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南岳文定书院联
回帖:引用第1楼栋城于2008-07-23 20:13发表的 :
好诗啊!就是看上去好象与胡氏没有多大联系.看来宗亲网应该开劈一个诗歌专拦了.....
胡安国(文定公)一生为官四十余年,但实职只有六年,大部分时间隐居教书和著书,他过世后,留给世上的一本《春秋传》被当朝皇帝称为“尽得圣人之旨”,从元到明均列为仕子科考指定的教科书,他也因此而列入每年的春秋二官祭。所以南岳文定书院的对联大都是以“春秋”为主题,这是胡安国奠定他理学大师地位的著作,这部菱花费了他一生的精力和心血,正由于有胡安国的《春秋传》,后来的朱熹则对《春秋》没有专门的著述,因为他知道在这方面要超越胡安国是不可能的,这个有点象湖北黄鹤楼的历史典故中的“白不题黄”。
附“白不题黄”典故
唐代詩人李白喜愛到處遊覽。有一次,他和朋友登上黃鶴樓。臨江遠眺,看見晴空萬里,江水滔滔。長江中的鸚鵡洲草木茂盛,對岸的漢陽城綠樹青翠。河山的秀麗景色盡收眼底。李白詩興大發,正想題詩抒發心中的感受時,忽然看見牆上寫着一首署名崔顥的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完這首詩後,放下了筆,觉得那诗,不同凡响,知道自己若再题诗,无论如何,也难超过它了,于是李白就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名句,收起笔墨。这就是李白的虚怀若谷的‘白不题黄’的典故。
下一楼›:联不是诗,诗里有联。南岳文定书院的联不少,其来历可能会很有意思。
‹上一楼:好诗啊!就是看上去好象与胡氏没有多大联系.看来宗亲网应该开劈一个诗歌专拦了.....

查看全部回帖(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