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元代诗人、作家-----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东湖十一世祖胡助公年谱表共计11页
胡正良发表于 2009-04-13 11:23
以下为根据论文的PDF文件格式,整理成Word版,以便查阅
胡助 年谱
(1278—1362?)
徐永明
引 论

明代人庞龙在论及胡助的诗时曾说:“胜国之文何其盛也,虞、揭、黄、柳号‘四大家’,而以诗名家又称虞、揭、范、扬,初岂如是。尝阅《元文类》及《续文章正宗》二书,珠玉灿然。苏天爵、郑栢皆自以为空冀北之群矣,孰知东阳纯白胡先生之著述,实其沧海之一遗珠哉!”(见本集卷首《纯白斋类稿跋》)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庞龙对元诗、文“四大家”的说法及苏、郑二书不收胡助诗文的做法颇有微词。苏、郑二氏为什么不收胡助诗文我们不得而知,但元代诗、文“四大家”的提法确实使其他一些当时也颇有声望的作家在后世变得湮没无闻。
胡助字履信,一字古愚,婺州东阳人。其祖先是由湖州的霅川迁居东阳定居的。曾祖父居仁是个学官,曾从理学家吕祖谦学,与同里曾官至国子祭酒的葛洪为友。祖父中行,隐居行义,被乡人称为善士。父亲祐之,在宋时为乡贡进士,曾做过史馆实录院主管文字的官。胡助自称“早失怙恃”,但家庭的影响在他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应受到忽视。由于刻苦自励,胡助年少时既已博览经史诸子百家之书,“悉究其大旨”。当胡助读到《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及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一段话,幡然有省,决定外出远游。至大元年(1308),胡助三十一岁,因举茂才授建康路儒学学录,兼太学斋训导。金陵为六朝古都,又是南来北往的要冲,故胡助在金陵为教官的期间结识 不少人物,其中胡助自认为最相知的有治书侍御史赵宏伟、监察御史周驰、礼部尚书曹鉴等。周驰向朝廷举荐了以胡长孺为首的七位宜入馆阁的江浙之士,胡助即为其中之。皇庆元年(1312),在京师任国子司业的吴澄辞官南归,见胡助所作诗,大加称赏,以为乃诗之上品。吴澄的称赏使胡助的诗名为之大振。
延祐元年(1314),元廷废止数十年之久的科举考试恢复,这对于大失其业或沉沦下僚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胡助虽为教官,也欲往一试。但囿于省台的规定,胡助不得与试。延祐二年(1315),各省乡试中举的考生会于京城参加礼部春试,胡助也于是年来到了京城。胡助来京城的目的可能是想走“上层路线”,既以自己的才学干谒名公大卿。在京城的两年多时问里,胡助确实结交了不少馆阁之臣如王士熙、元明善、马祖常、袁桷等,但胡助最后仅是依常调获得了一个美化书院山长的职位。“美化在处州万山中,今鲜知学。”胡助在任山长的几年里,除了游山玩水,赋诗作文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与人道及之处。泰定二年(1325),胡助因秩满赴选吏部受九品初职,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胡助没有马上被授予职位。时任太常博士的乡友柳贯为此深抱不平,他说:“孰不叹其淹滞而悼其屈,虽予亦不能不为之慨然也。”后来,朝廷授胡助为温州路儒学教授,又用荐改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这已是泰定五年(1328)的事丁。在待职的几年时间里,胡助“贫不能归.尘衣垢面,憧憧往来”。对所见所闻颇有所感,于是发而为诗,便有了《京华杂兴诗二十首》。从今天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为《京华杂兴诗》题过诗的馆阁之臣和名士有王上熙、马祖常.虞集、欧阳玄、贡奎、曹元用、谢端、段辅、李端、赵由辰、张起岩、周仁荣、汤弥昌、王肖翁、龚璛、刘汶、杨刚中、黄清老、苏天爵等.可见《杂兴诗》在当时的影响。至顺元年(1330),胡助随元主清暑上京(今内蒙古正蓝旗)。“羁旅之思,鞍马之劳,山川之胜,风土之异”使诗人诗兴大发,一去一回,又创作了五十首《上京纪行诗》,一时间又引得不少馆臣为其题诗作跋。国史院编修官任期满后,胡助回到了南方。
后至元四年(1338),胡助调为右都威卫儒学教授。右都威卫在涿州(今属河北),是军队的所在地,顾名思义,这里驻扎的军队是为保卫大都的安全而设立的。“更无人问字,终日面颓墙。”无所事事的生活,使胡助在这里感到异常的寂寞
下一页 (1/11)
回帖(5):
5楼:不知道这个胡璋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始迁祖?
我们的始迁祖,从行来说,是全(还有单位人旁)98 ..
4楼:古戈宗亲:
非常感谢你的关注,原件就不是很清楚。
不过可以双击扫描 文件,缩小后再 ..
3楼:元代诗人、作家-----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东湖十一世祖胡助公年谱表,是篇难得的资料。可能是扫描 ..

全部回帖(5)»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