥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公元 1845 年)由伯英撰写的六修序首次定义霸公长子勝,留家庐陵值下为胡銓之祖,次子周居吉州澹源为刚简梦昱之祖;三子禹之子为白石;四子满居庐陵永阳乡,子猷,任临川教谕,因避五季兵乱迁虔化鱼母石,至11 世生大瑯,大瑯生二子,大瑯长子二郎肇基湖溪至五世生琳二郎;大瑯次子三郎系潭州刺史棨公,韶州刺史樂公之王父。⑦清光绪二年丙子(公元 1876 年)由邦葵撰写的七修序再次阐述霸公仕南唐这一信息,且霸公长子勝、次子周、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