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渭墓
hawkins001发表于 2007-10-07 15:17
胡渭,字胐明,号东樵,德清县城关镇人,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据《中国学术家列传》记载:他“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曾祖友信,明隆庆进士,与归有光齐名,有著述留世。祖父子益,为诸生。父公角,天启举人,清介自治,致力于史汉百家言,振笔得祖风,事亲孝,友爱诸弟,著有《漱六轩稿》。”其父于1644年去世,胡渭时年12岁。这时正值明清交替之际,社会混乱,他由母沈氏携之避乱山谷间,教以书。此处便是今之德清城关镇大友村经南圩。胡渭在这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乡情中,心旷神怡,常在月光皎洁之良宵,漫步于“金钩钓月”这诗情画意的美景之中,清澈的龙溪支流从文明塔北蜿蜒曲折向西,进入经南圩至赤港,微微转南弯去,形似鱼钩。在月光下,清风徐徐,水波粼粼,一轮银月倒映在钩形的水变之中,就在这奇妙的境地上,留下了胡渭童年的足迹。
由于家庭的熏陶,胡谓好学不辍,15岁为县学生,然屡考不举,一生白衣处士,可是学术成就卓越,立言不朽,成一代儒宗。在清初与大学者顾炎武、黄宗羲、黄宗炎、毛奇龄、万斯大、万斯同、阎若璩齐名。梁启超高度评价胡渭的学术人文思想,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把顾炎武、万斯同、胡渭、阎若璩列为“清初经学家之代表人物”,又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述:“他(胡渭)的学风不尚泛博,开后人法门不少……给思想界很大影响。”对其开创考据、训诂、朴学之风及对后世的影响大加褒赏,雀为乾嘉学派及王念孙、王引之、孙贻让、俞樾等经学大师之先辈。梁启超盛赞胡渭所著的《易图明辨》,考定宁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揭示了《易经》图象的真正来源。他指出:“胡渭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易图明辨》这部书。‘河图’、‘洛书’、太极、无极是组成宋学的基本核心,宋儒所谓的理的、气、数、命、心、性,都出自这里,而胡氏此书,打破了周敦颐所谓‘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的说法。自此学者乃知宋学自宋学,孔学自孔学,两者不可混同;而且揭示出我国人好以阴阳五行说经,并不是从宋才开始,原来汉代以来就已出现。胡氏此书,乃将此异说之来历和盘托出,使其不复能依附经以自重,实思想一大革命。可与达尔文的《种源论》媲美。”他的《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凡20卷,附地图47幅。书中对历代方志舆图搜采殆尽,并详细考证了九洲分域、山水脉络的古今异同。特别是《导河》一章中,“备考历史决溢改流之足迹,论近日黄、淮之势,考论尤详”。他试图为治理黄、淮提供历史依据。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其著述的评价是:“精赅典赡,此为冠点!”、“其留心经济,异于迂儒不通时务者远矣。”《清史·毛奇龄传》云:“奇龄淹贯群书,所自负者在经学,……所作《经问》,指名攻驳者惟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人。以三人博学重望足以攻击,而余子以下不足齿录,其傲如此。……”但也不得不服胡渭等到人。乾隆时的学者注中把顾炎武、胡渭、梅文鼎、阎若璩、惠栋、戴震称为“国朝六儒”。在其所撰《六儒颂》中云:“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河洛矫诬至胡氏而绌;中西推步至梅氏而精;力攻古文书者阎氏也;专言汉儒《易》者惠氏也;凡此皆千余年不传之绝学,及戴氏出而集其成焉。……然于思想影响之巨,则吾于顾、戴外,独推阎、胡。”足以说明胡渭在清代学术思想上的地位与作用。
杨荫深编的《中国学术家列传》(上海光明书局1939年10月初版,台湾德志出版社1968年重版)选录了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直至康有为、章炳麟、梁启超等共459人,其中有德清人沈约、胡渭、俞樾3人。此书声称胡渭“有一代儒宗之称,乃乾嘉考据学派的先驱。”
美国学者、著名东方学家恒慕义(A·W ·Hummel又译海默尔)博士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英文原版于1943-1944年间在美国出版)在国外颇享盛名。它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通过能清代800余名人物活动情况的详尽介绍,把明末到清亡300年间的历史概貌展现出来,勾画了整个清代历兄的基础轮廓
下一页 (1/4)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