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国第一侨乡中川村
九级半发表于 2006-12-01 10:51
全国第一侨乡中川村
一、 第一侨乡
中川村创造了被史学家、作家称为令人不可思议的“中川文化现象”,即仅二三千人的小村庄,在古代涌现出“一门五进士”“三代四司马”“父子进士”等奇特的文化景观,近现代更是涌现出被我国“三朝五代”领导人慈禧、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分别接见的“中川六大名人”——锡矿大王胡子春,万金油大王、爱国侨领胡文虎,民国中央参政员胡兆祥,艺术大师胡一川,外交家胡成放,新闻女王胡仙;创造出“胡顺源七子五教授”“胡启创一门六博硕”等文化新景观。现在的中川村形成“村民三千,侨胞二万”“大学生上千,博硕生上百”的著名侨乡,被誉为“天下第一侨乡”。
二、中川概念
全国著名侨乡中川村坐落在永定县版图的西南面,距县城35公里,距闽粤交界处三层岭5公里,省道福三线从村北穿越而过。中川村有狭义与广义概念之分。狭义的中川是行政区域,是地理概念,包括中坑与乌石下、饭箩墩、黄天岽、上山自然村。广义的中川是文化概念,除行政村外,还包括从中坑迁出的周围下圩、下赤坑、科名里、吉里、青潭等十几个胡氏村庄与海内外乡侨,他们对外都称自己是中川人,百年后都将魂灵送回胡氏家庙“上座”。
三、地理概貌
中川村海拔200多米,东西宽约1里,南北长约2里,总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近三千人。中川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22度,年平均降水量800~1900毫米,土质微酸性,人多田少,房屋密集,自古流传有“不怕贼偷,只怕火烧”的俗语。中川村的地形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四周山岭耸峙,中川溪从东北蜿蜒流向西南,形成面积狭小的溪谷地。中川流传了几百年的家谣形象地概括了它的地貌特征:“中川是个好地方,东面有座马山岗,西面有个祖公堂,南边有座狮象霸水口,北边有口大横塘。啊,故乡啊,故乡!”
四、姓氏源流
中川胡氏的周始祖为胡满公,系舜帝三十三世孙。周武王以元女太姬配满公,赐之姓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胡陈同源。胡者,满公之谥也,年老寿长之谓也。宋始祖为南宋高宗朝的翰林院编修、兵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胡铨。九十世胡铨属于江西奉新县华林胡氏的一支,定居江西吉安芗城(今青原区值夏镇)。胡铨的第五代万九郎,于南宋未年由赣州宁都经宁化石壁移居长汀第三街大塘背。万九郎的第三子七郎移居下洋,共历八代。传到第九代铁缘公移居中川,为中川胡氏始祖。中川胡氏的 迁 徙 路 线 为:河南淮阳(宛丘)→四川邛县→山西永济(河东)→湖北监利→安徽寿县→甘肃镇原(安定郡临泾)→江苏宿豫→江西奉新(华林)→浙江吴兴→河南固始(光州)→江西奉新(华林)→江苏南京(金陵)→湖南长沙→江西吉安(芗城)→江西宁都→福建宁化石壁→福建长汀→福建永定下洋→中川村→远播海内外。自胡铁缘公1420年肇基中川以来,已历渡了五百八十多个春秋。
五、历史沿革
胡铁缘公肇基中川时,原有张姓、江姓、谢姓等人家散居四周山麓,铁缘公于今胡氏家庙处搭寮打铁为业。随着胡氏逐渐兴盛,张江谢三姓相继迁出。此时山岭遍野枫树。春夏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秋冬层林尽染,惊心动魄。因此,最先把此地称为“枫坑”。后来,先人认为它有偏僻之嫌,便把“枫坑”改为“忠坑”。二十世纪初,有识之士认为“坑”意味着小,不够大气高雅,加上村中有哗啦啦的溪流淌过,于是又改名为“中川”。1981年,永定县政府地名办公室编印出版的《永定地名录》确定“中川”为这个村的村名。
六、胡氏家庙
历史悠久、壮丽堂皇、工艺精巧的胡氏家庙兴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占地面积4847平方米。胡氏家庙曾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道光十四年(1835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和1984年因年久旧损、失火烧毁,五次重修或复建,历尽岁月的风尘沧桑。
胡氏家庙的建筑特点是:主体建筑全部采用木质构建,不用一枚铁钉;而且内外梁柱屏风均雕梁画栋,绘饰精美
下一页 (1/9)
回帖(6):
6楼:辛苦了谢谢九级半 和胡氏宗亲网
5楼:历史不会忘记您与站长等人为胡氏宗亲办的大好事!您到长汀寻亲的纪实文章我看了,很感动!我坚信 ..
4楼:谢谢赛标兄的解答,我很喜欢读您写的文章,希望经常能在胡氏宗亲网上见到您.

全部回帖(6)»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