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胡珲何许人也?这需要从中华胡氏得姓缘起作简要说明。李白《乾元已亥谱序》已有简约交代:胡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子孙以谥为姓。”据江西九江市胡观文先生于世纪之交主编出版的《中华胡氏人物大典》载,周武王灭纣后,追崇舜帝之德,查到自己部下专管陶器生产的虞父是舜帝的第三十一代孙,即封其子妫满为陈国国君,并已己女太姬许配为妻。妫满长寿,死后谥号为“胡”,这便是今天中华胡姓公认的本姓氏的缘起。
据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世系表看,妫满传至五十八代孙之一的胡乐陵时已是隋朝。乐陵公生有二子。长名胡福,隋隋炀帝时,为姑孰(今当涂)太守,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天下大乱,胡福避乱迁居今黄山市屯溪黄墩,成为今徽州胡和江西婺源清华胡始祖之一。次名胡裕,隋炀帝的兵部尚书,大业年间,避居在今黄山区三口镇尚书里, 成为太平胡姓始祖。其居住地尚书里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尚书里的古桥,据说是胡裕所建。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在胡裕名下注有“隋尚书,隋亡遁黄山”一语。
据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记,胡裕单传一子,名胡仁;单传一孙,名胡松。松生二子,即胡裕的曾孙,长名邦,迁今黟县宏潭,为宏潭胡始祖;次即胡珲,为唐学士。清乾隆、嘉庆《宁国府志》之“冢墓”中“太平县”目,记有“学士胡辉(珲)墓”:“在县南碧山。辉与李白友善,尝赠联云:‘溪水流声十里,笙歌从地出;山峰拱秀千年,图画自天香’。”该志由清代当时著名学者洪亮吉总纂,2006年10月出版点校本,胡珲墓内容载其第1089页。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与《宁国府志》所记胡珲及其故里事,事实相同,只是人名用字有异。
胡珲为什么成了学士而与李白结了缘呢?这得从李白《乾元已亥谱序》所记的“世居咸阳”说起。胡姓是西周陈国的开国国君妫满的后代,原住河南东部,但后来大多迁向了西北的甘肃东部、宁夏、陕西一带。中华胡姓公认的郡望“安定郡”,汉武帝元鼎三年(113年)设,范围在甘肃东和宁夏一片。从西汉至隋,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姓十分发达,出了很多达官闻人,“安定胡”因此出名。
长安即西安,除西周建都名镐京、秦建都名咸阳外,从西汉到唐代,先后共11个王朝,以为国都,名长安,它成为士宦商旅的聚居地就是自然状态。太平胡姓始祖胡裕的祖辈“世居咸阳”,胡裕本身就是高官,隋就建都长安(隋炀帝时迁往洛阳),家住咸阳更是正常。这就是胡裕的祖辈“世居咸阳的来由。
现在再看胡裕隐居太平尚书里后,他的儿孙辈情况,也即胡珲的父亲、祖父的情况。明嘉靖时,赐状元及第的江西吉安人罗洪先,为当时的太平《胡氏宗谱》写的《嘉靖甲申谱序》(嘉靖三年,1524年)的一条信息:“裕之后,常侍公松,太邑之胡所由始也。”常侍公松,即胡裕的孙子、胡珲的父亲胡松。“常侍”是官名。《辞海》1663页有注:“魏晋以来有散骑常侍,为经常在君王左右之官,简称常侍。”明万历年间,赐状元及第、司马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秣陵(即今南京)人焦竑,为当时太平《胡氏宗谱》写的《万历丙午谱序》(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恰好为罗洪先的谱序作了注脚;其中说到胡松:“曰松、曰学。为常侍,剿反寇功不让单骑。”松。即胡松。学,是迁居屯溪黄墩的胡福的曾孙,迁往江西婺源清华,为清华胡姓始祖。他俩都因功当了常侍官,能在皇帝面前走动。可以推想,胡珲搏取功名,会比一般人有条件,且得以进翰林院,既有机会接触皇家图书资料,又有时间走访祖居地族人。
上文罗洪先写的谱序开篇明义:“胡氏统宗谱者,统胡氏之宗乐陵公者也。”胡乐陵,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明载,即胡福、胡裕的父亲,胡珲的高祖,还没出五服。他“世居咸阳”,两个儿子都是隋朝高官,他整理他的祖辈谱系会有条件。那么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全国献谱牒而修《氏族志》,他整理的《胡氏统谱》定已收藏皇家,胡珲当的翰林定有机会读到,这就为他退隐碧山重修家谱提供了条件,李白作《乾元已亥谱序》,也就有了着落。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