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胡珲故地在何处?黄山区谭家桥镇罗村村(现名长罗村)碧山胡家村。从103省道黄山区段迄溪桥,沿土公路傍龙溪河蜿蜒西南行,过罗村里许,就看到那座当年李白打听胡珲住处的绿柳桥。桥在胡家村口,南北向横跨在源于黄山、纵贯村内的风溪河上,村南来龙山头前。胡珲为纪念李白来访而造的“问余亭”,就在桥南头与来龙山头间,惜乎拆于“文化大革命”。
我们仔细辨认了桥面中腰外侧的桥名刻石,虽年深日久,字迹仍可清晰辨认为“绿柳桥”三字。经测量:桥长8米多,宽5米,高至水面约6.4米,“问余亭”中原供有护法神韦陀菩萨,联云:“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中人。”亭柱有两副对联。一幅即请嘉庆《宁国府志》所记李白赠联,另一幅是胡珲答联:“绿柳桥边山径,青莲马上诗机。”李白所赠之联,该联上句“溪水流声十里,笙歌从地出”恰是写源于黄山夫子峰的风溪河,源远流长,汨汨有声。下一句“山峰拱秀千年,图画目天香”,恰是写村西远处高耸云表的黄山夫子峰,真正拱秀如画。
胡珲建问余亭,根据清嘉庆《宁国府志》所记,李白即赠胡珲联,可以推断,此亭即建于李白来访期间。既然该亭建于李白来访期间,同时可以确信,李白在胡珲家确实住了一段较长的时间。胡珲为什么给此亭起名为“问余”呢?本文行文至此,可以推想一下:李白来到胡家村口绿柳边打听胡珲住处,是一问;二人畅谈别后情怀,是二问;李白关心政治以关心自己未来,当问及李唐王朝他所关心的问题,是三问。不然,仅是打听胡珲住处,何须用“问余”二字?可以想知,李白此次住的时间长,问的东西一定很多,“问”,其内容肯定丰富,胡珲伴君王之驾十多年,比一般地方官了解朝廷内部种种情况当然丰富,甚至还会知道秘中之秘,这些对念念不忘君国启用自己的李白来说,都是想知道的。当然,亭名是当时就起的、还是李白走后再起的,可当别说,但可肯定,此亭是建于李白来访期间,不然李白喜欢写诗,为什么访胡珲却又赠一副对联呢?而且对联内容所写,正是胡珲故乡胡家村山水环境的特色。
站在桥上西望胡家村,十分有趣。村正西是高耸云表的黄山夫子峰,就像半空挂了一幅山色有无的巨大水墨画。村南的来龙山,村北的踏马岗,就像夫子峰的两条胳膊在怀抱着村庄,绿柳桥恰好在两掌间。凤溪河自夫子峰方向流来,从绿柳桥下穿过,入龙河,经迄溪桥,入注麻川。其情趣,恰如李白赠联所描绘。
随着村干部,从桥边动身,沿着龙山下路进村,离桥大约200来米,就到了胡珲原居的宅基前。宅基座南向北,面向踏马岗,后抵来龙山脚。保存基本完好。上面注了好几户人家。正房基地上住弟兄二人,“昇”字辈,算来已是胡珲的第四十二代孙。其实,胡珲的后裔已无法统计,太平本土的胡姓都是,还遍及青阳、泾县,沿江上起荆沙,下至苏沪,远及闽浙湖广都有,朱熹谱序已论及。
其宅基地前沿,中段呈传统云纹图案的弧形向前微微拱出,两端略略向后曲进全长约60米,直线长约54米。两侧垂直后沿。全进深约54米。其中部前进为院落,进深约15米。这样,胡珲当年的房屋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左右。看来,1200多年来,胡珲的后代居住原地的子孙,对于他们的祖基保护得很不错。据村干部介绍,安徽电视台曾为胡珲原宅基地拍过纪录片。
宅基正向前三米外,有一口半圆形塘,近门塘塝呈直线,长约17米,就是“玉潭”。池塘对岸,据老年人讲,原有一颗漂亮的树,枝叶纷披,十分好看,可惜被人用钢筋箍死。黄山区《谭家桥镇志》记为“琪树”。那么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中“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就是指的这里了。
查《辞源》1120页注引《全唐诗》481页李绅的《琪树序》云:“琪树垂条如弱柳,结子如碧珠,三年子可一熟。每年生者相续,一年绿,二年碧,三年者红。”碧山老人所言该树形和《辞源》所载形貌概同。真正可惜了这棵宝树,令人唏嘘不已。呜呼,逝者已矣!
清嘉庆《宁国府志》所记的“胡珲墓”,就在其故宅基东北向对面踏马岗,目测直线距离不到200米。
胡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