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乐清江岙胡氏传承与文脉考略
南山发表于 2025-08-05 16:18
乐清江岙胡氏传承与文脉考略作者胡建荣

五代后唐时期,金华胡寿为避祸流寓温州郡城通道桥巷。至其玄孙胡瑫,于北宋嘉祐年间自通道桥巷迁至永嘉柟溪永宁乡塘川。在塘川数百年的历史演进中,胡氏家族人才辈出,涌现出多位杰出人物。胡瑫第十八世孙胡大华,于明末清初从中塘徙居江岙,此后胡氏家族在此生息繁衍,秉持耕读传家之道。

江岙胡氏家族史蕴含着丰富鲜活的地域文化内涵,是温州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温州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避祸南迁:大理寺评事的温州开基

胡氏家族始祖流寓的温州郡城通道桥,又名通道里,位置大致在现今温州市区晏公殿巷一带。明嘉靖《永嘉县志》记载:“通道桥在荣亲坊,荣亲坊俗称通道桥”。乐清江岙胡氏始祖胡寿,字从钝,其家族世代居住于婺州金华。胡寿曾在五代后唐担任大理寺左评事,当时吴越国钱镠断绝对后唐的朝贡,有权臣诬陷胡寿与钱王私通,他无奈弃官东归。长兴初年(公元930年),流寓至永嘉(今温州)郡城的通道桥巷,开启了家族新的历程。

卜居塘川:山水形胜的耕读摇篮

据《江岙胡氏族谱》记载,北宋嘉祐年间,塘川,即今中塘。胡氏一世开基之祖胡瑫,为胡石之子、五代后唐大理寺左评事胡寿之玄孙。胡瑫,字宗琏,号清信。他游历至塘川时,顿生卜居之意。此地三面环山,良田纵横,一水穿流其间,苍松翠柏与碧水青山相映,茂林修竹环绕,东方地势广阔平坦,出口有狮象两山镇守,前有笔架山,左有砚台(今城西小学),原有平坦小山丘,堪称翰墨之地,兼具人杰地灵之象,土地肥沃,是可耕可读、宜于后裔发展的胜地。于是在宋嘉祐年间(约公元1060年),胡瑫毅然从温州郡城迁居至永宁乡中塘。

他生性恬静淡泊,不慕浮华,平日乐善好施,心怀慈悲,笃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极投身公益,修建佛寺祈福。尤为瞩目的是其筑桥义举:元丰年间,他主持建造了中塘白桥(今车站东墙内)、下塘吴桥(后称牛桥,位于今永嘉县实验中学北首),为当地百姓出行提供了重要的便利。

宋韵流芳:塘川三先贤的德业篇章

胡氏家族在塘川繁衍生息期间,涌现出多位贤达。

上舍释褐胡守,字仲德,系胡瑫五世孙。他早年较晚研习举子业,凭借太学舍选之法入仕,补任两浙运干一职。后因足疾告归,不再出仕。他曾捐资建造沙大桥(今位于县前西路与振兴路路口中段),此后十余年在田园间悠然生活,享年77岁。万历年间《温州府志》记载,胡守为太学上舍释褐。宋代选拔读书人入仕有两种途径:一是科举登科,二是太学舍选。太学实行三舍法,分外舍、内舍、上舍,学校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及在学期间每月行艺表现的年终评定,优秀者可从外舍升入内舍,再从内舍升入上舍。上舍生依成绩分等级,下等免解试,中等免省试,上等无需殿试,可直接由皇帝下旨授官,即“上舍释褐”。通过这种方式入仕的胡守,地位甚至超过科第进士。

理学家胡子实(?--1276),为胡守子侄,字醇子,初名希孟,永嘉中塘人。他性情敦厚质朴,沉默寡言,却力学不怠,对《诗》《书》六经无不精研,皆能触及奥义。其科举之路较为坎坷,《弘治温州府志》记载他“两贡乡试不第”。咸淳五年(1269),乐清县令郑滁孙创建宗晦书院,邀请他主持教席。他讲解详尽明了,深合学理要旨,众多学子乐于追随,达数百人之多。温州平阳资政殿学士陈昉素来敬重他,时常称赞,却未能举荐。咸淳末年,朝中元老援引元祐年间陈师道旧例向朝廷举荐,朝廷下旨授予他史馆编校之职,不久又任命为太学録,特差沿海制置使准遣。德祐末年,他以国子簿官衔出使明州(今宁波),并于当年冬天在任上去世。《永嘉县志》记载他入祀乡贤祠,今收录于浙江省档案局《浙江历史名人》数据库。著有《礼记讲义》《习史管见》《孝经注》等,见载于《文献通考》《温州经籍志》《温州府志》等典籍。

处士胡大宁(1323--1395),为胡子实曾孙,讳转,
下一页 (1/4)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