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之治鄞 三月 其故人胡舜元凶服立于门揖 入问吊故则丧其父 五月留而馆意 独怪其来之早也 居数月 语吾弟曰 吾释父之殡跋山浮江 从子之兄于海旁愿有谒也 久矣 不敢以言 吾亲之生我 学于四方 不得所欲以养 今已不幸卒也 得子之兄志而铭之 藏之墓中可以显于今世 以传于后 虽吾小人与荣焉无悔 焉不知子之兄可不可吾弟以告予 叹曰 审如是可以为孝君子 固成人之孝 而吾与之又旧 其何顾而辞耶 取吾所素知者为之志 而铭之志曰 君讳某 池之铜陵人 生于丁丑兴国之年(977)也 卒于丁亥 是为庆历七年(1047) 子七人 某以十月葬君于谷垂山 胡氏世大家 阖门数百人 君有子舜元 独招里先生教之为士其卒也 族分而赀衰 舜元为善士
铭曰
寿七十一 不为不多 吾与之铭 千古不磨
来源: 续文章正宗卷十 宋 真德秀 原本
倪 澄 重编
明 胡 松 增订
附录:
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景希、希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对政务励精图治,是南宋著名的朱子学者,政治家、理学家,被称为“小朱子”,深受敬重。他为官清廉正直,爱国勤政,政绩颇为显著。嘉定、绍定年间两知泉州时,整顿市舶,罢“和买”,禁重征,复兴海外贸易,整饬吏治,惩贪官,抑豪强,减轻人民疾苦;劝农以农为本,积极生产,并主持兴修水利,使民赖以温饱;重视民间风教,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海防,增设水寨,捕捉海盗,保护沿海居民和商旅安全。其治泉有方,深得泉州士民和蕃商的爱戴,离任时送拥道,再任时迎者塞路,并给予立祠纪念。他是大理学家朱熹的私淑弟子,不但大力提倡朱理学,而且著述十分丰富,主要有《四书集锦》、《清源文集》、《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是正统的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对后世影响较大。撰有《西山甲乙稿》、《大学衍义》、《西山文集》等书。其《真西山选先生卫生稿》通俗易懂,为养生佳篇。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忠,祀全国孔庙。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06889.htm
胡 松
胡松(1503~1566),字汝茂,别号柏泉,滁州人,世居定远,元末避乱迁居滁。自幼好学,因家贫常借书抄读。明嘉靖八年(1529 年)中进士,授山东东平知州。秩满,任南京兵部员外郎,不久改礼部祠祭司进郎中,又升湖广参议。时值滇湘边境苗族之变,他参与镇压,因功升山西提学副使。是时,有会酋在山西南部掳掠,导致10 余万民众仓卒避至太原。太原城坚闭,拒民众于城门外。胡松出面力保,太原城守将才开城纳民。随后,就边防现状上书数千言、皆切中边计要害,被明世宗采纳,并嘉奖其忠心,委以左参政,协助镇守雁门关。后因奸臣严嵩当道,被诬,削职为民。10 余年后,严嵩伏诛,胡松重被起用,始为陕西参政,历官浙江擦察使、副都御史、江西左布政使。不久奉令讨伐广西张琏,战功显著,升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胡松一生洁身自好,在山西任提学副使时编辑《古名臣奏疏》,为士林进修的程式范本。落职家居期间,辟“尚友堂”,披阅典籍,广收博览,富于经术。在《明史•吴悌传》里,曾称他为“南都四君子”之一。著述有《良知议辨》和《滁州志》4 卷,后入辑录《胡庄肃公集》。去世时,世宗为之中止朝议,追赠太子少保,谥庄肃。归葬滁州,墓地在今来安县十二里半乡新河村徐大郢。
来源:http://61.191.16.234:8080/was40/pdf/shzh/66/01_02_3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