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铨
胡琼芬发表于 2007-11-21 20:53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庐陵芗城(江西吉安县南)人。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绍兴七年(1137)为枢密院编修官。八年秦桧决策主和,铨愤而上书,直斥统治者“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并决然表示“义不与桧等共戴天”,“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主张“羁留金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这篇《戊午上高宗封事》义正辞严,不仅使“当日奸谀皆胆落”(王庭圭《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而且也鼓舞了广大人民抗敌爱国的斗争力量,使“勇者服,怯者奋”(周必大《……胡忠简公神道碑》)。自学士文人“至武夫悍卒,遐方裔士,莫不传诵其书,乐道其姓氏,争愿识面,虽北庭亦因是知中国之不可轻”(同上)!它是南宋初年广大人民痛恨统治集团的屈膝投降,要求报仇雪耻、挽救民族危亡情绪的集中反映。由于这一篇封事,胡铨被贬官到许多地方,最后到海南岛,直至绍兴二十五年冬秦桧死后,始得内移衡州。“朱崖万里海为乡,百炼不屈刚为肠”(王庭圭《胡邦衡移衡州,……》),胡铨和南宋投降派的英勇斗争是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孝宗即位后,他有《上孝宗论兵书》,建议统治者“坚持前日和不可成之诏,力修政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如越之图吴”。又有《上孝宗封事》,指出“自靖康始,迄今四十一年,三遭大变,皆在和议”;而“肉食鄙夫,万口一谈,牢不可破,非不知和议之害,而争言为和者”,只是由于偷懦、苟安和附会。胡铨的这些上书,议论慷慨正大,语言明达条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回帖(1):
1楼:我也是胡铨后代025----68862005

全部回帖(1)»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