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走入羌寨,民俗浓郁,品尝着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可以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几十个人、上百个人高歌畅舞,气氛非常热烈,高挑美丽的羌家姑娘,会亲手为你敬上醇香的自制咂酒,在一阵阵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许你会醉意朦胧,也许你会飘然若仙,完全溶入古来的羌族历史民俗文化之中。”
酒不醉人人自醉。读完这篇报道,我仿佛已经和作者一道,沉醉在我们的少数民族胡姓宗亲的火热情怀之中。同时也免不了产生要了解这一支羌族“尔玛”来源的好奇心理。
“我们先祖胡云才从四川茂汶迁居湘西辗转至铜仁,再到江口桃映瓮稿沟龙江屯胡家坡住了几代后,才迁移到现在的漆树坪落业,到贵州已14代600多年的历史了。”
我知道羌族源于川岷江上游,最早在青海甘孜一带。羌族中胡姓占人口比例是多少?从该族的族谱记载看:“吾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似乎又与中原、浙赣、闽粤胡氏的渊源相近似。只可惜相距千山万水,实在无法前去探密,只寄希望该文作者偶然能看到我的回复,借助互联网络,一解疑惑。如果有从那个美丽的“桃映羌寨漆树坪”出来的宗亲上得网来,千万别忘了在这里给我留个言啊!请代我致意村里的200多位胡姓羌民同胞,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问候他们好!
南山
羌族姓氏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23199973
羌族支系繁多,姓氏复杂,今羌族姓氏,多为后起,概有以上几种:(一)沿袭古姓氏。如傍姓、曹姓、姜姓等。(二)官方赐姓。如静州土司远祖董和拉普,唐开元年间归附授职,玄宗赐汉姓董,后因战功卓著,长期驻守茂州城;清代陇木土司何氏,其先杨氏因明代随何卿征讨白草羌有功,赐何姓。(三)房名转姓。历史上羌族家族都有祖传的小房名。清乾隆三十二年,理县龙溪乡火坟碑及回龙寺的钟铭文所载房名有:毛耳志、何必志、勉武志、何我勺、男不勺、罗志保、保寿保等。后来这些房名演化成了羌族的姓,多取房名的第一个音节作为其姓,如苏蟒达改姓苏,哭吾已改生为苟,余约至改姓作,耿家志改姓为耿,伯什保改姓白,易勺改姓易和白毛尔改姓毛。(四)自愿改汉姓。明清以来,随着民族融合,地方官府倡导,大多数羌族改用汉姓、汉名,解放后更为普遍。 羌族起名方式因人而异。历史上曾有父子联名的习俗,现代羌族(一)根据父母意愿起名。如常生、富贵、再生、金花、银花等。(二)根据幼婴出生时的体重起名。如五斤、七斤、八斤、九斤等。(三)根据父母年龄起名。如四十宝、五十三等。(四)以神的名字起名,如太平保、山神保、百石保、火神保、石匠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