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转文][重要]胡姓“宗胡“源阜阳
回帖:王廷洽著 《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章节选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6376
以国为姓
春秋时代,在今天安徽、河南境内曾经建立过两个胡子国。一个在颍水的上游(今河南郾城县),为姬姓胡子国;另一个在颍水的下游(今安徽阜阳县),为归姓胡子国。异姓有两个胡子国,同饮一条颍河水。依据姓氏形成的一般规则,其中应有以国为姓的,可是,胡氏的各种家谱、族谱中几乎没有以胡子国的国君为本家族的祖先的记载。
一、姬姓胡子国
《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所谓“兄弟之国”应当为同姓之国,郑国为姬姓国,它所袭取的胡国也当为姬姓。此外楚共王宠妾有胡姬,齐景公宠妾有胡姬。可见春秋时期还存有一个姬姓胡子国。而这姬胡子国也应当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同姓诸侯所建立的诸侯国。姬姓胡国位于今河南郾师县,周围分布着姬姓亲族诸国,南与蔡、蒋、随、唐.西有霍、应。北与管、苟.东有项、顿、沈等姬姓诸国毗邻。
根据《韩非子·说难》的记载,姬姓胡子国应该在春秋之初已被郑国灭亡,但是此后,《左传》中屡次出现有关姬姓胡子国及胡姬的记载。如《左传·哀公六年》记载:“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左传·哀公八年》记载:“或谮胡姬于齐侯曰:‘安孺子之党也。’六月,齐侯杀胡姬。”这说明姬姓胡子国并没有被郑国灭亡,郑国“取之”,而没有将其灭之。何浩在《楚灭国研究》中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提出:“西周末郑人东迁,郑武公立国于新郑,仅以虢、郐二国,十邑之地居之’,其南境尚未抵近许国。姬胡位于许国东南,与新迁之郑还有相当距离。郑国不可能灭胡。郑、胡因故冲突,郑人用兵袭胡,一度‘取之’而后撤兵,这还是有可能的。”
关于姬姓胡子国活动情况,据《左传·昭公四年》的记载:“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秋七月,楚子、蔡、陈、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这说明胡国为子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商、于、析、郦、宗胡之地。”《史记集解》说:“徐广曰:‘胡国,今之汝阴’。”《史记索引》说:“宗胡邑名。胡姓之宗,因以名邑。’杜预云:‘汝阴县北有故胡城’。”这里所说的胡姓之宗乃系胡子国灭亡之后,后裔仍以国号为氏。宗邑的人,乃胡国子孙,故宗邑之人姓胡氏。《汉书·地理志》也说:“汝阴,故胡国。汝阴即今安徽阜阳县,胡城即归姓之胡子国,而宗邑乃姬姓胡子国之邑。《史记集解》、《史记索引》及《汉书·地理志》都把河南郾城的姬姓胡国当作安徽阜阳的归姓胡子国,显然搞错了地方,还是以“在豫州郾城”之说为是。西南有胡陵,汉章帝时改为胡阴县,又有胡阳县,都有因胡国人活动的区域而得名。
胡子国既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又邻近强大的楚国,在楚与晋、齐、吴的争霸战争中,正位于军事要冲,迫使它不得不依附楚国。胡子国曾经跟随楚国去攻徐和吴。《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楚“迁许、胡、沈、道、易、申于荆焉。”当时胡受到吴的威胁,而内迁于楚。公元前519年,吴国攻打楚国,胡子又随楚国抵抗吴国的军队。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吴公子光在战前曾分析形势,说“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蔷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七国同役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吴国采用了骄兵之计,麻痹楚、陈、胡、蔡、顿、沈、许七国的联军。战斗打响,“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然后,吴王与三军夹攻,三国大败,胡子髡、沈子逞战死,楚军也逃跑了。楚军在回师的途中,顺便并吞了胡国。
《左传·昭公三十年》:楚国“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杜预注:“胡田,胡子之地。”公元前512年,吴国发生政变
下一页 (1/8)
下一楼›:胡氏七源六姓考略(转载)
http://hi.baidu.com/胡植诚/blog/category/胡氏谱园

..
‹上一楼:引用第3楼胡久山-湘南于2011-03-08 18:25发表的 :
我们是不是该看下孔姓,曾姓,邱姓,学习 ..

查看全部回帖(12)
«返回主帖