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国胡氏宗祠大汇展----胡氏宗亲网开通周年(2007年)庆典专帖
回帖:四川冕宁安定胡氏宗祠2011-02-10 11:18
http://hi.baidu.com/%BA%FA%D6%B2%B3%CF/blog/item/bf4e27436de606029313c6fb.html

在冕宁现存的古建筑中,宗祠无疑占有极重要的席位。《礼记》云:“君子未营宫室必先建祠堂以奉先世神主”,所以宗祠是古人“妥先灵以报本根,荐蒸尝以笃血食,序昭穆以敦亲亲”的神圣殿堂。宗祠是否轩昂高大还关涉到家族的门第阀阅与荣耀威望,因此古人莫不举全族之力以建宗祠,这是宗祠这类大型建筑能够得以出现的根本原因。宗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实际上也是记录移民历史、见证农耕文明、传承建筑工艺的“活化石”。
由于改朝换代,政治风云和自然因素的侵袭破坏,宗祠这类大型古建筑已不多见。遗存至今的冕宁古宗祠中,位于先锋乡兴隆村七组的胡氏安定祠(以下简称“安定祠”)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它结构完整,规模宏大,工艺精湛,是一处著名的古建筑。
  据《安定宗谱》载,胡氏始祖胡贵于明洪武年间自“江南扬州府如皋县(今江苏省如皋县)”迁入“宁番卫(清雍正六年改冕宁县)”,落业于“城北屯”。自明朝中叶胡氏四世祖胡堂徙居胡家嘴(兴隆村)以来,其子孙在此地繁衍生息的历史已达五百余年。在胡家嘴胡氏族人中最知名的人物是明英宗隆庆年间的举人胡全礼。胡全礼历任阴山县知县、贵州思南府五马太守、浙江淮安道,大明诰封为奉政大夫。清人李昭于咸丰年间编纂的《冕宁县志·人物志》里称赞胡全礼“惠政清声,始终如一”。现存安定祠为胡氏十五世祖胡国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倡首建立,落成之日即称“庙貌辉煌,足壮观瞻”,迄今已有135年历史。
  安定祠建在一处山麓台地上,座南朝北,负山面河,居高临下,雄峙巍峨,呈印信形状:后殿与东西厢房及歇山式门楼浑然结为一体,围成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长方形大院;前殿实为印钮,也与厢房首尾相连,把长方形大院分为前小后大两个天井,祠内有24间房屋,现存9扇雕花槅门。
  祠堂歇山式门楼飞檐翘角,造型夸张,配有东西耳房,非常威严气派。大门口有一对象征身份地位的青石质抱鼓石门枕,石鼓直径66厘米,厚13厘米,基座为条石,长118厘米,高和宽均为27厘米。每根抱鼓石门枕重量约在八百斤左右。石鼓正面为浅浮雕青狮戏绣球,青狮灵动矫健,绣球绦带飘飞,形象逼真。石鼓背面分别浅浮雕“旭日东升”和“月出东山”,寓意“日月升恒”。笔者还从大门檐下残存的一处雀替上看到了浮雕“三娘教子”的戏文图案。
  迈进大门就可见前殿的立柱和后殿的雕花槅门了。前殿面阔三间,左右次间与东西厢房穿斗为一体。前殿的壁板和槅门已毁,所以能直视无碍,看得见内院和后殿外景。哪怕是在正午,明媚灿烂的阳光当顶照下来,但由于宗祠结构严谨规整,雄伟恢宏,使人觉得明灭幽晦,有些瘆人,不由想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前殿的两个青石质方底八棱鼓面雕花高柱础留给人深刻的印象:柱础直径为45厘米,高70厘米,八方浅浮雕瑞草奇花吉祥图。
  前殿的小院坝为东西狭长的条形,中央辟一甬路,花砖墁地,条石镶边,其实是方便走路:即使院中积水,也不致打湿衣鞋。仅此一点,足以看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了:于整个的深沉大气中透露出微微的精巧细致。
  过了前殿穿堂,就到了方正规则的大院坝。院坝阶沿全部采用青石条以桐油石灰浆堆砌而成,所以历久弥坚。这些青石条有两米多长,重千斤以上,有的甚至近3米长,重约两千斤。大院阶沿虽经百余年受雨水的浸渍,但是仍然没有丝毫歪斜坍塌的迹象。
  后殿是安定祠的主建筑,面阔五间,座落在大院南边的台地上,比其它建筑物的基址略高,尤其显得高大崇闳。后殿明间(中堂)为抬梁式结构,托住抬梁的四根里围金柱略呈圆四棱形,每柱高约7米,直径均在42厘米左右,双手才能合围。后殿次间和梢间为穿斗式七柱落脚排列结构,每列中柱高在八米以上。后殿的房间轩敞开阔,东西梢间与两边厢房拉连在一起,结构紧凑。
  安定祠内最具艺术价值的当属装在后殿明间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2)
下一楼›:荣膺帝简之乡—湖江头村
湖江头村,位于丰阳镇,距连州市区40多公里。湖江头村前临西溪,后 ..
‹上一楼:江西宁都某地胡氏家庙----报远堂

查看全部回帖(57)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