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我们有时候喜欢说"大而全"或"小而全"。铁华兄的这个建议我看属于“大而全”的概念了。如能实现则是最理想的了。然而正如站长所言,真正实行起来恐怕是有一定的难度。错综复杂的族源记载,宗系之间的相互交错,往往使得调查工作无法继续。更何况还有大量的支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找不到族源,根本就没有办法嫁接到这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上去。就满公而下,目前就有丹公和申公的争论,更不要说前面还有姬姓胡、归姓胡的质疑。后面胡广身世之迷等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来研讨。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哪是主干哪是分枝起码从学术上来看是不严谨的。这也是我对九江会议提出要搞《中华胡姓通谱》的不同意见。这不是我们想让它通就通的起来的。能不能通?通到什么程度?不能通的又怎么办?我还希望倡导者三思。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搞“小而全”我看到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所谓“小而全”就是指把铁华兄上面提出方案的思路运用到可以操作的某一个支系上,不要去纠缠那些搞不清楚世祖渊源,就从能够搞清楚的支系开始,照上面的方案操作,我看能行。所谓“能够搞清楚的支系”(这都不是学术上的词汇,见谅),简单说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几个支系,如华林的珰瑜琼王告球,湖南的安国公系,江西的霸公系,福建广东的有通公系,苏湖安定胡瑗系,浙江永康胡则系等等。他们上面就不要去讨论了,先把他们下面搞清楚再说。对于那些无法明确族源的小支系,我的看法就是从本地始迁祖开始,能够把本支的情况搞清楚就是很大的成绩了,千万不要为了“通”去乱接族源,乱认祖宗。
“小而全”是可以操作的,拿你铁华兄的湘阴安国公系来说,完全可以按照你提出的办法,在网上来进行。《世系总图》和《世系綜述》就是实现你这一支系调查的路线图计划。最终目的就是使在安国公以下大大小小的各个支系都能在其中得到反映。为什么一定要去确定安国公该接到哪里呢,可以讨论,但留给后人去做更好,我们这一代能把上面那件事做的至臻完善已经是功德无量了。其实各地修谱者就是这样去做的,我们现在通过网络来做实际上就是变化了一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而已。我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网上修谱逐渐将成为可以实现的事情。试想一下,若干年后,一部网络版《闽楚中湘文定胡氏通谱》的问世,那将是怎样的激动人心啊!以此类推,其他系也是如此操作,争吵就少得多了。
提倡“小而全”这就是我对编篡中华胡氏总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