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古黟西递的传统文化魅力
素有“桃花源里人家”誉称的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可谓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当你置身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扑面而来的是那浓郁芬芳的文化气息和特有魅力的古建风姿,它将使你陶醉迷离,留连忘返……
一副楹联一堂课
楹联又称对子,对联和联语,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分为上下联,也称出对句。它生动鲜明,格调优美或借物抒怀,或明心托志,或赞美景物,或歌吟赞叹,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能得到启迪和教益。
西递村目前完整保存的224幢明清民居中古楹联不下百幅,多以竹木为面,精雕细刻,镏金绘彩,垂挂于厅堂、书房,其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五体书法,以楷、行多见,如民宅“瑞玉庭”的厅堂木柱上悬挂着三幅以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等为主要内容的木制楹联。其一是教诲儿孙的传家之道:“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其二是训诫儿孙的修身之道:“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其三是传授儿孙的经商之道:“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里所说的“道”,笔者认为就是经验之谈、做人根本。这三幅联文内容充分体现了古徽商人大多是饱读诗书、知识渊博的儒商,他们以儒家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处人行事的准则,殷切希望自己的后人既能吃苦耐劳、勤俭创业,更要读书执礼、积德行善,以不负祖考彝训、绵世振家。此外在“履福堂”、“膺福堂”、“笃敬堂”等清初时期的民居中还有许多崇儒重教、劝人为善之类的格言联,诸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在西递古民居的厅堂上悬挂着底蕴深厚的古楹联,为居室环境增添了几分雅气,形成了强烈的传统文化氛围,更让人们置身于历史文化的熏沐之中。
一条格言一训诫
在西递古民居中,有些书画小品、格言警句大都镶嵌在正厅两厢花门上,它们多为文人雅士从实践体验中提炼出来的人生感悟和警世训诫。房子的主人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这块阵地的重要作用,往往都把它们悬挂在居所宅第的显眼之处,以此作为毕生鞭策自己的座右铭和对儿孙后代的谆谆教诲。
至于格言警句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细加品味,其乐无穷。诸如:“凡礼义廉耻只可律己,不可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多怨”。“朱文公居家有四本,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持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积阴德者自心知之,不必人明知也。则救人之难,解人之仇,济人之困,第行其吾心所不忍耳,非必欲人知也,故曰阴德”。“天下无难处之事,只要两个如之何,天下无难处之人,只要三个必自反”。(注:天下没有处理不好、办不到的事情,只要有决心和恒心就行了。天下没有处理不好的人际关系,只要自己反思一下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以诚相见和以德报怨。)古徽州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一向把它列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人遗子,金满赢,吾教子,唯一经”。当自己的孩子五六岁刚懂事时,他们的父母就把这些格言警句作为“家训”教材时时教育和勉励他们长大成人后要艰苦创业,争气做人。西递村数百年的历史证明,徽商兴旺之日就是西递鼎盛之时。那些出外经商的西递人绝大多数都是积极上进、奋勇崛起的,其中的不少人还成为“贾、儒、官”三者融为一身的姣姣者,这与他们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是不无关系的。
一块题额一涵养
一般说来,题额楣刻载写着民间饱学之士有生以来对人生的见解和追求。西递古民居的门罩上方或庭院墙壁上大多嵌刻了门楣题额。寥寥数字,诗画情意,独具特色,道出了主人高尚的雅致情趣和宏远的人生志向。浏览其间,细细揣摩,既能品赏到千姿百态的秀美书法,又能体味出含义隽永的感受。例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民居“仰高堂”,因其面临小溪,每逢明月高照,水映月影,流水潺潺而过,仿佛将月亮愈洗愈清,主人就将“浣月”二字嵌在门楣上。而村中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