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四库全书》中的胡姓学者、名人文集提要
回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83801.htm
胡宗绪
  胡宗绪(约1670一1740),字袭参,号嘉遁;清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   胡宗绪十岁丧父,其母潘氏知书识礼,教子严而有方,令其专攻经史。宗绪严守母训,发愤自励,品学兼优。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人,被荐为明吏馆纂修。雍正八年(1730)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迁国子监司业,立教章、严师法。其性格豪放,表里如一,诙谐幽默,谈笑风生,一时海内名流多乐与交往。
  胡宗绪与方苞、刘大櫆等为同乡好友。为文不拘泥成法,自成一家。并潜心研究天文、历算、兵法、刑律、地理、六书、九章、音韵之学,尤在天文历算等方面成就显赫。著有《昼夜仪象说》、《象观》、《岁差新论》、《测量大意》、《九九浅说》、《参注》、《方舆考》、《台湾考》、《胶莱河考》、《南河论》、《北河论》、《苗疆纪事》、《两界辨》、《古今乐通》、《律衍》、《芟误》、《字典发凡》、《正蒙解》、《讲义》、《司业奏议》、《环隅集》、《梅胡问答》等。

胡虔:被遗忘的游幕学者
南国早报 2009-05-29 ■ 康忠慧
http://hongdou.gxnews.com.cn/printthread.php?t=4157230&page=21&pp=20
  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大都家境贫寒,于是投靠幕主,这样既可以从幕主那里得到个人与家庭的生活费用,又可以通过幕主来利用官方的藏书,或到幕主任职的地方利用当地私人藏书开展学术活动。这种游幕学者,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如战国时期的四君子(即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招募了大量的门客,其中就不乏一些学者:吕不韦的门客为他编纂了《吕氏春秋》,汉代的淮南王刘安招募学人为他编纂了《淮南鸿烈》,等等。游幕现象在历史上或兴或衰,到了清代,游幕学者再度兴起。胡虔便是乾嘉时期游幕学者中的一员。
  胡虔,初名宏慰,字雒君,号枫原,安徽桐城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具有良好的家学传统。从祖父胡宗绪是康雍乾时期知名的学者;父亲胡承泽历任刑部湖广司主事、山西灵石知县,著有《颐寿堂诗钞》。胡虔十岁丧父,十五岁时生母去世,他和弟弟胡怀都由嫡母戴安人养育成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古文大家姚鼐因参与编纂《四库全书》时学术观点冲突的原因,与纪晓岚等人不和,便辞官回乡,开始授徒讲学。自幼勤奋好学的胡虔在这时转入姚鼐的门下,成为姚鼐的高足。经过姚鼐的点拨和自身的努力,胡虔在学业上大有长进。由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和治学的需要,经姚鼐的推荐,胡虔成为一名游幕学者。在长达18年的游幕生涯中,他先后在翁方纲、毕沅、秦瀛、谢启昆等人的幕府进行学术活动。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胡虔除了为幕主做学术外,还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几次科考均告失利。嘉庆元年(1796年),胡虔因孝廉被赐予六品顶戴,但他此时已对科举失去了兴趣,转而专攻学术。嘉庆七年(1802年)谢启昆去世,失去挚友的胡虔在完成了桂林的学术事业后转入广东。嘉庆九年(1804年)春夏之际,胡虔在广东南海去世,终年五十二岁(一说胡虔生卒年代均不祥)。
  胡虔是清代乾隆、嘉庆之际一位与江苏钱大昭、浙江陈鳣齐名的学者。然而,胡虔与钱、陈二人的命运迥然不同。钱、陈二人虽未能仕途得意,但其著述大多得以出版传播,为后世学人所敬重。而胡虔一生为人幕宾,始终在为别人做嫁衣。成果很丰富,但多由他人署名或主名,故死后不为人所知。清代三十三种综合性人物传记中,竟然没有一篇记载胡虔生平的文章。这也直接导致他在学术界的地位长期被湮没。
  具体而言,署名胡虔出版的书籍仅有《柿叶轩笔记》、《识学录》、《钦定四库全书附存目录》和《桐城续修县志》所载《艺文目录》。以他人主名或署名而胡虔付出很大精力的著作主要有《西魏书》、《小学考》、《广西通志》、《临桂县志》等,《西魏书》、《小学考》均署名谢启昆,《广西通志》主名谢启昆,《临桂县志》主名蔡呈
下一页 (1/2)
下一楼›:胡氏宗亲网上查得以下与胡瓒有关资料:
胡善吉 2007-01-14 13:00 http://www.hszqw.com.cn/b ..
‹上一楼:今后胡氏宗亲网将会把资料的收集整理作为网站的主要任务之一。
很好的思路,大力支持!

查看全部回帖(14)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