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四川自贡上坵胡氏专贴
回帖:四大家族之胡慎怡堂——胡元和的兴起与衰落
贡井胡元和的兴起与衰落——胡少权
胡元和是清代后期富甲贡井之胡姓资本家和地主,是自贡盐场有名的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元和)、颜(桂馨堂)老四大家族之一。在其极盛时期,纳款捐官,结交权贵,俨然仕宦人家,对自贡地方曾产生一定的影晌。因其先辈经营布业元和店发家,故人称胡元和。余生长此族,受工农厚养,今年已八十二岁了。现就亲身经历及耳闻月睹,概述胡元和之兴衰,以供研究自贡盐场史实者之参考。
胡元海布业起家
清朝嘉庆(1796一1820年)中叶,江西庐陵(今吉安)人胡礼纬(字英俊),原是一个农家大族破落户的子弟,同族人胡生云来四川自流井,赤手起家,稍有积蓄,娶吴姓女为妻,生子女各一人。不久,礼纬死去,吴氏无力抚孤改嫁。其子胡元海孤苦无依,随胡仕云遗返江西原岌。胡元海虽幼孤失学,却粗识文字,自幼贫困,颇知稼墙艰难,持身勤俭,无不良嗜好,对人诚实。长大成人后,立志成家立业。赖族人资助,贩少量棉布重来自流井出售(一当时江西帮昔以贩布为业),积得相当资金后,即在自流井新街五皇殿对面买屋,扩大布业经营,牌名元和店。元海娶同乡开泰布店王姓之女为妻,夫妻协力经营,烙守商业信用,敢人乐与之交往,资金日积益多。在道光(1821一1850)年,分出一部资金,与人合移经营盐业,又获大利,乃以铜钱八干余串购买贡井大山白泥坳寨子岭水田坡地,约收租谷八十石,其余曾荒地河编,芦苇丛生。元海就在这块荒地上,着力经营,开凿出水火盐井。为了便于经营管理,乃于寨子岭下,依山傍水,兴建一正二横房舍,作管理盐业总柜房,其家亦迁居于此。
道光三十年(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淮盐不能上运,川盐济楚,造成自贡盐场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贡井盐卤东移自流井煎烧,经营井灶更有大利可图,刺激了元海经营盐业的积极性。元海为人富于心计,在经营井灶上,一是独资经营,不与他人合移,以免一井成功,井彩昔成富有,一旦水火消失,不但井成废墟,而且股黔间亦纠纷不已。二是采取以井创井办法,力图扩大基业。所谓以井创井,就是将甲井盈余,用作乙并开凿资金,成功则楼上楼,失败则等于甲井未获收益,既不蚀老本,又能开创新业。元海在他自己的土地上所凿盐井,多系黄卤,不但质佳,且系浅井,投资小,见效快,产量大,条件优越,获利较一般为厚。到元海八十岁死时,已拥有独资经营的盐卤井五眼,瓦斯灶三十口(详见附表一)租谷二千石,活动资金白银数万两,与当时张三和、肖致和并称“贡井三条河”(河和同音)。(注〕张三和、肖致和.皆以盐业起家,两家土地都和胡元和土地接壤,肖致和的盐井完全是他出土地.由他人开凿.不由飞资淦.粥取余润(即是他人出钱凿井.自已享受变相的地租剥削,不劳而获)。
张三和土地内的盐井是由股移凿办,曾独资修建艾叶滩大桥.并以租谷数十石作护桥费用.张、肖均贡井大户.惟不及胡家。胡元海之所以能由贫困而成巨富,除了他本人有一套经营管理工商业的办法以外,其妻之帮助与姻亲之任用,也有很大的关系。其妻在经营布店时,就是他的好助手。此人借财如命,当其晚年虽处窝丰履厚之家,仍力持勤俭节约。活到八十二岁,死后,后人捡视其补巴衣裤及作补巴用的破旧布片,装了半个背篓,据说是遗留下来教育后代的。她常说,睡觉时衣服与蔗子磨擦,容易破损,故睡觉时要改穿补巴衣服。她为了使家业维持久远,总是以勤俭持家勉励后人。元海三女四子,长女适雷姓,次女适钟姓,三女适王姓,皆江西同乡。他委任儿女姻亲经管井灶田庄。以深得元海经营心传的雷小松为总经理,因其经营得力,故有“一雷天下响"之称。以深通三教九流的钟春泉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深悉农事的王笔田管理农业。雷、钟、工,对元海均极忠实,当时同业曾以胡元和窝了班称之。他们都是精于剥削的能手,对雇工及佃农都有一套笼络手段。这里只说对待佃客的办法:凡是佃客来到胡家,都以座上客款洽,佃家
下一页 (1/12)
下一楼›:四川自贡胡慎怡堂氏族源流考略

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今吉 ..
‹上一楼:自贡市自流井历史图片
来源:贝奇博客
http://jstd.blog.sohu.com/86229864.html

查看全部回帖(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