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氏族序---以谥以国命得的姓
hhh4454发表于 2010-01-09 20:51
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一般都是根据其生平行为褒贬善恶,加上一个称号,称为“谥号”,胡姓最早的一支就来源于先人的谥号,即唐大林宝(元和姓篡)所云:胡,帝舜的后裔,于西周初期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始氏,就是胡氏。
胡姓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县西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姬姓)诸侯国,为子爵,故称胡子国。公元前538年,胡子国曾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公元前519年又随楚国与吴国作战,国君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说明胡子国于春秋初灭于郑)。另一胡国为归生,也是子爵,姑也称胡子国。归姓胡子国的地方在今安徽阜阳,于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被楚国灭掉,国君豹被俘。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又形成两支胡氏。
此外,据《书.官氏志》记载,北魏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抵领之,乃分其,献帝的大哥纥骨氏,至教文帝拓跋迁都洛阳后,改为胡氏,这也是胡姓来源之一。
古籍最早出现的胡氏人物是胡曹,即(世本做)所支:“胡曹所冕,胡曹做衣。”宋注:“胡曹,黄帝臣。”这说明远在黄帝时期已有胡姓。但因胡曹之后无世系可考,古代的谱系牒学家大多主张胡姓源于以谥为氏和以国为氏。春秋时齐国有胡屹,战国时卫国有胡衍,这说明先秦时期主要是在今山东、河南境内发展繁衍。两汉至三国时期,胡氏已搬迁于今四川、山西、湖北、广东、江西等省一些地方,并在今河南、安徽境内继续发展。便如:西汉胡安为临邛(今四川的邛崃)人,胡建为何东(郡治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人,胡刚为华容(今湖北监利县北)人,胡常为清河(今属河北)人,胡综为固始(今河南太康县南)人,魏国的胡昭为颖川(都治在今河南禹州市)人,胡质为寿春(今安徽寿县)人,蜀汉的胡潜本是魏郡人,后徙居益州(今四川成都)。其中胡综“避乱江东”,依孙权,成为吴国得力大臣。此后在江浙一带繁衍。胡质及其胡威,由于任官的原因,均卒于安定(治所在高平,即今宁夏固原),子孙留居当地,发展成为大族。西晋初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胡奋,官至左仆射,加镇南大将军,某女胡芳于秦始九年(217年)入宫,生武安公主,使胡家地位更加显赫。西晋末,中原胡氏有一支移居福建,即《闽书》所载:永嘉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胡氏是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间以前主要有安定、新(今属河南)两处,以后又有弋阳(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义阳(郡治在今河南伯阳市)中州、洛阳县(今属陕西)乐陵(今属山东)、恒山(郡治在今河北定县南)、河东等。据广东南雄《胡氏续修族谱》载:“江西吉安胡氏,人丁繁衍……原其始皆南唐时由楚之醴陵德善乡迁吉州(今江西吉安),或迁金陵(近江苏南京),复徙古州……胡氏之迁吉州者,缘吉州属南唐,时为小康,故避乱而徙居也。”此后,江西成为胡氏的繁衍中心之一。又据台北《胡氏族谱》记载,台湾的胡氏,先世居于陈(今河南淮阳),西晋干杯随中原土族大举南迁,徙居福建。唐宗乾符元年(874年),胡辣迁入晋安郡(包括漳、泉二州),被奉为闽中胡氏始祖。胡辣有五个儿子,长子胡傅回迁安徽寿春,次子胡审、三子胡慎、四子胡明、五子胡笃分别移居福建崇安、剑蒲(今南平)、闽县(今闽侯)、晋江。传至胡致济、胡浩济。因避元兵而分居闽南各县,其中有些人于清代迁往台湾,进而又远徙欧、美、非诸洲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的胡姓人,除了上文提到者外,东汉时有华容胡刚的六世孙胡广,历任司徒、太尉、太傅等要职,曾事安、冲、质、桓、灵等帝王。北魏有胡太后,安定临泾人,孝时帝时临朝执政。北魏末年有高平镇(今宁夏固原)起义首领胡琛,为敕勒(高车)族,曾称高平王。唐代有诗人胡曾,邵阳(今属湖南)人,其诗通俗明快,唐末有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