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铜山丰县萧县修谱序引例言
回帖:丰县支 《修谱序》
我胡氏之宅徐也,历年久远,谱系亡失,更经兵火兼黄河为灾迁徙不常。初居胡田村,继迁北杨村集,明季改为胡家口。远祖之名字无传,间有仅存其名者而世系坟墓皆无从稽,又娄子寺东南隅现有祖墓而座无志铭,乾隆二十九年七世孙起贵同族人勒碑奉祀,亦终不敢题明何世族矣。此皆族谱不修之由,言之可为悼痛者也。夫子孙之孝莫大于敬宗,敬宗之情即见于牧族,彼无从稽者,固无如何。近代既确有可据又复怠而弗修,后世之追论有任其责者矣。铎当少时尝请吾祖鸣玉公创立一稿,略弗具。今族侄继眺出其曾祖冲白公稿以付余,余捧而读之,其中门户之分析支派之传流,名讳字号之谨识近支远派之过嗣详切分明,厘如指掌,继眺谓余曰:前人之留贻幸有是矣,我为子孙岂可不体此意。余善其意而叙之。继眺虽年少笃志敦本艰意叙谱是诚可尚也。念目前之贫富贤愚虽各不同,而因流溯源实惟一本,敬告族人继自今各存此意,勿以少凌长,勿以小加大,勿因亲疏而过为分别,勿因强弱而恃势凌欺,勿有意混入而使异姓之子孙乱我宗祧,勿有意弃置而使胡氏之骨血渐至失迷,亲亲长长睦姻任恤俾本支百世而不易蒸尝万古以如新则吾祖在天之灵亦且慰於地下矣,尚念之哉。
时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岁次癸巳孟冬谷旦七世孙铎谨撰

萧丰合谱序
族谱之失修久也,尝闻:“上金乡,下吕梁,黄河两岸系长房”,流传於子孙口头者,是不忘祖也。追宗而敬祖,慕远而思亲,千里之水岂能无源,葱茏林木焉能无本。吾族世系源远流长,唐宋元明皆有可考,惜宋元年间频遭兵火,祖上三迁娄子村,家谱多移少有保存。明清以来,黄河再次改道,烽火连绵,世事多变,族上迁徙无常,分居各地,星散四方,时隔久远,繁衍众多,幸有六世祖彦河者不忍祖宗寝陵咸在荆棘中,遂修明堂建碑铬;七世祖天官汝桂留心稽古,博览嗜旧,得以支派名次,为我辈追宗修谱奠基也。虽如是,我长房一支终无统一谱续,下支分系即有支谱,多上挂无考,左右不联,立世时间有异言之,痛心愧对祖上。统谱之修难且难也,参与此谱之修辑者,上溯年代、逻辑推理、广搜资料得以告成,此乃后世子孙之幸也。十七世祖道君命于为序,闻后诚惶诚恐,却之不恭受之有愧。自知才浅识薄,有负众望,故且从命而已。呜呼,人非草孰能无情,唯期后世子孙捧读斯籍,恪守宗祧,油油起远慕之思。
一九八七年岁次丁卯腊月十九世孙 广峻 沐手谨志

萧丰合谱小引
长支族谱之修辑早有酝酿,苦人力不足、资料贫乏,加之我支人烟众多,分居各地,素无联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丁卯冬金乡二支来人联系,介绍经验,激起我支修谱之决心。我十七世祖道君等人聚众商酌,遂成决议。于是积极筹措,选用人力,具体分工,搜集资料,采访老人,查对支谱,滕(誊)写造册。查访者顶风冒雪,誊写者食不暇饱,校对者谨防粗疏,抢时间争速度,历时百余日,于戊辰端月清册始告完成。
谱之修辑,多赖二支族人大力协助,热心指导,隆冬腊月往返萧金之间,玉云等年逾花甲,置健康不顾,他们不辞辛劳,真诚相助,若无他们热诚相助,则吾谱修辑之成败未可知也!
统谱之修也,尚系首次。民国二十年曾有一次发启,因故未成,使一切筹备付诸东流,诚为憾事。今我辈不计前嫌,纠正误失,求大同存小异,同心同德,共商谱事,得以意见统一,实殊祖上之德,子孙之幸。斯谱按世系分支,房门亲疏顺序排列。始祖以下共分两支,长支以下又分三支,二支以下共分四支。因时远人亡,定居各地,部分支谱忘失,世系莫考,我辈不敢妄自命名更添,只作失考而已。
嗟夫,清册造成时隔百日,难成铅字,待打印后又难成册。十三世以上世系长次两支各附卷一、卷三之上,长支以下三支又难顺序排列,奈若何也,如此而已。
我族人才众俱,各得其所,参与者心余力绌,又虑时过境迁,仓促从事,后世子孙切记及时修辑,勿乱世也。
岁次戊辰桃月十九世孙 广峻 再志
下一页 (1/2)

查看全部回帖(1)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